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公開課作文三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公開課作文3篇,歡迎大家分享。
公開課作文 篇1
“請同學們向大臣至圣先師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禮。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咦?你聽,是誰在喊禮呢?哦!原來是正在給五年(2)班同學上國學公開課的張堂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向掛在黑板左側的孔老夫子像行禮呢!
在場的不止有同學們和張老師,還有學校的一些中學部老師也來到了我們班聽課,這樣的陣勢我可是頭一回遇見,我的心里不由得緊張起來。
開始上課了。張老師把我們全班35個同學分成了七個小組,分別以“宋、楚、秦、魯、吳、齊、燕”七個國家命名,看著桌子上放著的“春秋七雄”桌牌,我仿佛穿越到了孔子生活的時代。我所在的小組是“宋”國,而我這個小組長暫時成為了宋國的君王。
在這次國學公開課上,老師帶領我們朗誦了《論語》課本里“述而第七”的第三十章:“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熟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張老師似乎知道我們短話有許多不解的問題,便讓我們每個小組討論后再提出三個問題。經過討論后,我代表小組提問了:“周朝為什么會有這樣‘同姓不婚’的禮制?巫馬期是誰?為什么孔子明明被人指正了錯誤仍然覺得十分幸運呢?”張老師認真地聽了每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在接下來的講解里他為我們一一作答。
“昭公知禮乎?”這句話是陳司敗問孔子的,昭公指魯國的君王魯昭公。陳司敗為什么要問孔子魯昭公知禮乎呢?原來魯昭公娶了一位與他同姓的女子。在當時的周朝,有“同姓不婚”這樣的禮制。所以魯昭公在這一點上是違反了當時的禮制的。可孔子為什么還回答“知禮”呢?
張老師為了解答我們心中的疑問,講了兩個故事——《棄老遺筐》和《諸葛子瑜之驢》。《諸葛子瑜之驢》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諸葛恪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字子瑜)的長子。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一天,孫權召集大臣們,差人牽一頭驢來,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簽,寫上:諸葛子瑜。大臣們看了立即議論紛紛,有的甚至哈哈大笑。諸葛恪雖然生氣,但他小小年紀怎能違抗君王呢?他靈機一動,跪下來說:“請求給我一支筆”。諸葛恪拿到筆后在“諸葛子瑜”四字后面接下去寫了:“之驢”兩個字。于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諸葛恪用他的聰明才智把窘迫變成了賞賜。張老師告訴我們孔子的回答正如故事中的諸葛子瑜一樣是“為尊者諱”。古圣先賢聞己過喜而改過自新;聞尊者過則想辦法委婉勸諫。通過“棄老遺筐”和“諸葛子瑜”的生動故事,加深了“忠告而善道之”的理解。
這次國學公開課,不僅非常有趣,還讓我們學會了“為尊者諱”的道理。
公開課作文 篇2
今天,我們去多功能教室上公開課。當我走進教室時,發現有許多老師,我頓時有些緊張。
上課了,給我們上課的是六。二班的張老師,她說話時很親切,我緊張的`心情又少了許多。時間飛快地過去了,馬上要下課了。我想,只要用心去聽,完全能忘記緊張。
公開課作文 篇3
今天上午第二節,我們班要進行一次公開課。還沒有上課呢,課室后面已經多了幾位聽課的外校老師。“叮呤呤”上課鈴響了,我們齊刷刷坐好,等待許老師上課。
我在做課前準備時,看到課室靠窗的走道上又坐了好幾位我們學校的老師。我不時地看看窗外,一個人熟悉的人影在晃動,嘿,是媽媽。但是媽媽晃了一晃好像就消失了似的.不見了。太好了,媽媽沒來聽課,我自然不用緊張。
今天學的課文是古文《楊氏之子》,我預習過關,大致意思也清楚明白,不用有太多顧慮。這節課,我專心聽講,積極舉手發言。老師首先請我朗讀課文,我大方地站起來朗讀,老師還表揚我吐字清楚。后來解句意時,我也大膽發言,沒想到我出錯了引得同學發笑,開始我不明白同學為什么笑,后來經許老師解釋我才知道自己理解有誤。不過這點小錯對我沒有什么打擊。
中午放學了,我看見了媽媽,媽媽搶先問我:“你怎么不知道孔君平是一個人呢?”
咦?媽媽是來聽課了還是聽別的老師講的?于是我連忙問:“媽媽,你怎么知道的?你來聽課了嗎?”
“當然!我坐在窗外,你看不到我的。”媽媽回答。
“啊?原來如此呀!”我出笑話的一幕也讓媽媽看到了。
“今天,你的表現不錯喲,回答問題比較大方,聲音也比較響亮。課堂上就是要敢于大膽發言,不要怕同學笑,課堂就是出錯的地方,錯了老師會糾正,這樣印象更深刻呢。”
沒想到我出了錯,媽媽還表揚我。
【公開課作文】相關文章:
公開課作文04-01
有趣的公開課的作文05-12
難忘的英語公開課作文05-04
【精選】公開課作文四篇06-09
有趣的體育公開課作文05-12
精選公開課作文4篇04-04
【精選】公開課作文三篇04-02
【精選】公開課作文3篇04-19
精選公開課作文四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