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清明的經典散文
春天來了,清明節就不遠了。清明來了,就得祭祖。
洗面的寒風不再發威,變的溫和多了,山外的桃花開了,楊柳吐出嫩芽。這時大地不再荒涼,在村口,或山頭,都能看到一點綠意。可,人的心里充滿無奈的寂寞,似乎這個節日就是一個與悲傷與懷念及回憶永遠鏈接在一起的。
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是北方與南方有著不同的方式。同在南方或同在北方,因家庭的貧富,祭祖的隆重程度有所差別,但清明祭祖是少不了的。這一天把哀思表達給敬重的祖先,把心底的一份思念釋放。親人即將模糊的面孔又一次清晰起來,暖暖的情意油然而生。我家的祖墳離家好幾里地,每次去的時候,一個勁地走,巴不得幾步走到。每次祭祖畢了,或多或少對親人又多了幾份牽掛和思念,回來的路不由得望望普普通通的一個土堆。有時候看到老師組織的學生佩戴小白花,懷著沉痛的心情在革命烈士陵園、戰役遺址前緬懷革命先烈,寄托哀思,暢想未來的情景,心里舒服一陣子,也許是對為國捐軀烈士的一種慰藉。
又是一年清明節。清晨,初醒的街道突然熱鬧了,賣冥幣和火紙的人站成一排排叫賣著,一個個折疊花圈被藏在車廂。上墳的人掏錢大包小包的買,以表極大敬畏之心。在家鄉,清明祭祖沒有送鮮花和擺花籃的習俗,但有清明節在墳墓上動生土不犯忌的習俗,于是,給先世的祖先整理墳墓,修暢通向墳墓的路,立碑安祭桌成了緬懷先祖的又一種方式。
每年的清明,父親總是張羅老半天,然后帶著我去上墳。那時候,年紀還小,悄悄地跟在父親背后,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父親說那里安葬著我的爺爺。對爺爺我沒有一點記憶,聽父親說爺爺曾經是一位優秀的軍人,立了不少功,但最終還是還鄉了。爺爺離開人世時父親的年紀很小。給爺爺上完墳,父親在山頂上畫一個圈,打一個十字,指著山的另一邊說:“我從來沒見面的爺爺奶奶,過清明了,孫子給你們送吃的來了,你們過來拿。”說著他示意我跪下叩頭,我對父親的一舉一動無法理解。可父親對逝去的爺爺奶奶的緬懷,蒼老的臉上充滿了無限的憂傷和深切的懷念。山上下來,父親啃著剩余的'貢品說:“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和狗的骨頭沒什么兩樣。上墳燒紙叩頭,就是盡活人的心了。”其實,父親的長嘆是意味深長的,并不是對清明祭祖的形式是祭祖人獲得心理上的安慰理念的懷疑,而是說明一個長輩或者值得尊敬的人永遠活在后人的心里。我爺爺和姥爺,一點印象都沒給我留下,可,每一個清明節,我都如期去祭祖。
父親去世了,祭祀成了我對父親最好的報答。每年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懷著沉重的心情。跪在父親的墳前,父親的高大形象浮現在腦海里,對他即將淡忘的細節又復燃了。沉淀的情感如杯陳年老酒,濃郁的香味撲鼻而入。每次節日少了祭祀,心里空空的,莫名悲哀。
父親說過人死燈滅。我不贊同。無論一個人生前功大于過,還是過多于功,真的孝子賢孫,對祖輩的懷念永遠在心中,逝去的親人活在后人心中的位置沒有什么人能替代,沒有什么東西能阻擋。每當跪在親人的墳前,燒著冥幣,祈禱著親人安息,看著那一堆看似分文不值的土山丘,心里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親人偉大的身影。這不是活著的人對先逝者的形式祭奠,是血脈的思念。
【描寫清明的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2.清明哀思經典散文
3.清明情思經典散文
4.清明祭祖經典散文
5.清明祭經典散文
6.描寫春的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