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小學品德教學拓新》讀書心得
《小學品德教學拓新》是一本很實在的書。實在地描述著學生的生活狀況,實在地回顧了原有的思想品德課的優點與不足,實在地對現行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進行了分析、實實在在地進行了一些探索……讀后讓人想起了原來的思想品德課,想起了兩年來走進新課程的艱難,也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
一、對思想品德課的記憶與認識原有的思想品德課是以“德目”搭建起教材結構的。孝親敬長、誠實守信、熱愛祖國、愛護公物…… 不謙虛地說,在思想品德課的階段,我們學校的課堂教學水平還是蠻不錯的。雖然我教思想品德課的時間并不長,但對教研員老師先進的理念,以及對她們抓教學的精益求精的態度卻有著清晰的記憶。
記得原來我們上課的時候,總是先要“解題”,而后就是關鍵的“明理”,明得越透徹越清楚越好。“明理”的時候,教研員老師們非常重視我們是否“激情”了。因為作為人來講,情感是行動的催化劑,所以“激情”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再接著,就進入到了“導行”階段。但由于前面的部分占據了很多的課堂教學時間,所以到了“導行”階段,時間往往就不夠了。我們有時會把“導行”處理成了對作業思考題的處理,并且帶著孩子們說幾句我們認為充分指導了他行為的話,當然這一定會得到教研員老師的點評,告訴我們對學生的行為指導還不夠。這也能看出教研員老師們對學生生活實際的重視。
原來上課的時候,我們會很認真地分析教材上的點。比如:有責任心,那么就要做到做事情精益求精、對分內的事情忠于職守、犯了錯誤敢于承認并且勇于改正等等。在上課時,我們不會一股腦兒的將知識點灌給學生,而是會努力尋找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明白事理,從而激起情感上的共鳴,愿意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并且在行動中去試著去做。
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始,我們接觸到了“體驗式教學”,接觸到了“建構主義”,于是,我們開始嘗試著讓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建構。我們講團結合作,就讓學生分成小組來完成任務,從而體驗出團結合作的重要。我們講我為家庭添歡樂,就讓孩子們找來了反映自己成長的小故事,小物品,讓孩子們在自己父母講述的故事里品味家庭的溫暖,感悟自己的責任。
課堂上有著學生的笑聲,也有感動的淚水。可以說,我們沒有一味地灌輸,沒有一言堂,我們總在努力嘗試怎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去理解那些優秀的品質,自愿學習它們,并且成為具有優秀品質的人。
現在看來,我們當初走的路應該就是《小學品德教學拓新》中提到的,“內化性”的道德教育,我們要力圖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順應、接受,并被我們同化,讓學生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相互體諒、順從。
這似乎很符合我們中國的傳統──儒家的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礎。那么要“仁”就要忠、恕、悌、智、勇、恭、寬……這些思想都是在趨于和諧,勸人向善,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美德,但是我們在教授這些美德的時候,似乎忽視了一點,就是人的個性的發展,特別是孩子自我發展的需求,而這是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兒童十分重要的,所以也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
二、走進新課程是一種蛻變因為我們原來的教學并非一味地灌輸,所以一開始從內心深處來講,真的沒有感覺新課程和原有的思想品德課有什么本質的區別。新學期開始了,我還是使用著那些方法,開始教授這本品德與生活教材,自己感覺變化的只是教材的內容。
過去的教材呈現的都是一種種優秀的品質,用事例來說明優秀品質的重要,而今,教材呈現的是生活,于是我努力的去設計活動,想讓學生通過活動去體驗,從而知道在具體生活中該怎樣做。
現在想一想,活動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體驗,而體驗的目的呢?我想我當初的目的一定是讓學生接受我所理解的教材的觀點。這是以前的“內化性”道德教育的繼續。但我并不覺得這個繼續有什么不好,因為沒有走過這一步,就沒有今天,就沒有對新課程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通過和全體品社組老師的共同鉆研,慢慢地,我發現了自己教學的問題。我還是沒有脫開原來的套路,還是在“用學生的生活講我的故事”。
應該說對新課程的不斷思考,對很多論著的學習使我對課程的思索一點點發生著本質的變化,所以我感覺自己走進新課程是一種脫變。經過了兩年的試驗,我對很多問題有了重新的思考:什么是學生的生活?我們的教學該以什么作為基礎?
總之,閱讀此書之后,對很多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關于目標、關于評價、關于方法……一本好書僅讀一遍是不夠的,因為它需要慢慢地品味,每次再拿起來都會有新的收獲,我想這本書應該屬這一類型。
【新《小學品德教學拓新》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新的學期新的計劃06-27
新的學校小學作文12-09
新標下的化學新授流程的支教實習心得11-23
新的愛情新的豐富詩歌12-09
新的月新的開始說說01-01
新的學期新的起點的講話12-03
“新”畫,“新”生作文12-08
新的校園新的環境作文11-24
(必備)新的學期新的計劃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