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1
漢武帝時,有一個人名叫義縱,因為受到太后的恩寵,做了上黨郡某縣令。上任以后,公務辦得很出色,案子處理上敢作敢為,不論是有錢有勢的豪紳,還是平民,只要犯了法,義縱秉公審辦,皇上很贊賞他,調他做河內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禍害一方的豪門大族滿門抄斬,一時間,河內郡的治安和社會風氣大有好轉,有人不慎把東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沒有人搶走據為已有。
義縱調到南陽任太守時,一個做惡多端的'豪強地主寧成,正在南陽居住。寧成為了討好義縱,每次迎送都裝出謙恭的樣子。但是,義縱對他的惡行早有所聞,到南陽后立即展開調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關押起來。
后來,漢武帝又任命義縱做定襄太守。當時定襄的社會治安歷史學家混亂。義縱到任以后,把押在獄中的沒有加開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為重犯開脫罪責進行賄賂的二百多名門客親屬,一律嚴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內處死的就有四百多名。從此以后,定襄的人一聽到義縱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氣不冷卻渾身發抖。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2
【注音】bù hán ér lì
【成語故事】西漢漢武帝時酷吏義縱,在任定襄太守時,將獄中重刑犯120多人全部判死刑,罪犯家屬買通獄卒探監,結果也都全被判死刑,一天就處死400多人,一時引起很大的震動,人們紛紛感到非常恐怖寒栗,擔心有一天會被義縱殺掉。
【出處】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
《史記·酷吏列傳》
【解釋】栗:畏懼,發抖。不冷而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恐怖的.場合
【相近詞】毛骨悚然、提心吊膽、膽戰心驚
【相反詞】無所畏懼、臨危不懼
【其它使用】
◎ 這常常令患者們不寒而栗,難以接受,也往往使他們的家屬處在不勸病人放、化療不行,讓他們放、化療又不忍的兩難境地。
◎ 只要想一下在那些光線陰郁的居室、樓道、弄堂和公共廁所里,多少個靈魂正因此而蠢動著邪惡的計劃,你將毛骨聳然,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3
不寒而栗的成語故事:
成語來源于《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
西漢武帝的時候,有個名叫義縱的人。他姐姐義姁是個醫生。她因醫好了馮太后的病,馮太后很寵愛她,義縱也因此得到漢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黨郡一個縣做縣令,后又升為長安縣令。他在任職期間,能夠依法辦事,不講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權有勢的人,當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變。漢武帝認為他很有才干,就調任他為河內郡都尉,后又升為南陽太守。
當時,南陽城里居住著一個管理關稅的都尉名叫寧成,這人很殘暴,利用手中的權力橫行霸道,百姓們都很害怕他,甚至連進關、出關的官員都不敢得罪他。人們都說,讓寧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給狼管。寧成聽說義縱要來南陽任太守,有些不安。等義縱上任那天,帶領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邊迎接義縱。義縱知道寧成這樣做的目的,對他不理不睬。一上任,義縱就派人調查寧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統統殺掉,最后,寧成也被判了罪。這一來,當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為也有劣跡,嚇得逃離了南陽。
后來,漢武帝又調義縱任定襄(在今內蒙古)太守,那時,這個地區的治安很混亂。義縱一到定襄,就將監獄中二百多個重罪輕判的犯人重新判處、死刑,同時將二百多個私自來監獄探望這些犯人的家屬抓了起來,說他們想要為犯人開脫罪行,也一起判處、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殺了四百多人。盡管那天天氣不冷,然而,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后都嚇得不寒而栗。
義縱執法嚴峻,但也存在肆意殘殺的問題,因此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把義縱歸入酷吏一類。
明王鐸《擬山園選集·拔姜堯章雪竹圖》:"筆情入神,睢陽袁石寓(袁可立子)贈予己二十年。予有郁怫,命僮懸之梧桐島,不寒而栗。"
詞語辨析:
示例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真叫人~。
近義詞毛骨悚然、膽戰心驚
反義詞鎮定自若、面無懼色、若無其事
謎語:夏天打顫抖(打一四字成語)--不寒而栗
謎語解析:顫抖是指不停地哆嗦、顫栗;可夏天本是炎熱的,根本就不寒冷,卻顫抖著,實為"不寒而栗",其寓意為:因為害怕而形成發抖的樣子。
英文解釋
shiver all over though not cold;A chill runs down one's back.;cannot help shivering;One's skin begins to tighten up.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5-11
成語故事08-06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5-02
經典成語故事01-04
車水馬龍成語故事成語故事車水馬龍的故事11-18
兒童成語故事05-11
幼兒成語故事05-11
兒童成語故事05-11
中華成語故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