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那些逝去的光陰文章
“最近,與多年不見的初中同學聊起學生時代的林林總總,瞬間將我帶回那個率直樸實的年華里,有種穿越時空的新鮮和懷舊感,著實令人興奮不已。
連日來,總是不由自主的回憶起我們曾經一起走過的愉快時光。那些悲歡離合、那些愛恨情深、那些桀驁不馴,都清晰地浮現在眼前,雖然在近似忘卻的記憶中塵封了那些年,有的甚至是微不足道,但每每提及總能勾起許多難忘的過去……津津樂道,回味無窮。尤其是黑夜,或許是一個人情感最為豐富的時候,它方便留住逝去的時光,讓我們心無旁騖,無拘無束,靜靜的思索那些色彩斑斕的點滴畫卷。
夜已深,時間已安然入睡,而我卻輾轉難眠,萬千思緒涌上心頭,很難給心靈尋棲一處停泊的港灣,看來今夜又與睡眠無緣了。滿腦子都是學生時代的畫面,一幕幕是那樣的清晰明了,揮之不去,不召也來……索性穿好衣服,拾筆寫下紙端的記憶,冰釋心中那一抹牽掛,給心靈徹底放個長假。我是86年進入熨斗中學的。花季般的少男少女匯聚一堂,為改變窘迫面貌而學習,為追逐夢想而努力。大家親密無間,彼此解難幫困,那些純潔樸實的友誼伴我度過了美好的學生時代。
熨斗中學坐落在聞名遐邇的熨斗古鎮上,鄰街而建,三面環水。美麗的校園古木參天,綠樹成蔭,一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盎然景象。雖然毗鄰繁華街區,但絲毫不影響鬧中取靜的治學環境。一排排整潔的教室,寬闊平坦的土操場,青磚黑瓦與木頭書桌,木欄格子窗戶上鑲嵌著透明的玻璃,彰顯了這里的古韻典雅,這就是百年老校,當地最高學府的大致輪廓吧!
因為陜南地處偏遠山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主要靠傳統的農耕營生,故而這里的人群都特別重視抓教育,渴望通過送子女上學這條唯一捷徑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貧困的現狀,寄予他們能夠走出大山、去勇創天涯的信心和力量。近百年來,從這里出去的莘莘學子,都有一種使命在身,不負眾望的拼搏精神,在社會各個舞臺大顯身手。先后涌現出:某步兵師政委呂少松、省人大巡視員張守安等一批杰出的廳官校友。我們是耳濡目染聆聽這些勵志故事長大的,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他們就是我心目中的真正英雄和學習榜樣,給予我們這些農家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和奮斗的力量源泉,以致后來成為我的追夢目標,對他們我始終心存敬畏。
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教育改革穩步推進,整合教育資源勢在必行,先后撤并現有的高級中學,將八年制義務教育調整至九年。我的母校也在撤改行列中,由原來的高級中學降為初級中學。留任的老師有的教過高中,有的從“五七”中學崗位上分流調整過來的。所以,無論從學校規模還是師資力量,站在全縣來衡量,熨斗中學也算是比較有名氣的中學之一了。在這里,我認識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師長,他們的敬業精神、他們的教學水平,至今無人超越。我的班主任李吉翔老師,是從校長崗位上退下來的,管理能力非常強,群眾威信非常高,又是地理學科的帶頭人。他和藹可親,心地善良,曾資助過一批品學皆優的貧困學生,為社會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為此,縣城有幾所條件優越的學校三番五次央求教育系統,要求將他調入自己的單位。
最終,他給我們當完初一年級班主任后就調走了。離開的那天,同學們自發幫他收拾行李,依依不舍的眼淚和無助的吶喊,只能拋給遠去的汽笛。我的《幾何》老師呂紹欽,教學水平出奇的高,記憶力特強。印象中,上課從不帶課本和教案,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把當天要講授的內容一節不漏的演示完畢。我常常被他心里裝著教案,心里裝著學生的敬業精神所感動。《物理》老師張家讓,雖接近退休年齡,但精神矍爍,治學非常嚴謹,敢于打破固化思維。課堂上常給我們灌輸教材也是人編排的,并非絕對準確無誤,唯有相信自己才是王道,讓我們明白了學習必須慎思篤學的道理。
《語文》老師張禮淵,講課時嗓音拖得很長,貌似用撕心裂肺般的聲腔誦讀,至今還記憶猶新。《歷史》老師呂恩銳,心中就是一本《中國百科全史》,其知識儲備量相當大,且在書法、繪畫領域有較高的造詣,這些都令我輩望塵莫及。有一次講授南宋著名詞人李清照,輪到課間提問環節時,我竟然問了一個非常傻的問題。李清照是男還是女?惹得同學們哄堂大笑。并非是我嘩然取寵,當時自己確實未曾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英語》老師韓霞是個年輕的美女老師,有一次因給孩子喂奶耽誤了幾分鐘課程,空曠的教室我們眼巴巴的等待……結果她一進教室便說:不好意思我來晚了,請大家原諒!我脫口而出,不原諒!弄得人家非常尷尬。當時并非有意為難她,只恨自己口無遮攔。幸虧老師大度,沒有計較這些,加之自己平時表現一貫良好,亦是一名品學皆優的學生。以至后來未曾受過打擊報復。聯想到今天的某些家長,在老師面前表現得總是那樣的唯唯諾諾,沒有原則的恭維,簡直讓人啼笑皆非。言行上慎小謹微,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校受到老師不公正的待遇。其實,這是一種心理蛻變,以扭曲的心態看待今天的老師成了家長的一種通病。
韶華易逝,青春作陪。那些聊不完的曾經,總是情不自禁地涌上心頭,特別懷念那些逝去的時光里蘊藏著篤厚的友情和錯過了今生今世的伊人。那年代,男女之間是靦腆的。即便偶爾牽一次手著實會讓人興奮好幾年。我心儀的女生是一位風姿綽約的女子,就像一朵圣潔的'蒲公英,在富水河畔隨風漂蕩,容不下半點污染。多少個黃昏午后,我獨自漫步在放學的路口,只為心中那份繾綣的眷戀,靜靜守候姍姍而來的身影,能夠如期出現,為她遮擋暴風中的煙雨。因我始終堅信,遇見,才是今生她給予的最美溫柔。就這樣,內心的喜歡和默默的關注一直埋藏于心底。直到多年以后,我們在一次閑聊中提及,她才如夢方醒,甚至驚訝得半晌沒敢吱聲。同學間的親密,男女間的矜持,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樹立了遠大理想和抱負,收獲了純真的友誼。班上幾名容貌秀艷的女生成了我們學習之余議論最多的話題。
悅女原名春花,名如其人,如同春天萬花叢中最嬌艷的那一朵,如此雍容閑雅的官宦人家之女,身上卻不曾流露半點傲慢,這讓許多同學為之傾倒,追她追得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春梅是校長的女兒,長著一張國字臉,體膚豐腴而肥美,性格開朗,容人容事,大家都喜歡與她交流,驗證了當初“旺夫相”的說法。不僅旺夫,人氣亦旺;李羽同學是班主任的女兒,長相清純,溫文儒雅,嚴格的家教環境熏陶,與眾不同的自重自律,待人特別有分寸,讓人望而生畏。印象中,我們彼此從未有過語言上的接觸;曉娟同學長得不僅眉清目秀,而且非常文靜,平時沉默寡言,是個美女學霸;曉驪同學是那種“冰雪聰明,風華絕代”的佳人,平時比較內斂,關鍵時刻很有才情,作文經常當范文在班里傳閱;勁松同學是一個“粉腮紅潤,秀眸惺忪”的女子,且擅長繪畫,一頂時尚的帽子與其衣著非常搭配,至今記憶猶新;艷梅同學是那種“秀靨艷比花嬌,玉顏艷堪春紅”的害羞女生。父親是一名村干部,房前有棵古樹,粗得要五個人牽手合圍。
在當地流傳甚廣的是:凡適合古木生長的地方都是人杰地靈之地。或許她身上真的沾滿了靈氣,致使我每次路過他家門口,都會不自覺的“高看一眼,仰慕三分”;成艷同學寫得一手漂亮的文字,人如其字般的秀美,是那種“回眸一笑,百媚叢生”的女子,如今亦是物流領域的風云人物;早琴同學是中途轉班過來的,與我同是喜河人,我們有種地域上的親近。她除了貌美基因外,全身都是文藝細胞,唱歌跳舞,打球跑步,是一個風姿嬌嬈的萬人迷。還有幾名女生,其愛好特長,容顏相貌,喟嘆在記憶中變得有些模糊了,但正是由于這些模糊的身影,激發了我們更多的想象空間,留下一段唯美的歲月,讓時光慢慢去咀嚼。她們亦是當初靚麗女生群體中的一道不可缺少的拼圖和風景。如今,大多數女神們,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奶,且都進入不惑之年。雖徐娘半老,但風韻猶存。
調皮男生總能給青春激蕩推波助瀾。時不時班上冒出幾個活躍分子,讓生活不在枯燥乏味。他們成天追逐打鬧,瘋狂得要死要活,有時興奮得大半夜不睡覺。他們肆無忌憚、口無遮攔,捏造一些半真半假的神秘消息,還津津樂道,廣為傳播。洪波同學當初就是一個“活寶”,屬于早熟的那種男生,別看年齡偏小,但思想并非單純,撰寫《華與琴》的愛情故事,酷似一部現代版的《金瓶梅》。在那心如童真的年輪里,可能多數同學是為了滿足一時的好奇心,囫圇吞棗地讀過一遍罷了,也不會去更深層的思考人性問題,故而,純潔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沒因此受到絲毫影響。詩興同學屬于臉皮較厚的另類,上課喜歡竊竊私語,為此,沒少挨批評和體罰。
也許是早熟的緣由吧!印象中特別愛逗女生玩,見誰愛誰喜歡誰,純粹就是一個多情種。富林同學是那種特別重情義的男生,后來去了云南當兵,復員后分配在國企工作。有一次我們聊天,無意間問及他當初人際關系為何處理這般好時。他說自己從小缺失母愛,故而十分珍惜身邊的每一位朋友,以真心換真情,把朋友當親人。我被他這番話語感動得熱淚盈眶。還有一些品學皆優的學生,像:仕鵬、熊軍、鳳英、明華、王堤等同學加老師。今天,他們仍然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立足三尺講臺,傳道授業解惑,為祖國培育人才,其敬業精神令我等佩服,對他們我始終心存敬仰。還有一些不曾聯系的同學,他們從工、從農、從商、從政、從軍,大凡都在默默遵循“勤奮守紀、刻苦鉆研、誠實勇敢、立志成才”的校風校訓,在各自崗位上都有非常出色的建樹,每每想到我心存溫暖。
那年,那人,那事,都給了我最溫馨的回憶,而同學之間的無私幫助,更讓我銘心記憶。我家住在離學校挺遠的一個偏僻山村,家中人口眾多,家境條件不好,童年是抓在饑餓的尾巴上,跌跌撞撞,幸慶茍活。作為寄宿生的我,多數時間是處于半饑餓狀態的。周日返校時從家里帶一瓶不易腐變的酸菜下飯吃,而且必須省著吃,要不那天就會挨餓。因我家離學校遠,中途一般是回不去的。這樣一周至少有過一兩次斷糧斷菜的經歷,恰好班里有一個叫袁召兵和張守培的舍友,平時我們關系處理非常好,他們離家又近,通常是下晚自習后跑回家里,第二天一大早就帶來一些炒好的菜與蒸饃,接濟我們這些遠方的學生。
當時,學生食堂的飯菜質量差得要死,半生不熟還不衛生。就這樣我們仍然要將碗筷置于書桌兜里。等待下課鈴響,便箭步如飛沖向打飯窗口排隊取飯,要不去晚了通常是無飯可吃的,故而臨近開飯前的那幾節課末端,寄宿生多半是無心聽講的,甚至饑腸轆轆的聲音早已壓過老師的講課聲音了。好不容易搶到一份難以下咽的飯食,我們依然狼吞虎咽的吃個精光。每每憶起這些情景,我便不由自主的聯想到,曾經的我們也經歷了“非洲難民”般的苦難生活。那時候周六還要上半天課。下課后要步行十余里山路,餓著肚子走路回家。作業是要靠一邊放牛一邊砍柴來完成的。看到今天的孩子,除了學習別無他事,挑燈夜戰,伏案苦學,看上去很辛苦,身心也疲憊。
在逐漸實現共同富裕的今天,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生活,絲毫沒有感恩之心。父母常常扮演保姆角色,他們甚至是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了。有時勸其吃些肉,還要說半天好話才允。往返學校,家長多數是開車接送。有些家長還全程陪讀。今天的學生們,趕上一個偉大美好的大發展時代,充分享受了物質生活的優越感,缺乏艱苦條件下的生活磨礪。他們承受風險和抗挫能力非常弱,這是當今家長們的普遍認知。但反思過后除了陣痛外,我們又能改變什么呢!這是時下亟待解決和深思的問題。
一起走過的那些激情歲月,留戀青春余悸悄悄褪去的身影,只想儲藏一段往事擱置心田,讓時光慢慢去回味。因為純真的年華,彼此建立的純潔友誼,是今生今世的巨大財富,也是讓人最難忘卻的。倏忽間的難過又幡然的涌現出學生時代的點點滴滴。幾回回夢想回熨斗,步履匆匆不停留。這就是一個闊別三十余載還沒回過母校的游子的真摯懷念和情感。母校!我習慣了對您的祝福,也會對您產生無限依賴。啊!我親愛的母校!我親愛的兄弟姐妹!愿我們青春常駐,時光不老。再加上有你們的陪伴,想必今后的日子,更值得去回味、更值得去炫耀。
【懷念那些逝去的光陰文章】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