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經典美文
不以成敗論英雄一: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以成敗論英雄”,這其實不一定正確。不過是那些想作英雄之人的尤怨之辭罷了。
史書也并不是一律按成敗論英雄。陳涉敗了,司馬遷仍得寫一篇《陳涉世家》,給他一個歷史地位;秦始皇是第一個一統中國之君,史書上卻對他不少抨擊和微詞。
人們對于誰是英雄,是極有眼光,看得很準的。那標準,決不是看成敗。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天津老一輩畫家梁琦,一生貧困潦倒,生活在社會底層,無職務、我地位,在當時的美術界他絕不算“成”。但是因為他的藝術成就高,時至今日人們爭相購買、收藏他的作品、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畫集,是人們心目中一位杰出的畫家。這就更證明了,并不是“以成敗論英雄”。
再看一看,有些人在活著的時候,曾經縱橫捭闔,平地登天,自以為蓋世英雄了,結果呢?人們視之不過一團糞土。蔡京就是這樣,他貴為權相,書法曾居宋四家之一。可是留下的是千古罵名。錢謙益是明末著名的學者,是公認的文壇領袖。他為人師表,卻茍且偷生,與英雄無關。
可見,凡英雄者,必然是在某一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人,能把歷史推向前進的人。相反,要是有權有位,而不走正道,去作欺世盜名的事,或與歷史發展背道而馳,盡管一時之間也有人前呼后擁,也象煞有介事,結果都必將為人們所唾棄。我有一次聽一位名家講課,把吳昌碩、齊白石這些近現代花鳥畫大師說的一無是處,那氣勢仿佛要把這些人從美術史上抹掉。以為這一來,他自己就可以“永垂青史”了,這是多么荒唐可笑!這些人大概都相信所謂“以成敗論英雄”,以為炒作也好,欺騙也好,只要占得位置出了名,有錢能使鬼推磨,要未來的美術史上講好話,還不易如反掌!可是,歷史是無情的,它只認畫家的作品。
美術史上有記載的歷代名畫,都是那些全心全意、默默無聞為藝術而獻生的人所創造,他們在世的時候多是普通人物。只因為他們在藝術上獲得卓越的成績,才成為了名家,被后人所贊頌。
但這些年來,竟有不少沒有一幅名作的“名家”占領了舞臺,充斥于藝術家之中,把無限豐富的現實生活畫成了千人一面、千幅一面。這不能不是美術界亟須探討的問題。
人們既不是“以成敗論英雄”,也不會接受那些子虛先生、炒作打造出的“英雄”,為之喝采和膜拜。因此我想,藝術作品無論畫什么題材,都必須是人們所理解、所親近、所可企及的,才會得到讀者的真正共鳴。
不以成敗論英雄二:
對一個歷史人物,人們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給出有不同的評價。
宋襄公,子姓,名茲甫,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一名國君。從宋襄公一生作為的來看,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人物,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
然而宋襄公的是非功過,人們應該根據他所經歷的事情,給予準確的歷史定位和歷史評價。
據小國而圖霸業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各路諸侯紛紛崛起,逐鹿華夏,皆欲成為霸主。
宋襄公欲稱霸神州,可以看出他的雄心壯志,卻不能因為他沒有成功,而嘲笑他志大才疏,不自量力。
在春秋戰國時期,像宋襄公這樣心懷天下的人多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但是成就霸業的人卻寥寥無幾,能夠統一全國的人僅秦始皇嬴政一人而已,為何獨獨嘲笑宋襄公?
宋國地處中原,國土面積不大,人口數量偏少,但宋國擁有肥沃土地,地勢平坦,農桑之利比其他國家的優勢明顯,因此經濟實力也相當可觀。
宋襄公欲接齊桓公稱霸中原并不是異想天開,也不是毫無現實根據的白日夢。
宋國距強秦較遠,離大國晉國也相隔千山。唯一的障礙便是近在咫尺的楚國。起初,宋襄公欲聯合楚國以制服其他諸侯,但楚國也有稱霸的念頭,不想與宋襄公共分一杯羹。于是兩國交戰。
公元前638年冬,宋攻鄭,鄭向楚求援,楚攻宋救鄭。宋襄公在泓水拒楚軍。楚軍在渡泓水時,大司馬子魚認為,乘楚軍在水中發動進攻可獲勝,襄公以為乘人之危不仁,遂不許。
楚軍渡河后,軍勢較亂,軍衣輜重盡濕,攻敵可以獲勝,襄公還是以為乘人之危不仁,沒有進攻。
等待楚軍休整好之后,兩軍堂堂正正交戰,宋軍大敗,襄公身受重傷,第二年便赍志以歿(懷抱著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因此,宋襄公謀求霸主之舉便成為笑柄,成為不考慮自身條件,盲目追求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的典型人物。
中國自古就有以成敗論英雄的傳統。但是也有例外,司馬遷創作《史記》,他撰寫《項羽本紀》,對這位失敗了的英雄贊嘆不已,特別是項羽烏江自刎的精彩描繪,成為千古絕唱,令人無限唏噓慨嘆。
宋襄公就沒有那么幸運了。這位失敗了的英雄,被人們嘲笑,這似乎有點不公正。
襄公以彈丸之地,而雄心勃勃,勵精圖治,一度國力強盛,以小國而稱霸中原,實及大智大勇之舉,值得稱道。
至于宋國的滅亡,無論如何也不該讓襄公負責,因為宋襄公在泓水之戰后的次年便赍志以歿,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
一個很快就死了的國君怎能為此承擔責任呢?所以,宋襄公的稱霸之舉是任何國君的正常追求,不應該受到世人的嘲笑。
至孝至悌的國君
宋襄公的母親是衛國女子,后嫁到宋國,他父母因戰事感情不和,衛國受侵,其母欲返回衛國抗敵救國,而國君宋桓公不同意,并以廢其正配夫人相挾,后來衛國被北狄所滅,宋襄公的母親見國破父亡,悲痛萬分,執意返衛,宋桓公便把她遣送回衛,從此不能返宋。
宋襄公思念母親,內心極度悲苦,因衛國在宋國西北方向,宋襄公便經常遙望西北,以解念母之苦。宋襄公筑臺望母,便有了后來的望母臺。據《睢州志》記載:“襄公臺,在州城東,春秋宋襄公筑,或曰,為望母而筑,即《詩》所賦教河廣者也。”
宋襄公每逢自己生日和母親生日,以及逢年過節,都站在高臺上遙望西北方向,以懷念母親。
宋襄公對母至孝,傳為歷史佳話,鄉間美談。
宋襄公,對兄長至悌也是有目共睹的。宋襄公的父親宋桓公臨終之時,發生了一件兄弟之間讓位的千古佳話。
在宋桓公彌留之際,茲甫哭著說:“目夷兄年長,仁義禮智,我一向對他尊敬佩服,父王應立他為君。”
宋桓公有意應允,但其兄目夷趕緊說:“茲甫本為太子,繼承大位天經地義,他讓出君位,這更證明他大仁大義,我趕不上他。”
在宋桓公左右為難、猶豫不決時,茲甫又誠懇地對父親說:“我不如目夷,立我為君,當之有愧,萬望父親立目夷為君。”
目夷跪在地上懇求父親立茲甫為君。兄弟二人謙讓多時,最終宋桓公立茲甫繼統大位,時隔不久,宋桓公去世,兄弟倆又謙讓了好一陣子,茲甫才同意擔任君王,這便是宋襄公。
宋襄公主政后,任命目夷為左師,主管國家政務。
兄弟怡怡,同心同德,治理國家,宋國迅速強大起來。宋襄公既有崇高的品德,也有治國的才華,不僅在國內受到百姓的擁戴,而且受到鄰國天下霸主齊桓公的稱贊,還把太子昭送到宋國托付宋襄公照看,并囑咐太子向宋襄公學習治國理念。
齊桓公去世,齊國諸王子爭位,國內大亂,宋襄公聯合其他諸侯國幫齊國姜昭平定齊國內亂,輔佐姜昭做了國君,世稱齊孝公。
宋襄公于內于外都是以仁義取得巨大成功,獲得了聲譽。
在中國歷史上,對宋襄公的不公評價,源自于征戰殺伐的戰爭情結,源之于多年來“成王敗寇”的思維定勢。
宋襄公當然也是有缺點的,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從大節來看宋襄公是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
【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經典美文】相關文章:
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勵志文章11-30
真心英雄經典美文12-02
致敬心中的英雄經典美文03-09
清明紀念英雄烈士經典美文03-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一作文11-30
不是英雄,不能陪在你身邊經典美文12-03
《小英雄雨來》美文欣賞節選12-09
當救火英雄毀容離別女友之后的美文欣賞03-09
夢與現實之我的英雄夢美文欣賞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