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詩詞鑒賞
浪淘沙詩詞鑒賞1
古詩原文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譯文翻譯
我問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
男女互相埋怨的時候認為對方不如潮水守時有信,互相思念的時候才發覺海并不算深。
注釋解釋
妾:古時女子的謙稱。
恨:埋怨,不滿的情緒。《說文》恨,怨也。
創作背景
該詞作于大和至開成年間,作者時在洛陽。
詩文賞析
“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這是白居易為婦女吶喊不平的名句,表現了詩人對封建時代下層婦女不幸命運的同情和關注。在這首原調《浪淘沙》小詞中,他又通過對一位思婦復雜微妙的內心矛盾的描繪,真實地表現了婦女對愛情的忠貞和悲慘的境遇。
發端二句,劈空發問:“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以水喻情,此為古詩所常見。在人們看來,洶涌澎湃而來去倏忽的'潮水,與負心漢那狂熱似火卻須臾即逝的短暫之情多么相似;而那浩瀚永恒的大海,則正如癡情女那纏綿忠貞的愛的胸懷。可是,詩人筆下這位女子對此卻不以為然,予以否定。在她眼中,江潮海水哪能與郎情己意相比呢?此言與眾不同,一反常理,而反問句式更強調其意。一下緊扣人心,感到新穎奇特,不知何故:是水長情短,還是情深于水?急于得知答案。這樣就為下文的申說發揮作好有力的鋪墊。
緊承此意,轉句即申說其由。“相恨不如潮有信”,以君、潮相比。潮水已是變化不定的了,但潮漲潮落,畢竟還有其定時,而君之離去,渺無歸期,可見君不如潮,對比之下,更襯出君之薄情,令人相恨。同時,詩人在此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詩意:“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從而暗示出這是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婦”的不幸女子,這種情況在中唐時極為常見。當時官府重商棄農,鹽商和珠寶大賈成為一個特殊階層,“姓名不在縣籍中”,“不屬州縣屬天子”,他們牟取暴利,生活豪奢,玩弄婦女,喜新厭舊,自然談不上什么愛情專一。“商人重利輕離別”、“日日逐利西復東”,故商人婦便更要常受“來去江口守空船”之苦。了解這一背景可更深一層地理解此句之意。
既然君不如潮,則水就不似君情。意思本已很明白,似可就此住筆。然詩人意猶未盡,卻翻空出奇,推出“相思始覺海非深”的妙句作結。短短七字,寓意深長,耐人尋味。首先,它在上句君情潮水相比君不如潮的基礎之上,再分別從情與水兩方面加以延伸,將妾心與海水相比,謂妾心深于海。同與水比,或不及,或過之,已自見出高下。而這兩組對比又通過潮不如海這客觀差異而相聯系,使君情與妾心之間形成更鮮明突出的反差。可謂匠心獨運,出人意料,極為夸張而形象地渲染出君之負心與妾之癡情,起到了進一步深化主題的藝術效果。其次,“相思”與上句“相恨”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還巧妙地給我們展示出思婦那復雜微妙的心理。她既恨君不如潮,卻又非李益筆下那位意欲“嫁與弄潮兒”的婦女一樣潑辣決絕。而是相恨又無奈,恨罷仍相思,思與恨交織融合,難以區分。這種矛盾心理,一方面有助于突出其忠貞不渝,情深于海;另一方面也更真實地反映出封建社會下層婦女孤立無援的不幸命運和深受殘害的悲劇性格,因而更具有普遍的典型意義。在當時的罪惡制度下,她們除了默默的忍耐、無望的期待之外,沒有其它的選擇。故作者所揭示的思婦心理,不僅有對負心漢的譴責,也暗含對黑暗現實的諷諭。第三,“始覺”二字,說明君之薄幸、妾之深情都是在痛苦相思之中悟出,同時還照應了上聯,說明那異于常理之問并非來無端緒,而正是相思女子久經失望折磨后之體驗所得。這樣,便充分地傳達出無比深切的酸楚,凄婉動人。
由此可見,白居易詩并非只是如前人所批評的那樣直露無隱。這首小詞既借鑒民歌常見表現手法,質樸明快,天然無飾,而又言簡意賅,細膩而生動地表現出一位與琵琶女身世相同的思婦的復雜矛盾心理。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稱民間詞與文人詞結合的典范。
浪淘沙詩詞鑒賞2
古詩原文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便須攜酒訪新亭。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譯文翻譯
疏雨過后,天空明凈如洗,枕席生涼,肅殺秋風吹動梧桐葉,聲似報秋,自己千里飄零,亦如同這風中桐葉。
一夢醒來,古臺城上,月色已逐漸暗淡,江潮漲得水與岸平。惟愿再追尋昔日新亭的慷慨之聲,如今不惟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見,惟見煙草青青。
注釋解釋
枕簟(diàn):枕頭和竹席。
客身:流落之身。南唐李煜《浪淘沙》詞:“夢里不知身是客。”
臺城:東晉臺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便須:即便。
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
王謝宅:指東晉王、謝士族的宅邸。
煙草:被煙嵐籠罩著的草色。
創作背景
元十六年(1279年),鄧剡在厓山被俘虜,并與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經建康時,鄧剡作了此詞。
詩文賞析
這首詞寓含有懷古感今的濃濃深情,語言極為明快,堪稱鄧剡現存的詞中的`一篇佳作。
詞的上片,“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暑退寒來之節氣替代,說出盛極而衰的人生哲理。宋室覆亡,故國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懶。“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內枕席生涼,是實寫秋天到來天氣生涼,氣候更替,室外井桐落葉,既是報秋,又勾起詞人對自己身世的感嘆。給全詞的氣氛作了烘托,深含懷古的幽幽情感。“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葉隨風飄,說明個人命運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對邦國淪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廣東被俘到建康的旅程。
詞的下片,“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無限哀思難以排解。鄧剡把它帶到夢鄉,醒來卻發覺古臺城上夢凄涼。詞人的心境本來就很哀傷,但醒來見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愴。夢醒之后,只能去“便須攜酒訪新亭”。王導在當年的新亭會上,還主張“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詞人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虜,宋王朝已徹底亡矣。“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鄧剡對世事無常、朝代興亡的感慨,因為真實的遭遇而顯得格外深沉,結句移情入景,寓激于婉,凄苦的亡國之音,裊裊不絕。
浪淘沙詩詞鑒賞3
古詩原文
綠樹暗長亭,幾把離尊。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譯文翻譯
長亭旁的綠樹已變得蒼黃,送別的筵席上幾次舉杯話別.常常害怕離別而不忍聽那《陽關曲》,更何況如今秋色蕭索身是遠行人。
清淚沾濕了羅巾,人人都黯然傷神,一腔離恨就像不盡的江水一樣深。哪里去找千尺的橫江鐵鎖,在這煙水迷蒙的渡口截斷江流。
注釋解釋
丹陽:地名,在鎮江之南,舊屬鎮江府。
浮玉亭:元陶宗儀《說郛》卷九七引釋惠凱《金山志》云:“客問:何為浮玉?答云:此出《仙經》。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則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故名。”“此山(金山)大江環繞,每風濤四起,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山。”宋刻“浮玉”二字,今猶存焦山西側。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鎮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舊名浮玉。”“浮玉亭,需亭北。”“需亭,在府治西五里。”
長亭:古時于道旁每隔十里設長亭,故亦稱“十里長亭”,以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為送別之處。
陽關: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渭城》一日《陽關》,王維之所作也。本健人使安西》詩,后遂被于歌……《渭城》、《陽關》之名,蓋因辭云。”
千尋橫鐵鎖:《晉書》卷四二《王浚傳》:“太康元年正月,浚發自成都,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盛紀。吳人于江險磧要害之處,并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馀,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滅蜀后,繼而起兵伐吳。吳人憑借長江天險,于水中橫置鐵鎖、鐵錐,抗拒北軍,然晉師除錐熔鎖,終無阻礙,順流鼓棹,直搗三山。孫皓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率百官投降晉師,東吳遂亡。
創作背景
陸游于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五月除左通直郎通判鎮江府,次年離開鎮江,餞行于鎮江府西之浮玉亭,詞當作于是時。
詩文賞析
首二句回憶昔日送別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長江邊上的浮玉亭,是詞人經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時節,他曾多次到此送友遠行。餞宴在綠樹繁茂、濃蔭蔽日的亭子里舉行。詞人不停地舉起酒杯,向摯友頻頻勸酒,殷殷話別,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緒不寧,為離別在即而不勝感傷。“陽關”句即描寫這種恨別之情。“陽關”為唐代詩人王維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代稱,亦名《渭城曲》。此詩將人類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誼,寫得十分真摯感人,因此,它在當時就被譜上樂曲,作為“送別曲”、“友誼歌”而廣為傳唱,世稱“陽關曲”或“陽關三疊”。詞人這里說“陽關常恨”,是因為別時與友唱陽關,唱罷陽關別故人,而他經常與友分別,故謂“常恨”;正因“常恨”,故再聽到陽關唱起,就“不堪聞”了。“不堪”,意為禁不起。詞的四五句寫詞人遠行時的情景。陸游這次離開京口赴南昌任職,正是冷落清秋節。從前于春殘花盡時與人分別,對方是行人,自己已覺傷心;今日秋風蕭瑟,草木搖落,自己是行人,將別故人而遠去,其悲傷之情當然要倍增于過去了。因此,此時此刻,詞人的離別之恨和遠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顏面。
下片仍寫離情。餞宴將止,別離在即。居人和游子依依惜別,互相慰藉,想到別后天各一方,音訊難達,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淚下。“清淚”二句,生動地表現了居人和游子之間真誠而又深厚的友誼。下面“一江離恨恰平分”一句,語頗雋永,意蘊深邃。離愁別恨是十分抽象的.東西,難以言狀。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雖然以江水之無窮喻愁情之不盡的不計其數,但寫得耐人尋味的佳句卻殊鮮見。陸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謂離別的悲愁猶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給你(居人),一半給我(游子)。如此描寫,就把離恨的深重具體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離恨的輕重,體會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別具。詞人幻想若能得千尋鐵鎖,把長江截斷、鎖住,使我不能遠行,居人也可將我留住,這該有很好的事,但這是不可能的。這種幻想,表達了詞人希冀與友人長在一處永不分離的良愿,也反映了詞人與摯友不忍分別但又不得不別的痛苦。
這首小令,開篇回憶往昔我送友人,接著跌進一層,狀繪今日友人送我,最后通過幻想來寫不忍分離,把別意寫得纏綿悱惻,讀來頗有余味。
浪淘沙詩詞鑒賞4
浪淘沙①
簾外雨潺潺,②春意闌珊。③
羅衾不耐五更寒。④
夢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貪歡。⑥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注釋】
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等。唐人多用七言絕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為長短句。雙調,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減者),平韻,此調又由柳永、周邦彥演為長調《浪淘沙漫》,是別格。
②潺潺:形容雨聲。
③闌珊:衰殘。一作將闌。
④羅衾(音親):綢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賞):一會兒,片刻。貪歡:指貪戀夢境中的歡樂。
【簡析】
此詞上片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后事;忘卻身份,一晌貪歡,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凄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后,實際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薩蠻》詞有句: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所寫情事與此差同。但《菩薩蠻》寫得直率,此詞則婉轉曲折。詞中的自然環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獨自莫憑欄的莫字, 有入聲與去聲(暮)兩種讀法。 作莫憑欄,是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作暮憑欄,是晚眺江山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兩說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來日無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間句,頗感迷離恍惚,眾說紛紜。其實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天上人間,本是一個專屬名詞,并非天上與人間并列。李煜用在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歸宿。應當指出,李煜詞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自已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凈,含蓄深沉。這對抒情來說,原是不假外求的最為本色的東西。因此他的詞無論傷春傷別,還是心懷故國,都寫得哀感動人。同時,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結合起來。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在詞中很少作帝王家語,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訴說自已的不幸和哀苦。這些詞就具有了可與人們感情上相互溝通、喚起共鳴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如此,此詞亦復如此。即以別時容易見時難而言,便是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會經歷到是一種人生體驗。與其說它是帝王之傷別,無寧說它概括了離別中的`人們的普遍遭遇。李煜詞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調短字少,然包孕極富,寄慨極深,沒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浪淘沙詩詞鑒賞5
古詩原文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教他珍重護風流。端的為誰添病也,更為誰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難酬。珠簾四卷月當樓。暗憶歡期真似夢,夢也須留。
譯文翻譯
淅淅瀝瀝的夜雨,滴答出一個寒秋,也恰好將深深的思念,灑上我心頭。你一定要珍重自己,保護好綽約的風姿。你究竟為誰才生了病?又是為誰才如此嬌羞?
珍藏的心意不曾休止,心中的愿望難以實現。我卷起四周的珠簾,且讓月光灑滿小樓。回想起歡聚的日子,真像一場美夢,縱然是夢,我也要竭力挽留。
注釋解釋
浪淘沙:唐教坊曲。劉禹錫、白居易并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凄壯之音。
風流:指美好動人之風韻。前蜀花蕊失人《宮詞》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云鬟使上頭。”
端的:究竟、到底。
密意:隱秘的情意。
珠簾四卷:謂樓閣四面的珠簾卷起。
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由于對亡妻的.懷念,對友人的牽絆,還有對自身現狀的不滿以及無能為力的無奈,都讓詞人感到悲哀。于是詞人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無邊無際的愁緒,寫下了這首《浪淘沙》。
詩文賞析
上片先寫環境氛圍,烘托無奈之心境,秋雨襲來,愁上心頭,離別之時,互道珍重。究竟是為誰相思成疾,又是為誰害羞?下片寫她對離人的深懷眷念,相思之情未曾斷絕,只是想見的心愿難以實現。明月升起,將樓閣四面的珠簾卷起。
人世間最可悲的事情莫過于明知道無意義,卻不得不去做,明明不愿意,又不得不強顏歡笑去做的事情。
對職業的厭倦,對富貴的藐視,還有對他的仕途的不屑,令納蘭身上別具一番氣質,他對輕而易舉得到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毫不珍惜,甚至抱著厭惡的心態,他想要拋棄身邊的一切,包括他那個富貴的家庭,可是他無法做到,早在他出生的時候,上天就將這些沉重地壓在了他的身上,讓他無法推卸。
秋風秋雨愁煞人。深秋時分,最是人心苦悶之時,看到萬物凋零,一切都要歸于沉寂,心內自然是不好受的。納蘭自幼體弱多病,他一直身患寒疾,總是會因為天氣變幻無常。而臥病在床。這樣的季節,孱弱的身體,無盡的人生,一切都讓納蘭感到萬念俱灰。“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一想到秋天,首先想到的便是連綿的細雨,還有早早就降臨的夜晚,愁緒重回心頭。
“教他珍重護風流。”看似對友人道珍重,希望朋友能夠在今后的歲月中過得更好,但細讀之下,似乎又不是。“端的為誰添病也?更為誰羞?”思念友人,也不至于會思念成疾,如果是思念戀人,那么這位戀人又會是哪位女子,縱觀納蘭生平,似乎捕捉不到和這名女子相關的信息。
既然沒有蹤跡可尋,那便姑且當做是納蘭擬人的一種寫法吧。在這首詞中,納蘭隱秘的情感得以宣泄,他悄聲訴說道:“密意未曾休,密愿難酬。”從未停止過想念,只是這想念無法得以相見,故而遺憾。詞人不由追憶往事,回味歡聚的快樂,如夢如真。
明月當空,對夜色嘆息,這就是一場虛無的夢幻,“珠簾四卷月當樓”。樓閣上的珠簾卷起,明月照進來,光線黯淡,更加讓這思念變得不真實起來,或許“暗憶歡期真似夢,夢也須留”,這一切都只是納蘭在病中,胡思亂想出來的吧,所謂對伊人的思念,也不過是他胡亂所想的。
浪淘沙詩詞鑒賞6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注釋]
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浪淘風簸:黃河卷著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天涯:天邊。
3.銀河:古人以為黃河和銀河相通。
4.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他和織女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許他們在農歷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今譯]
最新的小學生古詩詞鑒賞《浪淘沙》: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現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解說]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女,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浪淘沙詩詞鑒賞7
原文
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至今草木憶英雄。唱著虞兮當日曲,便舞春風。
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舜蓋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譯文
1、虞美人草:《夢溪筆談》:“高郵桑景舒性知音,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
2、不肯句: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3、玉帳:軍帳之美稱。
4、匆匆:急急忙忙的樣子,指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5、唱著句: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6、兒女句: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7、湘娥句: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淚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跡,人謂之斑竹。張泌《臨江仙》:“翠竹暗留珠淚怨,閑調寶瑟波中。”劉禹錫《瀟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8、舜蓋二句: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浪淘沙詩詞鑒賞8
古詩原文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譯文翻譯
伊尹和呂尚兩位老人,困窘和順利的境遇全都經歷過了。他倆一位是釣魚翁,一位是奴仆。如果兩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終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們偶然與成湯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賢臣,猶如云生龍、風隨虎一般,談笑中建起了王業。到現在已幾千年了,誰又能與他們所建立的豐功偉業一爭高下呢?
注釋解釋
浪淘沙令,即“浪淘沙”,原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劉禹錫、白居易并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起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凄壯之音。《樂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調”,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伊呂:指伊尹與呂尚。伊尹名摯,尹是后來所任的官職。他是伊水旁的棄嬰,后居莘(今河南開封)農耕。商湯娶莘氏之女,他作為奴隸陪嫁給商湯。后來,湯王擢用他滅了夏。伊尹成為了商的開國功臣。呂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稱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濱垂釣,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輔武王滅商,封侯于齊。衰翁:老人。
窮通:窮,處境困窘;通,處境順利。
釣叟:釣魚的老翁,指呂尚。耕傭:指曾為人擁耕的伊尹。
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呂二人若不遇湯文二王,也就終老山野,無所作為。
湯武:湯,商湯王,商朝的創建者。武,周武王姬發,周朝建立者。
風虎云龍:易經中有“云從龍,風從虎”,此句將云風喻賢臣,龍虎喻賢君,意為明君與賢臣合作有如云從龍、風從虎,建邦興國。
興王:興國之王,即開創基業的國君。這里指輔佐興王。
爭:爭論,比較。
創作背景
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堯舜,但長期不得重用。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類似“湯武相逢”的機會,可以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這首詞當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時。
詩文賞析
《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以抒發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詩人詞客種籠統空泛的詠史作品,而是一個政治家鑒古論今的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詞通篇敘史論史,實則以史托今,蘊含作者稱贊明君之情,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處。
起句“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從窮、通兩個方面落筆,寫伊尹、呂尚前后遭際的變化。伊尹,原名摯;尹,是他后來所擔任的官職。傳說他是伊水旁的一個棄嬰,以“伊為氏,曾傭耕于莘(《孟子。萬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國名,其地今河南開封附近(,商湯娶有莘氏之女,他作為陪嫁而隨著歸屬于商,后來得到湯王的重用,才有了作為。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傳說他直到晚年還是因頓不堪,只得垂釣于渭水之濱,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獵,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輔文王,繼佐武王,終于成就了滅商興周之大業。伊、呂二人的經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是先窮而后通,度過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的,所以說他們”歷遍窮通“;呂尚顯達的時候,年歲已老了,所以稱作”衰翁“。封建時代的士人由窮到通,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僥幸成分,也就是說,能夠由窮到通的畢竟是少數,此并言”伊呂兩衰翁“,伊尹佐湯時年老下否,書無明文,此是連類而及。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若使當時身不遇。“作者頗有自許之意。”若使“即假如。當伊、呂為耕傭、釣叟之時,假如不遇商湯、周文,則英雄終將老死巖壑。伊、呂是值得慶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運卻是大可惋惜的,因為那些人沒有被發現、被賞識、被任用機會,他們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沒了的英雄。
下片,“湯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經點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夠遇合,那就會出現“風虎云龍”的局面。《易。乾。文言》:“云從龍,風從虎,對人作而萬物睹。”意思是說,云跟隨著龍出現,風跟隨著虎出出,人世間如果出現了圣明的君主,那末,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興王道、建國家的大事業。伊、呂有真實的本領,果然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來,這樣,才真正稱得起是人才。因這這是問題的實質之所,所以“興王”一句全詞中是很有分量的。結尾,也是對這一句的引申,說伊、呂不僅功蓋當世,至今超越千載,也沒有人能夠與之匹敵。歌頌伊、呂的不朽功業的背后,伊、呂的遭適明主和建立功業對于王安石來說,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
浪淘沙詩詞鑒賞9
浪淘沙漫 柳永
夢覺、透窗風一線,寒燈吹息。
那堪酒醒,又聞空階,夜雨頻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負佳人、幾許盟言,更忍把、從前歡會,陡頓翻成憂戚。
愁極。再三追思,洞房深處,幾度飲散歌闋。
香暖鴛鴦被,豈暫時疏散,費伊心力。
殢雨尤云,有萬般千種,相憐相惜。
恰到如今、天長漏永,無端自家疏隔。
知何時、卻擁秦云態,愿低幃昵枕,輕輕細說與,江鄉夜夜,數寒更思憶。
鑒賞:
這首詞,衍之為一百三十五字之長篇巨制,共三片。第一片寫主人公夜半酒醒時的憂戚情思;第二片追思以往相憐相借之情事;第三片寫眼下的相思情景。體制擴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狀態及情思活動過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這是柳永創制慢詞的一個范例。
【浪淘沙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浪淘沙古詩詞鑒賞11-08
《浪淘沙·燈火雨中船》詩詞鑒賞05-03
經典的詩詞與鑒賞05-11
經典詩詞鑒賞精選05-11
詩詞的鑒賞11-08
詩詞鑒賞11-23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古詩詞鑒賞05-06
詩詞鑒賞:醉酒詩詞合集04-18
初中詩詞鑒賞精選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