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考語文知識精講試題考點分析和專項練習
一、把握說明對象
無論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都有其特征,閱讀時首先要弄清說明對象的特征,弄清了特征,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閱讀說明文最重要的是分析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特征,可從兩個方面入手:①從標題著眼。有的標題在指出文章說明對象的同時,指出其特征,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標題指出說明對象“人民大會堂”,也指出其特征“雄偉”;有的標題用設問句的形式,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如《食物從何處來》一文,標題指出說明對象“食物”,同時引領讀者閱讀課文,不難看出“食物是一種能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一句點明了“食物”的特征是“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有的標題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氣陛下》一文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稱天氣為“陛下”,生動有趣地說明了天氣的威風。②從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紹了有關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歸納小結。有的事物的本質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確地指出來了,閱讀時要找出這些關鍵句。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和“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兩句,就點明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又如《蘇州園林》一文中“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一句,概括了蘇州園林的特點“圖畫美”。
有的說明文沒有明顯的關鍵句,閱讀時更須要細心琢磨,從中加以提煉。例如:“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段文字沒有關鍵句,但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和生動形象的描寫。例如:拿兩岸的河堤常被沖毀與這座橋從沒出過事作比較,是為了說明盧溝橋“結構堅固”的特點;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描寫柱頭上石刻獅子的情態,是為了說明盧溝橋“形式優美”的特點。
二、理清結構順序
說明順序是根據說明事物的特征和說明目的來確定的,把握住了說明順序,也就把握住了說明文的結構。有的說明文是按時間順序來介紹事物特征的,那么,其結構層次就可以按時間順序劃分;有的是按空間順序說明的,那么結構劃分就可按空間順序進行。說明順序決定層次結構。
說明順序一般有以下幾種:①時間順序:以時間先后作為說明順序,也就是按照事物發展的時間先后安排順序,這種順序一般用于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或制作過程的文章。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一文,作者按照從古到今的順序,依次介紹了古代的書、近代的書和現代的書籍,介紹了書籍的發展演變的歷史。②空間順序:說明某事物的構造或建筑物的構造用空間的轉換順序介紹。往往是按照從外到內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順序依次介紹。例如《核舟記》一文中,作者依次介紹了核舟的各個部分,也是運用的空間順序。 ③ 邏輯順序:說明文在介紹事物的特征、種類、成因和功能時,常按邏輯順序進行說明。邏輯順序包括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特點到用途等。例如《向沙漠進軍》一文,講了沙漠向人類進攻的方法,人類向沙漠進軍的方法,從現象到本質說明,運用了邏輯順序。《蘇州園林》圍繞著“無論站在哪一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總特點,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講究亭臺軒樹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這也是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邏輯順序介紹的。
學習說明順序要注意相關的語言因素,時間順序要注意表明時間的詞語,空間順序要注意表明方位的詞語,邏輯順序要注意表明因果關系的詞語。
三、辨識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很多。一篇說明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說明方法,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幾種綜合使用。因而,分析時要認真閱讀,仔細辨別。例如:“再如大麗花,原產墨西哥,只有七八個紅色花瓣。人工栽培的歷史僅二三百年,卻已有上千種形狀、顏色不同的品種。”這兩句話綜合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有明顯的語言標志“再如”,列數字也有具體的數目“七八個”、“上千種”,這兩種方法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但還須注意兩句話的內容前后對比,突出了人工選擇對“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影響作用,這就表示這里還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分析說明方法時,除了要分清類型,還要區分主次,明確哪一種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例如:“縮微圖書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l萬種每種15萬字的書放在一塊兒。它的總重量大約有5000公斤,而縮微以后的膠片只有15公斤。”這一段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這兩種說明方法。那又以哪一種為主呢?粗看數字較多就斷言以列數字為主,那就錯了。因為,以哪一種為主是根據說明的需要來決定的。仔細推敲后,不難發現,本題中列數字只是手段,作比較才是目的。通過列數字來作比較,從而突出“縮微圖書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這一優點。因此,這里的說明方法以作比較為主。
另外,分析說明方法時,還須澄清兩個模糊認識。有些同學常常把說明方法與修辭方法相混淆。其實兩者服務的對象和表達效果有明顯的差異。例如:記敘文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是為了把人物和事件表達得更形象、更生動;而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的特征。
還有些同學看到敘述性文字,就一概認定是“舉例子”,其實有時是引用傳說、故事來增強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激發讀者的想像和興趣,有時只是一般性的敘述,是文章寫作的一種技巧。例如《人類的語言》一文第二段開頭記敘小學讀書時大師兄的“能文”和我對兩句引言的認識過程,這并非舉例子,而是為了引出鸚鵡和猩猩的所謂“語言”,從而通過它與人類語言作比較,突出人類語言的特點。
分析說明方法,第一步是辨識說明方法的類型,而重點在于體會它所起的作用。采用一定的說明方法,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當,可使陌生的事物變為熟悉,抽象的事理變為具體,復雜的過程變為簡單,更易讓讀者了解和接受。籠統地說,列數字能給人確切、具體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舉例子能反映一般情況,真切地說明事物;下定義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分類別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達效果;作比較能使原先難于說清的事物特征變得淺顯易懂,鮮明具體。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還須從具體的語句和語言環境來綜合考慮,實事求是地分析。總之,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首先應把握“大方向”--每種說明方法的特點及作用,然后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合理“填空”--具體分析、綜合歸納,這樣才能更準確、全面、清楚地說明事物的特征。
四、體會說明語言
閱讀說明文常遇到關于語言運用方面的問題,如:詞語的選擇、更換。增刪、調動等通過這些變化來表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生動、平實的特點。語言是否準確關系到說明內容的真實與科學;語言的平實與否關系到說明內容被人理解的程度與層次;語言的生動與否關系到說明內容的可讀性的高低。特別要注意說明文中使用的術語和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它們往往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修辭方法的運用、描寫、修飾性詞語的點綴,則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說明文的語言要求準確和簡明。有的說明文講究語言平實,有的講究語言生動。但不論是平實還是生動,都要求準確簡明,要注意說明文的科學性。語言的準確和簡明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要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對知識表達要科學嚴密,表示時間、空間、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明確無誤。②要注意運用好表示修飾限制等作用的詞語,如:“基本上”、“大約”、“比較”、“一般”、“極個別”、“大多數”等詞語。③語言要簡明、淺顯、易懂,要言簡意賅,明白曉暢,不要拖沓、含糊。
試題解析
例1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這是為什么?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1.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
A.我國的建筑
B.蘇州園林
C.蘇州園林建筑的布局
D.建筑布局絕不講究對稱
2.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是( )
A.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
B.蘇州園林絕不講究對稱。
C.蘇州園林要求自然之趣。
D.蘇州園林是美術畫,不是圖案畫。
3.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在下面備選答案的括號內畫"√"
A.下定義()B.舉例子()C.作比較()D.打比方()E.列數字()F.分類別()
4.“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一句,去掉其中加點的字行不行?為什么?
解析 本題是從四個方面考查了閱讀說明文的能力。引文很短,只有四句話,先逐句閱讀弄清每句的意思和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再運用有關的知識分析、判斷,就能選出準確答案。第1題要求準確判斷說明的對象。四句話都是介紹有關建筑的對稱,第二句就清楚地點明了說明的對象是“蘇州園林建筑的布局”,所以應選C。第2題是考查概括說明對象特征的能力。概括說明對象的特征要求準確、全面。引文第一句話概括說明我國的建筑布局在一般情況下是絕大部分是講究對稱的。而蘇州園林不同于我國其他園林的地方在于建筑布局絕不講究對稱,這是第二句話的內容。第三、第四句則說明了這樣布局的原因是為了講究自然之趣。分析完全文,可見其特征是絕不講究對稱。因此應選B。第3題是對說明方法的分析、判斷。完成此題時要認真、仔細、避免漏選,舉例子、列數字這兩項比較明顯。"我國的建筑,……好像故意避免似的。"這句話,將"古代的建筑"與"蘇州園林建筑"相比,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容易被忽略。另外"用圖畫來比方,對稱……是不講究對稱的"是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因此答案應是A、D。第4題要求分析說明文的語言。"絕大部分"不能去掉。因為去掉"絕大部分"就成了全部,意思變了,變成了都是對稱的。
【中考語文知識精講試題考點分析和專項練習】相關文章:
中考語文的知識精講試題考點分析05-12
中考語文的考點分析05-09
中考語文的考點分析:《子夜》05-09
中考語文子夜價值的考點分析05-09
有關詩詞賞析的中考語文考點分析05-03
中考語文漢字知識考點解析05-10
中考語文說明文的考點分析05-01
中考語文必考考點成語失誤分析05-09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專項練習及答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