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病牛》詩詞賞析
李綱《病牛》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這是一首詠物的七言絕句詩。作者李綱(1083年—1140年),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北宋末、南宋初名臣,畢生殫精竭慮,為國為民。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金兵南侵,他成功領導了東京保衛戰,但不久即遭投降派排斥,被謫出京城。中原淪陷,高宗南渡,一度起用他為宰相,僅70余日又遭罷免。后再起再罷。多次上疏陳述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憂憤成疾而病逝。
古代農民主要靠牛拉犁來耕翻土地。全詩寫一頭牛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所耕土地及土地所產出的糧食已不可勝數。它老了,病了,筋疲力盡了,臥倒在夕陽中。可是又有誰哀憐它呢?盡管如此,它卻無怨無悔,因為它唯一的心愿是讓人們都能吃飽飯!
牛,是人類馴化的牲畜。它哪里有思想?更不用說如此之高的精神追求!明眼人一讀便知,此詩言在此而意在彼,名為詠物,實為自喻,分明是借“病牛”來抒發傳統士大夫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淑世情懷!
詠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傳統題材。有些詠物詩沒有寄托,為詠物而詠物,別無深意。因此,它們的書寫策略是“形似”,多以惟妙惟肖地摹寫所詠之物的外觀為能事。但這不是中國古代詠物詩的主流。中國古代詠物詩的主流是有寄托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詠物而不止于物,詠物只是手段,其終極指向是“人”。因此,它們的書寫策略是“遺貌取神”。明乎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李綱此詩不糾纏于“病牛”的外觀,不浪費一點筆墨來對“病牛”的形貌作細節刻畫,而致力于賦予“病牛”以高尚之士的靈魂。
詩人的一生,是自強不息的一生。但他的自強不息,并非追求一己的功名利祿,而是為國家、民族與人民鞠躬盡瘁,雖“力盡筋疲”,“羸病臥殘陽”而在所不辭。崇高的人格加上高妙的寫作藝術,成就了這首勵志的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