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臨渴掘井成語故事
臨渴掘井成語故事1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昭公被魯國人趕出魯國,他逃難到齊國。齊景公問他為什么把國王的'位子給丟了,他說他沒有任用忠良之材,只信任那些吹噓拍馬之輩。齊景公問晏嬰魯昭王能否重新做一個好國王,晏嬰認為一個臨噎而掘井的人是不會成功的。
【拼音】lín kě jué jǐng
【出處】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釋義】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沒有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事到臨頭才想辦法
【相近詞】措手不及、臨陣磨槍
【相反詞】有備無患、常備不懈
【押韻詞】虎生而文炳、捐軀摩頂、三六九等、圓冠方領、浮萍浪梗、立竿見影、消聲匿影、不情之請、渺無蹤影、無蹤無影、......
【成語示列】一著空虛百著空。臨渴掘井,悔之何及。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五回
臨渴掘井成語故事2
成語臨渴掘井出處:感到渴了才挖井,事到臨頭才想辦法,晚了!來不及了!
這個成語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臨渴掘井感到渴了才挖井,事到臨頭才想辦法,晚了!來不及了!
這個成語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春秋時,魯昭公被逐出國,逃亡到了齊國。齊錄公對他說:“你正是年輕有為的時候,怎么就把國君的位置丟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_公說:“早些時候,人們都對我很好,有很多人經常鼓勵我,而我沒有親近他們,也有很多人經常勸誡我,而我也沒有聽信他們。因此,逐漸地內無心腹、外無援助,真正愛護我的人一個也沒有,奉承我、欺騙我的人反倒很多。這樣,我就好比秋天的蓬似的,表面枝葉似乎還很好看,其實根莖都已經枯萎,秋風-起,于是連根拔掉了。”
齊景公聽了,認為頗有道理,便把這番話轉告齊大夫晏嬰,并且說;“要是現在有可能讓昭公回魯國去,大概他可以成為一個賢明的國君了吧?”晏子說:“不會。蹚水過河而溺水的人,多半因為事先不探明河水的情況,迷路的'人也多半因為事先沒有問清路徑,等到他溺水以后才去探水,迷路以后才來問路,不是已經晚了嗎?這好比臨到戰亂已經爆發了的時候,才急著去鑄造兵器;遇到吃東西在喉嚨里干噔得想喝水的時候,才急著去挖井一樣,雖然非常急切,可是怎么來得及呢?”
臨渴掘井成語故事3
春秋時代,魯昭公因為在國內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齊國。齊景公問他:“你是怎樣治理國家的呢?怎么會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魯昭公說:“因為我沒有接近愛護我的人,也沒有接納規勸我的人,結果弄得內外孤立,到現在已經沒有人真心要幫助我了。倒是那些奉承和對我說假話的人很多,我現在就好比蓬草一般,等到秋天一到,就會被連根拔起的`。”景公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就轉告晏子,并認為如果讓魯昭公回去,將會成為一位賢良的國君。但晏子并不認為如此,他說: “掉在水里的人,原先并沒有想到會失足落水,事后才想到應該防備;同樣的,迷路的人,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才會注意到路徑到底在那。”魯昭公的情形,就好象面臨災難的人,急著鑄造兵器;口渴了,才急著挖井取水,雖然最快的速度進行,但還是太遲了。
上面這些話是不是很有意義?后人將它引申成“臨渴掘井”,就是用來譏笑不提早做準備,等到事情臨時,才急著應付。也可以說是臨時抱佛腳了。
臨渴掘井成語故事4
春秋時期,魯昭公因為不善治國。被人趕下了臺,只能跑到鄰近的齊國去避難。齊景公就問魯昭公: “你年紀不大便失掉了國家,你有沒有反省過,這是什么原因呢?”
魯昭公回答說:“我年紀輕,有很多人愛護我,可是我沒有去和他們親近;有很多人規勸我,可是我沒有聽從他們的意見。漸漸地,弄成了內無竭力幫助我的人,外無擁護我的'人。倒是周圍有好些人奉承我,對我說假話。這就好像秋天的蓬草那樣,根莖已經快枯萎了,而枝葉看上去依舊長得很好看,可是等到蕭瑟的秋風一起,枝枝葉葉都被連根拔起來了。”
齊景公認為魯昭公還年輕,現在又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與過失,今后或許還能成為一個賢良的國君,于是就問身邊的宰相晏子:“如果讓魯昭公仍舊回到魯國去,他能不能重新成為一位賢君呢?”
晏子回答說:“不行。一個人已經掉在水里,然后才追究掉在水里的原因;已經迷了路,然后才去問道,這就好比危難已經臨頭,才計劃去打造兵器,進行抵抗;喉嚨口被食物堵塞住,咽不下東西了,才籌劃挖井取水,潤喉去噎,即使你用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也已經來不及了。”
齊景公聽罷這番話,點頭稱是,默然不語。
臨渴掘井成語故事5
1 臨渴掘井的故事
春秋時代,魯昭公因為在國內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齊國。齊景公問他:“你是怎樣治理國家的呢?怎么會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魯昭公說:“因為我沒有接近愛護我的人,也沒有接納規勸我的人,結果弄得內外孤立,到現在已經沒有人真心要幫助我了。倒是那些奉承和對我說假話的人很多,我現在就好比蓬草一般,等到秋天一到,就會被連根拔起的'。”景公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就轉告晏子,并認為如果讓魯昭公回去,將會成為一位賢良的國君。但晏子并不認為如此,他說:“掉在水里的人,原先并沒有想到會失足落水,事后才想到應該防備;同樣的,迷路的人,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才會注意到路徑到底在哪兒。”魯昭公的情形,就好像面臨災難的人,急著鑄造兵器;口渴了,才急著挖井取水,雖然最快的速度進行,但還是太遲了。
2 臨渴掘井的材料
【注音】lín kě jué jǐng
【出處】明·朱伯廬《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解釋】臨:到,接近;感到渴了才掘井,比喻平時沒有準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指事到臨頭才想辦法
【近義詞】措手不及、臨陣磨槍、臨時抱佛腳
【反義詞】有備無患、常備不懈、未雨綢繆
【年代】古代
【例句】小林平時不好好學習,快考試了才開夜車,這種~的方法,能解決問題嗎?
3 臨渴掘井的點評
魯昭公的失敗是必然的,他說的條條是道,但是始終沒有找自身的問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什么事情都要等到發生后才后悔,再去想辦法就已經晚了,要未雨綢繆,不要臨渴掘井。還有我們要經常自我反省,多思考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才不會落到魯昭公這個地步。
【臨渴掘井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5-11
成語故事08-06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5-02
經典成語故事01-04
車水馬龍成語故事成語故事車水馬龍的故事11-18
兒童成語故事05-11
幼兒成語故事05-11
兒童成語故事05-11
中華成語故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