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心事之多情還是無情文章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這首《贈別》寫得可謂纏綿悱惻,把一對情人臨別之夜的那種依戀與不舍,寫的淋漓盡致。這首詩其實是杜牧他老人家寫給當時一個中意歌妓的,不曉得這位樊川先生是因為有情還是無情,不過喜歡這位十三歲的美麗少女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若放到現在,這位先生應該被依法逮捕了吧?哈哈
當時老先生寫的《贈別》有兩首,另一首大家肯定也很熟稔:
娉娉裊裊十三余, 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 卷上珠簾總不如。
這一首寫歌妓之美,十三四歲,樊素櫻桃口,楊柳小蠻腰。娉娉婷婷,一步三搖,惹人憐愛。十里揚州城里的花魁娘子,正是如此,才在臨別之際,慨嘆多情卻似總無情,慨嘆蠟燭有心,替人流淚。故事雖然不好,但是詩卻的確極佳。這多請與無情的煩惱,豈止一個杜牧?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就會懂就會明白就會改變。譬如容若!
一霎燈前醉不醒,恨如春夢畏分明。 淡月淡云窗外雨,一聲聲。
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 又聽鷓鴣啼遍了,短長亭。
納蘭孤獨的站在燈下,恍然若夢,是醉是醒?很有點莊周夢蝶的滋味,一切心頭舊事,如霧如電如夢幻泡影。醉乃迷離,夢畏分明,醒來卻是三更雨,月淡云輕!道什么多情薄情,說什么今生來生,離人一去魂夢縈,怕聽鷓鴣啼,怕見短長亭!
當一個人心如死灰,心思冰冷,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聲色香味觸發皆不過是空!納蘭發恨,從此不再多情。因為多情易傷,情深難長。這闕詞寫的信誓旦旦,卻還是不能不多情。能寫的出如此詞章的人,本身就是情天恨海,又如何能“戒情”。
納蘭后期向佛之心漸起,自號楞伽山人,又題詞“飲水”,皆是無情轉多情,多情又轉無情的寫照。真個無情就不會怕聽“鷓鴣”,真個多情就不會再見長亭。
古詩詞中有兩種鳥特別有意思,一種就是鷓鴣。據說它的叫聲貌似“行不得也哥哥”,寓意難舍難分,依依惜別。還有一種鳥就是杜宇又名杜鵑、子規、望帝,其鳴聲貌似“不如歸去”,惆悵啼血,黯然神傷。納蘭此闕就用了鷓鴣,意在挽留,但能留得住么?該去的`總歸要去,該來的總歸要來。長亭共短亭,從此不多情!
其時,納蘭還有一詞,與此闕相類:
風絮飄殘已化蘋,泥蓮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楊花柳絮墮湖化作浮萍,都是些無根的東西肯定相通。藕絲為思,你戀我憐,你儂我儂。拈一瓣香,求佛,記取前生。后悔呀,多情被傷,斷腸回首,暗自垂淚,淚雨零丁!
而今真個不多情——而今真個悔多情,不多情也好,悔多情也罷,總是為情所傷,可見人世間這個字是沾不得的。想起了《白狐》:滾滾紅塵里, 誰又種下了愛的蠱 ;茫茫人海中, 誰又喝下了愛的毒!
不知道納蘭喝下了誰種的蠱,也不知道納蘭喝下了誰的毒,于是他死了,在他三十一歲的時候。可是納蘭也種下了蠱,一直到三百年后的今天,紅塵俗世里的癡男怨女還在吟唱著納蘭的故事,任由他的毒侵入心底……
【納蘭心事之多情還是無情文章】相關文章:
6.記敘痛心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