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勵志的正能量文章
作為職場中的我們都應該找一些有關職場勵志的正能量文章來看看,那么有關職場勵志的正能量文章都有哪些呢?以下是陽光網小編精心整理的職場勵志的正能量文章,希望能幫到你。
職業發展建議
1、不要后悔每一段經歷,重要的是你從中獲得了什么
幾個月前與前一家公司的老大見面,我們聊起職場,她對我的評價是:離開那么久,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去否定過這一家公司。
仔細想想確實是,我不是想標榜自己有多么地高尚,你從來都不能否定,是這段經歷造就了現在的你。
如果實在想不出自己從一份工作中獲得了什么,要不就是待的時間太短,要不就是你從來沒有努力對待過這份工作,學會向內看找內因。
所以我一直都不太喜歡頻繁跳槽,除非是在統一的職業方向上不斷地向上跳。
但即使是這樣,也是一種時間與資源的浪費,只要你跳槽了,你就必須要花時間去適應新的環境、新的老板和新的同事。
然而能否遇到更好的機會和老板,從來都是一半一半的概率,誰都不能保證。
2、任何時候的出發,都不會太晚
從概率上講,一個人對未來的擔憂,有90%是不會發生的,但是我們都習慣用100%的精力去擔憂這10%的可能,導致很多人做一個選擇的時候會有很多過分的擔憂。
我為什么要把“未來的擔憂”與“任何的時候出發都不晚”放在一起說?
這兩個觀點,乍一看好像沒有多大關系,但是如果你面對很多選擇或者是你有很多的欲望時,大多數人都會擔心自己因為做錯一個選擇而糾結不已,倒不如給自己的現在做做減法。
這個問題,我更想寫給想當一段時間全職媽媽、想停下來歇一歇、想過一個間隔年的朋友們看:如果你的才華能夠支持你的夢想,任何時候出發,都不會太晚。
如果你的才華支撐不了你的夢想,同時還不努力,即使一直在路上也只是經驗的簡單重復。看得清、想得明白比什么都重要。
3、大公司與小公司的區別,即使親身經歷的人都沒有辦法給出標準答案
我的建議是:每個人都要去大公司和小公司做嘗試,尤其是有大公司機會的時候不要輕易放棄。
概率上講,從小公司去到大公司難,反而是從大公司去到小公司易。
不要擔心自己浪費了時間,而是要吸取大公司與小公司自身架構的優點,讓自己能有不同類型公司的視角,對未來的發展會有更好的幫助。
職場真的是千姿百態,我有在私企混得很高崗位但是很忙也很不開心的朋友,也有在私企混得很高崗位很忙也很開心的朋友。
我有在國企福利待遇不錯生活平衡得很好的朋友,也有在國企福利待遇不錯卻痛不欲生的朋友。
為什么同樣的環境還是會有不同的狀態?跟心態的成熟真的有很大的關系。
什么樣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機會都去嘗試、去感受,反而是這種狀態的人,當她真的下定決心想換環境時,也會有源源不斷的機會。
社會從來是接納適應環境的人,而不是要讓環境遷就的人,Just try it。
4、把每一段經歷看成人生的一個階段,達到當下階段的平衡
其實很多的問題,相互間的答案都是貫穿的。
最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一下子想全部看完的書,看完也很有感觸。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是可以按階段進行劃分的,最贊的人生是,你每一個階段都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每個階段都有所側重。
可能某一個階段你的工作比較忙,那么與家人協商,讓家人更多的照顧家庭。
可能某一個階段你的工作處理得很好,有很多的空閑時間,那么可以進行自我的充電、更多的陪伴家人,達到這一階段所謂的平衡。
最好的狀態是,當你渡過這一階段的時候,覺得這一階段的人生與前一階段完全不同,嘗試了許多新鮮的東西、認識了一些有趣并符合這一階段氣質的人。
但當你厭倦了這種類型的生活時,可以隨時帶著這些能夠保留的人事物,進入下一個階段,達到下一階段也許又是以工作為重心的生活。
不是很多人都羨慕有些人可以半年旅游,半年上班嗎?
你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設計不一樣的環節,相信我,周圍的人會覺得你棒極了。
5、努力與選擇,哪個更重要?
選擇是點,努力是面,人生努力的時間絕對是要比選擇的時間多。
如果每天只有不斷做選擇的機會,卻沒有努力的狀態,遲早會被淘汰。
換句話說,如果你確實因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全面進入了一個比自己能力級別更高的一個狀態。這個時候,你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讓你的才華跟上你的腳步。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的這個選擇,也肯定是你的努力帶來的,我從來都不相信,天上會掉下餡餅。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一定是你的努力讓你更得體,讓你的才華更充盈。
但是,職場怎么可以用幾個問題就表達清楚?
6、心態篇: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是最重要的,不要老是想著換一家公司會更好。
仔細想想你在上一家公司,想換到下一家的時候,是不是對下一家公司充滿了期待和幻想。等你真正去到新公司的時候,會發現,度過了一開始的興奮期,問題還是很多,只是不同形式罷了。
如果工作很忙,就把這一階段的天平傾斜到工作當中,如果工作很空閑,就把這一階段的天平傾斜到生活當中。
隨著境遇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心態和傾向性,如果是職場空檔期,就停下來休息休息、發發呆、充充電,再重新上路。
人生莫慌張,重要的是找到每一個階段可以做的事情,等你回想人生時,失業、職場的不順,真的沒有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盡量讓自己心情愉悅。
無論在什么狀態下,擁有學習的心態,就會有進步的空間。千萬別擔心身邊的人比自己厲害和豐富,如果你自己是圈子里最棒的人,你才要悲傷,因為你已經沒有了進步的空間。
總體來說,我的職場觀是:
拉開差距的從來都是能力,而不是時間。
職場勵志的正能量文章篇2:工作瓶頸期想明白這些再出發
文/俞敏洪
提問:俞老師,我工作了四年,感覺遇到瓶頸期了,每天很焦慮,感覺自身還有許多問題,但沒有所謂的進步,可是求指點擺脫這種狀態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工作了四年,確實到了一個需要總結自己的時間。我認為,將我們的人生按照四年一個周期來劃分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就像你大學四年,開始學習專業知識,到最后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可以取得畢業證書。同理,工作了四年也應該對自己做一個總結,去分析這四年你是如何度過的。
在四年的工作中,如果你一直是做同一份工作,你需要思考你是否喜歡上了它。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上大學有專業,工作之后也有。這四年,你有沒有愛上你的工作就變得特別重要。如果說愛上了,那么你未來可以沿著這條線往前發展;如果說沒有愛上,那么經過四年的思考,原則上你應該找到了以你的個性、能力、特征來說能夠勝任的,或者說有發展前景的工作。
在我看來,一個人的發展大體來說可以分成專業能力發展和綜合能力發展。在某個領域中專業能力發展,能讓你在這一領域做得更精更好;而綜合能力發展則偏重管理者方向,包括在政府當公務員、企業當主管等。人的發展其實就是從專業逐漸走向綜合的過程,比如最初我創立新東方時候,是教書的,而后來慢慢成為管理者。
清楚了過去四年你是如何度過的,我們就要思考如何擺脫這種焦慮狀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分析焦慮的原因。你的焦慮是因為跟同事相處不融洽、沒有達到大家想要的目標,還是對工作的環境不滿意。一味的焦慮、煩躁和迷茫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通過認真、理性的分析來確認這四年工作中的問題所在,以便提出解決方案。
第二,開始重新定位。如果我們沒有重新定位,而是隨波逐流,那么未來四年很快就會過去。人是很容易渾渾噩噩過完一輩子的,當我們在生命盡頭回頭想一想,也許會發現自己的一生一直處于迷茫焦慮狀態,這樣的日子是很難過的。
所以,冷靜的分析和重新定位就構成了我們未來職業和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為未來四年找到定位,明確以后四年到底應該如何度過。是繼續現在的工作、放棄工作回到大學學習充電,還是說換一個工作、換一個崗位,或者換到另一個國家去工作?這些都是重新定位的問題。你需要先明確未來四年的發展方向,再來制定計劃。你在重新定位的時候,一定要比前四年更加理性。
第三,設定職業發展的目標。設定目標的原因是目標能夠推動我們去進步和奮斗,如此一來你就沒時間去焦慮和煩惱。是創業還是在公司做一輩子職業人士,這是大方向上的.目標。當然,我們也可以有一些小目標,比如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你希望達到怎樣的成就,和同事、上級達到什么樣的關系。
目標的設定非常容易使人改變心態,比如從前你與領導不和,但是現在把關系的改善設定為一個目標,那么你所有的行為方式就會有所改變,也許一年后你與領導的關系就會有很大改善。所以,我們要通過設定目標,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們常常會說自己沒有機遇,其實機遇就像爬山,你在往山頂爬的過程中,是看不到后面山的,但當你爬上一座山頂,你會突然發現后面有好幾座山可以繼續爬。
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設定了職業目標后,腳踏實地去完成。完成之后,下一個目標甚至是比較大的機遇,自然而然就會顯現出來了。
第四,要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給自己充電。充電有幾種方式,第一種是閱讀。你可以閱讀與工作相關的、能提升自己的書籍;也可以廣泛閱讀其他書籍,以不斷擴充和發展整體上的目光。如各種社會科學、哲學理論、思想、科技方面的書籍。
第二種是上網搜尋各種課程來充實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當你的基礎雄厚后,再去做其他事情就會比較輕松,可以讓自己有發展空間,也能夠獲得更多欣賞。
在沒有感興趣的工作和為之努力奮斗的事業時,你還可以停下工作去繼續讀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通過這樣的充電你還能認識更多新的朋友,他們也會對你有所幫助。如果說正規的專業你不想去讀,那么你也可以去讀EMBA。在這里,你能認識在社會各個階層奮斗的人,他們相對來說比較成熟,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大量的東西。
另外,你還可以選擇休假一段時間,像背包客一樣去世界各地旅行。旅行其實是一個放松自己、釋放精神垃圾、汲取更多精華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放松,也許再回到工作崗位,你就會煥然一新,同時也可能更快找到自己工作和生命的目標。
總而言之,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做一個反省和回顧,進行重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設定新的人生目標,繼續充電,努力發展,才可以讓自己的生命煥發出新的光彩。
職場勵志的正能量文章篇3:請別浪費你30歲前的時光
文/海丁
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擋的是時間,它像一把利刃,無聲地切開了堅硬和柔軟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進著,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使它的行進產生絲毫顛簸,它卻改變著一切。”
1、不可忽視的職場“35歲現象”
在最近的一年的職業規劃觀察過程中,我明顯地感覺到35歲以上人群對于職業生涯規劃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時間點的把握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如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我遇到的客戶中,往往是兩類較為極端的案例:
一類是已經做到一定級別,至少是總監級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萬的人;
另一類是工作多年,但依然處于一個相對低的位置,無論是職位層級和物質回報,還是個人的價值感,均無法得到較高認同。
這兩類案例雖然極端,但卻給我們提供可以借鑒的思考。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但凡那些在職業發展上獲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長的領域,至少精耕細作了10年以上。
而那些在職場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屬于每隔一兩年換方向,從來沒有在某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下去。
當然,除了頻繁跳槽的因素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已經在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但這種積累屬于重復勞動式的,并沒有上升,致使職業發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認,你都必須重視“35歲現象”。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如果你的年齡到了35歲卻還在通過招聘網站投遞簡歷不斷跳槽的話,你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錯了。
當然,根據我們的實踐咨詢經驗來看,如果你真到了35歲甚至更高的年齡才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這個問題你已經無力解決了,很多現實的困難會讓你有心無力,束手無策。
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因為當初的選擇后悔不迭,但卻欲哭無淚。所以,無論是為了避免走更多的彎路,還是邁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須提前思考你未來的謀生之路。
已經有太多的案例證明:未雨綢繆會比臨時抱佛腳有用得多。
在我的客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80后,也是職業規劃問題的高發區。年齡最大的一批80后,已經過了“三十而立”的年齡;但還有相當一部分80后,正在邁向三十而立的路上。
如果說年輕是上帝給予你的犯錯的資本,你還有時間去彌補;但如果你已經到了二十歲的尾巴上,這種資本將不再是你的專利。從大學畢業,到你的而立之年,這個時間已經足夠長,讓你有足夠的機會去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并反思自己的成長。
從30歲到35歲,這其中有5年的時間。假如給你足夠犯錯的時間,那么,為了不讓你35歲以后的職業生涯變得一塌糊涂,你至少應該在30歲就確立明確的目標,并利用5年的時間去追趕。
這可能是你成長的最后的最佳時機。
錯過了這個時機,你已不再年輕,社會也不會再以包容的心態去原諒你的年少輕狂。否則,你多走一步錯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價補回來。
從30歲到35歲,你應該學著為你蕓蕓眾生般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以便讓你下半生的職業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夠重來”的悔恨和遺憾中度過。
2、三十歲必須要面對的三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家庭與責任的問題
不要以為自己還年輕。不要以為有些問題離自己還很遠。無論是頹廢還是忙碌,你的時間都在飛快地逝去,你感覺自己在加速變老。
有些問題,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對,但你的成長階段決定了你必須要承擔與年齡相匹配的責任。
大多數的人,到了這個年齡段,都必須要考慮一下家庭問題。如果你已經成家立業,你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你的職業到底該如何發展,才能確保讓你支撐整個家庭的負擔?這不僅僅包括你的愛人,還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時候,你要承擔的是雙方四位老人的供養)。
到了這個階段,你的壓力是成倍增長的,但如果你在職場上的成長無法實現倍增,甚至還在以某種形式進行著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職業發展就會面臨更多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更多的時候,會使你沒有余力去謀求更好的發展。
很多人在跳槽時,往往會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沒有現在的高,那么,現在的工作,我還會輕易再動嗎?說得更不客氣一點:我還敢輕易再動嗎?我還有那個膽量與勇氣嗎?
所以,要想行動,就趁早,趁你還沒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時候,輕裝上陣,拼盡全力向前沖,這是你唯一的選擇。
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享受安逸,否則,你的后半生都將永遠在碌碌無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個問題,是能力與年齡的匹配度問題
為什么很多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明確規定要5年經驗、10年經驗等等類似的工作經驗要求呢?因為工作時間意味著與之匹配的能力等級。
同樣的工作,5年經驗和10年經驗所積累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所能承擔的責任也是不一樣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長,往往也意味著你的能力越強,這二者之間是一種正向倍增的關系。
但如果你違背了這種關系,那么,你就無法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進而喪失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在我們的很多客戶中,其中較為棘手的一種情況,就是能力與年齡不匹配的問題。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所以當他們的職業想向上突破時,會遇到很多的阻力。
導致這種情況的產生有兩種原因:
一是頻繁跳槽,沒有在一個方向上積累,無一技之長;
二是雖然在一個方向上長期積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長的,剩下的幾年都是在做重復勞動,原地踏步。
所以,對于那些年齡30歲的朋友來說,從現在開始,你必須要慎重審視一個問題:從畢業到現在,我工作幾年了?我身上所具備的能力是否與我的年齡相匹配?
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樹立危機感,并跑步前進,以彌補與那些先知先覺者之間的差距,確保自己不會在競爭的過程中被他人擠下馬。
第三個問題,是知識結構的構建與提升問題
我們曾經服務過一個客戶,做銷售做了五六年,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戰操作經驗。有一次跳槽去應聘某知名快消企業的區域營銷經理的職位。在面試的過程中,所有關于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他都能夠對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統層面及戰略層面的問題時,他的腦子就一片空白。
我相信在職場上做過五六年的人都有這種感受:感覺在具體的操作層面,無論是流程,還是技巧與方法,都能夠熟練掌握;但如果從更高一層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職場,不同職位等級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他們所具備的眼光與思維模式同樣也有差別。
一個最基礎的業務員,想著如何維護好終端,這是戰術層面的東西,也是他的職責所在;
但如果一個營銷總監這樣的角色,還和業務員一樣天天想著如何去和終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職了。
每一個企業的運營,都會由戰略與戰術所構成。大的戰略會細分成小的戰略,小的戰略會細分成一個一個的執行戰術,由基層人員去付諸實施。不同層級的人,分別負責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職,這也是團隊協作的意義所在。
同樣,每一個不同層級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識結構。層級越高,你看問題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體知識結構層次也要向上發展和突破。
要不然,你的能力,永遠只能停留在具體的基層操作層面上,不會有大的發展,職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從溝通的層面來說,你的職位越高,你與老板的距離就越近,你與公司最高領導接觸的機會也就越多。
如果你看待問題的思路無法與老板們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無法得到認可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向上晉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職業生涯也會就此止步。
3、三十歲之前:如何打好基礎
30歲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年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
如果你30歲之前幾乎沒有任何積累,那么,30歲以后的職業生涯要想獲得突破是十分困難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無法解決。這是硬傷。
所以,要想讓你30歲以后的職業生涯不后悔,順利渡過30歲這道坎,你就需要在30歲之前對自己負責,未雨綢繆。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準一個可以為之奮斗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標。
這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因為一個清晰的目標,可以讓你的職業成長圍繞著一個點去積累經驗,而這種日積月累的經驗積累,也是你日后升職加薪的籌碼。雖然經驗并不一定與能力相關,但如果沒有經驗的積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沒有提升的可能。
關于目標與核心競爭力的問題,所謂核心競爭力,一定要有一個核心才行。圍繞著這個核心,你才能構建你的競爭力。而這個核心,就是你的職業目標方向:我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個問題解決了,方向明確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彎路的人走得快。因為你明確你的目標,你一直在朝著你的目標前進,你是在走直線。捷徑是什么?捷徑就是不走彎路,永遠走直線。
我們去年曾經訪談過一個客戶,7年換了6家公司。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會認為這個人的職業發展很糟糕。其實不是。這個人目前的稅后月薪是1萬元,屬于還不錯的那種水平。
大家也許會納悶:為什么頻繁跳槽的一個人,會有這樣的職業發展水平呢?有些人會覺得他很幸運,運氣比別人好而已。其實不是。觀察他的成長經歷,我們發現,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沒有偏離既定的方向。
只要方向不錯,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動,都是在接近這個方向,都是在為以后的職業發展積累更多的籌碼。
你積累的厚度,將最終決定你未來的發展高度。現在房價、物價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壓力也驟然增加,由此也導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壓力而變得浮躁和隨波逐流。
一份工作,往往堅持不了幾個月,覺得看不到希望,工資無法提升,往往就選擇跳槽。但實際上,跳槽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現在的用人單位,都變得非常務實,做多少事,拿多少錢,天經地義。如果你無法為公司發展貢獻更大的價值,卻還想著得到更多的回報,這樣只賺不賠的買賣是沒有人愿意干的。
你為公司貢獻多少價值,取決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強。
而能力的積累,則源自于在一個方向上的長期堅持。既便是那些看起來令人很羨慕的成功者們,也少不了日積月累的修煉與成長。那些因為走了彎路卻想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損失補回來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會讓你失去更多的東西。
大家可能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不論你想在任何一個領域成功,你都必須至少付出一萬個小時的磨練。
Macolm Gladwell在他的新書《異類》中說道,無論是最優秀的運動員,企業家,音樂家還是科學家,經調查,你都會發現他們至少都在付出了長達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時的努力之后才嶄露頭角的。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34歲的世界頂級小提琴家馬克西姆·文格羅夫出生在西伯利亞,在4歲的時候接觸到第一把小提琴,從此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然而他的天賦和敬業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練習7小時,5歲就舉辦了獨奏會,15歲就獲得了國際大獎。
文格羅夫說“我的母親每天晚上8點回到家,吃完晚飯之后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點。對于一個4歲的小孩來說,這簡直就是酷刑,但兩年后我變成了小提琴手。”
很多人在抱怨沒有機會。其實并非如此。肯特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弗蘭克·弗雷迪認為有效投入很多時間去練習的人自然會擁有自己的運氣:“他們近乎苛求地努力,當運氣來的時候,他們早就準備好了。”這正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如果你沒有遇到機會,不要抱怨,你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到底哪些方面準備不足?
根據我們的經驗,只有你在一個方向上堅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報,而且這種回報會對你以后的職業發展產生一個相對長期的影響。同時,也正是這么長時間的積累,讓你的基礎非常扎實和牢固,你的腳步也會站得更穩。
4、身在職場,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如果說找準目標為是了積累更多的核心技能,更好地做事的話,那么,學會做人,則是你要職場發展要考慮的第二件大事情。
我們甚至認為,會做人比會做事還要重要百倍。
找到一個合適的職業目標,對于很多迷茫中的人來說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學會做人,則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時候都可以修煉的一種職業素養。即便你的職業技能沒有多大的突破與成長,但良好的職業素養則會從另外一種層面為你的職業發展增添籌碼。
在做人的修煉中,有四項要素,是能夠對你以后的職業發展起到致命性影響的:
第一是你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這其中包括與你的上司的關系,以及與你的同事的關系。
與上司的關系不好,直接決定著你的.升遷。所以我經常說:“如果你與上司的關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著你在這個公司的職業生涯就此終結。”
而與同事的關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遷了,成為了他們的領導,你也會因為缺乏“群眾基礎”而導致權力被架空,你的下屬對你不是陽奉陰違,就是故意挑釁,你會發現領導這個位置其實很不好坐。
第二項要素,就是要樹立不斷學習的能力
我們應注重學習的重要性。我去年曾經碰到一個客戶,已經近40歲的人了,做會計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個基層主管的職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晉升的機會,也已經好多年沒有加薪了。
我們問了他一個問題,“在這14年中,你有沒有進行過培訓、進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電?”他說,“沒有”。“從來沒有嗎?”“從來沒有。”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但這種現象在職場中卻是非常普遍的。
關于自己的學習與成長,你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
與一年前相比,我的專業能力明顯進步了嗎?
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嗎?
假如遇到職責范圍內的事情,我一個人是否能夠獨立搞定,是否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
厚度決定高度。你所以會有厚度的積累,原因在于你不斷強化的學習能力。沒有學習,你的職業發展就會在原地踏步。
你以為你沒有退步,但實際上別人在進步,你與別人之間的差距在不知不覺中拉開了,你也就退步了。
第三項要素,就是要樹立職業化精神
不管你有沒有目標,不管這項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這個崗位上,你就應該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謀其職,這是最起碼的一種職業素養,也是任何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種職業精神。
既然在這個崗位上,你的崗位職責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別在這里浪費大家的時間。良好的職業素養,有時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良好的職業化精神,是很多優秀人士身上必備的成功素質。即便這份工作你不喜歡,也不要用消極的的方式去對待,因為你不僅在浪費公司的時間,更是在浪費你自己的時間。
身在職場,你能收獲的無非是兩種東西:一是回報,二是成長。在沒有明確的目標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把所有你能夠在這個職位上得到的東西,統統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
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工作,你會兩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第四項要素,就是要有強大的內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實內心里都很脆弱,無法經受漫長人生道路上所降臨的各種苦難。要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即便是耶穌,又何嘗不會遭受苦難的洗禮?
強大的內心可以讓一個人在絕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極悲觀只會讓你在希望面前錯機良機。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強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沒有本事成為圣者,但一定要變成強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優勝劣汰永遠是自然進步的永恒法則。你只有適應這個法則,才能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獲得生存之地。
5、三十歲之后:如何實現質的突破
30歲以后的職業發展,不應該再是原地踏步、停滯不前的狀態。要想讓你35歲以后的職業生涯實現一個比較大的發展,你應該從30歲開始,好好利用5年時間,著手以下3件至關重要的事情的準備:
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的專業化品牌構建
如何構建你自己的個人品牌。你到了30歲以后,再去頻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專業知識成長,永遠只是停留在一個相對低的層次上,而這又會影響你職位的晉升與薪水的增長。
我該干什么,適合做什么,此時應該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定位,并利用剩余5年的時間去積累。否則,“35歲現象”一定會在你身上上演。
“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專著《專業主義》中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你憑什么勝出?未來能夠牽動世界大勢的,是個人之間的競爭。能否獨霸世界舞臺,鍛造他人無法超越的核心競爭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專業。”
你是一流的商務人士,還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別就在這里。給自己一個專業定位,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會為你以后的職業發展增加更多有價值的籌碼。
我們曾經遇到過5年跳槽13次、接觸過10余個行業的人。假如你也這樣,就毫無專業性可言了。
當然,為了支撐你“專業化”的品牌形象,你還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的知識結構問題,要脫離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把你看待問題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遠一些,成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你要向這個行業里最優秀的人看齊,并以他們為目標,作為自己修煉成長的榜樣,一步一步彌補與優秀之間的差距。這個時候,在職學習、進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學會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
第二個方面,就是樹立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每一個行業的優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
為什么有些人出去講一次課就要好幾萬?為什么有些人能夠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一個行業的發展?原因就是他們的影響力太大了。你要想成為優秀的職場人士,也必須像那些最優秀的人看齊,樹立在這個行業內的影響力,用你的思想去影響別人。
我們去年遇到一個非常優秀的小伙子,至今印象深刻。他是一個印刷專業的大專生,畢業之后去印刷廠做銷售。或許在有些人看來,這個專業、這個職位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
但正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沒有什么含金量的職位,他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構建著自己的影響力。他給自己定了一個要求:每月都要寫一篇文章,發表在這個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雜志上。當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夠達到發表的質量,但每個月必須要保證質量寫一篇。
這樣做的好處,第一是樹立了你在這個行業內的影響力;第二,可以讓你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我們前面提過知識結構的問題,這里需要再強調一下。你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得到的知識,終究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的。要想形成你自己的知識結構,你需要將這些外來吸收的知識應用到工作實踐中。
在實踐的過程中,同樣的知識理論,在不同的情況下,每個人的感受和心得是不一樣的。你寫文章的過程,也就是對你自己在實踐中的感悟和心得進行總結和反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結構,才能真正稱得上是你“自己的”知識。
第二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這里指的是中層管理者,也是你的第一個管理者目標)
除了那些對于技術十分熱衷的人,如果你要想在職場上獲得更多的空間,職位上的晉升必不可少。走上了管理者崗位,是你職業成長的關鍵一步。以后的發展空間,都與此次的晉升密不可分。但這個位子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坐穩。
蓋洛普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基礎員工之所以離職頻繁,很多時候問題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層管理者。正因為中層管理的不善,而對于下屬員工的發展與成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導致他們職業發展無論是在專業能力上,還是在職業修養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長。
在這里我們暫且不去討論“中層危機”對于公司的發展多么重要這樣比較宏觀的話題,單純從小處來說,你必須要意識到:你的管理,將有可能改變你的下屬的終身命運,是你錯誤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到你的下屬,迫使他們離開公司。
管理者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對于頻繁跳槽的人是深惡痛絕。但作為一個旁觀者,我不得不說的是:當你們在抱怨求職者的不忠、素質低下時,你們是否考慮過建立一種良性的人才成長機制,讓每個人都能夠得到成長?你們在抱怨人才短缺的同時,是否考慮過如何去認真地培養人才?
很多企業會說我們培養了,但留不住,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這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所以對于人才培養也就不那么熱衷了。但問題恰恰出在這里:你為什么留不住人?
如果每個公司都不去培養人才,都想吃“現成的”,那么,最終的后果將是:所有的企業,都將面臨無人可用的境地!
當你的成長因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礙的時候,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選擇“用腳投票”;當你某一天也成為管理者的時候,我們不希望把這種不幸繼續傳遞下去。
唯有如此,人才的培養才能進入正循環,才能夠讓每個人都能夠在職場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其中困難多多,但我希望有理想的人能夠不斷努力,慢慢改變這一切。
第三件事情,就是找一家成長中的公司,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伴隨其成長
在成長的過程中,找一家具有成長潛力和發展空間的公司,并隨著公司一起成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你可以親眼目睹一家公司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歷程,對于公司的運營也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夠體會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長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是在公司成長的過程中,你的價值會有更大的發揮余地,會更容易展現出來。很多人在找工作時都傾向于尋找大公司,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長,尋找規模不太大的成長中的公司,其實是更好的一種選擇。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較為迫切,你的職位晉升也會更快。
三是你的忠誠度會為你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回報。企業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忠誠度。沒有哪一個企業喜歡朝秦暮楚的員工。尤其是現在跳槽率、流失率在眾多企業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忠誠就成為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職業精神。
不論你現在已經“奔三”,還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請始終告誡自己:不要虛度了大好年華,抓住所有能夠抓住的時間,為自己蕓蕓眾生般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
當你慢慢變老的時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你希望是令人欣慰的一生,還是悔恨和懊惱的一生?
最后,借用我最喜歡的喬布斯語錄,作為本文的結尾:
人這一輩子沒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絕倫。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我們的生活質量是自己通過努力創造來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生活不夠好說明你的努力還不夠。其實,我們只要堅持就好,堅持3天容易,難的是始終堅持。
【職場勵志的正能量文章】相關文章:
職場正能量勵志文章04-03
職場勵志正能量文章04-01
最新職場正能量勵志文章04-06
職場正能量勵志文章分享04-07
最新職場正能量勵志文章201704-06
90后職場勵志正能量文章04-06
關于職場的正能量文章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