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課后練習及答案
短文兩篇課后練習及答案1
一、背誦并默寫這兩篇短文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能夠當堂記住這兩篇優美的寫景文章,養成背誦名篇的好習慣。背誦是學習古文的基本功,它對于牢固掌握古文內容和培養語感是很重要的。默寫是為了檢查背誦的效果,也要在課堂上完成。
二、這兩篇短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試加以說明
設題意圖是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調,在初讀文章的過程中就應該提醒學生有意識地注意這一點,從整體上把握作者傳達的情感是悲還是喜。對文章作細致研讀后,還要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題是在第二個層次上的品味,通過兩篇文章的比較能夠使認識更加深入。
〖參考答案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記住詞的基本意義。
〖參考答案
1、歇,消散。
2、競,爭著;躍,跳躍,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只。
短文兩篇課后練習及答案2
一. 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1. 狡黠( ) 2藻飾( ) 3詰難( ) 4滯礙( ) 5味同嚼蠟( )
6 吹毛求疵( ) 7矯( ) 8睪( )腎 9闡證( ) 10要訣( )
二、將下列的成語及其解釋連線
味同嚼蠟 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損失。
吹毛求疵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個道理。
尋章摘句 形容寫文章或說話枯燥無味。
豁然貫通 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點。
因小失大 指讀書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三、文學常識填空
1、《談讀書》一課選自《 》,作者 , 國 家、 家。著有《 》、《 》等。
2、《不求甚解》一課選自《 》,作者 , 作家。
四、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在《談讀書》中,作者的論述思路是什么?
2、在《談讀書》中,作者所表明讀書的作用是什么?
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結構是什么?
4、“不求甚解”的確切含義是什么?
五、課內文段閱讀
【甲】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①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②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文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
【乙】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末,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后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1、 解釋下列詞語
怡情_______________ 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詰難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線給甲文劃分層次,并寫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第六段中加點的“這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否為甲文劃線的兩個句子各從乙文中找出一個事實論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兩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請從中任選一條作為論點,并試著給它配上幾個論據。
論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論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結合兩文的閱讀,談談你對讀書和怎樣讀書有了什么新的體會和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課外文段閱讀
讀書三境界
讀書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是充滿饑餓感的發奮的青春初潮的標志。雖然廣收博采難免盲目,進食過速導致腫脹--但這個過程畢竟是日后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許多人都是進入中年后憑反芻青春歲月里的泛讀而成名成家的。“吞”雖為知識累積的必經之途,但畢竟是讀的低級階段。
“啃”乃咀嚼消化,強行吸收--是志存高遠的人生必經的頭暈腦脹、寢食不安的砥礪智慧的夜路。咬爛磨碎骨頭,獲取鈣質,這當然談不上享受--但卻是崢嶸人生必須付出的艱辛。“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學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礎上的知性提高--這是將死知識化為活的血肉的過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飲醍醐--是成熟聰穎的心靈和星空的娓娓絮語。月下折枝,花前憐玉,豁然貫通的人生不勝惋惜地告別了青春光陰--莊嚴地踏上了奉獻歲月。浮躁盡除,功利淡化,讀書成了頤養靈性的樂事--“驀然回首”,天機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礎上的悟性升華--這是進入人生創造之園的門票。
讀書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數都停留在第一境界,僅少數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進入第二境界。進入第三境界,非志強智達者不能。但能進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與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靈性--若無博與深,則靈性無其根本。
舉凡大家鴻儒,書讀到“品”至靈性后,往往將“吞”“啃”“品”三字當成進一步治學用的相濟并用的三種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韻致。或者是:泛讀的“吞”之,精讀的“啃”之,需細細體悟的則“品”之。
對一般的讀書人而言,不談三境界,如能將“吞”“啃”“品”三字當作對待不同讀物的不同閱讀方法:無用的書“吞”,有用的書“啃”,啟心益智的書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樣會受益無窮。
1. 請簡要概括這篇短文的內容。
2. 本文的論點是什么?論證方法是什么?
3. 用文中的詞語概括達到每一境界的結果。
(1)“吞”:(2)“啃”(3)“品”
4. 對于文中“咬爛磨碎骨頭,獲取鈣質”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5. 讀了這篇短文之后,結合《談讀書》《不求甚解》,結合你的實際談談你對讀書方法的認識。
答案:
一、二、三 略
四、
1、A. 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B. 讀書方法
2、塑造人的性格;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
4、擺靶子;說明人們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不求甚解的含義;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古人例證;從反面解釋“不求甚解”;陸象山 引用道理論證 不求甚解;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5、表示虛心;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五.課內文段
1、使心情愉快 做作 詰問,為難 現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①開頭至全憑觀察得之 讀書的正確目的②至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讀書的方法③至結尾 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缺陷。
3、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
4、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5、①乙文中的第二節或普列漢諾夫讀書②諸葛亮讀書6、論點論據一致即可7、略
六、課外文段
通過對讀書三境界的闡述,說明達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當作對待不同讀物的閱讀方法,那么人生都會受益無窮。
2. 讀界:“吞”“啃”“品”。道理論證
3. (1)知識積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識化為活的血肉)(3)悟性升華
4. 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讀懂文章,領悟精神,吸取養分。
5. 答題思路:
(1)這篇短文告訴了你怎樣讀書?
(2)《談讀書》你了解了哪些讀書方法?
(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義是指什么?
4)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哪些讀書方法對你特別有用處,你以后應該怎樣讀書。
短文兩篇課后練習及答案3
1.xiá jié zhì chǎn jiè kōu
2.籌、藻、濫、嚼、疵、豁
3.(1)使心情愉快。(2)搜尋、摘取文章的片斷詞句,指讀書局限于文字的推求。(3)極端的自高自大。(4)正確地念出字的音,過分地計較字的`意義。
4.①開頭至“全憑觀察得之” 讀書的正確目的 ②至“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讀書的方法 ③至結尾 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缺陷。
5.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
6.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7.①《不求甚解》中的第二節或普列漢諾夫讀書②諸葛亮讀書
8.論點論據一致即可
9.略
短文兩篇課后練習及答案4
學習目標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3.反復朗讀課文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學習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①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墮落( )點綴( )苦熬( )貪婪( )牙齦( )雛形( )豐碩( )累累( )沉甸甸( )玲瓏剔透( )
2.解釋下列詞語
貪婪:
墮落:
冉冉:
雛形:
豐碩:
繁弦急管:
紅燈綠酒:
玲瓏剔透:
回味無窮:
二、理解探究
1.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運用了什么寫法?
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3. 《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三、合作釋疑
1.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從事“神圣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2.《行道樹》首尾兩段前后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么?
3、《第一次真好》中為什么說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4. 短文末句說:“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么?
四、課內精讀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5)題。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②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的鳥蛋以后,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島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里面的所謂小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后,我喜歡它們又甚于那些老鳥。
③第一次生孩子時,護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張紅彤彤小臉的老大抱來放在我的身邊。我第一次看到從自己身體中分出來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鮮嫩的,才出生不到一個鐘頭的嬰兒,心情非常復雜,又興奮又新奇又緊張,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他,惟恐這脆弱的小生命隨時消失。
(l)下面是選文②段空白處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亂,請調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 B.僅僅具有鳥的雛形
C.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的肉球 D.兩只黑黑的.眼睛卻奇大
正確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課文開頭既說柚子樹“不見得很美”。又說“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語意是否矛盾?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祥的感受?
(3)選文①段中畫線的兩個問句,在語言表達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哪一次具體經歷照應了“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這一句子?
(5)選文③段中描述“第一次”經歷和感受時,交織著千絲萬縷的母愛,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孟郊千古傳頌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吟》)
五、拓展延伸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問題
春天,在剛從冬眠中醒來的大樹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鵝黃的頭,他們從此成了鄰居。
他們的日子很舒心,很 (qiè)意。白天,他們聽鳥兒 ,看花兒 ;晚上,他們與星星 ,同露珠 。
后來,不幸降臨了。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鮮花、樹木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樹和小草也在痛苦中掙扎。
“大樹,我……不行了。”小草呻吟。
“不,我們要活下去。”
大樹用半焦的身軀擋住了太陽毒辣辣的火舌,咬緊牙,忍受著她瘋狂的shì( )咬。太陽落山了,大樹顧不得撫撫自己淌血的傷口,舒展開它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絲微薄的濕氣聚成滴滴露珠,小心地注入小草的軀體,把她拉出了死亡的邊緣。
夏雨終于返回了他們的家園,危難過去了,小草無限感激地仰望著大樹說:“您為什么要犧牲自己來幫助我呢?我這么渺小卑微,對您能有什么回報呢?”
大樹笑笑:“我也曾是一棵小草,我危難的時候,同樣受到過別人慷慨的贈予,若說回報,我怎么回報藍天、大地、雨露、春風他們呢?”
小草想了很多很多。
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為一 (cuō)泥土,溶進了大地的血脈。
春風又起,大樹周圍,又泛起點點新綠。
1、文的體裁是…………………………………………………( )(3分)
A小說 B寓言 C民間故事 D童話
2、文中有三處拼音,結合上下文寫出漢字: 、 、 。(6分)
3、選出填入文中第二節的橫線上最恰當的一組詞……………( )(3分)
A歡歌 爭春 談話 交往 B歡笑 爭春 交往 談心
C歡笑 爭艷 交流 談心 D歡歌 爭艷 談心 交流
4、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中的大樹和小草的形象。(6分)
A大樹: 。
B小草: 。
5、文中寫“小草想了很多很多,根據上下文,你認為小草會想起什么呢?請寫出它可能想的內容。(5分)
6、這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分)
附: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略
二、理解探究
1.用擬人手法寫了行道樹的自述,表達無私奉獻的信念。
2.“喜悅”“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驚喜”“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等等,第一次的體驗好在奇妙,好在新鮮而刺激,好在回味無窮。具體一點說,第一次見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第一次見到孵出的小鳥,更有一陣驚喜。
3. 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內容更加充實。
三、合作釋疑
1、行道樹認識到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抓住對描寫痛苦的關鍵語詞如“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總之,它們是痛苦的。然而,它們認識到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它們甘愿自我犧牲,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這就是無私奉獻者的美的襟懷,美的精神。
2. 兩段文字所表達的重點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所處環境的惡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雖處劣境但樂于奉獻的自我意識。
3. “風情”這里指風土人情,柚子樹生長于南國,作者所見柚子樹,旁邊又有人家,這景色很見南國風土乃至人情。
4.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對讀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讀者不斷拓寬新的生活領域,以一顆新奇的童心,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以越來越多的第一次開闊視野,豐富經驗,相反,如果局限于個人的生活小圈子,就會孤陋寡聞。第一次不多,生活就會單調乏味。
四、課內精讀
(l)CBAD (2)不矛盾。因為是第一次看到果實豐碩的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見得很美,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幅秋日風情畫。(意思答對即可) (3)加強語氣,引起讀者思索或引起讀者共鳴 承上啟下或過渡 (4)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得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5)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五、拓展延伸
1、D
2、愜 噬 撮
3、D
4、大樹:勇敢堅強,富有愛心和自我犧牲精神。
小草: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學習并完善自己。
5、我應該像大樹一樣,無私奉獻,不圖回報,像它那樣勇敢堅強……
6、告訴人們人生應該就像大樹一樣,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這樣人生才會有價值,才更有意義。
【短文課后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
《短文兩篇》課后練習及答案05-12
短文兩篇課后練習答案參考05-10
《短文兩篇》的課后練習題及答案05-10
《短文兩篇》課后練習題與參考答案05-11
《故鄉》課后練習答案05-10
《海燕》課后練習及答案05-11
《童趣》課后練習答案05-11
《風箏》課后練習及答案05-12
托爾斯泰課后練習及答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