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考研經驗:淺談“名校情結”
在考研大軍中,有一類考生可以稱為"名校一族"。這類考生非名校不報、非名校不考。他們中有的人明明可以上一個普通院校,但卻選擇再次考研;有的人為了考上心目中的名校,畢業后不找工作,已經成為專職考研一族多年;有的人為了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在大學期間不惜放棄興趣愛好以及一切社會活動而專注于名校考研題的攻克......這種對名校的癡情可以用"名校情結"來形容。這些名校一族為什么對名校如此癡情呢?他們到底為了什么呢?總結起來,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提升自我型:有的考生之所以選擇考研是希望通過進一步深造提升自己,希望自己能在該學科領域有所建樹。這類考生在報考學校時會更加看重學校的教學條件。毋庸置疑的,名校擁有更好的實驗室、更強的師資力量、更多的科研經費、更濃厚的學術氛圍。因此,如果能進入名校學習,將比在普通學校收獲更多。
實用主義型:現在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出臺"非重點大學畢業生不要"、"非211或985學校學生不要"等等限制措施。這些就業門檻促使有的畢業生在考研時選擇名校。在這類考生眼里,名校意味著畢業后更好的工作機會、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加寬廣的人際交往圈。
虛榮型:有的考生對名校癡情僅僅是想要證明自己有能力,覺得考上名校比較有面子,能讓老師、父母、朋友對自己刮目相看。
自我妨礙型:有一類考生,他們心里清楚自己的能力離考名校有一定差距,在內心深處也并不十分向往名校,但是他們卻對名校情有獨鐘。對考研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就考了試一試,能不能上無所謂"。這時,就要考慮這類考生是不是屬于自我妨礙型。所謂自我妨礙又稱自我設阻、自我設限,是指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自我妨礙發生在成就行為之前,為了給預期可能的失敗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如有的學生考試之前不努力學習而四處玩耍,這樣在考試失敗時就能將缺少復習時間作為失敗的借口;有的考生故意選擇不可能達到的目標,這樣在失敗時就能夠將失敗歸結為目標太大了而非自己能力不行。那些各方面能力非常一般但卻非名校不考、非名校不報的考生可能在潛意識里就是自我妨礙,目的在于為自己可能的失敗找借口。
綜合型:除了以上分別闡述的幾種考生類型外,還有一些考生屬于綜合型:既屬于自我提升型,也屬于實用主義型;既屬于實用主義型,也屬于自我妨礙型等;既屬于自我提升型,也屬于虛榮型。
關 于名校情結,其實早在2006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校園頻道就聯合實施了一項題為"您有名校情結嗎"的在線調查。結果顯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認為,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存在"名校情結"。此外,如果自己或子女的高考成績與名校錄取分數線只相差幾分,44.6%的受訪者表示"能花錢就花錢,能托人就托人,實在不行就復讀",總之不能就此"委屈了"。至于為何非名校不上,調查發現,76.0%的人認為名校有更優越的學習環境,68.1%的人覺得從名校畢業后能更容易找到工作,66.9%的人認為名校意味著更高層次的交往圈子,49.4%的人認為進了名校就意味著以后能掙到更多的錢。
雖然這是2006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雖然大部分的調查對象說的是高考中的"名校情結",但是事實上,當時間進入2010年,不僅在高考中存在"名校情結",而且在大學畢業生考研,甚至在初中、小學、幼兒園中都存在著典型的"名校情結"。具有"名校情結"的考生在報考學校時,對知名院校有一種強烈的偏愛,在這種偏愛的影響下,繼而產生非名校不考、非名校不讀的報考選擇。
【考研經驗:淺談“名校情結”】相關文章:
關于考研的經驗淺談05-10
名校碩士談考研方法經驗05-10
跨考生圓夢名校考研經驗分享05-07
淺談計算機專業考研經驗05-09
考研經驗:淺談跨專業考研專業課復習的教訓05-07
淺談經驗交流:走出考研“專業規劃”的誤區05-10
淺談東南大學通信考研成功的經驗05-08
淺談華師經管學院考研的初試和復試的經驗05-10
「考研經驗」考研心理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