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聲音·視野》刊登的文章
《遇上美國“特權車”》
去年秋天我去紐約談一樁生意。到達紐約時天色已晚,我下榻在紐約四季酒店。由于旅途疲勞,第二天我七點鐘才醒來,眼看和美國客戶約定見面的時間就要到了,我來不及吃早餐就匆匆走出酒店,正好一輛計程車駛來,我立即攔下車。
我心急火燎地上了計程車,司機加大油門,汽車飛速地沿著第五大道行駛。車開了十多分鐘,司機忽然降低了車速,繼而停了下來。前方并沒有紅燈,我焦急地問司機:“是車出了故障嗎?”“汽車沒問題。”司機平靜地說。“那怎么停下來了?”我不解地問。“你沒看見前方有一輛校車嗎?”司機說。順著司機手指的方向,我看見有輛卡車頭加巴士車身的黃色汽車正停在路邊,一個寫著“STOP”字樣的紅色八邊形指示牌從車內伸了出來,一些孩子正在排隊上車。“校車又不是紅燈,我們趕緊超過去。”我懇求說。“校車可是美國的特權車,一旦校車司機將STOP指示牌展開,后面所有的車都必須停下來,即使總統座駕也不能通過。超越正在停靠和上下學生的校車是最嚴重的交通違章,我會丟飯碗的。”司機嚴肅地說。聽了這話我不好再說什么了,回頭看看,一輛警車正好停在我們這輛計程車后面,看來司機的話不假,校車在路上的待遇還優于警車呢!
在美國的那段日子,我經常能在大街小巷看見黃色車身加黑色大塊條紋并噴以“School Bus”醒目字樣的校車,向來對“特權”嗤之以鼻的美國人給予了校車至高無上的特權,其待遇甚至優于救護車和消防車。美國的校車安全性能遠高于普通轎車,每個座位都配備了安全帶,校車外形看起來結實穩重,有點像裝甲車。相對普通車輛,校車的交通事故率非常低,除法規嚴格、車輛安全性能優越外,這還與司機的專業素質密不可分。在美國當一名校車司機除了必須有3年以上駕駛經驗、通過了司法機關的無犯罪記錄檢查,還必須完成專業的校車司機培訓且考試合格。校車司機4年內不得有3次以上的違規記錄,這個標準遠遠高于普通的駕駛人員。
“孩子的生命安全超過一切最有價值的財富。”這句話用紅色大號字體印在美國的《駕駛員手冊》上。汽車是服務于人的,所以它首先必須學會尊重生命,當效率、財富與安全發生沖突時,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美國人在對待車與人關系上的理念。
(聲音 視野2012年第11期)
《眼下有一種中國的出口產品——百萬富翁——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BBC稱中國富豪正在熱切地尋求海外居留權》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媒體引領了粗制濫造農村移民形象并強化針對其偏見的作用。“農民”一詞一直有負面含義,隱含著無知、缺調少教,或是帶著一種優越口吻對那些被動接受統治者恩惠的群體的稱呼。農民還是一個永久社會地位,限定了低人一等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及經濟能力。作為被隔離的階層,無論農民移居到哪里,這種低級地位都會如影隨形。
——英國《衛報》文章稱,中國農民工仍未得到正常尊重
在俄羅斯,“怎么曬黑了”絕對是句恭維話,這意味著你有閑有錢到海邊度假、享受日光。而在中國,這話只怕會招來嫉恨,中國女子見陽光即如臨大敵。
——俄羅斯《新消息報》文章稱
中國大多數奧運選手最多只有中學教育水平,而很多美國運動員卻擁有或正在攻讀大學學位。教育水平可能在贏取金牌方面起不到作用,卻能在運動員退役后找工作時扮演關鍵角色。
——《福布斯》雜志文章談中美體育運動員的退役生活
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凸顯了中國商業道德的淪喪以及政府監管部門難以跟上市場經濟不斷擴張的步伐的現狀。但是對政府疏忽的過度關注,往往也意味著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公民道德的瓦解正被人們所忽略。
——《紐約時報》文章談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
《書包里的安全套——記一位母親與醫生的談話》
母親:我有事找你,并且很急。是這樣,我女兒,她剛上高二,有一天,我給她收拾東西,你猜我發現了什么?
醫生:一個男孩寫給她的情書?
母親:比這嚴重,是一盒安全套。
醫生:然后你就訓斥了女兒一頓?
母親:我才沒那么簡單呢!我悄悄放了回去。這幸虧沒讓她爸看見,要不家無寧日。可這對我總是一件大事,壓得我這幾天睡不著覺。我女兒畢竟才18歲,我不敢想像,她那么小,就敢背著我……唉!眼見著往邪路上滑,當媽的卻不知怎么辦。
醫生:先糾正一下,這不是邪路,是自然之路、生命之路,哪個少女不懷春呢?假如你沒找到我,你準備怎么對待女兒書包里有安全套一事?
母親:我可能找一個恰當的機會和女兒嚴肅認真地談一次。我會告訴她,中學期間,全部精力應放在學習上。我會明確地告訴她:媽媽不贊成你現在談朋友,但如果談了,也不會硬拆散你們。可有個底線,是要堅守的,因此媽媽認為你現在還沒到用安全套的時候。
醫生:你認為談過之后會有什么結果呢?
母親:從小到大,我的女兒一直聽我的話。
醫生:沒準表面上她會答應你,而且你再也不能從她的書包、衣兜里翻出安全套,但她還是我行我素,不過把安全套藏得更隱蔽了,或者根本不帶回家。
母親:那該怎么辦?
醫生:你裝不知道。不要讓女兒意識到你經常檢查她的書包!
母親:什么?原來就是這樣!她是我的女兒,我不能放任不管。
醫生:就沖她能備用安全套,就比同齡時的我們有很大進步。如果你擔心女兒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可以經常找一些,放在家里的公用書架上,別讓女兒以為是專門為她準備的。當然也沒準某一天,你們母女倆可以輕松愉快地談論這個話題。其實在美國和瑞典,孩子從上中學開始,就能和父母面對面地討論性話題。美國有部電影《新岳父大人》,其中有一個情節:還在上大學的女兒往家里領來了男朋友見她父母。之后,女兒和男朋友要開車出去玩,父親囑咐了一句:別忘了戴好安全套。其實他是口誤,他原本想說別忘了系好安全帶。可見在他的潛意識里,女兒一談戀愛,肯定得準備那個東西。
母親:那畢竟是美國,我們中國有自己的國情。
醫生:國情是發展的。咱們上大學那個年代,怎么能夠想像大學校園里有投幣售安全套的機器?前幾天我去山東考察,在青島海洋大學的學生布告欄里,看見有宣傳避孕知識的招貼畫。
母親:你說這是不是在鼓勵學生做那個事?
醫生:難道說接種天花疫苗也是為了得天花嗎?知道了避孕常識,備有安全套就意味著馬上有性活動嗎?我們誰都知道,兩弊相權,取其輕。你說有了性活動和沒有防范措施而懷孕了,哪個更不好呢?
母親:當然是懷孕了。
醫生:沒錯,懷孕對女性的身心傷害遠遠要大于性活動。如果孩子是由于這方面的無知而懷孕,那家長和教育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母親:那你說要不要對我女兒進行性道德方面的教育?
醫生:當然!但教育要考慮實際效果。我上面說過你應該準備一些有關性方面的書放在公共書架上,這些書里當然也包括性倫理方面的知識。讓女兒自己選擇著看,效果要超過你的說教。
母親:見著女兒書包里的安全套,想對女兒說什么,還得跟做地下工作似的,注意隱蔽,我真難以接受。
醫生:她雖然是你女兒,但別忘了,她更是18歲的成年人。對成年人隱私侵犯的傷害比孩童期更大。
《如何實現夢想》
大多數人距離他們的目標只缺少了一個正確的決定,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正確的決定就是下決心——對自己說:“我決定展開行動,追求目標。”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一個決心達到目標的人更有力量。然而,在每個人下定決心之前,你必須先了解的是:
首先,千萬不要把如何實現夢想和夢想本身混為一談。
你的第一個決定應該非常具體、明確: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擁有什么?排除什么?追求什么?獲得什么?
你應該將你的決定用很簡單的句子表達出來:“我想要——”在空格上填上任何你真心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情。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有點像是一個小孩得到媽媽的同意,帶著十塊錢在糖果店里,自由選擇任何他想到的糖果。請自由地在空格中填入你的決定,不要給自己任何限制,你惟一需要確定的是: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這就是你立刻想要、一直想要、而且非常想要的事物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么請排除所有你曾經自我設定的障礙,并且大膽直接地說:“是的,我全心全意地想要——”
其次,不要猜測你的夢想。
當你專注于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時,你必須先將你以前所有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放在一邊,切斷你的后路,從現在開始只剩下你和你的夢想,你已經不能回頭了。就像你剛抓著一根搖晃的蔓藤越過山谷一樣,現在的你無路可退,你已經站在山谷的另一邊,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你該如何完成你的夢想。
如果你將“如何”完成你的夢想,和“什么”是你的夢想混為一談,那么你將永遠一事無成。因為這個“如何”將會一直打擊你,并阻礙“什么”的完成,最后你將失去嘗試的勇氣而不愿意再跨出下一步。
如果你開始臆測你的夢想是否會實現,那么你將失去追求夢想所需要的動力。
許多人都在等待一個安全的環境,他們希望等所有的綠燈都亮了以后再出門。抱持這種想法的人,一輩子也無法走出家門。
《12種嚴重誤導消費的食品標簽》
食品包裝上的文字、圖形等說明物,可能是廠商最常用的誤導性小花招之一。當你在超市里放下一盒普通食品,轉而拿起另一個標有“無脂肪”或“全天然”的盒子時,你可能已經上當了。
按規定,食品標簽上不得出現錯誤的、引起誤解的或欺騙性的描述或介紹,但廠商經常打出漂亮的擦邊球。畢竟,消費者對食品標簽存有不少誤解。美國尼爾森市場研究公司的調查顯示,近59%的消費者搞不懂食品標簽的真正含義。下面列出了若干種最常見和最具誤導性的字眼,看穿它們,就能在超市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了。
“全天然”
不要被這個詞愚弄,它并不意味著其中所有東西都來自大自然。“全天然”是商家推出的宣傳用語,并非國家權威機構的認證標志。像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就完全沒有給“全天然”下過具體定義,只要食品中添加的著色劑、人工香料或合成物質是合格的,食品制造商就不會惹來麻煩。
“一些標注‘全天然’的產品里有高果糖玉米糖漿,而食品制造商會爭辯說,它們都是玉米里的成分,是健康的。”美國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立法主任史蒂芬·加德納說,“這可不正確。”
“雜糧”
喜歡購買健康面包和餅干的消費者,會比較留意標簽上是否寫著“全谷物”“100%全麥”。全麥比精制糧食含有更多的纖維和其他營養成分,因為糧食在精制過程中被去掉的部分,很多對健康有益。
不過,并不是所有顏色較深的面包、餅干都意味著健康。它們中有些是用焦糖著色的,并非全部由全麥制作,比高度精制的白面包優質不到哪兒去。真正的全麥面包中有很多小粒麥麩,肉眼就能看到,口感粗糙。
如果遇上口感細膩的“雜糧”面包,你就得看看成分表上更多的內容了。
“未添加糖分”
對特殊人群來說,這個標簽很有意義。比如需要特殊飲食的糖尿病患者,就會優先選擇這類產品。但是這并不代表沒有糖。包括水果、牛奶、谷物和蔬菜在內的食品中天然就有糖分,因此,就算這些商品中沒有人為添加糖分,它們仍含有天然糖。
另外,不加糖的產品中仍可能有其他玄機,比如含有麥芽糊精。這種碳水化合物也會提高血糖。
“無糖”
無糖并不意味著這一產品含有更少的熱量,其實它的熱量可能反而更多。每100克或100毫升液體食品中,只要糖含量小于0.5克,即可稱為“無糖”,而它們可能還包含著其他形式的熱量和碳水化合物。
這類產品往往含有糖醇,它雖然熱量低(每克含有約2卡路里熱量,是糖的一半),但能引起腹瀉,久坐時可不要吃下太多糖醇。
“無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對心臟不好,理想的攝入量是零。“實際上,號稱不含反式脂肪酸的產品其實不是零含量,而是每100克或100毫升產品中含量小于0.5克。”加德納說,“而如果消費者吃下兩份產品,則會得到累計的效果。”
仔細看看配料表,如果出現“氫化油”這個詞,那就意味著反式脂肪酸仍然存在。
“增強免疫力”
這是制造商愛用的誤導性詞匯之一。只要產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制造商就會使用這樣的字眼,來給商品扣上一個“健康產品”的光環。事實上這是一種打擦邊球的方式,因為如果廠商更明確地指出產品有醫療或藥理作用,就會觸發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聯邦貿易委員會這類機構的嚴格審查。
2008年曾有一宗圍繞維生素產品Airbone的'訴訟,最終以廠商支付2330萬美元調解費收場。原因是該產品的標簽寫著“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并且作為防感冒藥銷售,結果又沒有足夠證據表明自己有效。
“放養”
那些在標簽里聲稱是自由放養的雞,真的靠譜嗎?你吃的真的是在農民的糧倉周圍溜達著長大的禽類嗎?以美國農業部的定義為例,其中對“放養”的規定并不嚴格,家禽在戶外溜達的時長、范圍、運動量都是“自由心證”。
“放養一詞讓你以為吃了在野地里長大的家禽,但真正的含義只是它們曾經接觸過戶外活動。”美國營養學會發言人、營養學專家邦尼·托布-迪克斯說。
“不含脂肪”
這是一個臭名昭著的誤導性標簽。自從人們認識到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危害以來,市場上就開始充斥著這類吹捧“不含脂肪”的產品。實際上呢?有時所謂的無脂肪和全脂肪幾乎含有同樣多的熱量。“不要以為自己可以隨意吃,因為包裝上號稱不含脂肪的,可能有大量的糖;號稱無糖的,可能有大量脂肪。”托布-迪克斯說。所以,還是檢查標簽上的卡路里含量比較保險。
《戀物》
有人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帶點兒戀物情結。”在這個越來越功利化的世界里,我們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藏起不安、煩躁、焦慮和惶恐,企圖在某種既定的事物中尋找安定。于是不知不覺獨愛起一種顏色、一陣香味、一個季節……甚至一類人。戀物,戀的卻不一定是物,有時只是那一刻的感動。
我曾在一本書里發現,作者總在不自覺地透露她對紐扣的愛戀。在不同的篇章中,她幾次三番提到自己房間的窗簾。那是一塊普通的紗質窗簾,唯一出彩的,是窗簾的邊角處鑲滿了五彩的紐扣,讓整扇窗都染上了童話般的繽紛。這些都是作者一顆一顆仔細篩選,又細心縫上的,為了它們,她特地跑到離家很遠的小店,磨蹭了好幾個小時才得到。我想,那幾個小時對她來說應該一點兒都不長,因為她的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滿滿的幸福,讓我可以輕易地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女孩子手握一把紐扣露出傻傻又純純的笑。
我有一位朋友,他對攝影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愛。這種人并不少見,他們喜歡隨時隨地記錄身邊的事物,捕捉任何一個小細節,抓住每一個驚鴻一瞥。我覺得這種人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他可以不知疲倦地尋找、發現并珍藏美的事物,仿佛所有平凡的東西在他眼里都煥發著不平凡的色彩。有一次,他去馬來西亞旅行,硬是頂著四十多攝氏度的高溫在一條小河上漂了四個小時,在這段時間里,他惡狠狠地拍了幾百張相片,老實說這么多張都差不多,連續看五張就會沒了興趣。我問他為什么要拍那么多相同的景色。他回答說,那里的人太樸實了,不管認不認識都會向你招手、打招呼和微笑,那里的景又太美了,哪里都長滿了樹和花,讓他舍不得挪開視線……所以他的手也舍不得離開快門了。這樣的解釋讓我忍不住笑,再去看那些照片,每一個被定格的畫面都散發出了陽光的味道。我一張張翻閱過去,覺得無論美也好丑也罷,在他眼中都有存在的價值。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一則柯達菲林的廣告——在一座巨大的博物館內,每一個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照片,這些靜止不動的照片在訴說自己的故事的同時也在傳達一句話:“留下我,保護我并分享我,我就能擁有無限的生命。”這句話讓我瞬間模糊了雙眼。每一張相片都是一個時空膠囊,它封存了一段又一段記憶,讓這些記憶不會被時間的長河沖走,以至消逝不見……
有一個認識的女生不知為何愛上了做各式甜品,放假的時候,她會儲存一大堆原料,然后把自己整日整日地關在廚房,和面粉、糖還有滿屋的香甜為伴。看到新成品的照片載上Facebook,我會立刻“贊”一個下去,順便流著口水加上“我好餓”的評論。這個時候接到她的邀請是最苦惱的,因為明知又將浪費一個愜意的午后,卻還是抵擋不住甜點的誘惑。
還有一位好姐妹,她無法抑制地沉溺于亮閃閃、發著光的小東西。指甲油、手機貼紙、戒指……無一不閃得讓人眼花繚亂。不幸的是,煙花也屬于這一類事物,于是澳門的每場煙花她幾乎都在場。有時還會硬拉上我,兩個人在夜晚的寒風中凍得哆哆嗦嗦,一邊跳腳一邊仰頭看那巨大而耀眼的煙花在空中義無反顧地爆開、散落……
于是我明白了:戀物,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熱愛生命的表現,更是一種向往并追求自我的方式。在大大小小無數個紐扣、相片、蛋糕、煙花、香水、公仔、馬克杯、筆記本……一切的林林總總亂七八糟中撫平自己的心,享受一刻的寧靜,找到最初的夢。
當你發現,自己無法自拔地迷戀上一件事物、一種感覺、一陣心悸時,我會由衷地羨慕你,因為這個時刻的你會是滿足且快樂的。
【雜志《聲音·視野》刊登的文章】相關文章:
2.愛格雜志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