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永根——華南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優秀的作物遺傳學家,2019年8月12日因病逝世。對待科研,一絲不茍,認認真真,將自己的畢生積蓄以夫妻名義捐出,將自己的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事業,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
盧院士的事跡讓我想到了關于教育情懷這一點,身為一個教師,必須要對教育事業有著激情、熱愛、執著與追求,我是教育學專業的一名學生,我們的老師一直告訴我們,身為一個教育者,一定要有一種教育情懷,教育本身就是奉獻。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中,他就強調了要用孜孜以求的態度去面對學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要認真對待教育事業。同樣我國的陶行知先生也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育,是一種奉獻的事業。
我們的學校教育現如今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小學——教會學生基本的知識技能;初中——教會學生抽象思考;高中——教會學生如何應對高考……工作了多年的教師,一般都會產生職業倦怠,因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培養人的,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的活動又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三年五年后,教師的當初的激情會慢慢減退,很難再像之前那樣充滿活力了。
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人”,每天都是不一樣的,教師也應該去積極做出調整,以飽滿的熱情去面對這些生氣勃勃的孩子們。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者從來不是讓學生去服從他,而是要用愛去感化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那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
這種情懷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足夠的耐心。面對各種各樣的學生,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問題,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能因為一個孩子暫時的某些方面不盡如人意,就放棄這個孩子。
二、提升自己。情懷不只是一種精神上的體現,作為教師,最根本的目地就是要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那么教師就應該積極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夠更好的去應對各種問題。
三、把教育視為一種快樂。教育不應該被看作是一種職業,職業顯得沒有那么多感情在里面,而教育恰恰是需要一種感情的,只有真正的愛學生,熱愛教育本身才會覺得快樂。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盧永根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xx年8月,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斗,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杰出的農業科學家。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在高等農業教育最前沿,關愛和支持優秀人才,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專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療教育事業,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曾榮獲“最美奮斗者”“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近一段時間,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干部群眾普遍認為,盧永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終身、獻出一切的家國情懷,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知識分子楷模。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表示,要深入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至誠報國,開拓創新、勤奮耕耘,勇擔重任、甘為人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大力弘揚愛國奮斗奉獻精神和忠誠執著樸實品格,建功立業新時代,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時代楷!卑l布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追授盧永根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盧永根先進事跡的短片。發布單位有關負責同志,盧永根的親屬、同事、學生及社會各界代表等參加發布儀式。 xx時代楷模盧永根事跡學習有感
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向全體新當選院士發出了向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學習的.倡議。
白春禮呼吁,院士們要學習盧永根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學習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的優秀品德,學習他甘為人梯、提攜后學的大家風范。院士們要把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跡和精神品格,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對黨忠誠、為民造福作為根本的政治擔當,爭做新時代的明德楷模,不辜負黨、國家和人民賦予院士的崇高榮譽。同時,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于當日發出倡議書,倡議廣大院士向盧永根學習,堅定理想信念,至誠愛國奉獻,無私教書育人,積極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功立業。倡議書提到,盧永根熱愛祖國,信仰堅定,品格崇高,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無私奉獻,是中科院院士愛國報國的先進代表,是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模范,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楷模。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盧永根出生于香港,1949年在高中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年輕時的學習和革命經歷,讓盧永根不斷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始終與黨一致,時時踐行著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言。近年來,他因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在他的主動要求下成立了“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定期在醫院開展組織生活,及時了解掌握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按照要求學習黨的文件與材料,保持與黨組織的密切聯系。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獻身科教,勇于創新。盧永根在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期間,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優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打開了華南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的新格局,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科研方面,盧永根在1978年完成《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一書,成為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最重要的參考書,同時也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盧永根勇于創新,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認為是對栽培稻雜交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生活中,盧永根發揚共產黨員樸素節儉的優良作風,辦公室設施簡單,家里陳設簡樸。與生活中近乎苛刻的節約形成鮮明對比,盧永根捐資助教卻毫無保留。xx年3月,他撐著孱弱病軀和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滿室皆舊物,布衣好耕讀。積蓄八百萬,捐贈不遲疑。”這是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3
人的一生會面臨很多次選擇,選擇決定人生方向,選擇決定人生道路。我們在面臨選擇時的一念之差往往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錯誤選擇看到的是眼前的茍且,享受的是短暫的安逸舒適,而正確選擇則能看到詩和遠方,同時能讓人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無怨無悔。中科院“布衣院士”盧永根在人生關鍵時期面臨了四次選擇,正是由于他在選擇的十路口作出了正確選擇,也才造就了他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踐行了他的初心和使命。對盧永根而言,“最美奮斗者”“全國模范教師”的榮譽實至名歸。11月15日,中央宣傳部又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盧永根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深思熟慮、著眼長遠,要從利國利民、愛黨愛國的角度去作出正確選擇,方能更好地踐行初心使命,方可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選擇一種信仰堅定正確方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信仰難免空虛或迷失方向。共產黨人作為無神論者,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1949年,年僅19歲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斗,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每位黨員干部要不忘入黨誓言和入黨初心,堅定政治信仰,堅定“四個自信”,立足崗位有作為,牢記宗旨為人民。
選擇一份事業作為服務平臺。事業是我們為民服務、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的平臺,也是我們立足社會的根基。我們一定要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事業去奮斗,去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盧永根選擇了水稻事業并為之奮斗一生,他用畢生精力,始終與他所熱愛的`農業、水稻遺傳“較勁”,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盧永根研究團隊近些年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其中水稻25個,大豆5個,甜玉米3個;培育水稻不育系3個。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新增產值15億多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要你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作貢獻的初心,無論你從事的什么事業,都能綻開出最漂亮的生命之花。
選擇一種告別抒寫赤子襟懷。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每個人在生命的盡頭都會有自己的選擇。有的人選擇將骨灰灑在自己熱愛的那片土地,有的人把一生的積蓄留給子孫,有的人則堅定地做了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盧永根就是后者。一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大設立教育基金;個人后事如他所愿,沒有告別儀式,遺體捐給國家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最后一筆黨費有1萬元之多,老伴幫他代交給組織……盧永根悄悄地走了,走得干凈徹底,走得了無牽掛。他選擇的這種不同常人的告別方式抒寫的則是赤子襟懷。他心里始終裝著的是自己為之奮斗了一生的祖國,裝著的是他奉獻了一生的教育事業。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有這么一位黨員,他出生于香港,20歲不到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去美國留過學,放棄原本在美國的大好前途,毅然回國投身于祖國的水稻事業;他積累的財富可以讓他的生活安逸,可他省吃儉用,將積蓄都捐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他就是“時代楷!保锌圃涸菏,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
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备母镩_放后,盧永根以公派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國學習。在美國的親朋都勸盧永根留在美國發展,但盧永根沒有被勸服,他堅守著初心,堅 定著不曾動搖的信念!拔沂侵袊,祖國需要我”,盧永根這樣回絕親朋的好意。
水稻事業;他積累的財富可以讓他的生活安逸,可他省吃儉用,將積蓄都捐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他就是“時代楷模”,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
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改革開放后,盧永根以公派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國學習。在美國的.親朋都勸盧永根留在美國發展,但盧永根沒有被勸服,他堅守著初心,堅定著不曾動搖的信念。“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盧永根這樣回絕親朋的好意。
盧永根始終把個人理想融入到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1952年盧永根成為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師從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丁穎先生。他跟隨丁穎先生的步伐,繼承丁老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經過不斷的找尋,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既使70多歲,盧永根依然親自帶著學生穿梭在祖國的崇山峻嶺中,搜集資料,找尋野生稻種,走不動了就讓學生們抬著去找尋。
盧永根不但投身于水稻的研究,還積極為國家培養優秀的技術人員。盧永根廣納英才,唯才是用,在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的任職期間把抓緊人才放在第一要務。在過往人才的選拔中,職稱的評定需要論資排輩,費時費力,年輕人才很難有上升空間。針對這個情況,盧永根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破格晉升了一批年富力強,能力突出的年輕人,為華南農業大學儲備了一批中堅力量。他還通過書信方式,聯系了很多國內外優秀的教授、名家,讓他們投身于祖國的農業事業。他為祖國的農業事業積累了大批人才,成為中華民族復興路上的助推劑。
近年來,年事已高的盧永根長期臥病在床,無法參加黨支部活動。為了能正常參加黨支部活動,盧永根向黨組織申請,在醫院病房里成立一個特殊的臨時黨支部。在開展學習十九大報告的專題組織生活會上,雖然盧永根身體虛弱,但他依然全程參與學習和討論,更新黨的知識,履行黨員義務。 擁有70年黨齡的盧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典型代表,雖然他已離開了我們,但他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的情懷和情操,是我們每位共產黨人需要學習和弘揚的。我們共產黨人要堅守初心和使命,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砥礪前行。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5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
盧永根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20xx年8月,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斗,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專家;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療教育事業,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在盧永根的辦公桌上的一個筆記本扉頁,寫著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這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求真務實、廉潔自律的精神。作為基層黨員,我們要學習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為黨的事業而奮斗作為人生最高目標。所以,我們要堅持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以民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做到的。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從政者,只有“多干一點”,才能產生良好的示范作用、積極的感召效應;領導者,倘能“少拿一點”,既關乎人格風格,又關乎威信威望。道理明擺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領導的,能夠真正做到“多干一點”“少拿一點”,群眾都會看在眼里,自然服在心里。這樣的領導干部,腰桿才“硬”得起來,說話才“響”得起來,威望才“高”得起來。
盧永根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發乎于心,踐之于行”。盧永根院士將畢生積蓄捐獻給教育事業,對黨忠誠、不忘初心、報答黨恩,恪守崇高的人生追求,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值得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6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盧永根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將他的一腔熱血播撒在祖國、工作、人民之中。
將滿腔熱血化作對祖國的一片赤誠。生于兵荒馬亂之際,年少時目睹日寇暴行,盧永根對于國家的強盛、社會的發展有著更加殷切的期盼。他無數次說,無論是一帆風順的日子,還是身處逆境的時刻,他始終堅信,要把一生獻給黨和祖國。面對祖國危難盧永根毅然決然地投身祖國的懷抱,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的一生。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彼麑ψ鎳闹艺\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我們也應該將他這種對祖國的赤誠化作我們今后工作的動力,多關心世界和國家大事,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需要聯系在一起,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推動自己工作的動力。
將滿腔熱血化作對事業的一腔熱情。作為科學家,盧永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一輩子研究學術,保存了華南地區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庫。作為華南農業大學的老校長,13年間,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鞠躬盡瘁,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惦記的還是自己的學術研究,在病床上仍然堅持研究、學習。我們也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對工作的熱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勤懇工作的決心做好人民的“勤務兵”。
將滿腔熱血化作對人民的一種深情。20xx年3月,盧永根以夫妻名義將畢生積蓄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教育基金協會,用于扶持農業教育事業。20xx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按照他和家屬意見,不舉行任何遺體告別儀式,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盧永根將自己最后的余熱都奉獻給了他所摯愛的國家和人民,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這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正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最光輝的寫照嗎?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的組工人員,我們也應該學習盧老這種為黨和人民奉獻一切的深情,不斷提升自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覺悟,努力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開展工作的前提,多為人民著想,多辦民生實事、多解人民之難。
盧永根就像一朵小火花,他默默奉獻,點亮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盧永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生堅定理想信念,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奉獻了一切。盧永根用他的實際行動教會我們怎么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用他的赤誠之心抒寫了“我和我的祖國”這一壯麗篇章。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7
盧永根自小家境優渥,隨著戰爭的到來,面對國家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19歲的盧永根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盧永根來到了廣州,跟隨丁穎院士從事稻作的科學研究,他用雙腳丈量大地,保存了7000余份稻種和科研數據。盧永根從事華南農學院院長以來,鞠躬盡瘁,一直為學校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培養了一批學術骨干和青年人才。盧永根自始至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儉節約,蠟炬成灰淚始干,為熱愛的祖國奉獻了一生。黨員干部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身上這股頑強不屈,腳踏實地的苦干精神,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盧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峽谷、披荊棘、踏草叢,為老百姓解決溫飽問題,是共產黨員的楷模。黨員干部要牢記自己的初心與使命,踏實肯干,不畏艱難困苦,不搞形式主義,堅持群眾路線,一步一個腳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們的心中,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著想,解決與落實他們的難題與訴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盧永根院士將自己的畢生積蓄都捐贈給了華南農業大學,他沒有選擇用這筆錢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從簡的他反而將自己的積蓄都貢獻給了教育事業。黨員干部要嚴格執行中央的八項規定,不利用職務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檔禮品,要做到兩袖清風,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絕沒有好處就不辦事的陋習,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現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盧永根院士不僅將自己畢生的積蓄都捐贈給了教育事業,還決定將自己去世后的.遺體捐獻給醫學科研與醫學教育事業,他為祖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黨員干部要堅守自己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履職,以集體利益為重,做好犧牲個人利益的思想覺悟,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8
盧永根同志的感人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重大反響,愛國,是當代青年最應該具有的品質。忠心報國,是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院士盧永根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感,為現代青年指引了方向。一、以報國為志。盧院士生于國家危亡之際,年少時目睹國家衰敗,他說在身處逆境時,認為要把一輩子獻給祖國。盧永根曾多次出國探親,在他國優越的'生活條件誘惑下,他回國報效國家。盧院士將一生獻給了國家的科研,他長期奮斗在高等教育的行列,關心教研人才的培養,為國家培養了專家,是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二、以報國為榮。盧院士將自己的全部積蓄設立教育基金,到逝世后捐獻遺體,都彰顯著愛國情。盧院士慷慨捐贈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節約。家中幾乎都沒有新式家具,床銹跡斑斑,幾張破凳子,就是這些破家具陪伴了他一生。盧院士始終對黨保持忠誠,把愛國熱情和實際工作相結合。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9
日前,中宣部追授盧永根“時代楷!狈Q號。盧永根的感人事跡,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大家都在追憶著“布衣院士”矢志報國的初心,堅定了新時代干事創業的信心。
一個好榜樣,可以感召一群人、帶動一群人、凝聚一群人。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南農業大學校長。擔任校長期間,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1987年,在盧永根的推動下,華南農業大學在全國率先打開人才培養新格局。20xx年3月,他把880多萬元積蓄全部捐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盧永根夫婦住的房子,依然是華農的房改房,位于五層,還保留著上世紀的裝修,室內的陳設也非常簡單。盧永根曾說:“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可以說,他真正用一生的行動見證了他的愛國之心。
生的`境界與追求,來自于黨性的修養。在盧永根身上,黨性既真實,又耀眼。他用自己的無言行動,展現了黨性的強度和純度,詮釋了黨性的力量,為新時代共產黨員的修養樹立了榜樣。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在高等農業教育最前沿,關愛和支持優秀人才,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專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盧永根身上的優秀品質,是時代的精神財富。
“ 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這是盧永根一生最真實的寫照。如今,學習盧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就是要學習他胸懷坦蕩,做一個敢于擔當、敢于創新的人;就是要學習他勤儉樂于奉獻的精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就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將一生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所熱愛的領域。
歷史經驗證明:一切偉大的成功,所有奇跡的創造,都必須有崇高的精神支撐。面對我們肩負的歷史責任,面對國際國內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和各種風險的考驗,需要在全社會樹立起精神的豐碑。盧永根無疑是教育、科研戰線的先進人物典型,而未來還會有更多各行各業的時代楷模不斷涌現,樹立起一個又一個精神豐碑,共同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當前,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關鍵階段,需要全社會共同弘揚時代楷模精神,把他們的崇高精神轉化為全民族的實際行動,努力鑄造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為“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筑牢為民之基。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連日來,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中央宣傳部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有媒體刊文指出,“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走得干干凈凈、清清爽爽。他不留財產、不留遺體、不留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很多……
一生可以很長,長到度日如年;一生也可能很短,短到白駒過隙。雕琢生命的刻刀就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里,將刻畫出怎樣豐富精彩的人生,全憑自己的選擇和把握。這既是一種角度,更是一種態度;既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情懷;既是一種修為,更是一種修養。不求無憾,但求無悔。一個“一生家國情,桃李滿天下”的“布衣院士”,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懷揣怎樣的篤定追求,擁有怎樣的洞明練達,才能夠坦然無悔地留下這樣一座閃光的“無字豐碑”。“永根”有“根”,探尋盧院士一生令人敬仰的精神密碼,我們找到了“根”之所在。
忠誠不渝、信念如磐那是愛黨愛國之“根”。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情感系于斯、認同歸于斯的民族心、民族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在一次對學生的演講中,盧永根院士化用著名詩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問他為什么非要留在國內,他說:“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這樣的家國情懷,是對國家和人民最深情的大愛,也是對黨和國家的一種高度認同感和向往歸屬感的`集中體現。愛黨愛國從來都是具體的、實踐的,時代潮流消弭了劍拔弩張,但風險威脅依然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面臨著相比以往更為特殊和復雜的國內與國際環境,唯有像盧老一樣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之中,才能澆開愛黨之花、結出報國之果。
嚴謹求實、獻身科研那是盡職盡責之“根”。人生最純摯的狀態就是一直在路上,用一顆最純粹的初心,踐行一段最純美的旅程。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愛崗敬業是一種舍我其誰的魄力,是一種爭創一流的標準,也是一種奮發有為的狀態!胺N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北R永根院士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領域研究了一輩子,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直到70多歲,還帶著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耙陨碓S國,何事不可為?”黨員干部是人民群眾的“關鍵少數”,在任何時候都應當奮斗在前、沖鋒在先,立足崗位、務實履職,不斷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掌握為民服務的方法和本領,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百姓的“幸福指數”。
淡泊名利、鞠躬盡瘁那是無私無畏之“根”。“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貧困,不忻忻于富貴”!肮迸c“私”,“名”和“利”,從來都是檢驗黨員干部黨性修養、道德品行和職業操守的試金石。盧永根院士一生節儉樸素,被譽為“布衣院士”,他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電視、舊鐵架床,卻將畢生積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直至因病辭世之后,仍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這是他作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這也是他作為唯物主義者的“最后的一次貢獻”!疤斓刂g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v然時代變遷、滄海桑田,黨員干部舍小利、取大義,舍小家、為大家的樣子終將被黨和人民永遠銘記。
不為物欲所惑,不為世俗所染,不為名利所累。在“半為儒者半為農”的盧永根身上,黨性既真實,又耀眼!按笕瞬蝗A,君子務實!碧綄ぁ盁o字豐碑”的“根”密碼,追夢人初心永葆、奮斗者粲然芳華。
食堂,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電視、舊鐵架床,卻將畢生積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直至因病辭世之后,仍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這是他作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這也是他作為唯物主義者的“最后的一次貢獻”。“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v然時代變遷、滄海桑田,黨員干部舍小利、取大義,舍小家、為大家的樣子終將被黨和人民永遠銘記。
不為物欲所惑,不為世俗所染,不為名利所累。在“半為儒者半為農”的盧永根身上,黨性既真實,又耀眼。“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探尋“無字豐碑”的“根”密碼,追夢人初心永葆、奮斗者粲然芳華。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宣部追授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時代楷!狈Q號,為廣大黨員干部在干事創業的道路上時刻堅守初心、踐行使命樹起了一面旗幟,值得我們每一名年輕干部深刻學習。
奮斗的青春最閃亮。盧永根的事跡一經播出在全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他的一生都在為中國水稻的科研事業不懈奮斗著,他所從事的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飽含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他用盡全力攻破的一件件難題,他耗盡心血取得的每一次進步,都書寫著水稻科研史上的傳奇,他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鐘愛的事業和人民之中,留下的是最有溫度的情感,他所奮斗的一生是滿懷希望與激情的'一生。
奉獻的大愛暖人心!安家略菏俊北R永根,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水稻科研事業,簡陋的家庭擺設、多年未換的綠色毛衣成為盧院士的真實生活寫照,他不舍得對自己投資,更不舍得浪費,哪怕一粒米的糧食,就這樣一個吝嗇得院士卻豪放地將積攢的880萬元全部捐贈給了他所鐘愛的教育事業,并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他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書寫大愛的步伐,讓我們震撼,更值得我們學習與追隨。
盧永根院士雖然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那份堅定的理想信仰與永恒的奮斗精神卻永遠閃亮,廣大青年干部要努力向盧院士看齊,站在新時代的奮斗起點,用奮斗描繪青春的底色,兢兢業業創事業,無私奉獻謀實事,踏踏實實踐行好“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誓言,扎實推動當合人民的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勝利!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時光,盧永根不得不長期住院!拔覀z大半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黨。這個時候,也不能沒有組織生活。他要繼續堅持下去!彼姆蛉诵煅┵e說。住院后,87歲的盧永根主動向華農農學院黨委申請成立病房臨時黨支部。20xx年3月,“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
20xx“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禮上給盧永根的'頒獎詞是: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您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盧永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一輩子為各項事業發展鞠躬盡瘁,甚至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捐獻用來扶持農業教育事業,他不忘初心,把一生都獻給黨和祖國!
“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節約!北R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說,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臺燈。盧永根不單純地追求所謂的舒服,更注重建立一種好的生活方式,平時他幾乎每天都到辦公室,忙碌地回復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他將畢生心血傾注于農學研究事業,長期奮斗在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第一線。
捐贈時慷慨,生活中節儉。他在擔任校長期間,不搞特殊化,干干凈凈做人,清清白白從政,這樣一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人成為了最年輕的革命者,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還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就是我們的榜樣,值得我們學習的“布衣院士”!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精選學習方永剛的心得04-05
學習郭永懷精神心得體會(精選3篇)05-10
學習個人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8-20
學習杜富國先進事跡心得體會11-18
學習蔣群英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2-14
學習黃大年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3-09
學習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心得體會11-05
學習“誠信之星”先進事跡心得體會11-18
根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