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加強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措施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一些自然災造成的損失往往比發達國家同級別災害造成的損失大。這需要我們加強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工作。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供大家參閱!
為了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盡可能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和減少其帶來的損失,加強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要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應當進一步提高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平時應進行關于應對自然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以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
應當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通過各種途徑,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普及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減災意識,調動全社會的力量,開展和做好“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群策群力,防治結合”的防災、減災工作。自然災害在目前雖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應當樹立防災意識,盡量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一旦發生,則積極應對。可以通過培訓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增強人們對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認識和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及水平。
2.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建設
應急預案又稱應急計劃,是針對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災害,為保證迅速、有序、有效地開展應急與救援行動、降低事故損失而預先制定的有關計劃或方案。
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是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對于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由于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危害性等特點,在平時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非常重要,但是在當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下,對于某些自然災害還是無法準確地進行預測,不能避免其發生,那么就必須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如果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有關部門則可以根據預案并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自然災害進行處置。因此,應當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建設,以提高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能力。
3.做好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準備工作
自然災害一旦發生,要進行應急管理,在短時間內可能就需要大量的人員、救災物資和資金,在災害發生前就需要進行儲備,否則在短時間內難以滿足救災工作的需要。因此為了做好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工作,就必須在平時做好準備,包括人員、物資和資金等幾方面的儲備工作。
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其應急搶險離不開救災人員,應對突發事件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自然災害的應對不僅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員來應急搶險,也需要各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員的參與。比如為應對洪澇災害除了救災專業人員外還需要醫護人員,對受災人員進行救護和防治災后疫情等。因此,在平時就要作好人力資源準備,積極應對自然災害。
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準備工作中,要進行物資儲備。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明確要求中央和地方以及經常發生自然災害的地區都要儲備一定的救災物資,以應對突發自然災害。
為應對自然災害,在資金方面要在平時就作好準備工作,當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救災資金在短時間內就必須籌措到,以保障資金的供給。因此,平時在資金方面要作好儲備工作,確保救災資金的來源,以保障救災資金的及時到位。
4.完善自然災應急管理機制建設
自然災害的發生通常有一定的征兆,這種征兆可能會被人們通過科學的監測手段獲得,采取措施,避免災害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則應當盡早采取措施進行應對,控制災害,防止災害的進一步擴大、蔓延,以盡可能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一旦自然災害發生了,就應當對自然災害進行積極迅速的應急處置。
突發公共事件社會應急機制由預防和準備子機制、管理和反應子機制及恢復和重建子機制三部分有機構成。在自然災害尚未發生時要采取措施,盡量避免災害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災害盡早發現,及早應對。對于自然災害科學研究工作應當繼續加強,作好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報,進一步完善預警機制,盡可能準確預測自然災害的發生征兆,采取措施避免其發生。目前,人們還不能完全準確地預測自然災害,避免其發生,也不能夠完全控制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因而,應當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快速反應機制,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在短時間內立刻采取積極的應急處置措施,科學合理應對自然災害,盡可能減少其造成損失。另外,災后重建工作也是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部分,自然災害發生后應當積極進行恢復和重建。當自然災害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之后,應當采取措施盡可能減少其帶來的損失,幫助受災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因此,應當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的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盡量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和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并加強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總之,應當積極應對自然災害,作好防災、減災工作,盡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當然對于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還需要各有關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比如需要法律的支持,平時應加強科學的減災工程,從源頭上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
我國高度重視做好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應對挑戰、戰勝災難、不斷前進的歷史。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經濟、社會和自然界都進入了一個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概率更高、破壞力更大、影響力更強的階段。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各種傳統的和非傳統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風險、矛盾交織并存,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一是自然災害處于多發頻發期。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特別是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中強地震呈活躍態勢,自然災害及其衍生、次生災害的突發性和危害性進一步加重加大。二是安全生產形勢嚴峻。我國經濟發展較快,能源、資源、運輸供給長期偏緊,再加上安全生產基礎薄弱,一些地方和企業責任不落實、監管不到位,生產安全事故總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三是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難度增大。公共衛生事件誘因和影響都呈較強的國際性特點,全球新發的30多種傳染病已有半數在我國發現。重特大疫情和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時有發生,隨著人口流動量的加大和流動速度的加快,疾病的防控難度加大,造成的損失更加嚴重。食品藥品生產經營中市場秩序混亂、源頭污染嚴重、監管力量薄弱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四是社會安全面臨新的挑戰。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國家安全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重大影響和可能引發的各類突發事件,我們要有充分的準備。
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以及基礎設施防災抗災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著薄弱環節,我國的應急管理工作與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公共安全形勢還不適應,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還不適應,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建設有待加強;應急救援體系不夠完備,救援應急保障能力比較薄弱;對一些重大自然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預報的研究不夠深入,在運用科技防災減災方面還有不小差距;城鄉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防范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基礎能力仍待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門風險防范意識不強,社會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知識不足。
國外地方政府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成功經驗
(一)美國應急管理機制
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在聯邦、州和地方政府進行分權,從而形成一個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三級應急管理組織結構。成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作為救災和恢復過程中,聯系相關地方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協調者。同時,美國防救災工作強調運用高科技,強調事先預防和模擬演練。FEMA通過“E-FEMA”戰略的實施,建立信息系統層次結構模型,讓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更新,促進信息在不同系統之間共享。此外,美國應急管理合作機制也非常完善。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在救災運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在災害突發事件中,非政府組織總是活躍在第一戰線,不僅為災民提供衣物、食物等便利,還保護著關鍵的基礎設施和自然、社會環境;其中,紅十字會貢獻突出,成為美國應急協調員。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參與在美國得到了法律的認可。在美國,不乏公益性組織應急服務機構。
(二)日本應急管理機制
日本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過程一般分為中央、都(道、府、縣)、市(町、村)三級,當重大災害或緊急事件發生時,首先,內閣官房在獲取災情情報的第一時間內召開緊急內閣會議,討論災情,并制定應對決策;其次,設置臨時的“重大災難對策本部”,在總理辦公室,分析和處理災情,應急處置工作立即啟動;最后,總理大臣尋求中央防災會議的意見,根據形勢的緊迫性以考慮是否在首相官邸設置“非常災害對策總部”統籌調度;同時,根據就近原則,在受災地區成立“非常災害現場對策總部”進行指揮,各層面和市層面也成立“災害對策本部”,管轄各自區域的應急救援工作。日本還采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防災減災中,迅速收集相關的復雜的重要信息,幫助解決了許多城市災害管理問題的發生。另外,JIS安全研究所構造出防災減災應急仿真系統。用于模擬災難中和災難后重建可能遇到的問題及提出有效的對策。
(三)德國應急管理機制
聯邦公民保護與災難救援署(簡稱BBK),主要負責處理公民的保護事務,支援聯邦政府各部的'危機應急管理工作,是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的災情綜合信息中心,并為政府、社會組織及公民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德國還形成了以消防等專業隊伍為主干,以社會組織為側翼的防災救災體系:
(1)德國有這樣一個協會――技術救援協會。它擁有救災時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大量的技術裝備,依靠這個協會所擁有的技術和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可以從災害的危險環境中拯救出很多人和動物的生命;
(2)德國的志愿者組織。德國政府通過立法、人員培訓、設備支出以及公民文化的培育來保障和發展志愿者組織,在德國發在災難時,志愿者們會以最快的速度形成組織,積極地投入到救災中去;
(3)德國汽車俱樂部。作為擁有交通工具的他們與政府簽訂合同,當德國發生災難時,參與德國全景的直升機救援活動。
【加強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措施】相關文章:
自然災害安全常識與防范應急措施05-09
與自然災害有關的措施05-09
自然災害防御措施05-09
防治自然災害的措施05-09
自然災害防范措施05-09
自然災害安全措施05-09
自然災害防范措施05-09
關于自然災害的安全措施05-09
學校自然災害防范措施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