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詩詞鑒賞常用術(shù)語及分類例說
一、牢記鑒賞常用術(shù)語,準備對號入座。
1、感情基調(diào):憂愁、傷感、惆悵、寂寞、孤獨、郁悶、閑適、恬淡、喜愛、喜悅、歡樂、激憤、悲壯、慷慨激昂等。
2、思想內(nèi)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憂國憂民、壯志未酬、報國無門、懷才不遇、憤世嫉俗、孤芳自賞、孤傲高潔、堅貞不屈、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懷古傷今、懷古傷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時傷懷、淡泊寧靜、超然物外、閑適恬淡、閑情逸趣、惜花傷春、悲秋憫己、熱愛自然、思鄉(xiāng)懷親、贈人送友、富含哲理、哀怨憂愁、激憤憎惡、欣喜歡快、離愁別恨、懷鄉(xiāng)思親、追古傷今、堅守節(jié)操等。
3、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對仗、借代、反問、設(shè)問、雙關(guān)、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等
6、表現(xiàn)手法:虛實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想象和聯(lián)想、渲染襯托、正面和側(cè)面、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明暗、白描、象征、用典、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意向(飽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意境(詩人抒的情和詩中繪的景合二為一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境界)等等。
7、語言:清新自然、平淡質(zhì)樸、民歌風味、絢麗、含蓄(蘊藉)、簡潔、明快、瑰麗等。
8、風格:陶淵明,樸素自然;李白,豪放飄逸;杜甫,沉郁頓挫;白居易,明白如話;高適,悲壯蒼涼;王維,詩中有畫,詩中有道;陸游,宏麗悲壯;柳永,雅俗雜陳直抒胸臆;李清照,清新且委婉含蓄;蘇軾、辛棄疾雄闊、激昂、悲壯,辛棄疾還擅用典。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約、含蓄、清新、風趣。
9、體裁:古體詩(唐以前的詩,包括四言、五言、七言、雜言、樂府)、近體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曲)
10、意境:
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嫻靜、雄偉壯闊、明快高曠、深化意境、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幽靜,寧謐,蒼莽,深遠,熱烈,高昂,壯闊,悠遠,空靈,遼闊,蒼涼,幽美,朦朧,淳樸,荒蕪,孤寂,冷寂,慷慨悲涼,纏綿宛轉(zhuǎn),空寂寥落,蕭條荒涼
11、情感載體類:
楊柳惜別圓月思念落葉失意春風得意大海開闊流水嘆惜古跡懷舊梅花傲骨
二、牢記解題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1、審題目,審作者,審題干。
題目往往是詩詞內(nèi)容的概括;作者可以讓我們聯(lián)想起時代背景、作家的風格;題干是回答問題的關(guān)鍵,問什么,答什么。另外,如果有補注,還得審注釋,注釋里一般有暗示。
2、整體把握。(四問)
通讀后體會,記了什么事,繪了什么景,發(fā)了什么議論,抒了什么情。記住,一切事語、景語、議語皆情語。
3、分類對號。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套用以上術(shù)語,加入自己的話,結(jié)合詩詞具體內(nèi)容,必能有話可說,說而中意。當然這要點兒悟性。
三、分類例證。
(一)詠物類。抓住所詠之物的形象特征,體會作者流露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的美好理想,或隱含的生活道理。喜用術(shù)語: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總說),懷才不遇、堅貞不屈、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積極進取、孤傲高潔、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內(nèi)容),象征、比喻、擬人、對比、襯托、雙關(guān)、比興等等(表現(xiàn)手法)。
例一、讀《蜂》,回答問題。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問題:此詩采用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態(tài)度?
解析:看題即知是詠物詩,通讀之后可知蜜蜂的形象乃辛勤,由此可知詠物是為了寫人抒懷,最后一句作者表明態(tài)度。答案應(yīng)該是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的諷刺。
例二、《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補注:南冠,囚徒。玄鬢影,代蟬。)
問題:詩中蟬的形象如何?作者的形象如何?二者如何交織在一起?表達怎樣的感情?
解析:審題、審注釋可知作者身陷囹圄,思緒萬端。通讀可知秋蟬唱,客思深,露重蟬難飛,風多蟬聲沉,而作者年華易逝,一事無成,仕途坎坷,屢遭困厄,雖與蟬一樣都具高潔品質(zhì),可誰能明白呢?據(jù)此回答:前者是一只處在露重風多的險惡環(huán)境中的寒蟬。后者是在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下未老先衰,憂心忡忡的詩人。作者表面寫蟬的哀鳴,實際是為自己鳴不平,寫環(huán)境乃一語雙關(guān),寫高潔將所詠之蟬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發(fā)了懷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憤之情。
例三、《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shù)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問題:
1、本詩采用( )手法,托物抒情,表面句句寫( ),實際句句寫( ),清麗含蓄。
2、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解析:此詩采用象征手法,表面寫雁,實際寫人。早雁即抒情主人公自己,早雁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據(jù)此,抒情主人公是遭射四散,流離失所,欲歸不得的征人形象。
例四、《卜算子.詠梅》(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問題:從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上鑒賞此詞。
解析:從內(nèi)容上看,此詞上闋集中寫梅花的艱難處境。它開在郊野的驛站外,緊靠破敗的斷橋,人跡稀少,寂寞荒涼,倍受冷落,偏偏這時又刮風,又下雨,但它還是開了;下闋寫梅花迎春、報春卻遭嫉妒,倍受摧殘卻芳香如故。從表現(xiàn)手法上看,上闋情景雙繪,情景交融,詠梅實質(zhì)詠自己;下闋托物言志,表現(xiàn)作者孤傲高潔,不同流合污,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即答案)
(二)懷古詠史類。了解史實,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找到觸發(fā)其感情的媒介或現(xiàn)實原因,從而領(lǐng)會感情。喜用術(shù)語:懷古傷今、懷古傷己、借古諷今(總說),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憂國憂民、壯志未酬(思想內(nèi)容)、用典、聯(lián)想、對比、襯托、揚抑、諷刺、含蓄(表現(xiàn)手法)等等。
例一,《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問題:此詩曾博得白居易掉頭苦吟,嘆賞良久,請問它好在哪里?
解析: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是由市中心通向烏衣巷的必經(jīng)之路。此是高門世族的聚居區(qū),開國元勛王導和大將謝安都住在這里。昔日繁華熱鬧,而今長滿野草、野花,變得荒
涼冷落,再加上斜陽殘照,更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以上是環(huán)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后兩句乃千古名句,賦予燕子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引出昔盛今衰,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此詩懷古傷今,對比鮮明,語言淺顯而又蘊藉含蓄,讀來余味無窮。(答案在其中)
例二,《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注釋:唐代從安史亂后,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zhèn)割據(jù),邊患嚴重,而朝廷一味和親,人民備受禍害。)
問題:詞詩寫法上有何特點?
解析:此詩借古諷今,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痛斥和親政策,擊中時政的要害。(即答案)
例三,《西塞山懷古》(劉禹錫):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注釋:長慶四年,作者由夔州刺史調(diào)任和州刺史,沿長江東下,經(jīng)西塞山。三國以來,金陵政治風云變幻莫測,政權(quán)更替反復(fù)。有鑒于此,詩人寫下此詩。)
問題:人世幾回傷往事中傷感的往事是什么?詩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結(jié)合注釋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解題時,宜把它放到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思考。
答案:指東吳以后的幾個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個個相繼滅亡。反對分裂,主張統(tǒng)一。
例四,《金陵懷古》(晚唐.司空曙):輦路江楓暗,宮庭野草春。傷心庾開府,老作北朝臣。(注釋:庾開府即庾信,梁朝著名詩人,早年在金陵做官,梁亡,被迫仕于北周。他經(jīng)歷了北朝幾次政權(quán)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兩個王朝的覆滅。)
問題:談?wù)劥嗽娞搶嵉倪\用及懷古的主旨。
解析:先思考金陵、晚唐之間的聯(lián)系,再想懷古的意圖,結(jié)合注釋,通讀后就不難理解此詩,問題也就好解決了。
答案:此詩前兩句實寫。寫眼前所見,通過輦路、宮庭與江楓、野草對比把古都金陵衰敗荒涼的景象表現(xiàn)得具體、鮮明,其盛衰興亡之感自然寄寓其中。后兩句虛寫。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加入典故抒發(fā)情懷。用典自然、恰當,蘊含豐富,耐人尋味,既感傷六朝的興亡,又借以寄寓對唐朝衰微的感嘆,更包含作者的故園之思、身世之感。
(三)山水田園類。抓住寫景特點,體味情景交融的意境,領(lǐng)會寫景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喜用術(shù)語:寄情山水、閑適恬淡、厭棄名利、熱愛自然(思想內(nèi)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比喻、擬人、夸張、襯托、聯(lián)想、動靜、明暗(表現(xiàn)手法)等等。
例一,《鳥鳴澗》(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問題:此詩的意境是什么?夜晚桂花落,作者竟然知道,為什么?后兩句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難點是意境。先體味詩中寫了什么景,作者有什么情,二者怎樣交融。景是花落、月出、鳥鳴,氣氛是幽靜;而人有閑情,內(nèi)心閑靜。交融在一個靜字上。
答案:意境是靜謐。人閑說明周圍無人事煩擾,說明詩人內(nèi)心的閑靜,再加上環(huán)境的幽靜,所以細微的花落下才被覺察到了。后兩句動靜結(jié)合,以動襯靜。
例二,《望天門山》(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問題:此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難點是寫法。但套一套表現(xiàn)手法(見上說明),可得啟示。思想感情就好回答,想一想為什么要寫山川、河流、大漠、戈壁、草原、雪山等等,自然是這些東西雄偉、壯麗、廣闊,有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這正是自然之美,它激發(fā)了人們對自然之愛。
答案:前兩句運用襯托手法,第一句寫山似被水攔腰沖斷,借山勢寫水之洶涌,第二句寫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借水勢襯山之奇險;后面則化靜為動,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似乎它對江上來客表示歡迎。此詩寫了遠望所見的天
門山壯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例三,《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辛棄疾):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問題:此詞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試作簡要分析。語言有何特點?
解析:此詞易懂,可對照術(shù)語對號入座。
答案:基調(diào)是閑適。上片從他與鄰里關(guān)系的融洽,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足可見其內(nèi)心的寧靜,淡泊的情懷;下片從他對偷梨、棗兒童的欣賞、保護態(tài)度也可體味出萬事足后的閑情。語言明白如家常語,通篇無奇字,無麗句,不用典,不雕琢,至簡淡之妙境。
例四,《竹里館》(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問題:詩中給我們描述的是怎樣一個人物?其內(nèi)心世界是怎樣的?詩是怎樣表現(xiàn)幽這一字的?
解析:此詩用字造語平平無奇,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境界自出,蘊含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就意境而言,它不僅給人清幽絕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的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
答案:從所居、所為可推斷這是一個閑適恬淡的隱者。其內(nèi)心是安閑自得,塵慮皆空的。詩選擇了竹林與明月為對象,以月之明映襯林之暗,描述的是月夜幽林之景,再加上琴聲、長嘯,以動襯靜,更加顯得清幽澄凈。
(四)邊塞征戰(zhàn)類。此類詩多著意于絕域風物的描寫,以抒寫軍旅之苦辛、戍卒之離思鄉(xiāng)情或表現(xiàn)將士浴血奮戰(zhàn),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英雄氣概兼兒女心腸的創(chuàng)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術(shù)語:豪邁、慷慨激昂、建功立業(yè)、保家衛(wèi)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生活凄苦、思鄉(xiāng)思親、報國無門、歸家無望、茍且偷安、連年征戰(zhàn)、窮兵黷武、悲憤、哀痛、憤懣等等(思想內(nèi)容),烘托、渲染、對比、雙關(guān)、諷刺等等(表現(xiàn)手法)。
例一,《從軍行》(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問題:此詩的主題是什么?從抒情方式上分析此詩的寫法。
解析及答案:對照術(shù)語,結(jié)合詩的后兩句可知,詩的主題是表現(xiàn)戰(zhàn)士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此詩前兩句情景交融,作者在這里展現(xiàn)了一幅廣闊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北面是綿延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的一座孤城;再往西,是要塞玉門關(guān)。這是當時戍邊戰(zhàn)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這是他們心之所系。自然,寫景中滲透著豐富復(fù)雜的感情:戍邊戰(zhàn)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wù)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茫暗淡的景色里。詩的下兩句直接抒情。雖然戍邊時間長,戰(zhàn)事頻繁,戰(zhàn)斗艱苦,敵軍強悍,邊地荒涼,但將士卻直抒豪情壯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例二,《從軍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問題:有人認為三十萬征人一時回首不夠真實,你的看法如何?
解析及答案:開頭一句,是這幅畫的背景,只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jié)、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烘托了這次行軍的環(huán)境氣氛;接下來遍吹的哀怨的笛聲引起了軍人的共鳴,全軍在同一時間回首望鄉(xiāng)思親。試想一下,這次行軍是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里,在荒漠上、月夜中,再加上此吹彼和的哀怨笛聲,廣大征人會涌起什么情感,三十萬征人同時回首,正是用夸張手法刻畫出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境界,收到最大的藝術(shù)效果。它不但不違背真實,而且把真實表現(xiàn)的更突出,更完滿,更動人,它是藝術(shù)的真實。
例三,《隴西行》(陳陶):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問題:貂錦指什么?是什么修辭手法?詩中震撼人心的句子是什么?為什么震撼人心?采用了什么手法?全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詩的前兩句敘述了一個慷慨悲壯的激戰(zhàn)場面。誓掃不顧可見忠勇敢戰(zhàn),五千可見犧牲巨大。后兩句,筆鋒一轉(zhuǎn),另辟新境,寫戰(zhàn)爭帶來的悲慘景象。
答案:貂裘指精銳部隊。借代的修辭手法。后兩句震撼人心,因為在這里沒有直接寫戰(zhàn)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寫閨中妻子不知征人戰(zhàn)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chǎn)生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這是在一虛一實的對比中表現(xiàn)的(一邊是現(xiàn)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zhàn)士)。全詩既表現(xiàn)了戍邊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的精神,又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zāi)難;既可看出作者昂揚的愛國之心,又可見其無限的同情心。
例四,讀李賀的兩首詩,回答問題。《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注釋:金絡(luò)腦貴重的馬鞍。何當什么時候。凌煙閣在長安,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在閣上畫開國功臣二十四人。若個哪個。)
問題:這兩首詩的體裁是什么?兩詩內(nèi)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在表現(xiàn)手法上兩詩各自的特色是什么?
解析:前詩也是詠物詩,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xiàn)志士的奇才異質(zhì)、遠大抱負及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后詩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zhàn)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即身配寶刀,奔赴沙場,保家衛(wèi)國,但詩人又問到: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書生?以此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酣暢淋漓的表現(xiàn)出來。
答案:前詩是五言絕句,后詩是七言絕句。兩詩都寫同一種投筆從戎、削平藩鎮(zhèn)、為國建功的熱切愿望,但又不被賞識。表現(xiàn)手法上,前詩用比興手法,一、二句,以雪喻沙,以鉤喻月,是比,同時從一個富有特征的景色寫起以引起抒情,又是興。寫得婉曲耐味。后詩用兩個設(shè)問句直抒胸臆,寫得痛快淋漓。
(五)哲理類。這類詩關(guān)鍵是不僅要弄清作者賦予的哲理意味,而且要體味出后人賦予它的更豐富的哲理內(nèi)涵,宜從多角度思考。
例一,《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問題:此詩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它好在哪里?
解析:好在哪里,要么從練字、練句、練意上分析,要么從藝術(shù)手法上分析,要么合二為一。
答案:詩的前兩句用樸素淺顯的語言把萬里河山盡收眼底,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使人胸襟為之一開。恰當?shù)陌旬斍熬芭c意中景融為一體。后兩句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即景生意,向讀者展示了更闊大的視野。道出了詩人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蘊含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通篇用了對仗。
例二,《元日》(王安石):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問題:這首詩本來是反映作者初登相位,對革除舊弊,實行新政的堅定信心和愉快心情。后來被賦予了新意,想一想,它的哲理啟示是什么?
解析:注意題干的暗示。
答案:后兩句詩揭示了新事物終究要代替舊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
(六)送別類。這類詩內(nèi)容豐富,感情真摯。或送朋友,或送親人;或赴邊御敵,或入京應(yīng)試,或貶謫荒遠,或林泉隱退;或惜別、眷戀,或勸勉、祝愿;或批評時政,或同情民生,或抒報國之志。
例一,《淮上與友人別》(鄭谷):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問題:此詩用哪些物象渲染離情?想象一下,離情的具體內(nèi)容。
解析: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別。前兩句淡淡幾筆,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畫,那柳絲牽動著依依惜別的深情,寓情于景。后兩句正面抒寫握別情景。兩位朋友互道珍重,各奔前程。情景交融。
答案:詩中用了江頭小船、楊花柳絲、離亭宴餞、風笛暮靄這些物象渲染離情。我們可以想象握別時的依依不舍、黯然神傷,漫長旅途中的無邊寂寞、無限愁緒,各在天涯的深長思念、無盡惆悵。
例二,《謝亭送別》(許渾):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注釋:勞歌送別歌的代稱。)
問題:1、江淹在《別賦》里寫到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試比較這幾句與許詩前兩句在寫法上的異曲同工之妙。2、許詩后兩句寫法也很有特色,試作簡析。
解析:二者都寫離愁,注意都用什么景表現(xiàn),可從色彩上體會。前一問答出,后一問就好答了。
答案:江淹借美好的春色反襯別離之悲,許詩以青山紅葉的明麗秋色反襯別離之苦,二者都是以樂景寫哀。(這真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許詩后兩句以風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于變化,這樣借景抒情,以景結(jié)情,不但更含蓄,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jié)尾別具一種不言而傷的情韻。
例三,《別離》(陸龜蒙):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問題:詩中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樣的?用什么表達方式表現(xiàn)的?詩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此詩敘離別而全無依依不舍的離愁別緒,寫得慷慨激昂。詩的頸聯(lián)是難點,它用成語說明大丈夫的人生觀。其本意是說,毒蛇咬手后,為了不讓蛇毒攻心而死,壯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斬斷。那么,這里是什么含義?
答案:主人的形象有淚不輕彈的堅強剛毅,以離愁為恥的威武瀟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全詩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主旨是表達一種建功立業(yè)的志向。
(七)其他即事即景感懷類。它包括惜春傷秋、閑情逸志、登高攬勝、懷鄉(xiāng)思親、羈旅行愁等等。這類詩要結(jié)合生活,注意名物風俗,著重把握作者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領(lǐng)略其感懷的藝術(shù)技法。
例一,《一落索.蔣園和李朝奉》:正是看花天氣,為春一醉。醉來卻不帶花歸,誚不解看花意。試問此花明媚,將花誰比?只應(yīng)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問題:詩云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而作者賞花卻不折花,何也?末兩句與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生活哲理相同,說說是什么。
解析:此詞寫春日賞花。花美,春美;惜花,愛花表露無遺。句句寫花,實則句句寫人。全詞以議論為主,手法曲折委婉,立意新,理趣富,饒有情致。想想花與人有什么異同,問題就好回答了。
答案:是因為愛花、惜花而不折花。兩者都包含著對花開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難駐的感慨和愁怨。
例二,《青玉案》(賀鑄):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問題:作者因此詞而得名賀梅子。其中寫閑情的那幾句最妙,試問妙在哪里?請寫幾句你記得的與之類似的詩句。
解析:此詞寫作者心儀一女子,渴望她來,而她未來徑去,作者目送心隨,惆悵萬端,思緒千種,呆立于此,直到暮靄漸生。
答案:末尾四句最妙。作者在這里用設(shè)問,自問自答說:我這閑愁閑恨,共有多少?滿地的青草,滿城的柳絮,滿天的梅雨你去數(shù)數(shù)看倒是有多少吧!答得妙;答則緊扣季節(jié)風物,用博喻。草、絮、雨皆多極之物,多到不可勝數(shù)。足見愁之多,恨之廣,鋪天蓋地,無所不在。愁本很抽象,但作者化抽象為具體,使愁有了數(shù)量。類似的例子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長度)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長度)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長度)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重量)。
例三,《題君山》(方干):曾于方外見麻姑,聞?wù)f君山自古無。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
問題:此詩是實寫還是虛寫?是正面描寫還是側(cè)面描寫?(結(jié)合全詩回答)表達什么感情?
解析: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傳說它是湘君曾游之地,故名君山。詩的開頭象訴說一個神話,作者曾神游方外奇遇麻姑,向她打聽君山的來歷,麻姑的回答出人意外
答案:此詩無一字正面實寫君山的形色,純從虛處落墨,運用奇特的想象,從題外著筆,神話君山來歷,間接表現(xiàn)出君山的奇美。流露出對自然美的喜愛和歌詠。
四、補充說明。
以上列舉了一些常見題材的詩詞,希望同學們反復(fù)閱讀,揣摩體會,必有所得。當然,要真能讓自己的鑒賞水平達到一定高度,非下苦功大量閱讀不可,要知道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曉聲,此乃真理。
具體例釋:
一、表達方式常用術(shù)語: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jīng)歷或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過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2、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huán)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首》)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fā)出拔刺的響聲,一動一靜構(gòu)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3、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這是詩的后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4、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愛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溫廷筠《商山早行》)首聯(lián)中起句以時間、事件、環(huán)境三者相互照應(yīng),寫出旅客的辛勞,對句直抒詩人的感慨。客行與故鄉(xiāng)相比較,自然生出一個悲字來。
5、結(jié)構(gòu)形式:常見的術(shù)語有首尾照應(yīng)、呼應(yīng),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渾然天成、卒章顯志,過渡、做鋪墊、埋伏筆等。
二、修辭方法常用術(shù)語:比喻、借代、比擬、夸張、對偶、排比、反復(fù)、設(shè)問、反問、起興、對比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diào)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借用相關(guān)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生白發(fā),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fā)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4、對偶,用結(jié)構(gòu)相同、字數(shù)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nèi)容看,意義集中含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jié)構(gòu)來講,這首詩四聯(lián)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5、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
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xiàn)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lián)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6、排比,把內(nèi)容緊密關(guān)聯(lián)、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純用名詞組合,構(gòu)成典型環(huán)境
7、設(shè)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shè)問,承上啟下,結(jié)尾設(shè)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以設(shè)問開篇,點明題旨,領(lǐng)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yè)績。
8、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diào)了歷史之必然。
9、起興,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的《錦瑟》)首聯(lián)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10、對比對比可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好的事物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guān)。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以英雄美人的窮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對比,表達了對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后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三、表現(xiàn)手法常用術(shù)語:比興、象征、比喻、夸張、比擬、借代、雙關(guān)、襯托、烘托、渲染、對照、用典、疊詞、點化(化用)、互文、想象、聯(lián)想、曲筆、逆筆、照應(yīng)、倒裝、鋪墊、鋪排、抑揚(先抑后揚、先揚后抑)、正側(cè)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化動為靜(以動襯靜)、以小見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顯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畫龍點睛、重章疊句、意象組合、白描與工筆、以樂景寫哀情等。
1、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guān)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tài)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fā)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chǎn)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fā)催人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余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fā)感情、表達志向和意愿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guān)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對象。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fā)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3、以景結(jié)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zhuǎn)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jié),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后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jié)情的手法余味無窮,耐人尋味。
4、鋪排即《詩經(jīng)》表現(xiàn)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xiàn)她的從容鎮(zhèn)定。
5、渲染渲染就是通過對環(huán)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shù)效果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huán)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lián)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xiàn)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烘托烘托屬側(cè)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后用于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zhì)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jié)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zhàn)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襯托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qū)φ铡Rr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zhàn)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8、以樂景寫哀情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借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如歐陽修的《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fā)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昔日游上苑時的熱鬧與美好正顯示了今日處境的凄涼。
9、化動為靜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將富有動態(tài)的瀑布化為靜態(tài)來寫,一個掛字,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zhèn)ゴ蟮馁濏灐?/p>
10、動靜結(jié)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tài)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11、抑揚指的是在褒貶人、事、物的時候,為了使人信服,或預(yù)先防止別人的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如元曲沛公,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嘆良弓,多了游云夢。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后宮,外宗,險把炎劉并。先寫劉邦的種種神威,臨末才說到后宮外宗之亂,欲楊先抑,諷刺性極強。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例句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賞析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xiàn)了少婦因觸景而產(chǎn)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xiàn)了少婦因觸景而產(chǎn)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詩詞鑒賞術(shù)語及分類例說】相關(guān)文章:
詩詞鑒賞11-23
詩詞鑒賞05-27
經(jīng)典的詩詞與鑒賞12-09
詩詞的鑒賞11-08
經(jīng)典詩詞鑒賞精選12-09
詩詞鑒賞:醉酒詩詞合集12-01
有關(guān)詩詞鑒賞10-22
《蟬》詩詞鑒賞03-11
春天的詩詞鑒賞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