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克服傳統作業弊端,科學合理設計作業的文章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克服傳統作業弊端,科學合理設計作業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克服傳統作業弊端,科學合理設計作業在應試教育階段,由于受到傳統的教育思想影響,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數學作業的設計往往局限在再現式的鞏固知識、強化技能的范疇內。作業內容大多是機械、重復套用似的“題海訓練”,沒有什么思維訓練價值,更談不上什么創新、人文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充滿濃厚的應試訓練色彩,這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和數學素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變學生被動作業為主動作業。
傳統的作業應該講都是教師提供的,而不是學生自選的。這樣一開始師生就處在一個不平等的位置,學生是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之下來完成作業的,是擠牙膏似的被動學習。這樣的作業在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等方面無所作為,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出的阻力其后果不言而喻。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切實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轉變學習方式,正是要發改變這種狀態,讓學習變成學生親自參與的、豐富的、生動的活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表現在作業的設計中,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給學生自主參與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盡可能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真正讓作業成為學生發展的需要,讓作業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樂事、趣事。
例如,小數乘除法的學習比較單調,而且作業中計算時也比較容易算錯小數的位數,學生往往不喜歡做這樣的作業。在作業設計時,我把自主權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收集生活中有關小數乘除法的例子并進行作業。學生的作業設計豐富多彩,其中有這樣一條題目:“爺爺的藥瓶標簽上寫著‘0.1mg(毫克)×200片’,而醫生的處方上寫著‘每天3次,每次0.4mg,服用8天為一個療程’,請你幫爺爺算一下,爺爺的這瓶藥,夠不夠2個療程?”由于學生剛剛學過小數乘法,并且這種題目是學生自己找出來的生活中鮮明的事實,所以一出示全班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表示出了極大的探究興趣與熱情,最后竟用了5種不同的方法求出正確的結果,大大出乎老師的預料。
二、變問題答案絕對性的作業為開放性的作業。
傳統作業是制造標準件的工具,過于強調作業的擇優功能。對作業質量的評價中只是與事先的標準答案作比對,非對即錯,這就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并造成了學生思維的僵化!安荒馨押铀拗圃谝幎ê玫暮拥览!保ㄌ└隊栒Z)那種制造標準件的作業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應該擯棄那種問題答案絕對性的作業,將之向開放性的作業轉軌。開放性作業是相對于條件完備、結論確定的封閉性的問題而言。它一般沒有現成的算法與確定的答案,要求解題者去假設、猜想、驗證,并要求解題者善于聯想、敢于創新、具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更能激起兒童潛在的好奇心與好勝心。另外,其靈活、開放、求異的特色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打破思維定勢,尋找非常規解題途徑,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
比如學習了統計圖的知識以后,我給學生出示了這樣一條題目:下面是某商場一年來的服裝銷售情況統計圖,請你根據這個統計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這個統計圖中你發現了什么?(想多少回答多少,越多越好。)
2、如果你是這個商場服裝部的經理,請你談談你的營銷策略。
這樣的題目絕對沒有標準答案,學生要想回答這樣的問題統計圖的知識如果學習得不好是根本解決不了的,既復習了教材中的知識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何不多多的給學生出示這樣的題目呢?學生愿學,老師更加愿意教。這樣的開放題的設計旨在開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為學生開創一個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的廣闊天地。因此,開放題的設計應力求以教材為依據,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促使學生靈活調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通過不同的方式、選擇不同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面臨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斷品嘗創新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三、變作業形式的單一性為多種形式并存的作業。
作業本來是一種操作方式,不必限于書面作業,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也可以是一項活動或一個方案設計或者一件產品。傳統的作業是學生完成類似于例題的習題,學生可以照葫蘆畫瓢地完成,這樣的作業已經失去其價值,完全成為考試的附庸,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為此,為了彌補其不足,在布置作業時,結合學生的實踐活動,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的作業形式還可以讓多種形式并存,比如:探究性作業、實踐性作業等。
“數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數學實踐。學習數學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實踐性作業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學生不再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相反使學生樹立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要用到數學的思想,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數學是最容易和社會生活取得聯系的學科,實踐性作業能成為連接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橋梁。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教育資源,優化數學學習環境,努力構建開放性、動態性的數學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拓寬數學學習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數學、用數學,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并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加強生活體驗、感悟、表達,縮短文字與情感的距離,淺化難點,學用結合。
比如,一次秋游,學校組織六年級學生游生態園。我改變了以往由教師組織的方式,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組織,讓他們去公交公司了解出租車的價格、規模,然后又了解生態園門票的價格,團體優惠的措施等,而后要求他們具體算出每位同學在本次秋游活動中所需的錢數等等。這樣,學生自覺地運用了百分數等以前學過的知識,效果特好!在這件事情里面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我們的學生在去公交公司與經理進行協商時,派去的學生不僅考慮了公交車的價格,接送時間、地點路線等許多老師根本想不到的問題,令經理大為佩服,特地在原來打了八折的基礎上又降低了200元。這樣的知識在課堂上是再也講不不到的,這樣的作業不僅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這類探究性的作業可結合某一教學單元某個研究專題進行,根據具體內容,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
比如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以后,我設計了一條這樣的作業,請你在自己的家中準備一根20厘米長的鐵絲,將它圍成長和寬都是整厘米數的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完成下面的表格。
周長(cm)
長(cm)
寬(cm)
長寬的差(cm)
面積(cm)
【關于克服傳統作業弊端,科學合理設計作業的文章】相關文章:
1.孩子的作業文章
2.小議抄作業文章
6.關于寫作業的段子
8.特殊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