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初一課文古代詩歌優秀

時間:2024-09-19 03:09:41 古代詩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一課文古代詩歌四首優秀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詩歌都不陌生吧,詩歌具有精煉含蓄的特點,起著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一課文古代詩歌四首優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課文古代詩歌四首優秀

初一課文古代詩歌四首優秀1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九月,他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本是合樂的,可以歌唱。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就是為了合樂而加的,與詩的.思想內容沒有聯系。除了這兩句之外,詩的正文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兩個“若”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首詩于蒼涼中又有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初一課文古代詩歌四首優秀2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

  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著“情”來寫的,這就是它藝術上的動人處。

初一課文古代詩歌四首優秀3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次北固山下》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開頭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鎮江后,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況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旅食他鄉,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歸雁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

初一課文古代詩歌四首優秀4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代: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隨風一作:隨君)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這首詩首句點出聞訊的時節——暮春,“楊花”給人以飄忽不定的感覺,而子規的啼聲近似“不如歸去”,二者合起來便有了傷感的氣氛,應該讀得輕而緩慢。第二句點題,“聞道龍標”也要輕讀;“過五溪”要重讀,五溪在當時是偏遠之地,要傳達出詩人為朋友的不幸而悲傷的感情。第三四句意思關聯很緊:“我寄愁心與明月”是詩人的奇想,為什么會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讀時兩句間須有稍長停頓,以制造懸念,突出下句在全詩中的作用——詩人安慰朋友的`千言萬語都濃縮在這句話里。

  這首詩的后兩句最為人稱道。清代沈德潛評論這首詩說:“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說它新,就新在詩人想象奇特上。詩人和王昌齡天各一方,不能當面向他傾訴自己的關懷,但明月當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讓明月把他的“愁心”帶到夜郎去。這是將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詩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擔這項使命。在文學作品中,借明月來抒發懷人感情是一種常見的手法,如曹植詩《七哀》:“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謝莊的《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比李白早些的張若虛詩《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但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達人情的使者,在李白之前似乎還不曾有過。

【初一課文古代詩歌優秀】相關文章:

《古代詩歌五首》課文導讀12-09

課文《古代詩歌五首》背景知識12-09

古代詩歌五首課文簡析12-09

《古代詩歌五首》講課文稿12-09

《古代詩歌五首》課文相關介紹12-09

《古代詩歌五首》課文導讀推薦12-09

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課文原文12-09

古代詩歌01-29

古代詩歌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