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4-06-22 08:53:46 詩詞鑒賞 我要投稿

(優秀)古詩詞鑒賞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優秀)古詩詞鑒賞

古詩詞鑒賞1

  [唐]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

  磨損胸中萬古刀。

  注釋:

  【1】扶桑: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長在日出的東方。《山海經·海外東經》:“(黑齒國)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

  【2】野夫:草野之人,指詩人自己。

  【3】處:一作“事”。

  【4】磨損:一作“磨盡”。

  作品賞析:

  【注釋】:

  這是一首詩風粗獷,立意奇警的抒懷詩。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損胸中萬古刀。”

  這是一把什么樣的刀,又為什么受到磨損呢?

  詩中說,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人世間紛繁復雜的事情便一一發生。韓愈亦有“事隨日生”之句,意同。當時正是唐代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外族侵擾的混亂時期。作者經常看到許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壓,貧窮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當這種時候,作者便憤懣不平,怒火中燒,而結果卻不得不“磨損胸中萬古刀”。

  作者是個富有正義感的詩人。《唐才子傳》說他在少年時期“尚義行俠,旁觀切齒,因被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更改志從學。”這位少時因愛打抱不平而鬧過人命案的人物,雖改志從學,卻未應舉參加進士考試,繼續過著浪跡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義行俠”的秉性,也沒有因“從學”而有所改變,而依然保持著傲岸剛直的性格。只是鑒于當年殺人亡命的教訓,手中那把尚義行俠的有形刀早已棄而不用,而自古以來迭代相傳的正義感、是非感,卻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懷深處,猶如一把萬古留傳的寶刀,刀光熠爍,氣沖斗牛。然而因為社會的壓抑,路見不平卻不能拔刀相助,滿腔正義怒火郁結在心,匡世濟民的熱忱只能埋藏心底而無法傾瀉。這是何等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無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斬邪惡的正義寶刀,只能任其銷蝕,聽其磨損,他的'情緒又是多么激憤!作者正是以高昂響亮的調子,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這首詩用“磨損的刀”這一最普通、最常見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壓抑的正義感,把自己心中的復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藝術手法可謂高妙。在唐代詩人的作品中,還沒有看到用“刀”來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這種新奇的構思和警辟的比喻,顯示了劉叉詩的獨特風格。

古詩詞鑒賞2

  古詩原文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譯文翻譯

  同客人帶酒登山,長江水倒映著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剛剛從這里飛過。人活在世上難遇一次開心歡笑的時候,趁年輕時頭插滿菊花玩個痛快回來。

  以大醉來酬謝重陽節日之景,朝著高聳入云的山登高,用不著去怨太陽快落山了。古往今來有誰不老死,數不清啊,沒有必要像齊景公登牛山觸景生情而哭泣。

  注釋解釋

  ⑴定風波: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為雙調小令。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即歐陽炯所做格律為正體,另有七種變體。

  ⑵重陽:即重陽節。

  ⑶攜壺:帶酒。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

  ⑷涵:容納,倒映。

  ⑸初:第一次,剛剛。

  ⑹塵世:人間。

  ⑺酩酊(mǐng dǐng):沉醉,大醉。但:只是。酬:酬謝。

  ⑻云嶠(qiáo):聳入云霄的高山。

  ⑼登臨:登山臨水。

  ⑽斜暉:夕陽。

  ⑾多少:數不清。

  ⑿牛山: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晏子春秋》載:“齊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滴滴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嘆”、“牛山淚”、“牛山悲”、“牛山下涕”喻為人生短暫而悲嘆。

  創作背景

  《定風波·重陽》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九月。上片,描敘登高賞菊,飲酒言歡的情景。下片,寫以酒助興,飲酒抒情。全詞,以景入情,即景生情。顯示了蘇軾對世事、人生短暫的恬淡達觀的胸襟。

  詩文賞析

  《定風波·重陽》上片,以景入情,描敘登高賞菊,飲酒言歡的情景。“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開頭兩句點明“上翠微”的行蹤,描繪“江涵秋影”與“雁初飛”的`兩幅畫面。觸景生情,便迅速推出“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三句人生箴言。趁著這大好的年華、大好的秋光大笑,插黃花。上片即花生情,也為過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筆。

  《定風波·重陽》下片,由即花生情進入到寫以酒助興。飲酒抒情,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傳統文化,稱之為“酒文化現象”,蘇軾也不例外。“酩酊但酬佳節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寫把酒臨風,喝個痛快是為了酬謝佳節。登山臨水,同樣也是為了酬謝佳節。即使夕陽快落山了,也用不著愁怨。夕陽是自然界中“無限好”的景致,自然人生“夕陽”也應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杜牧含蓄地說人生“只如此”,而蘇軾則直言不諱人生“誰不老”。尤其詞的最后引齊景公泣牛山的故事,傳情達意,精煉入微,可謂妙筆。

  全詞,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蘇軾雖然感嘆世事多艱,但是不消沉,不傷感,充分顯示了蘇軾對世事、人生短暫的恬淡達觀的胸襟。

  名家點評

  清代王士禎《花草蒙拾》:蘇東坡之“與客攜壺上翠微”,皆文人偶然游戲,非向樊川集中作賊。

古詩詞鑒賞3

  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澆。

  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

  《梅花》譯文

  三月春風吹拂,冰雪漸漸消融,湖的南面山色翠綠,如同被水淋洗過。

  聽到一聲悠悠的羌管,卻無人出現,只見無數的梅花,飄落在野橋上。

  《梅花》注釋

  東風:春風。

  湖南:指湖的南面。

  羌管:羌笛。

  《梅花》賞析

  《四庫全書·竹齋集提要》說:“作者集中無絕句,唯畫梅乃以絕句題之。”元張辰《王冕傳》也說:“每畫竟則自題其上,皆假圖以見志云。”可知此首為自題畫梅詩。畫不可得見,題詩則別具一格。

  歷來詠梅之作指不勝屈,對梅花備加贊賞,有詠其凌霜傲雪的品格,有詠其姿色超凡的風韻,或高潔,或清香。這一首卻獨詠落梅。詩人采用畫龍點睛的手法,上聯不寫梅花,卻寫暮春三月的景物,“三月東風吹雪消”,和煦的春風,把殘留大地的冰雪也消融了。“湖南山色翠如澆”,湖南,西湖南邊。以“翠如澆”比喻山色極為傳神。翠,青翠,已是春意濃郁。“澆”字更使青翠濃郁中閃現出鮮嫩的光彩,這正是江南春天山色的.寫照。一首絕句寫了一半還沒點到標題所示的“梅花”。下聯突然一轉,“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羌管,也作羌笛,原為羌族民間樂器,后以吹羌笛表示惜別,表示春將盡。元曲家喬吉《雙調水仙子·尋梅》:“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寫正在與梅花繾綣癡迷之際,設想羌笛一聲,春盡梅落,心情無比惆悵。這里是雖聞羌管之聲,仍無人見到梅花,當人們發現的時候,已是無數梅花飄落在野橋邊。上聯寫得春意盎然,美麗如畫,下聯寫得冷落孤寂,頗有陸游《卜算子·詠梅》的意味。陸游積極用世,報國心切,卻屢受投降派排擠打擊,但能貞潔自守,寫梅明志。王冕這首詩雖也寫孤寂冷落,卻無失落之感,甘愿深隱不出。陸王兩詩人的品格有共同之處,所處時代卻不相同。陸游至死不忘興宋復國,雖百折而不回。王冕是看透黑暗社會必將崩潰,隱居山林,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他的這首梅花詩就是他生活環境的寫照。而且詩中有畫,畫中有人,落梅的形象就是詩人的自況。詩中并無消極傷感的情調。

古詩詞鑒賞4

  落日 [唐] 杜甫

  落日在簾鉤,溪邊春事幽。芳菲緣岸圃,樵爨倚灘舟。

  啅雀爭枝墜,飛蟲滿院游。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

  此及下章,大抵皆上寶間作,姑依蔡氏附在上元二年之春。黃鶴編在寶應元年,亦無確據。

  落日在簾鉤①,溪邊春事幽。芳菲緣岸圃②,樵爨倚灘舟③。啅雀爭枝墜④,飛蟲滿院游。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愁⑤。

  (此詠春日暮景。春事幽,領起中四。芳菲、樵爨,溪前幽事。啅雀、飛蟲,堂前幽事。皆承落日言。【趙汸注】首句天然晚景,得句在此,故以命題。《社臆》:公見此幽事,情與景會,不自知其樂之所自,而歸功于酒曰:是誰造汝,一酌而千憂俱散乎?然亦由胸無宿物,故能對景忘憂耳。)。

  ①庾信詩:“簾鉤銀蒜條。”②《楚辭》:“芳菲滿堂。”庾信詩:“園苑足芳菲。”③《史記》:樵蘇后爨。趙曰:樵爨之舟,倚灘而泊。④【張遠注】北齊張子信,善風角。奚永落與子信坐,鵲鳴庭樹,斗而墜,子信曰:“有口舌事,雖敕喚亦不可往。”是夜瑯琊王五使召,辭之,詰朝難作。⑤東方朔曰:“積憂者得酒而解。”謝茂秦曰:五律首句用韻,宜突然而起,如“落日在簾鉤”是也。

  趙汸曰:唐詩“斗雀翻檐散,驚蟬出樹飛”,宋梅圣俞詩“懸蟲低復上,斗雀墮還飛”,俱本此詩。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5

  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譯文翻譯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

  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云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云,人們才說它高。

  注釋解釋

  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樹。

  蓬蒿(pénghāo):兩種野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聳入云。

  始道:才說。

  詩文賞析

  《小松》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云,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云”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里”——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不是么?——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云”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于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嘆: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里連說兩個“凌云”,前一個指小松,后一個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實,稱贊它高,并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筆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于“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古詩詞鑒賞6

  【原詩】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說】

  墻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么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賞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古詩詞鑒賞7

  宋代吳錫疇《春日》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畝園私涑水翁。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譯文

  美麗的春光(暗指自己美好的青春,也暗指宋朝大好國勢)已匆匆過去了一大半,多少郁結在我心中的感情難以傾訴(暗含憂國傷春的隱痛)。

  燕子在寒食節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雖未成家,但終有安窩成家之日,而宋朝大勢已如盛春那樣一去不復返,再也無法挽回。我感到自己像落花時節飲酒半酣時一樣昏昏沉沉,黯然傷情。

  年老的我唯有以草木自娛,窗下的那一片綠草迎接我,五畝的.田地也偏愛著我。

  我不能像流放中的屈原那樣寫下《招魂》來吊唁客死在異國的先帝和哀嘆宋國的命運,只能暫且賦詩遣興來酬答春天之造化。

  注釋

  ①吳錫疇:南宋末詩人,死后第三年南宋滅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頤,晚定居于廬山,世稱濂溪先生。這里指作者自己。

  ③涑水翁:指司馬光,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神宗時居洛十五年,以讀書、釣魚、采藥、灌花為樂。這里指作者自己。

  ④招魂:用屈原《離騷》典。秦昭王騙楚懷王至秦國,威脅他割地,懷王不從,昭王將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寫了《招魂》。

  全文賞析

  這是一首感春傷時的詩歌,它隱曲地透露了哀國的憂思。這首詩的開頭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他感嘆韶光過得太快,內心有一種郁結隱密之情難以傾訴。這“幽情”究竟是什么?從表面看似是傷春,從全詩看它暗含著憂國傷時的隱痛。盛春已經過去了,這大宋朝的國運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樣一去不復返了么!故這“幽情”既是傷春,亦是憂國,渾然一體,隱約朦朧。

  頷聯緊承首聯之意,寫詩人在春景中所見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上句寫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節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引起詩人無限感慨:燕現時雖未成家,但終有成窩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人在落花時節如“中酒”一樣昏昏沉沉,黯然傷情。這既寫出了梅雨季節身體不適的感受,又寫出了傷時的精神狀態,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頓,哀怨憂愁表現得神形兼似。

  頸聯,是上二聯思想情緒的轉折和過渡,作者輕輕蕩開其幽情,以草木娛已。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園隱逸生活遣懷。聯中“逆”“私”二字用得極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當“偏愛”解釋。這兩句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綠草田園以人性人情,寫出它們對其主人公的親昵之狀,曲折而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這兩字寫活了田園,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聯進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脫現實的閑適態度來排解幽情。“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離騷》典。秦昭王騙楚懷王至秦國,威脅他割地,懷王不從,昭王將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寫了《招魂》,表示了對死于異國的懷王的吊唁和對楚國命運的哀傷。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難,徽宗、欽宗被金人擄至北方,終死于五國城,其遭際頗似楚懷王。北宋滅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靜,但說“無賦”,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脫。因為“招魂”不但無濟于事,反添憂傷,倒不如置之度外為好,更何況自己難得有這種清歡的時候,姑且賦詩遣興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無賦”,用得果斷!下句“且排”,實屬無可奈何,其“幽情”雖得以暫時排解,但又怎能從心中消除呢!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內心深處無法忘懷現實的矛盾痛苦,但他又畢竟是位隱逸詩人,故終以逃避現實以求解脫。

古詩詞鑒賞8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意思: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夏日絕句的賞析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

  夏日絕句作者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夏日絕句》,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古詩詞鑒賞9

  煙水尋常事

  煙水尋常事,荒村一釣徒。

  深宵沉醉起,無處覓菰蒲。

  譯文

  飄流生涯中的煙霧水濃,看多了就覺得習以為常,這好比煙波釣徒駕著小舟飄蕩。

  深夜從沉醉中一覺驚醒,只見荒村蕭索江水茫茫,找不到棲身的席草充饑的米糧。

  注釋

  1、煙水:義同“煙波”。指江湖上風雨變幻、飄泊不定的艱苦生活。尋常事:極平常的事。

  2、村:荒涼的村莊。也是暗喻所住大陸新村寓所。釣徒:釣魚人。亦是作者自喻。

  3、深宵:深夜。沉醉:大醉,在此詩中含有雙關意義,帶有諷刺意味。

  4、菰(gū)蒲:植物名。菰,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蒲,水草,嫩芽可食,蒲葉可編席。菰蒲,代指最低飲食所需。

  賞析:

  詩的前兩句“煙水尋常事,荒村一釣徒”從字面上看似乎有點消極。這里“荒村釣徒”是作者魯迅的自況,一般說來,這不是一位“戰士”而是一位“隱者”的形象。身在山水之間,心在江湖之上,以釣為樂,遠避塵世,這種人沒有什么積極于人世可言。然而,仔細推敲,作者魯迅這里雖以“釣徒”自況,但在第一句看似輕松自然地寫了一句“煙水尋常事”,對這一句可至關重要,因為這一句旨在說明,他是一位久經風浪,見過世面,敢于“直面人生”的戰士。他對風波的險惡不但毫不畏懼,而且已經習慣,可謂是“大風浪里好行船”的水手,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釣者”。在這里,“荒村釣徒”不過是一個比喻,一個代號。即使從字面意思上也說明:在軍閥當局的迫害下,危機四伏,荊棘遍地,為了避開特務的監視和襲擊,作者魯迅只能像一個飄泊江湖的漁夫,過著動蕩不定的生活。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因此也不以為然,只把它當成正常的情況。

  詩的后兩句“深宵沉醉起,無處覓菰蒲”,是這首詩的重點。這兩句詩,含意十分豐富,感情也十分沉重,表現出作者因軍閥當局的迫害而生的悲憤就像飄泊于江湖的漁人,深宵酒醒,江水連天,四處茫茫,既尋不到一張棲身的蒲席,也找不到一點充饑的菰米,“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襯托出艱苦困頓的處境,作者魯迅這里也沒有表現出一種消極無奈的.情緒,因在前兩句詩中,他已經說出了自己對險惡處境十分習慣,并不會被困難和險惡嚇倒,這里之所以再一次強調自己所處的境地,更多的還是在揭露和抨擊軍閥當局對包括魯迅在內的革命的和進步的文化界人士的殘酷打擊和迫害,也表現了自己不畏艱難,要繼續斗爭下去的革命精神。

  這首詩在藝術上形象鮮明,意境幽遠。全詩短短數句,即有簡練明晰的印象,眼前就像展現一幅煙水垂釣圖,甚至有如身歷其境的感覺,將各種景象完全融化在一起。詩中并無激烈慷慨之語,但詩的后面洶涌著澎湃的激情,有不盡的想象,不盡的思索。全詩比喻都是明喻(如“煙水”、“釣徒”、“深宵”、“菰蒲”等),卻又十分含蓄,“明”和“隱”,“含”和“露”,矛盾統一,緊密結合,反而相得益彰。

古詩詞鑒賞10

  原文:

  [先秦]佚名

  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縶,以縶其馬。薄言追之,左右綏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遠方客人來造訪,駕車白馬真健壯。隨從人員眾且多,個個品德都賢良。客人已經住兩天,多住幾天增感情。給他拿條絆馬索,斑竹馬兒不讓行。客人走時遠遠送,左右熱情慰勞他。既用大德來待客,上天降福多又大。

  注釋

  客:指宋微子。周既滅商,封微子于宋,以祀其先王,微子來朝祖廟,周以客禮待之,故稱為客。

  亦白其馬:亦,語助詞。白為純潔之色,殷商尚白,以白馬為美,故來朝作客也乘白馬。一說白馬是客人帶來的禮物。

  有萋有且(jū):即“萋萋且且”,形容隨從眾多的樣子。

  敦琢:意為雕琢,有選擇美好之意。雕琢本為治玉之名,這里形容其隨從眾臣都是賢者。旅:通“侶”,指伴隨微子的宋國大夫。

  宿宿:住一夜謂之“宿”,宿而又宿,則是兩夜。

  信信:住兩夜(再宿)謂之“信”。或謂宿宿為再宿,信信為再信,亦可通。

  言:語助詞。授之縶(zhí):給他繩索。縶,繩索。

  縶:本義為繩索,用作動詞。此處是說給他繩索,絆住馬足,表示要留住客人。

  薄言:發語詞。追:意為餞行,也可以解為追送。

  左右:指天子之左右群臣。綏之:安撫客人。

  淫:盛,大。威:德。淫威,意謂大德,含厚待之義。

  孔:甚,很。夷:大。

  賞析:

  此詩第一節首二句云:“有客有客,亦白其馬。”寫微子朝周時所乘的是白色之馬。因宋為先代之后,于周為客,故不以臣禮待之,如古史所稱舜受堯禪,待堯子丹朱以賓禮,稱為“虞賓”,用意相同。殷人尚白,微子來朝乘白色之馬,這也是不忘其先代的表現,這一細節,說明在周代受封之宋國,還能保持殷代制度,故微子來朝助祭于祖廟,謂之“周賓”可也。“有萋有且,敦琢其旅”,寫微子來朝時,隨從之眾。這兩句表明微子來朝時,其眾多隨從都是經過選擇的品德無瑕的人。這一小節寫得很莊重,寫客人之來,從乘馬、隨從等具體情節來表現,以示客至之歡欣,可謂得體。

  第二小節四句,寫客人的停留。“有客宿宿,有客信信。”一宿曰宿,再宿曰信,疊用“宿宿信信”,表示住了好幾天。客人停留多日,可見主人待客甚厚,禮遇甚隆。“言授之縶,以縶其馬”,表明主人多方殷殷留客。這兩句寫留客之意甚堅,甚至想用繩索拴住客人的馬。這和后來漢代陳遵留客,把客人的車轄投入井中的用意,極為相似。把客人的馬用繩索拴住,不讓他走,用筆之妙也恰到好處。

  最后一小節四句寫客人臨去,主人為之餞行。其詩曰:“薄言追之,左右綏之。”在餞行的過程中,周王的左右群臣,也參加慰送,可見禮儀周到。下二句云:“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言微子朝周,既已受到大德的厚待,上天所降給他的.福祉,也必然更大,以此作頌歌的結語,既以表示周代對殷商后裔的寬宏,亦以勉慰微子,安于“虞賓”之位,將來必能得到更多的禮遇也。

古詩詞鑒賞11

  三十六離宮,樓臺與天通。

  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

  恩疏寵不及,桃李傷春風。

  淫樂意何極,金輿向回中。

  萬乘出黃道,千旗揚彩虹。

  前軍細柳北,后騎甘泉東。

  豈問渭川老,寧邀襄野童。

  但慕瑤池宴,歸來樂未窮。

  譯文及注釋

  「翻譯」

  上林苑有離宮三十六所,離宮高聳入云,樓臺和天相連。月亮在高樓之間架空的通道上流轉。美人在煙霧迷茫中帶著點點愁緒。自從失寵之后,恩情漸漸淡了,桃李似乎也在春風中為美人今日的孤寂而傷懷。君王的恣意享樂什么時候才到盡頭,好讓他的車駕早日回到漢宮之中。想象中皇帝的車駕繞著太陽的'軌道疾馳行進,錦旗在朝日的彩虹間飄揚。皇帝親自去細柳營和甘泉宮檢閱軍隊。不知當今的皇帝能不能像周文王那樣起用在渭水河畔垂釣的老人,也不知道君王是否能向襄野牧童詢問治國之道。真期望能夠有那一天,能夠和皇帝共宴,歸來其樂無窮。

  「注釋」

  ①離宮:指上林苑有離宮三十六所,有建章、承光等一十一宮,平樂等二十五館。

  ②閣道:即復道,高樓之間架空的通道。

  ③金輿:天子的車架。回中:漢宮名。

  ④黃道:是古人想象中太陽繞地運行的軌道。

  ⑤細柳:指軍營。

  ⑥甘泉:漢宮名。故址在今陜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⑦渭川老:指渭水河畔垂釣的呂尚。

  ⑧襄野童:這里運用的是典故。黃帝出訪圣人,到了襄陽城迷路。就向一個牧童問路,又問他治國之道。牧童以“除害馬”為喻作答,被黃帝稱為“天師”。后來就用以歌詠皇帝出巡。

  ⑨瑤池宴:瑤池是古代神話中神仙居住之地,在昆侖山上。西王母曾于此宴請遠道而來的周穆王。

  「賞析」

  《上之回》是漢鼓吹鐃歌十八曲之一。這首詩借美人的失寵表達了對唐明皇巡幸游仙,不關心國家之事,不重用人才的憤懣之情,以及詩人希望能夠得到重用,建功立業的情懷和功成身退的思想。

古詩詞鑒賞12

  《望洞庭》翻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天的月色相互融合,水面風平浪靜,好像一面銅鏡還沒有打磨。

  遠遠望去,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和湖水,就好像白銀盤子里盛放著一枚青螺。

  《望洞庭》原詩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

  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

古詩詞鑒賞13

  《城東早春

  作者: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注釋

  1、城:指唐代京城長安。

  2、詩家:詩人的統稱,并不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

  3、才黃:剛剛露出嫩黃的柳眼。勻:均勻,勻稱。

  4、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唐朝京城長安。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5、俱:全,都。看花人:此處雙關進士及第者。唐時舉進士及第者有在長安城中看花的風俗。

  翻譯

  最美的景致是在初春,

  嫩綠的柳樹才開始抽絲,

  顏色尚未均勻,這時就應以詩家的.慧眼,

  贊美楊柳,歌唱春天,以喚起人們的熱愛。

  如果等到春深花茂,

  就像皇家庭園上林苑那樣錦繡滿地,

  那時,人人都會懂得去看花愛花,

  就不需要你來多事了。

  賞析

  此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前兩句突出詩題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詩人在城東游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贊美。這里有兩層意思,既是表明,為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同時也表明,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一個“清”字用得貼切。這里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顯得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第一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繪。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俗稱“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得平淡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勾畫得非常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著作者極其歡悅和贊美之情。早春時節,氣候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沖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寫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兩句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作具體描繪,必成贅言。后兩句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面著筆,用芳春的艷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錦,寫景色的秾艷已極;游人如云,寫環境之喧嚷如市。這后兩句與前兩句,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反襯出詩人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同時這也是比喻之筆,“俱是看花人”不僅僅是說錦繡滿地,觀賞花的人多,更是說人已功成名就,人們爭趨共仰。因此,此詩的深層意旨是:求賢助國、選拔人才,應在他們地位卑微、功績未顯之際,猶如嫩柳初黃、色彩未濃之時。這時若能善于識別、大膽扶持,他們就會迅速成材,擔當大用;如果等到他們功成志得、譽滿名高,猶如花開錦繡、紅映枝頭,人們爭趨共仰,就不用人去發現和幫助了。

  全詩將清幽、秾艷之景并列而出,對比鮮明,色調明快;同時含蘊深刻,耐人尋味,堪稱佳篇。

古詩詞鑒賞14

  《秋下荊門》原文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秋下荊門》譯文

  荊門山秋來霜降,樹葉零落眼前空,布帆完好地掛在桿上招引秋風。

  我這次出去不是為了那鱸魚鲙,而是為了游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秋下荊門》注釋

  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空:指樹枝葉落已盡。

  布帆無恙:運用《晉書·顧愷之傳》的典故:顧愷之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駛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風,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此處表示旅途平安。

  鱸魚鲙:運用《世說新語·識鑒》的典故: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菰菜、鱸魚鲙的美味,遂辭官回鄉。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帶。《廣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災。”

  《秋下荊門》賞析

  此詩寫于李白第一次出蜀遠游時。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詩中借景抒情,抒發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悅心情,也表達了作者意欲飽覽祖國山河而不惜遠走他鄉的豪情與心志。全詩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風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飄逸,妙用典故而不著痕跡,達到了推陳出新、活潑自然的境界。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并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里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愿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詩:“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這首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莼羹、鱸魚鲙,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鄉。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鲙”,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不足為實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說詩具有凝煉、概括、夸張、含蓄等特色,詩中語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講“實”、講死,所以說寫詩的人也應該“不以辭害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如果只理解為詩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吳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賞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實”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讀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還得回到詩的第三句。從張翰所說的話來看,張翰是把“名爵”與“鱸魚鲙”對立起來,放棄前一個,而選后一個;而李白對后者的態度很明朗——“此行不為鱸魚鲙”。至于對前者,詩人沒有明說。可是,“秋下荊門”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沒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漢一帶,尋找機會,以求仕進;第二,他還明白地聲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還希求“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種建功立業的宏愿,積極用世的精神,和張翰的態度恰恰相反。所以詩人此時對“名爵”和“鱸魚鲙”都是一反張翰的意思,只不過在詩中說一半留一半罷了。當然,這也是“適志”,是辭親遠游、建功立業的“志”。

  詩的第四句說,飽覽紹興的名山佳水,也是詩人所向往的`。這種興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不過聯系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此了。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時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獲取功名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游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達到目標。所以這里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榜詩人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格調,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的精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了詩人年輕時“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讀來沒有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秋下荊門》創作背景

  根據裴斐編制的《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于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當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間經清溪、渝州、三峽去蜀,來游楚地,在離開荊門時作此詩。

古詩詞鑒賞15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⑴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兩句詩所展現的畫面。(2分)

  ⑵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2分)

  【答案】

  ⑴雞鳴之聲從朦朧殘月下的茅店中傳出,(1分)行人的足跡印在那板橋凄清的白霜上。(1分)(共2分)

  ⑵抒發了作者羈旅他鄉的思鄉之情。(2分)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11-25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11-17

古詩詞鑒賞11-20

古詩詞鑒賞05-15

如何古詩詞鑒賞11-14

飲酒古詩詞鑒賞11-12

元宵古詩詞鑒賞08-10

浣溪沙古詩詞鑒賞08-09

《元日》古詩詞鑒賞08-18

《池上》古詩詞鑒賞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