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
很多人都問,干旱和洪水不是發生在地表層的嗎?難道不屬于地質災害?對于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傻傻分不清?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供大家參閱!
氣象災害:干旱災害
1、什么是旱災?
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農作物和牧草生長的需要,造成較大的減產或絕產的災害。旱災是普遍性的自然災害,不僅農業受災,嚴重的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中國通常將農作物生長期內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長稱為受旱,受旱減產三成以上稱為成災。經常發生旱災的地區稱為易旱地區。
2、哪些地方易受旱?
旱災的形成主要取決于氣候。通常將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區稱為干旱地區,年降水量為250-500mm的地區稱為半干旱地區。世界上干旱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邊緣,中東和西亞,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國的西北部。這些地區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發量大,農業主要依靠山區融雪或者上游地區來水,如果融雪量或來水量減少,就會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區,歐洲南部,西南亞;北美中部以及中國北方等。這些地區降雨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極易造成季節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連續干旱。
中國大部屬于亞洲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受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影響,在區域間、季節間和多年間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災發生的時期和程度有明顯的地區分布特點。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說。黃淮海地區經常出現春夏連旱,甚去春夏秋連旱,是全國受旱面積最大的區域。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是伏旱和伏秋連旱,有的年份雖在梅雨季節,還會因梅雨期縮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區春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四川東部則經常出現伏秋旱。華南地區旱災也時有發生。
3、如何防旱與抗旱?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災害,受多種因素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則取決于人為措施。世界范圍各國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②改進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干旱風的危害;④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墑,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包括劣質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氣象災害:洪水災害
(一)洪水災害的概念
洪水災害是指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現象。
我國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國家。洪水災害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目前,我國1/10的國土面積、5億人口、5億畝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國70%的工農業總產值受到 洪水災害的威脅。時間上,除了黃河凌汛外,我國的洪水大都發生在7、8、9月三個月;地區上,洪水主要發生在我國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地區。
(一)七大江河洪水災害
(1)珠江。珠江流域洪水頻繁。1915年7月珠江發生流域性大洪水,西江、北江洪峰流量皆達200年一遇的最高峰。西江與北江洪水相遇,東江也發洪水,北江大堤潰塊,梧州三樓上水,廣州被洪水淹沒7天,珠江三角洲受災農田648萬畝,災民378萬人,死傷十余萬人,經濟損失高達100億元。
(2)長江。建國以來1949,1954年洪水最大。1954年洪水淹沒農田4755萬畝,受災人口1888萬人,死亡3.3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
(3)淮河。自1194年淮河下游被黃河截奪后,淮河成為我國洪水災害最嚴重的'河流之一。1957年8月由于臺風影響,該流域范圍內連降暴雨,發生特大洪水,淹沒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1700萬畝農田被淹,110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達100億元。
(4)黃河。解放前的1000年中黃河決口達1500次,大改道26次。1117年黃河決口,淹死100萬人。1642年水淹開封,全城37萬人中,死亡34萬人。但解放后,由于加修了黃河防洪大堤,50年來安然無恙。
(5)海河。海河是易發生洪水的河流。解放后水淹面積達到或超過5000萬畝的年份有1949,1954,1956,1963年。其中1963年洪水最大,三大水系決口2400處,有104 個縣市遭災,淹沒農田6600萬畝。保定、邢臺、邯鄲市水深2-3米,倒房450萬間,受災人口2200萬,死5640人,2254個工礦企業停產,京廣鐵路27天不能通車,直接經濟損失60億元。
(6)遼河。遼河歷史上洪水頻繁,近800年發生洪水81次。解放后1951年、1953年都曾發生特大洪水,1985年因受臺風影響連降暴雨,遼河、渾河、太子河同時出現洪水,決口4000多處,受災人口1200多萬人,倒房17.4萬間,受災農田6000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47億元。
(7)松花江。1932年松花江大水,哈爾濱被淹,水深平均3米,38萬人口中24萬人受災。1985年8月松花江大水,受災農田3500萬畝,倒房91萬間。概括而言,1954年、1963年、1975年、1985年為我國洪水高峰年。
(二)凌汛水災
凌汛是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上漲并引起危害的現象。一般都出現于解凍期,在我國主要發生在黃河下游、河套地區及松花江依蘭河段。
地質災害:泥石流災害
什么是泥石流?
趙主任解釋道,泥石流是指存在于山區溝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塊的特殊洪流。
對于泥石流的發生,趙主任認為: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多雨的夏秋季節,出現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者是在連續降雨發生之后。另外,需要有豐富的松散物質以及,有利于把上述松散物質和水源集中的陡峭地形和地貌相配合。此外,不合理的'人類經濟活動也能誘發泥石流。泥石流發生時會同時引發具有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和洪水破壞的雙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單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為廣泛和嚴重。
這些形成條件在舟曲縣泥石流災害中均有體現。據其他專家分析,舟曲泥石流一方面是由于當地的地質構造--巖性松軟、巖土比較破碎,風化程度也很厲害,比較容易發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二是因為舟曲縣是汶川地震的重災區之一,地震導致舟曲縣城周邊山體松動、巖層破碎,三是因為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續干旱,造成部分山體、巖石裂縫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進入,導致滑坡。 7日晚舟曲縣的特大暴雨更是直接地形成了此次災害。
泥石流只是地質災害中的一種。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據國土資源部統計數據,截至今年7月份,與去年同期相比,我國發生地質災害的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明顯增加,其中滑坡在地質災害類型構成中所占比例最大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泥石流有不同的特點,相應的治理措施也應有所不同。在以坡面侵蝕及溝谷侵蝕為主的泥石流地區、應以生物措施為主、輔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強烈活動的泥石流發生(形成)區,應以工程措施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蝕和重力侵蝕兼有的泥石流地區,則以綜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復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喬、灌、草等植物進行科學地配置營造,充分發揮其滯留降水,保持水土,調節徑流等功能,從而達到預防和制止泥石流發生或減小泥石流規模,減輕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溝的全流域實施,對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種措施。但要正確地解決好農、林、牧、薪之間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與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風險小,能促進生態平穩,改善自然環境條件,具有生產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夠顯著,需三五年或更長一些時間才可發揮明顯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蝕現象嚴重地段,單獨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決問題,還需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才能產生明顯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業措施、農業措施和牧業措施等各種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內隨地形、坡度、土層厚度及其他條件的變化而因地制宜的進行具體布置。
(二)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積區內,相應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攔擋、支護工程,排導、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護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發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適用于泥石流規模大,暴發不很頻繁、松散固體物質補給及水動力條件相對集中,保護對象重要,要求防治標準高、見效快、一次性解決問題等情況。
【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相關文章:
氣象災害的應對05-09
氣象災害特點05-09
關于地質災害的常識05-09
與地質災害有關的知識05-09
地質災害類型知識05-09
關于地質災害的知識05-09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05-09
關于地質災害的常識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