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蘇軾寫廬山景色的詩句

時間:2022-12-07 10:24:06 詩句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蘇軾寫廬山景色的詩句

  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曾經蘇軾也寫過廬山景色,你還記得嗎?

蘇軾寫廬山景色的詩句

  廬山煙雨

  ——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無別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賞析】

  這是一首廣為宗門引用的理趣詩,形象地展示了未悟與悟后的境界。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著名的禪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表現了一個達者先入小乘禪境,再入魔境,爾后臻抵大乘圣境的過程,也是這首禪詩最好的注腳。

  廬山煙雨風光與浙江的錢塘潮,都是聞名天下的勝景,多少騷人墨客為之傾倒,揮毫潑墨,這等名震宇內之寶地不親自去見識一番,是會抱撼終身的。可是到過之后,卻發現沒什么特別,依然是廬山煙雨與錢塘浪潮。

  悟前千般恨難消,千念萬慮,放舍不下,把那廬山煙雨與浙江潮,把那須實證的佛性禪心,看成非我的存在,其實大謬;等到大悟后,放下諸念,才明白那勝景亦不過是佛心我心的微妙體現而已,佛性在悟前悟后未曾有絲毫改變,依然是廬山煙雨浙江潮,只不過覺者開了天目,獲得了大智慧而已。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從側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識:認識;清楚。(注:這里不是看清楚,沒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6)緣:同“原”,因為;由于。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寫廬山景色的詩句】相關文章:

關于蘇軾寫廬山的詩句05-02

蘇軾贊美廬山的詩句05-01

蘇軾寫愛國的詩句04-30

蘇軾寫孤傲的詩句04-30

有關蘇軾寫的詩句05-02

蘇軾寫家鄉的詩句05-02

關于蘇軾寫的詩句05-02

蘇軾寫的優美詩句05-02

蘇軾寫祖國河山的詩句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