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城四家子古城寫景美文
城四家子古城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洮兒河畔。
城四家子古城建于遼代初期,古城遺址城墻為夯土板筑,平面略呈方形,周長5748米,現存的北城墻殘高5至7米,底寬25至30米不等。
古城遺址西面是洮兒河,洮兒河在古城邊形成一處大拐彎。千百年來,洮兒河河水或平緩或湍急地流淌,耐心見證著古城的歷史滄桑。
城四家子古城所在地區是科爾沁草原東部和松遼平原接壤地帶,商周至秦時為東胡游牧之地。漢、南北朝時期,為鮮卑、夫余所居。隋唐時,為契丹族游牧之地。遼時屬長春州,是遼代東北路周邊區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城四家子古城到底是遼泰州還是遼長春州,歷史上曾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論述,直到2007年,考古界一直把這座古城看作遼代泰州和金代的舊泰州。
2007年6月,此遺址出土了一塊刻有文字的青磚,青磚上的文字證實其為遼代的長春州城,金代的新泰州城。那塊青磚是一塊功名磚,上面有文字,該青磚現存于白城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磚表面呈灰色*,磚長32.8厘米,寬18厘米,厚度5.5厘米。其正面右上角和左下角已有殘缺,但上面的部分文字仍清晰可辨。磚上可識別字總計53個,分為5個豎行,字跡為-陰-刻楷體,其中兩個字殘,另外因為破損還缺了10個字。青磚上面的文字可以解讀為:金代泰州長春縣百姓劉瑋在泰(和元)年(1201)壬(九)月卅日存入寅字號窖成黃粟(小米)二佰五十(石),并有管理倉庫的倉使及其證明人等。據了解,金代曾實行災荒之年富戶向官府納糧,然后根據交糧多少,給予不同官職的封官獎勵制度,并用青磚刻字做出公示,這塊青磚所記載的事情符合當時這樣一種制度。
這塊刻有泰州長春縣字樣的金代青磚距今已有800多年,它的出土為城四家子古城的定位起到了重要佐證作用,印證了該城的真實屬性*。城四家子古城為金代承安三年(1198年)復置于長春縣的金泰州,即新泰州,新泰州就是遼代的長春州,古城不是傳統說法上的遼泰州和金代的舊泰州。該古城真實身份的明朗,修正了考古界對城四家子古城歷史沿用100多年的定論,《辭海》中關于遼泰州州址的記載、《中國歷史地圖集》對遼泰州的標定以及《中國東北通史》等一些文獻都將做出相應的修改。
城四家子古城曾是遼皇帝行宮,是遼皇帝春捺缽必經之地。捺缽是契丹語,又名巴納,意即國君漁獵行營的帳蓬。捺缽期間,遼皇帝攜群臣、宮妃等眾人,浩浩蕩蕩從上京臨潢府出發,巡視各地。期間,遼皇帝要和臣僚共議國事,校獵講武,遼屬國、部族的酋長、首領都要前來朝見、進貢,遼皇帝設宴款待來臣和使者,君臣共賀。
春捺缽要進行捕魚活動,捕獲第一條魚后,馬上設頭魚宴以祝賀。當皇帝親自放鷹捕獲第一只天鵝時,還要舉行頭鵝宴表示慶賀。
那時,統治中原的正統王朝--北宋和遼各方面來往均比較密切。宋太宗時,契丹人的遼國經常騷擾北宋,宋太宗幾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最后只好在1005年以向遼納幣帛為條件締結和約,史稱澶淵之盟。至此始,北宋皇帝每年都給遼送貢禮并定期覲見遼皇帝,城四家子古城很可能因此接待過宋朝使者。
因有春搽缽之舉,遼皇帝每年要派人到女真各部落強索海東青鷹。海東青鷹產于瀕臨日本海的五國部,經馴養可用于獵捕天鵝。女真一人為向遼皇帝貢鷹,常需要出兵與五國部廝殺,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另外,索鷹的銀牌天使經常乘機勒索財物和污辱婦女,引起女真一人強烈不滿。在遼天祚帝舉行的一次春搽缽頭鵝宴上,天柞帝命女真各酋長依次起舞,女真英雄完顏阿骨打執意不肯。天詐帝當時要殺他,樞密使肖奉先進言力勸,阿骨打才免遭殺身之禍。后來,完顏阿骨打起兵攻遼,滅遼建金。
女真一人的金朝建立后仍延續使用城四家子古城,長春州沿用持續至金天德二年(1150年),后降為長春縣,隸肇州(前郭縣塔虎城)管轄。金承安三年(1198年)又在此復設泰州府,府址仍在此城。蒙元時期,先屬成吉思汗四弟斡赤斤封地,后為遼陽行省泰寧路泰寧府府治所在地。
城四家子古城北側殘有一段城墻,城墻的斷口處是原城門。我們就是由此處沿一條土路踏入古城遺址的。
站在契丹和女真先人的故地上,我環顧古城,只看到夕陽灑落整個遺址,古老的白色*碎瓷折射著落日余暉。坡下,不斷侵蝕古城舊地的洮兒河干枯得僅剩河中間還有涓一涓細流,但仍將夕陽美麗的影子閃耀。
無目標地漫步遺址,我尋找著古人的遺跡。這里不再有遼金的歌舞升華,不再有遼金的金戈鐵馬,遼人和金人創造的輝煌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深藏于這塊古老土地之下。我唯見風吹過殘破的土城墻,吹起塵土飛揚。風沙中,田野里遍布著殘陶碎瓷、破磚爛瓦,俯拾即是。先人的故城現已變成一片耕地,六月的向日葵苗匍匐于地,才是嫩芽,正努力伸展瘦弱的身姿,宣誓自己主人的身份。
我在田野里仔細地低頭行走,不時撿拾幾塊陶瓷殘片。這些遼金舊物已經寂寞地躺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少有人憑悼。此刻,它們默默不語,好似在用無聲的話語試圖昭示此地從前的繁華,訴說古城久遠美麗的故事。今天,我來此相遇這些故人的舊物,我想從它們身上發現點什么,想找到與古人對話的途徑。然而我知道,這只能是我的一種心情而已。
古城出土過許多遼金時期文物,有銅錢、金銀銅鐵器、陶瓷器、武器和佛像等。銅錢多為唐宋銅錢,這里出土的銅錢有多種年號,主要是唐朝的開元通寶、北宋的皇宋通寶、咸平元寶、天圣元寶、至道元寶、天禧通寶、元豐通寶、祥符通寶、元祿通寶等,還有漢半兩和五銖錢。這些銅錢的出土,證明此地從漢時起就應有人居住。出土的大量宋錢說明,遼和金時偏僻的此地與北宋貿易往來緊密,受中原經濟影響甚重,說明雖然當時的遼和金已能夠鑄造自己的錢幣,但那里的人們仍認可并喜歡使用中原的宋錢。
最使人感嘆的是,出土文物里面有很多圍棋棋子。那些陶土燒制的黑白棋子上面有漂亮花紋。對弈游戲工具的存在,暗示出這里的官吏士紳曾經有著安寧閑逸的生活,也表明通過與中原的交往,契丹人、女真一人已深受中原漢文化影響,宋朝的許多先進文化和生活方式已被他們所接納,中原的政治文化滲透在遼和金的方方面面。
城四家子古城留給后人最神秘的時間段是遼代,古城與走過219年的遼王朝,連同他們的契丹民族一樣,自明朝以后突然從歷史記載中消失,成為一個令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
目前,還沒有人準確考證出此城毀滅的真正原因和最后廢棄時間。我判斷此城毀滅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天災。某日,天突降大雨。往日溫馴的洮兒河霎時變得波濤洶涌,并很快漫涌上岸,沖毀了城墻,淹沒了整座城池。其二是人禍,這種可能性*最大并且是不止一次發生,金滅遼,元滅金時都可能出現過此城的毀滅。也許是某個本應普通平常的晴朗日子,古城內一片祥和。某大戶人家的院落樹下,兩個老者一面品茶,一面悠然地對弈。他們旁邊,書童端著茶壺,趁添茶續水的間隙,津津有味地觀戰。古城的大街上人來人往,人們討價還價,進行著商賈貿易。酒館里,食客們猜拳劃令,頻頻舉杯暢飲,店小二腳不停息地跑來跑去。城外,風輕輕掠過遠處的草原,把草海中暢游覓食的牛羊成群顯現。城邊的洮兒河里,漁人劃著小木船,靜悄悄撒網捕魚。突然,滾滾塵煙自遠方而來,鐵蹄轟隆,戰馬嘶鳴,吶喊聲,鐵器的碰擊聲由遠及近。人們還未來得及反應,異族的軍人已經殺入城內,一場慘烈的屠城開始了。在那個民族互相爭戰的歲月,城四家子古城及其文明史遭遇過幾番毀滅和重續,最終還是消亡了,成為千古之迷。
上述分析只是我個人的臆測,是否如此還待考古驗證。或許,城四家子古城從未發生過天災人禍,它的消失只是一種自然法則。
現在,古城村就坐落在這繁華逝去的古城遺址南面。那條穿越古城遺址的南北向土路直達村莊中心后,又銜接出一條東西走向的村莊主街。土路領著我們走進這個沒有樹萌、綠意貧瘠的村莊。
與白城其他村落一樣,古城村的民房多數是那種干打壘的土房,土房的原料土是就地取材的,因此與周圍黃褐色*的土地顏色*相同。另外,家家戶戶還用這種黃褐色*的土砌院墻,圍成一個個寬敞的院落。加之缺乏綠意點綴,如果從遠處看,稍不留心,很難發現它們。它們就象孩童隨意捏制的泥巴玩具,玩后又隨便扔棄到那黃褐色*原土上,任風吹日曬。這就是吉林省西部鹽堿地上的村莊,是古老與現代交匯的地方,沉積歷史的地方,荒涼而蒼美的地方。
這種土房都是平頂的,房頂鋪抹著黃褐色*的鹽堿土,夯實的鹽堿土并不透水,房屋不怕雨水的浸一潤。土房的后墻一般沒有窗戶,即使有,也是不大的一個小窗戶,且外罩塑料布。西北風經年累月地刮著,風沙很大,沒有后窗是為防止沙塵吹入房屋內部。
我拜訪了一戶農家,這戶人家是典型的土房,房屋內土墻的顏色*與外墻是一致的黃褐色*。房子簡單隔斷成兩大間,進門是做飯的地方,東北方言稱它為外屋地。再進門是內室住人的房間,叫屋里。屋里的棚頂糊著報紙,南窗下是一趟土炕,剩余的北面是干燥的泥土地面。
城四家子古城原貌和城里的民居也會如此景象嗎?
我從這家主人手里買了幾十枚銅錢、一枚白色*和一枚黑色*的圍棋子,一個石制的四梭錐形物,那石物好象是紡線的墜子,也許是魚網上面的墜子,亦或就是一個裝飾品。
淋浴著晚霞,我揮別古城,頗有些留戀。我在心底暗暗拷問自己,我還能不能千里迢迢再次來專程探望它呢。
緬懷這個存在并繁榮過的遼金時代城市,緬懷那時生活于此的契丹人、女真一人和漢人。
【城四家子古城寫景美文】相關文章:
游鳳凰古城寫景美文12-09
煙雨湘西鳳凰城寫景美文08-11
愛恨城經典美文12-08
古城,與黃酒美文欣賞12-09
古城荊州散文游記經典美文12-05
一城寂寞一城秋美文欣賞12-09
經典美文:莞城憶事12-09
蘇生慕城愛情美文08-29
戀上他的城愛情美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