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泰山文化文章
泰山之名,最早出于《詩經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尚書》稱作“岱”。《周禮》稱“岱山”,始言五岳。“岱”、“泰”二字,古字含義都有“萬物終始”、“天地交泰”的思想。泰山之高,既不及西岳華山(高2437m),也不似北岳恒山(高2052m),海拔只有1545m。歷數中國名山巨峰,泰山高度排名屈居第16位,與珠穆朗瑪峰相比,只能算作是小巫見大巫。但何以五岳獨尊?聞名世界的大思想家孔子卻說“登泰山而小天下”?詩圣杜甫在《望岳》中也吟嘆:“會當凌絕頂,一覽群山小”?太史公司馬遷用它來類比生命之輕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毛澤東甚至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臨危不亂的人喜歡說:“穩如泰山”。女婿將老丈人稱為“泰山”更是富有學養的民俗雅語。
泰山本來就不甚高大,但迄今為止,其顯耀聲名列眾山之首,非獨以奇絕勝景攝人魂魄,更是以源淵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魅力扣人心弦。用鮮活跳躍的心靈去感應泰山文化,就可以觸摸到悠久燦爛的炎黃文明之龐大粗壯的根系,也可以看到高大樹冠之上鮮艷奪目的美麗花朵,釋懷于“有眼不識泰山”而會心一笑。
泰山雄奇秀美,渾厚壯麗。內蘊凝重穩固、粗獷豪縱的北國精髓,外揚玲瓏瑰麗、溫潤飄逸的南疆風采,東濱瀚海吸盡汪洋靈氣,懷抱西域沐浴天山冰雪,俯臨中原而雄視八方,五岳之首乃神州砥柱。奇絕險峻的“七十二峰”,凌云碧霄的“四大奇觀”,蒼翠挺拔的秦松漢柏,龍潭幽澗的白練飛瀑。春日攬勝漫山吐翠,姹紫嫣紅,曲徑通幽,游人如織,碑碣映日,古剎開光,草薰風暖,心曠神怡;炎夏尋幽山抹微云,薄霧淡煙,青峰披紗,天際蛾眉凝黛,深谷縹緲繚繞,氣象萬千,冷泉香茗,沁人心脾;金秋賞景青山蒼松,滿目紅葉,重巒遠送;雪冬壯觀山舞銀蛇,千樹萬樹梨花開,斷雁叫西風。須晴空萬里,佇立玉皇頂,極目齊魯,一覽無遺。夕霞晚照,舉目西顧,陽光映照一條黃金帶子由西南繞東北閃閃發光、飄飄而來,休要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卻只見“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若喜逢陰雨,與閑人同覽,遙山絲雨細無邊,空谷未聞鳥啁啾。夢回南窗驚飛瀑,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攀登十八盤,指看南天門,似駕浮云上天闕;坐纜車凌空遨游滑下山,回首天街覓不見,瓊樓玉宇在危峰。泰山美景,畫圖難足,妙筆難書。鬼斧神工,造化鍾神秀。
泰山自然之美是其絢麗的彩衣,其人文之美更見博大精深。五岳之說,起于堯、舜與漢宣帝時。史書記載,堯任命羲和氏的四個兒子分管四岳。四岳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主管方岳的職務名稱。到了舜時,主管方岳的官吏職務名稱與所在地方的名山開始統一起來,大山就成了岳官的首府。它大概產生于我國原始社會末期或夏代。此后,五岳之冠名略有異同,至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61年)頒布詔書,五岳制度大體定制。其后又將南岳天柱山改為湖南的衡山。明代又把北岳由河北曲陽恒山改為山西渾源恒山,遂成沿襲。早期的五岳都處于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每個山岳的所在地都是原始文化的發祥地和繁盛區域。五岳形成的背景和源頭,正好是華夏悠久歷史文明的淵源中心。
東岳泰山所在的黃河下游地區恰恰是華夏族遠古文化的繁榮地帶,泰安大汶口遺址等在中華史前文化系統中居于領先地位,泰山是內涵豐厚的民族“大文物”,泰山一帶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炎黃歷史文明的搖籃。從歷史的角度、發展的觀點來看,秦皇漢武的統一事業,實質上是完成夏、商、周三代的社會理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定于一尊,五岳獨尊,泰山就是這種政治理想最適宜的寄托。透視立體的泰山文化形態,逐層剖析鑒賞,可以看到它根深葉茂、淵源流長、璀璨綺麗、異彩紛呈,多元文化的特征很鮮明,歷經滄桑歲月而渾圓天成,絕非人工雕琢所能造就,至今我們仍能感觸到這一經典文化遺存蓬勃生命力的強勁脈動。它嚴整縝密的龐大體系分列八支:1。以泰山為軸心的中華東部遠古文明。2。氏族公社時部落酋長登泰山祭祀天地鬼神,歷代帝王的封禪告祭。3。宗教與神話、民間傳說。4。孔孟儒學,兵家、墨家等學派及其創始人的誕生地。5。文人薈萃之區,存留大量的詩詞歌賦和楹聯,游記。聞人治學、創作、講學遺址。6。歷代石碣碑刻、題詩題字,滿山遍布,俯拾皆是。7。豐富多彩的古代建筑藝術。8。書法,壁畫,石雕塑、泥塑、鑄塑、玉雕、木雕,刺繡藝術品等散布于庵觀廟殿,樓臺亭榭。
在主體分支之中,古代帝王的封禪告祭賦予泰山五岳獨尊的特殊含義。《周禮》規定,天子祭告泰山,諸侯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內祭祀山川,至于卿士大夫只有祭祀祖宗的`資格。歷代帝王將泰山奉為人格化的、至高無上的“上帝”,稱自己為“上帝”的后裔即“天子”,開創了泰山封禪這種人神感應的重要禮儀,祈求“國泰民安”、“江山永固”。“封”和“禪”是一種禮儀兩個內容,所謂“封”是指在泰山上筑壇祭天;所謂“禪”是指在泰山下掃除祭地。《竹書紀年》有“夏帝發七年陟泰山震”之句,這是古代較早的封禪禮儀記錄,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震記錄。夏、商、周三代以前就有“七十二君”到泰山祭祀天地。從秦始皇開始,又有秦二世、西漢武帝、東漢光武帝、章帝和安帝、隋文帝、唐高宗與武則天、唐玄宗、北宋真宗、清朝康熙及乾隆等十三位皇帝上泰山封禪告祭。《白虎通》曰:“王者易姓受命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萬物交代處。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高,順其類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甫之址以報地。”在君權神授的神秘光環下,皇帝舉行的封禪禮儀就象征了天下統一,昭示四方,從而使秀美壯麗的泰山又蒙上了尊貴威嚴的帝王色彩。
泰山之下的曲阜、鄒縣誕生了孔丘和孟軻,他們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歷經春秋戰國時期之百家爭鳴,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演化而成古代泰山文化的脊柱或核心思想。他們的學說受到至高尊崇,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近2000年。孔丘、孟軻因儒學而顯名天下,死后流芳百世,由凡人脫胎換骨而登上神壇,受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和“亞圣”,歷代帝王都加官晉爵,頂禮膜拜。封建統治者造出了泰山“神圣”,又造出了泰山“圣人”,“圣人”與“神圣”的天人交通,使泰山文化的青色光彩異常詭秘凝重,甚或光怪陸離,天地之間,無比敬畏。已故的大文學家郭沫若曾著文說:“東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靈赫赫了。自秦漢以來,歷代帝王封禪,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比帝王都還要高一等,因而誰也不敢藐視泰山了。”
【觸摸泰山文化文章】相關文章:
1.文化文章
4.宿舍文化的文章
5.尊重文化的文章
6.關于認知文化文章
7.金陵文化文章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