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建超的小客戶情結勵志故事
做企業的一般都“嫌貧愛富”,喜歡大客戶,不重視小客戶。河北的李建超卻對“小客戶”情有獨鐘,他堅持把客戶做小,把公司做輕,把業務做大。
放棄“金飯碗”
早在上大學的時候,李建超就喜歡做生意,愛“折騰”事。大學畢業,李建超供職于當地一家新聞媒體,從事采編工作。工作之余,李建超經常倒騰點小買賣。有一次,他做了一筆漁具生意,竟然兩個月就賺了三萬多元。
不過,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李建超也有過失手的經歷。一次,他通過朋友關系,從南方弄來一批汽車節油產品,原想賺一筆,沒想到砸到手里,一個也沒有賣出去。
2004年,李建超調到報社經濟部,負責財經新聞。這一來,他跟財經界、企業界的人士接觸就多了,漸漸對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知道哪一天,他忽然萌生了自己下海創業的念頭。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一時讓他難以抉擇。
2008年農歷大年一過,李建超毅然給領導遞上了辭呈。走出單位大門的那一刻,他內心異常冷靜,沒有再回頭看一眼那座14層的辦公大樓。他在這里干了10多年,這里留下了他太多的夢想和記憶,而現在他就要離開了,心里不會沒有一點留戀。但他知道既然自己做出了選擇,就絕不能回頭。
因為在傳媒業浸淫了8年之久,對媒體比較熟悉,加之需要投入的資金較少,李建超就選擇了廣告行業,成立了一家廣告公司,雖然他的夢想還是做實業。不過,只有做好現在,才有未來。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發現商機
公司初創階段,因為知名度不高,規模也很小,所以幾乎接不到什么大單,業務很不穩定,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不溫不火。
到了2008年奧運前后,公司業務有了轉機,連續接了好幾個大型活動策劃的單子,生存總算有了著落。不過,這時李建超仍看不到公司的前景,他一邊經營一邊思考著。設計制作類的廣告公司競爭太激烈,要想突出重圍,必須特色經營,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可是他的小公司一缺人才,二缺經驗,要想在短時間內有所突破,并非易事。
當年11月,公司接到了一單為某服裝公司設計商標、標牌及包裝的業務。這家服裝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行業制服生產與銷售的企業,規模很大,效益也非常好。在為這家公司服務的過程中,李建超了解了該公司的運營模式,對其市場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意識到,職業裝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如果第一個扣子系錯了,下面的扣子就全系錯了。為了印證自己的判斷,李建超用了整整4個多月的時間,到北京、唐山、寧波、上海等地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他還到各地的勞保店、布料行去察看和詢問。
調研之后,李建超得出了三個結論:一,中國職業裝(工裝)行業沒有真正知名的品牌,也就是說競爭雖然激烈,但魚龍混雜,沒有“大魚”;二,工裝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款式型號單一,與時裝差距很大,不能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三,中國是世界上工人最多的國家,是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工裝市場的潛力十分驚人。
有了這三個調研結論,李建超一下看到了商機,也看到了自己的方向。
風雨中轉身
2009年4月,36歲的李建超東挪西湊了20萬元,再次轉身,注冊成立了滄州泊尚職業服裝有限公司,名字取意“淡泊名利,尚成大器”。
由于資金不足,在公司啟動初期,李建超決定先從單點突破,只經營廠礦工服,而且全部采用生產外包,自己只做OEM貼牌,只負責品牌管理和市場運作。
知易行難。服裝生產不僅環節復雜,而且涉及到藝術設計和面料等諸多方面。公司的第一單就出了問題。那是一家上市公司,訂600件全棉工裝。生產廠家在工期、產品縫制質量上都還可以,但產品按時交付后,卻出現了面料嚴重褪色的問題。經過多次協商,生產廠家只賠了1000元,客戶卻少給泊尚公司結算了5000元。這樣一算,不僅不賺,反倒賠了。
第二個客戶是一個小工廠,要75套春秋裝。這次,李建超找了另外一家加工廠家。當做好的產品發到滄州后。李建超發現有5套服裝有明顯的色差。他馬上與廠家交涉,廠家答復出現色差是正常的。最后產品雖然交付給了客戶,但客戶非常不滿意。
公司的第三個客戶是通過招投標拿下的,是一家國有企業,很有實力,對著裝非常重視。為此,李建超專門向加工廠家派去跟單員,產品質量一次性通過,但最后還是出了問題:這批服裝號型不標準,普遍偏小,后經多次加做、修改,耗費了近半年的精力,但應收款到現在還沒要回來。
接二連三的挫折打擊讓李建超痛苦不已,他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個星期,人瘦了10多斤。
李建超痛定思痛,出現這么多問題雖然都是外包廠家的原因,但自己也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他認為服裝知識的欠缺和管理的失控,才是自己問題的癥結。于是,李建超一邊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服裝知識,一邊加大經營管理的力度,尤其是外包管理,嚴格控制產品質量和交貨日期。
幾經努力,泊尚的運營終于有了起色。但諸如色差、號型等問題還是不斷出現,一直得不到徹底解決,這讓李建超困惑不已。
一心做小
事物總是存在變與不變兩個方面,唯有創新才有出路。
李建超不斷總結、分析,認為國內的工裝企業大多是以定制為主,而生產又是流水線作業,在產品數量上有一定,要求,而中小企業一般定制數量很少,所以工裝企業很難為他們定制加工。即便硬著頭皮做了,最后的產品在面料色差、號型號差等方面也很容易出現問題。而在傳統的勞保服裝店里,工服款式少,做工粗糙,中小企業客戶也常常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工裝。
挑戰就是機遇,需求就是市場。李建超靈機一動,決定順勢而為,就將公司定位于中小企業現貨工服供應商,只對針中小企業客戶服務。這些企業的員工人數—般都在200人以下,他們的需求雖小,但企業合起來,需求卻大得驚人。
就這樣,李建超終于給他的泊尚找準了定位,并迅速開發出40多款時尚工服,產品一套起訂,全部現貨供應。由于量大,生產成本就降了下來,產品定價上也漸漸取得了優勢,而且全部是現貨供應,質量也有保證,泊尚的產品一下子就贏得了客戶的青睞。
雖然都是小客戶,但訂單源源不斷,積少成多,使得銷量反而大增。漸漸地,泊尚公司的知名度起來了,客戶也不僅限于滄州的中小企業,已經遍布全國。
在與小客戶的合作過程中,泊尚公司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更準確地了解和把握小客戶的需求心理,在產品的開發設計上更貼近他們的需求。比如,公司根據客戶中高層領導與普通員工的著裝區分,實行階梯化定價等級,把工作服劃分為金領、銀領和藍領三個等級,各階梯的產品結構分組、定價清晰。而且由于分級品牌針對不同的客戶群,也不會影響高級子品牌的市場定位。同時,泊尚還設計開發出了商務白領工裝,也得到了客戶的青睞。
在采訪中,李建超告訴記者,“廣廈萬問,夜眠一床”,市場再廣闊,也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夠通吃,而是只能在一個領域做專做精。在如今越來越趨于細分化的市場中,越是專注于在細分領域發展,越容易做出優勢來。
美國的甲殼蟲汽車有一句經典的廣告詞:“想想小的好處”。這給李建超以啟發。其實小即是大,小魚多了,照樣吃飽肚子,而且可能會吃得更香。
【李建超的小客戶情結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李金元勵志創業故事12-09
李敖教養勵志故事12-09
李敖的教養勵志故事03-26
超暖的睡前愛情小故事04-17
超感人的小故事盲人與狗12-06
經典勵志小故事11-18
勵志小故事07-02
很經典的勵志小故事12-02
經典勵志小故事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