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燈節的名家散文
東方燈節和西方燈節固然有不同的內涵,但提倡正能量、教育孩子做好人、做善人則是兩種文化的共同點。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簡稱“元宵”“元夕”。舊時常通宵張燈,且有“試燈收燈”(或稱“上燈落燈”)的講究——元宵節前后的張燈活動。“正月十三夕,俗稱上燈夜”。清代江南一帶通常是十三日上燈,十八日落燈。明永樂七年,皇帝下詔,元宵節自正月十一日起,賜節假十日,即放燈增至十夜,成為我國歷史上最長燈節。
伴隨元宵節的有秧歌、高蹺、舞龍、滾獅、鬧花燈、射燈謎、吃湯圓等活動,可謂新年的壓軸大戲,又因為是新年的尾聲,人們難免依依不舍,所以動輒便給它加碼,除時間外,內涵也有所衍生。如浙江和福建等地的'竹農,元宵深夜,家長讓小孩子獨自走進竹林,去選一棵去年長得最高的竹子,孩子伸出雙手,在齊頭的高度捏住竹子搖動,邊搖邊唱:“搖竹娘,搖竹娘,你長我也長;去年是你長,今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樣長。”人們把這棵高壯的竹子視為“竹神”,信她能幫助人長高,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愿望。是夜,廣東汕頭等地的百姓有提燈游走各座石橋之間的習俗,謂之“游安”,婦女倘若走過了三座橋,則本年可祛各種疾病。
此以,亞洲有燈節的國家還有不少,如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有的國家流行水燈節,每年的10月15日是老撾的燈船節,十月的湄公河上,蕩漾著一只只用小燈泡或照亮的漁船,這些漁船被稱為“金龍”和“金塔”,船上的人帶著用竹片或香蕉葉做成的小船,船里放鮮花或紙錢,點上,祈求“圣河”的保佑。泰國也有水燈節,表示對水神的感恩。我國哈爾濱的冰燈節是一種體現冰雕和冰燈藝術的節日,已有上千年歷史,1963年被正式定為節日。
如果說元宵體現了亞洲燈節的種種風情,成為東方燈節的典型,那歐洲很多國家流行的馬丁節則代表了西方國家的民俗文化;馬丁的名字叫馬丁·馮·圖爾,出生于公元四世紀的松博特海伊(今屬匈牙利),十五歲時來到米蘭,成為羅馬帝國皇帝的禁衛軍官,退役時已四十歲。馬丁一生為人謹慎謙虛、正直真誠、同情窮人,深受人民大眾愛戴。關于他的傳說,最有名的是“分享披風”和“鵝圈藏身”。當他在禁軍服務時,一個冬日,在城門口遇見一個沒穿衣服的乞丐,他十分同情,毫不猶豫地用佩劍將自己的披風一劈為二,把一半分與乞丐。鑒于馬丁的高貴品格,老百姓紛紛擁護馬丁擔當地區的主教。但馬丁認為自己不夠格,堅決不肯接受此職,竟躲進了一個養鵝的鵝圈。沒想到鵝群亂叫亂跳,出賣了他。馬丁終被人找到而被迫當了主教。馬丁節在每年的11月11日,在歐洲民俗文化中持續了一千多年。是日有吃烤鵝的習俗,同時要舉行提燈會,故馬丁節也叫燈節。提燈會主要是孩子們的節目,但家長也積極參加。
東方燈節和西方燈節固然有不同的內涵,但提倡正能量、教育孩子做好人、做善人則是兩種文化的共同點。
關于我們:
本公眾號乃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在微信平臺,我們將以全新的面貌繼續陪伴您。歡迎免費訂閱,我們將每日精選兩篇新鮮出爐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機。來源《夜光杯》
【天下燈節的名家散文】相關文章:
1.元宵燈節經典散文
2.跳級的名家散文
3.痰盂的名家散文
4.窮的名家散文
5.名家的優美散文
6.幸運的名家散文
8.回憶的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