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的語言生動凝練,形象鮮明,具有詼諧性和倫理性,蘊藏豐富的知識和道理,很適合兒童平時多看有于成語事故。下面是陽光網小編分享的幼兒成語故事,歡迎閱讀。
義不容辭的故事:
【成語】: 義不容辭
【拼音】: yì bù róng cí
【解釋】: 容:允許;辭:推托。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率30萬大軍直取江南。東吳孫權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召集將領們商議對策。謀士張昭建議,立即發信給荊州的劉備,讓他和我們聯合起來抗擊曹操。因為劉備是我們東吳的女婿(劉備的妻子是孫權的妹妹),援助我們抗曹是他義不容辭的。劉備見信后找諸葛亮商量。諸葛亮說,曹操新近殺了西涼太守馬騰,所以只要派人去聯絡馬騰的兒子馬超,讓他帶兵入關,就能叫曹操無法再來進攻江南了。這個成語意思是在道義上是不允許推辭的
月下老人的故事:
【成語】: 月下老人
【拼音】: yuè xià lǎo rén
【解釋】: 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后泛指媒人。簡稱“月老”。
【成語故事】:
唐朝時候,有一位名叫韋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韋固在街上閑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書,而他身邊則放著一個裝滿了紅色繩子的大布袋。韋固很好奇的過去問他說:老伯伯,請問你在看什么書呀!那老人回答說:這是一本記載天下男女婚姻的書。韋固聽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問說:那你袋子里的紅繩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老人微笑著對韋固說:這些紅繩是用來系夫妻的腳的,不管男女雙方是仇人或距離很遠,我只要用這些紅繩系在他們的腳上,他們就一定會和好,并且結成夫妻。韋固聽了,自然不會相信,以為老人是和他說著玩的,但是他對這古怪的老人,仍舊充滿了好奇,當他想要在問他一些問題的時候,老人已經站起來,帶著他的書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韋固也就跟著他走。
到了米市,他們看見一個盲婦抱著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過來,老人便對韋固說:“這盲婦手里抱的小女還便是你將來的妻子。”
韋固聽了很生氣,以為老人故意開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殺掉,看他將來還會不會成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當韋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帳時,卻已經不見他的蹤影了。
光陰似箭,轉眼十四年過去了,這時韋固以找到滿意的對象,即將結婚。對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長得很漂亮,只是沒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覺得非常奇怪,于是便問他的岳父說:“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聽了以后便說:“說來令人氣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陳氏抱著他從米市走過,有一個狂徒,竟然無緣無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沒有生命危險,只留下這道傷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韋固聽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他想:難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殺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緊張的追問說:“那保母是不是一個失明的盲婦?”
王泰看到女婿的臉色有意,且問得蹊蹺,便反問他說:“不錯,是個盲婦,可是,你怎么會知道呢?”
韋固證實了這各式時候,真是驚訝極了,一時間答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平靜下來,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盤說出。
王泰聽了,也感到驚訝不已。
韋固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話,并非開玩笑,他們的姻緣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婦兩更加珍惜這段婚姻,過著恩愛的生活。
不久這件事傳到宋城,當地的人為了紀念月下老人的出現,便把南店改為“訂婚店”。
由于這個故事的流傳,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結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紅繩,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
眾叛親離的故事:
【成語】: 眾叛親離
【拼音】: zhòng pàn qīn lí
【解釋】: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成語故事】:
春秋時,衛國第十三代君主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晉,一個是公子州吁。州吁有些武藝,喜歡打仗。他見哥哥桓公是個老實人,便陰謀篡位。就在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上洛陽去參加周天子平王的喪禮,州吁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給他送行。他端著一杯酒,對桓公說:“今天哥哥出門,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會回來,兄弟太費心了!衛桓公說。接著,衛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衛桓公不備突然拔出匕首,把衛桓公殺了。州吁殺了衛恒公,做了衛國國君。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但由于鄭國嚴密防守,進攻以失敗告終。魯國的國君隱公聽到這些情況后,問大夫眾仲說:州吁這樣干,能長久得了嗎?眾仲回答說:“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處興風作亂,老百姓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為人十分殘忍,殺戮無辜,誰還敢去親近他呢?這樣。老百姓反對他、親信的人也會逐漸離開他,他的政權怎么會長久呢?眾仲接著又說:“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斂和節制,其結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敗的命運正等著他呢!果然,不到一年,衛國的老臣石醋,借助陳國的力量,把州吁殺了。
縱虎歸山的故事:
【成語】: 縱虎歸山
【拼音】: zòng hǔ guī shān
【解釋】: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成語故事】:
曹操親率大軍戰勝呂布后,劉備跟隨曹操到都城許昌。曹操表面上對劉備非常尊重,實際上很不放心;常派人察看劉備的動靜。當時,被曹操硬逼到許昌的漢獻帝,正下密詔組織一些人,準備誅殺曹操。劉備是漢朝的宗室,也參與了這一秘密活動。為了避免曹操的懷疑,他常常關著大門,躲在院子里種菜,裝出胸無大志的樣子。謀士程吳看出劉備不是一般的人,對曹操說:“我看劉備此人志向不小,頗有點英雄氣概。如果現在不殺他,將來必成禍患。”曹操拿不定主意,征求另一謀士郭嘉的意見。郭嘉認為,現在正是用人之時,劉備是英雄,失敗了才投奔曹操,如果殺了他,會落得個害賢的壞名聲,沒有什么好處。曹操認為他說得對。不久,袁術因被曹軍打敗,想去投奔袁紹。曹操不愿讓袁術、袁紹兩股勢力聯合,準備派兵去攔截袁術。一心想脫身的劉備見機會來了,對曹操說:“袁術投奔袁紹必經徐州,請將軍撥給我一些兵馬,在半路上截殺,保證能捉住袁術。”曹操不疑有他,奏明獻帝,讓劉備帶領五萬人馬前往徐州。劉備立即率軍匆忙出發。關羽、張飛看到他慌忙的樣子,很不理解,問道:“哥哥此次出征,為何如此急急忙忙?”劉備解釋說:“我在曹操手下好象是籠中的鳥、網中的魚,很不安全,也無法施展自己的本事。這次出征,就好比魚兒回到了大海,鳥兒飛上了天空,可以任意暢游翱翔,再也不會受人家限制了。”劉備剛走,郭嘉、程吳從外地趕回許昌。他們聽說曹操放走了劉備,急忙去見曹操。程吳說:“從前劉備做豫州牧時,我等曾請求您把他殺掉,丞相沒有聽從;如今您又給了他許多兵馬,這等于把蚊龍放回大海,把猛虎放歸深山啊。以后再想制服他,能夠辦得到嗎?”郭嘉接著說:“即使丞相不把他殺掉,也不該輕易放他離去。人說得好,一旦放跑了敵人,就會帶來無窮的后患。”
幼兒成語故事摘抄:
為富不仁的故事:
【成語】: 為富不仁
【拼音】: wéi fù bù rén
【解釋】: 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
【成語故事】:
戰國時,騰國很弱小。當時各國諸侯都為開疆拓土而不斷發動戰爭,尤其是大國諸侯隨便制造一個事端就向小國興兵。戰勝之后,小國輕則割地賠款,重則國家從此消失。大國諸侯嘗到了甜頭,發動戰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喊殺之聲在華夏大地上回蕩,戰爭風云經年不散,把那個時期稱為戰國,真正的名副其實。滕國本來就國勢衰微,到了滕文公繼位時,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府庫空虛,民生凋敝,四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滕文公決心收拾殘局,振興滕國。他首先征詢朝中文武官員的意見,讓官員們拿出治國興邦的辦法。滕國官員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不知從何處著手,一個個都像鋸掉了嘴的葫蘆,開口不得,悶悶不語。滕文公一氣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宮中憑欄遠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學問家孟子現今正旅居滕國,為什么不請教他呢。于是,滕文公輕車簡從,來到孟子住處。孟子見國君親自前來,覺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后,首先問道:“老朽不過是一介布衣,不敢勞駕國君,如有疑問,老朽樂于效力。”滕文公長嘆一聲說:“您是大學者,大賢人,所以特來請教。您知道,滕國兵微將寡,國家貧弱,依先生之見,怎樣才能使滕國早日富強起來不受鄰國欺侮呢?”孟子見滕文公態度誠懇,便直言相告說:“人民是國家的本源,把一個國家比喻為大樹,那么人民就是樹根,樹根越發達粗壯,才能使技干強健,樹葉茂密,大樹才能茁壯生長呀。”滕文公問:“怎樣才能使樹根健壯呢?”孟子說:“當然要施仁政,孔子說:仁者愛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不要隨意增加人民的負稅。人民安居樂業了,還愁國家不富嗎。陽虎說的想發財就不能講仁義這句話十分荒謬。對一國之君來說,只有講仁義才能使人民愛國,人民才肯為國家效命。如果,國君橫征暴斂,弄得人民怨聲載道,人民當然不愿為國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決心在國內推行仁政。
刎頸之交的故事:
【成語】: 刎頸之交
【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
【解釋】: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成語故事】:
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被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后,就處處避著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里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為,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并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后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于改過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成語】: 五十步笑百步
【拼音】: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解釋】: 作戰時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成語故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對管理國家大事,一向盡心盡力,對百姓的`照顧也非常周到,可是為什么我國的人民并沒有增多,而鄰國的人民也沒有減少呢?”孟子說:“您是怎么照顧人民的呢?”梁惠王說:“像河內有了災荒,我就把他們移到河東去;要是河東的收成不好,我也照樣辦理。放眼看天下,有哪一國的國君像我這樣的呢?”孟子笑著說:“讓我來舉一個戰爭的例子吧!如果一方戰敗,士兵紛紛逃走,有的逃了五十步,有的逃了一百步,逃了五十步的就笑別人“貪生怕死”,這樣的情形,您認為如何呢?”梁惠王說:“不對的,那士兵只不過是因為自己跑得慢而落后了五十步罷了。”孟子接著說:“同樣的道理,你雖然在小地方照顧了百姓,可是你喜歡打仗,而且一打起來,百姓成千成萬的死去,這和鄰國又有什么兩樣呢?不也像是五十步在笑百步那樣的情形嗎?”
栩栩如生的故事:
【成語】: 栩栩如生
【拼音】: xǔ xǔ rú shēng
【解釋】: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成語故事】: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作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么一個人。
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振奮,封他為陽陵君,采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幼兒成語故事精選:
外強中干的故事:
【成語】: 外強中干
【拼音】: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解釋】: 干:枯竭。形容外表強壯,內里空虛。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的晉獻公死后,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上了國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經答應過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鎮割讓給秦國,當作救命之恩。可是,當上國君之后的夷吾并沒有實現諾言。
后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伸出援手幫助秦國,秦穆公為此懷恨在心。后來,秦穆公發兵攻打晉國,很快就打到晉國的一個城鎮,為了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兵反抗。他下令拉戰車的馬,一定要用鄭國的駿馬。有位大臣看到,連忙對晉惠公說:鄭國的馬看起來雖然很強壯,但是實際上卻很虛弱,打起仗來一緊張就會不聽指揮。到那時,進退不得,大王還是不要做此決定吧!但是晉惠公一點都不愿意聽大臣的勸告,果然,沒多久晉惠公的馬車就出不聽指揮,而晉惠公一下就被秦軍捉住,當了俘虜,晉國因此而大敗。
天之驕子的故事:
【成語】: 天之驕子
【拼音】: tiān zhī jiāo zǐ
【解釋】: 驕子:父母溺愛驕縱的兒子。老天爺的寵兒。原指強盛的北方民族胡人,后也指為父母溺愛、放肆不受管束的兒子。
【成語故事】:
西漢時,匈奴常侵擾邊郡。漢武帝派兵出擊,多次得勝。
公元90年,匈奴騎兵又侵占五原、酒泉,殺掠當地百姓。漢武帝派大將李廣利等率軍反擊匈奴。匈奴單于(最高首領)丟棄了糧草、武器,卻保存著實力。李廣利大敗匈奴。這時,他家屬犯罪下獄的消息傳來,他很擔憂。謀士獻計要他將功折罪。于是他揮兵北進,浴血沙場。后匈奴單于又乘機領兵襲擊李廣利。他招架不住,便投降了。單于為了籠絡住李廣利,把女兒嫁給他。一年后,李廣利遭到匈奴丁靈王衛律的嫉妒,被害死。
單于致書漢武帝:強胡,天之驕子。他要漢朝每年贈他美酒、綢緞等。漢武帝只得承認強胡難滅,以后與匈奴時和時戰。
匈奴人自稱天之驕子即為天所驕寵,故極強盛。后也指非常勇敢或有特殊貢獻的人。
十面埋伏的故事:
【成語】: 十面埋伏
【拼音】: shí miàn mái fú
【解釋】: 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周圍布置了重重埋伏。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韓信屬于楚軍的行列,曾經多次參加戰爭,但是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后來楚軍由項羽指揮,可是項羽卻不肯重用韓信,因此他決定到劉邦領導的漢軍中找出路。韓信本來就不是什么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漢軍中間他還是沒有機會,等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還是沒有任何音訊,最后又無奈又生氣的韓信只好不告而別。漢軍大將蕭何知道韓信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馬加鞭把韓信給追了回來,然后又稟告漢王讓韓信做了大將。
韓信做了大將后,取得了關中的三秦之地,當韓信打敗齊國的同時,漢王正被楚霸王項羽逼得走投無路,這時韓信要求做齊王,漢王無奈只好答應,韓信率軍三十萬攻占了蘇北,把項羽的楚軍圍在垓下,還專門針對項羽的驍勇采用了步步為營、的戰術,終于打敗了項羽的'楚軍。
傷風敗俗的故事:
【成語】: 傷風敗俗
【拼音】: shāng fēng bài sú
【解釋】: 傷、敗:敗壞。指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遣責道德敗壞的行為。
【成語故事】:
唐憲宗時,佛教盛行,連憲宗也篤信佛教。有一次,憲宗把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塊遺骨迎進宮內供奉。韓愈反對憲宗這一做法,特地寫了《論佛骨表》,呈交給憲宗進行諫阻。在《論佛骨表》中,韓愈說:佛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古時候根本沒有。堯、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們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們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佛教是從東漢明帝時期傳人中國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齊、梁、陳和北魏后的各個朝代,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來說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葷,還三次出家當和尚,結果還是被叛軍包圍,活活餓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卻悲慘死去。現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宮里來供奉,使王公大臣們奔走施舍,浪費大量的財富。有的百姓愚昧無知,甚至發狂地燒的自己的身體,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敗壞風俗的事,會被人們當作笑話四處傳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來,應當把那塊佛骨扔進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門可羅雀的故事:
【成語】: 門可羅雀
【拼音】: mén kě luó què
【解釋】: 羅:張網捕捉。大門之前可以張起網來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
【成語故事】:
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曾經為漢武帝手下的、兩位大臣合寫了”一篇傳記,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鄭莊。汲黯,字長孺,濮陽人,景帝時,曾任“太子洗馬”,武帝時,曾做過“東海太守”,后來又任“主爵都尉”。鄭莊,陳人,景帝時,曾經擔任“太子舍人”,武帝時擔任“大農令”。這兩位大臣都為官清正,剛直不阿,曾位列九卿,聲名顯赫,權勢高,威望重,上他們家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出出進進,十分熱鬧,誰都以能與他們結交為榮。可是,由于他們太剛直了,漢武帝后來撤了他們的職。他們丟了官,失去了權勢,就再也沒人去拜訪他們了。開封的翟公曾經當過廷尉。他在任上的時候、登他家門拜訪的賓客十分擁擠,塞滿了門庭。后來他被罷了官,就沒有賓客再登門了。結果門口冷落得可以張起網來捕捉鳥雀了。官場多變,過了一個時期,翟公官復原職。于是,那班賓客又想登門拜訪他。程公感溉萬千,在門上寫了幾句話:“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責一賤,交情乃見。”
【幼兒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幼兒簡短的成語故事04-18
適合幼兒聽的成語故事05-03
嬰幼兒成語故事04-18
跳梁小丑幼兒成語故事04-17
退避三舍幼兒成語故事04-14
幼兒園成語故事有哪些04-18
暗箭傷人的幼兒園成語故事04-18
一諾千金的幼兒成語故事04-10
經典成語故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