- 相關推薦
人為什么活著作文(精選7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為什么活著作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為什么活著作文1
母親病入膏肓之際,望著吃下去就難受的藥說:“唉!恨命吃藥啊,為了活命。”從此,我對“敬畏生命”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對老人貪戀人世有所鄙夷,也深深地引發我的思索:人,活著為什么?!年輕人豪言壯語:我不怕死!那是因為死對他而言還是很遙遠的事啊!
人,活著為什么?老實講,對于這個問題我恐怕是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才想過的。現在想來,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多是在生活平淡如水之時發出的感慨。得意或失意之時一般不會如此“哲理之音”的。得意之人躊躅滿志的,其壯志凌云氣吞山河之情,根本不會發出“活著為什么”的悲音的。此時,最想做的恐怕就是如何“錦衣不夜行”了——比如項羽。失意之人也不會發出“活著為什么”的戚戚之聲。此時,滿腦子的如何得意,如何上位,如何翻身一定占據滿腦子大腦皮質的,也無矯情的時間供你發出這偉大的`哲學之音的。
我十來歲的時候,因游泳導致中耳炎而鼓膜穿孔流膿。看到一本醫書上說中耳炎可以導致腦膜炎可以導致癡呆或死亡。一下心涼了半截:人生的幸福我還沒品嘗呢,難倒就癡呆了死了不成?于是哭嚎著跑到同學家找他醫生的父親求救。怕死啊!此時,“活命”便是我的全部哲學了。后來,工作了,結婚了,發出“人活著為什么”聲音的,也多在酒足飯飽、平淡如水之際。
人類就是一個字“作”。所以,簡單的,按原有軌跡慣性運行的幸福生活,在某些人眼里就是一種折磨,根本不能算幸福。即便旁人眼里已經幸福無比,此人也一定要發出“人啊,活著為什么”的哲學之音。想著想著,于是“作”了,于是改變生活軌跡了,于是覺得“刺激”了,于是覺得才沒虛度此生。所以,但凡發出“人活著為什么”的,我以為一定是此人按照某種生活規律生活了太久了的緣故。那種“簡單”既幸福說,我是不屑的。
于是一對富翁夫婦放棄了所有財產而選擇從頭再來——找刺激啊,于是很多人旅游了,于是很多人辭職了,于是很多人要換個方式生活了。因為千篇一律的生活一定引發“審美疲勞”的,一定引發“人活著為什么”的思索的。
活著與死亡相對。英國人羅素曾撰文《怎樣做老人》。他說,年輕人怕死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品嘗人間的幸福。老年人怕死就有點不光彩甚至可以說卑鄙了——大意如此。作為醫生,見過太多的臨終老人。無一例外的都想讓醫生延長其壽命。于是“人活著為什么”在我心里有了真正的哲學地位!哪怕這些老人的生活質量如此不堪也要活著。為什么?!閱歷不夠時,思想不深。曾經的確有一如羅素之想法的:已然這樣了,還活著什么勁?早死早解脫不是?母親的彌留之際的留戀人生,真的讓我感慨萬千:每個人大概只有到了此時才明白生命的珍貴吧?!才明白“活著為什么”!
我的母親,我認為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因為她熱愛生命,不輕言放棄生命。而在死神來臨之際,又能從容面對,冷靜地交代了所有的后事就一言不發了,然后靜靜等待死神的召喚,根本不祈求醫生延緩生命的幫助,因為母親懂得生命大限的意義,懂得臨終時的尊嚴與臨終時所需要的從容。我以為這是一個老人應該做到的。而羅素的《怎樣做老人》,今天看來矯情了!
怕死,熱愛生命但又理性從容的對待“夕陽西下”的最后一刻,我以為這才是老人應有的優雅。人活著為什么?首先,要活著!其次,要活出滋味!當你發出“人活著為什么”的時候,建議你檢討你的生活:是否某種生活狀態太久了?若是,建議你換個方式生活吧,于是你一定又發現活著的精彩了。
人為什么活著作文2
大概實在是閑的無聊,才會問小臭這樣的問題。畢竟,他才是個7歲的孩子。可是,就是因為太閑了估計,還是隨口問出了那樣的問題。小臭,你說人為什么活著?
小臭說,如果我們不活著,就會有人想念我們。好吧,在七歲的小臭看來,我們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不被人想念。
我知道,這不是一道數學題,有著一加一等于二的準確答案。類似于這樣深刻的問題,它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固定的。如果我作為老師,我會給小臭得回答打100分。畢竟,對于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不該去想如此深刻的問題,當然,最后改出這樣的答案,我已經挺知足了!
可是作為成年人的`我來說,也始終想不出來人為什么活著?
難道真像世俗回答的那樣,為了名為了利,為了手中的權利,為了兜里的鈔票,為了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而活著!我覺得這一個不是一個人活著的最終意義,可是我卻始終找不出來,人究竟為何活著?
大概真的就像小臭說的那樣,為了不被別人思念!所以我們得好好努力的活著。努力的不讓愛我們的人擔心和思念。所以我們才應該活的更好!
雖然小臭只是個七歲的孩子,但在有些問題方面,可能考慮的比我們大人考慮的更加的不一樣。當然他沒有太多的人生閱歷,所以以他小小的年齡來說,回答出這樣的問題,實數不簡單。
所以,以一個孩子的眼光來看,我們更應該好好的活著,哪怕真的是為了不被人思念!
人為什么活著作文3
《人為什么活著》的作者是日本“經營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也是目前“經營四圣”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他一生建立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可謂是一個奇跡。一個人一生建立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我想如果僅僅擁有技術、潛力是無法實現的,而在于他懂得生活的真諦。1997年6月,稻圣和夫曾做過一次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患了上胃癌。他聽完以后,就像沒事一樣,淡淡了回應了一聲:“是癌癥嗎?”然后立刻去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進行演講。
人活著的理由太多,為了感情,為了事業。先說說事業吧,每個人都期望自我能有所作為,能成就一番事業。但然我們此刻還沒有事業,但我們真在為了自我的事業積蓄力量。但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巨的,挺過來了就是勝利。不是每個人都能風聲水起,都能扭轉乾坤的。所以當你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你該怎樣做:是不停的抱怨;是怨恨他人;怨恨自我;怨恨老天爺不公;是繼續堅持還是就此放下。那里我要告訴所有人老天爺對每個人都很公平的,機會人人均等就看你是否能抓住。通常老天爺在對你關了一扇門的同時會在旁邊開一扇窗,遭遇失敗和挫折的人你要注意了,這個時候你要是持續清醒的頭腦仔細的分析自我目前的狀況,你就會找到那扇窗,就會抓住這個機會翻身。
再來說說感情吧,有的人為感情生,有的`人為感情死,有的人為感情抹脖子。然而人的一生又不能離開感情。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有親情、感情、友情……無論何時何地,何種處境,都有他們在默默得支持著我們。我們的家人、朋友、愛人,他們也許是我們感情生活的大部分,他們能夠為我們哭,為我們笑,我們為什么不能為他們而活。期望他們有好的情緒,好的生活,并以此為目標奮斗。
當然,在我們追求自我的生活目標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人就是要學會在順境和逆境中求生存,順境誰都過得了,逆境就不一樣了。逆境就好比絆腳石,不明白絆倒了多少人。聰明的人會利用絆腳石來墊腳忘上爬,最后越爬越高,也是看到風景最多的人。要明白人是最偉大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人創造的,能夠說人也是打不跨的。不管你遇到了什么難題,都不要放下。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把心態擺正。躺下容易,站起難。就是站不起來也要爬,爬到給你安全感的地方。要站起來就得靠自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你能站起來就OK。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事輪到自我就糊涂了,不明白該怎樣辦了,不明白該怎樣站起來了。這時就需要有人幫你一把,幫你看清局勢,把你拉起來,讓你站好,繼續人生。在那里我要對那些拉當局者一把,幫忙別人站起來的旁觀者說聲:謝謝你們!
人為什么活著作文4
回顧成長的歷程,曾多次被問及過這樣的問題:你是為了什么而活著?似曾記得,第一次應對如此問題時的迷茫與不屑一顧,因為那時感覺問及此問題的人亦或無所事事,亦或衣食無憂,而自我都不是。之后,隨著年齡、知識、見識地漸長,自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慢慢有了雛形,漸漸地懂得了人活著就是要努力去實現自我的人生理想,而對于那時的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最好方式,似乎就是認真學習,考上大學。因此,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似乎就是在為了考上大學而活。為此,即使是每一天凌晨起床,凌晨睡覺;即使是一個月應對四次折磨人的考試;即使是犧牲著自我健康的同時還要忍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即使這種活法真的很累很累,可我們也沒有厭倦和選取逃避,仍不甘落后地勤奮努力、不懈奮斗著。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明白那時的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
進入大學后,整天沉浸在大學生活的安逸、舒適中,自我的人生理想也在不經意中漸漸地迷失、湮沒,至于自我為什么活著,已毫不在乎也無暇顧及。那時在自我腦海中,活著似乎就是為了享受如此安逸的生活。
可時光荏苒,安逸的生活就如同精心編制的美夢,當你還沒有悠閑去欣賞夢里的風景時,就不得不被社會的現實所吵醒。剛步入社會,就不得不去應對繁雜的工作、應對完全陌生的環境、應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接踵而至的當然是煩惱、痛苦和煎熬。記得在云桂項目的那段時光,繁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壓力如同天空密布的烏云,把自我壓得都快透但是氣來,最嚴重時甚至想到了辭職一走了之。當然,那段困苦的時光總算是熬了過來,困難、壓力、苦惱過后自然是成長與收獲,可如今回首那些煎熬的時光,仍是百感交集也仍然有很多的困惑,經常會思考為什么當人面臨如此困苦的境地時,還依然要去堅持呢,難道人活著就是為了承受苦難的嗎?難道必須要在苦難中才能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嗎?難道不能退一步海闊天空嗎?人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活著呢?
生活總是那么的平淡卻又那么的出乎意料,時常會在不經意中創造出一些令人雀躍的驚喜,即使你還不懂的“人為什么活著”。而與《人為什么活著》這本書的不期而遇正好淋漓地詮釋了生活中這種驚喜的存在。
《人為什么活著》是近期公司領導推薦給公司員工的一本心靈讀本,其作者為日本“經營四圣”之一、京瓷集團創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該書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精華的凝結,更是我們廣大青年人砥礪自我的勵志讀本,書中闡述了肉體與靈魂、意識與現實、宗教與科學、自由與犯罪、欲望與煩惱、逆境與考驗等種種關系。作者稻盛和夫認為人是有靈魂有前生和來生的,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借助一個肉體來不斷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人的肉體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代表著步入另一個提升過程的開始。而意識在很多時候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書中也舉了一個關于醫生把面粉當作藥丸給病人吃竟能治病的例子。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能夠證明人的意識有時候確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以前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個已婚女性多年不孕,一向盼望有自我的孩子,結果有一天真的出現了妊娠反應,但去醫院檢查卻發現并未懷孕。科學家解釋這種現象成為心理性假性懷孕,這種假性懷孕反應與真正懷孕反應一模一樣。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事情我們想象成什么樣就會按我們想象的那樣發展,用心地看待事情,事情就朝用心的方向發展,消極的看待事情,事情就朝消極的方向發展。對于宗教與科學,其實宗教是帶有很多迷信的色彩的,按作者
所說,宗教是在科學不夠先進、人們為克服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下產生的。所以宗教與科學是相互矛盾的,現代社會都提倡科學,但很多事情用科學的方法根本就沒法解釋。比如百莫大三角之謎及時光隧道。很多東西都不能用科學去解釋,而在宗教書籍里卻能得到相關的答案。對于自由與犯罪,稻盛先生在書中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他認為自由就是人們作惡的理由。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太放縱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從小就養成為所欲為的習慣,而不懂得克制自我某些不好的行為。書中還講述了此刻的父母不讓孩子從事任何勞動,而且很多國家還提倡父母不就應讓未成年的孩子參加任何勞動,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所在,因為人只有勞動的壓力下才學會如何克制自我。確實如此,人的本性趨利避害、好逸惡勞,如果從小不勞動就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小孩從小就養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但父母的無限包容并不代表別人的無限包容。當與別人產生沖突時,這種人往往采取最極端的方式,所以杯具就發生了。對于欲望與煩惱,其實自我在很久之前就在想欲望與煩惱的關系。可能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人呆在家里不出門倒舒適自在,但一出去,看到琳瑯滿目的東西,而自我又不能把它們全部買回來,導致為此
不開心,所以很多時候煩惱都是由欲望產生的。而對于逆境與考驗,其實很少人會期望自我的生活會充滿了驚濤駭浪般的傳奇,大部分人都期望自我的`一生平平坦坦,但事實并非如此,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去面臨不一樣的逆境。有些人在逆境中跌倒再爬起,爬起再跌倒,然后再爬起,在這反反復復中經受住考驗并且成長,最后在逆境中存活;有些人遇到困難后一蹶不振,或許經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最后還是跌倒。這兩種狀況就跟玩游戲一樣,有些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戰勝路上的障礙,所以不斷升級,但有些人早早地放下,所以一向停留在最初的階段。
讀完該書之后似乎讓自我以前迷茫、痛苦時的困惑有了些許答案:其實人活著就是為了去承擔屬于自我的那份職責,在承擔職責的過程自然會經歷許多艱難困苦,而這些艱難困苦就如同一道道鑄就高尚靈魂的關卡,只有當你努力的透過了這一道道關卡,你才能歷練出高尚的靈魂,才能在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去幫別人實現他人人生價值,也才能真正地追尋到屬于自我幸福。
正如書中所說:宇宙的造物主將種種考驗加諸在人類身上,然后觀察他們如何應對考驗。其實在漫漫人生路中,無論是好的抑或壞的境遇,都是造物主賜給我們的考驗,幸運的際遇與不幸的災難在本質上同樣都是考驗。一個人如何應對這樣的考驗,將進一步決定他未來的人生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其實幸運的比不幸的需要更強的承受力才能經得住人生的考驗,因為人類在幸運的環境中更容易迷失自我。所以不管我們所認為的幸與不幸,都不該成為停止前進的借口,權利與金錢也不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不斷實現自我價值,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因為某一天我們的肉體消失了,但我們所創造的價值永遠在那里,我們的靈魂就不會被遺忘。
人為什么活著作文5
有人說,人為什么活著,而且活得什么那么累!還有人說,人活著是為了幸福而努力著更幸福,為前途所堅持著。然而我想說的是“人為什么要活著?”
舉個例子,就像我們所從小到大生活的事例。
在我們還在母親的肚子里時,我們還是個未知道有任何知覺的小寶寶,而當我們出生的時候,哇哇大叫,那就是我們活的人生第一個階段,然而我們剛學會走路時剛會說話時,就意味著我們開始有煩惱,有乏味的生活。直到讀書時,我們就會有這樣的煩惱,我們那么小的小孩子,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作業要做?當從小學畢業到初中畢業時,我們才知道,才知道之前所煩惱的事情是那么小而又小,到高中時,忙著為大學的大門邁去,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著,奮斗著。當步入社會,面臨著高壓力的生活,有著太多的思想時,我們會想到,家里的人和事只有靠自己來努力才會讓家庭變得更好,這就是我們的責任,所要擔負的事。當面對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不合意的工作時,我們就沒有那那么認真的去做,只能面對著開除的準備。直到結婚了,有自己的家庭時,才會知道,以前的學生生活那么的美好,現在的事,是自己所不能負責起來的事。而這一切,告訴我們,人為什么要為這些事而做著,為什么人有煩惱?為什么人要這么的.活著,為什么這就是我們所過的人生?不管人的生活從小好壞,那也不是我們所選擇的事情。對于我現在的理解,人活著就是要比別人活著漂亮。人死了,什么都沒有,沒有思想,更不要說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所以我們活著要樂觀的,開心的活著。
人為什么活著作文6
讀著余華的《活著》,我明明看到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為什么卻有一個矛盾的書名,叫活著?慢慢品味它,心中終究是漸漸明白了……主人公叫徐福貴,大福大貴。比現在年輕四十歲的他確很富貴,有錢,有一座宅子,有一個賢惠的妻子,他有一個理想的家庭。他活得很逍遙,很自在,沒有目標,沒有責任。他整日游手好閑,揮金如土,吃喝嫖賭,集全了一切闊少爺的秉性。終于,他輸光了家產,輸了他的老宅子,讓他的家變得一窮二白。徐福貴不再“福貴”。所有的一切都是他造成的,卻要用身邊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來還清他欠下的債。
文章多次寫到這位老人與他的牛在一起的片段,每每讀到。都會有些心都會很難過。這位憨厚的老人,這位鑲滿皺紋的老人。還是四十年前年的吃喝嫖賭的徐福貴么?時間磨掉了他身上的棱棱角角,他不在血氣方剛,不再身強力壯,也不再有親人,陪伴他的,只有一頭瘦骨嶙峋垂暮的`老牛。他仍然活著。沒錯,他還活著,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被襯托得多么明顯。
他說,他相信眼前的一切都可以改變,只要活著。活著就有希望,就能改變命運。福貴為希望而活著,為欠下的債而活著,也為責任而活著。而如今,他失去了所有活著的理由,只剩下一個人,又為了什么而活呢?他為自己而活著,他為命運而活著,他為活著而活著。人要死去是多么簡單,兩腿一蹬,過不了多久,就會是一捧黃土,消散在風中;而人要活著卻是多么艱辛,他要學會忍受,學會放棄,學會承擔,還有好多好多......
活著雖然有諸多不滿,諸多苦難,但活著你就擁有自由,擁有去改變一切和選擇的機會。生命的真諦對于每個人來說都不同,你的生命就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你活的是你自己。不為別的,就只要活著。生命僅僅只是活著,僅僅只是一種存在。不要輕易拋棄你的生命,感受完生命的過程就是每個人的責任。老人和老牛,兩個暮年的生命隨風而逝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顫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遙遠滄桑。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為了人生百態,為了生命的存在,要活著。
人為什么活著作文7
很多的人都在談人生,那人生又是什么呢?人生種種,或偉大或平凡,又有何意義呢?總是說,人生要做的偉大,這人活著才有意義。所以,人人都向往著“偉大”。但卻都那么“平凡”。為了追求而去奮斗;因為奮斗而就精彩;精彩便就“偉大”,便就有了意義。像我,一名中學生。日眠夜睡,晨誦夕讀。為的是什么,考上高中,考上大學。大家都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而我也只能信以為真了!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還能成個大人物。這便是幼兒心中,父母口中的大人物愿望。作個偉大者,人人都想,人人都做。為什么,我不知道。
人為什么要活著,這便是我從很小就不解的一個問題。我并不是一個不愛問問題的孩子。相反,如周總理般為了用知識充實自己幼稚的頭腦常常使人厭煩。可這個問題我卻從來沒問過任何人。如同我無知的其他一些問題。因為,我曉得,沒有人可以回答,雖說人人都可以回答。應為這是我自己的'問題,也只有自己才可以回答的問題。但卻是沒有問題也沒有答案。因為我什么都不知道。
像我。學習,為了考試。考試,為了上學。商約,為了學習。為了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工作的目的便是為錢;錢便是只為果腹而已。為果腹而生存?可是果腹就是為了生存。而我存在便是學生。學生就為了學習。人人都這樣說,那就是了,沒錯的!人活著的原因便是活著。著便是我那最完美但卻沒有問題又沒有答案的答案。
【人為什么活著作文】相關文章:
《人為什么活著》讀書筆記05-08
最新關于人為什么活著讀書筆記05-10
有關于人為什么活著的人生哲理04-29
我為什么而活著作文11-26
活著為了什么生活感悟03-23
《人為什么活著》讀后感04-28
《人為什么活著》的讀后感范文04-22
職業規劃:人為了什么而工作05-09
人為什么會無聊傷感美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