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背著書包拾稻穗的抒情散文
放學了,我吃過母親焐在鍋里的飯,取出書包里的書,朝著父親早上吩咐的地方走去。
這是三十年前的一個深秋,山里的秋色顯得有些微涼而憂郁。父親就在山坳的一片稻田里收割稻谷,在寂靜的秋色里,一張噠斗和四個壯勞力正在稻田里干得起勁,兩人割谷兩人脫粒,前追后趕是容不得人偷懶的。那情景讓我至今也佩服當時生產隊領導對勞力的掐算,一點沒有造成勞力的浪費。
我背的是一只當時在農村普遍使用的軍用帆布包,因其牢固和方便,故此在當時很實用。說實話,那時田里的莊稼并不好,但在每天下午放學后,一張噠斗除了四個大人外,總會不約而同地跟著四個小孩,這是在上學之前自家大人就暗示過的`;今天在某某地里收割。這意思就很明白了,已仿佛成了在生活艱難時期的一種潛規則。其間過程也很有意思:割谷的人會有意無意地偶爾扔一把谷把給自己的孩子,脫粒的人則不脫干凈就扔下谷把,而那時我們也很機靈,一雙小眼睛骨碌碌地盯著大人的動作,一見有谷把飛來,便迅速地操起剪刀“卡擦”一下剪好后麻利地塞進書包。這情景在我小學過程中幾乎貫穿始終。故此那只帆布書包在我的童年里除了背過我的小學知識外,其更大的用途是用來撿拾糧食輔助當時拮據的生活,因生活有了額外的補充,故我也能夠順利的完成小學的學業。
后來我記得在一個秋天的下午,我回家剛剛放下書包,父親高興地拉著我的手說:走,我帶你去看自家的田土。我當時根本完全沒懂這句話對父親和整個家庭的重要性,只是感覺那幾塊田土我曾經去撿拾過糧食。只是至今想來當時父親那種高興的神情恐怕是他一生中最為燦爛的一刻了,而日子也就從那時起漸漸的好了起來,家里竟然有了盈余的糧食,除一部分上交公糧外,剩余的還可以拉到市場上去賣。關于去田地里撿拾糧食的事,也就在我成長的歷程中淡出了我的記憶。其實后來的田地都有人管,想再去撿拾糧食是根本就撿到的。
三十年就這樣過去了,當初撿拾糧食的事也成了我記憶中一段難忘的往事,我偶爾間想起那遠去的童年,心里總是有那么一種酸酸的感覺。這倒不是我對那段艱難的日子有一點刻意的懷念,而是我認為在我成長的歷程中那些日子倒也給我一絲苦澀的精彩,就像一張發黃的唱片,經歷了歲月的變遷而愈顯其當初歲月的真摯。
作為七十年代生人,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是這場社會變革的經歷者和受益者。特別是現在,在農村來說,我們種田不用交“皇糧”了,孩子們讀書學雜費也免了,就是生病也有了醫療保險。這些在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卻像夢一樣在三十年后今天真實地實現在我們身上了。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幸福,也是這個民族在改革開放中給我們帶來的福詆。
故此我經常給正在讀六年級的女兒說:要珍惜現在的生活,這日子真的來之不易。
當然女兒不會太懂,她更不知道:我像她這么大時,正背著帆布書包彎腰拾起又一粒糧食。
【我背著書包拾稻穗的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2.拾麥穗抒情散文
3.拾憶抒情散文
7.秋夜偶拾抒情散文
8.我的書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