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三字經的故事

時間:2024-06-15 11:14:28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

  [注釋]

  琢:雕飾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義:理義,做人做事的道理。親:接近。

  師友:老師與朋友。禮儀:泛指一切禮節儀式。

  [語譯]

  玉是一種可以用來當裝飾品的石頭,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為人見人愛的美器;同樣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奮求學,是不會懂得禮節道義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紀還小的時候,便要多多親近好的老師及好的朋友,從而學習到做人處世的基本禮節儀式。

  [故事]

  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于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

  沒想到,宮里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厲王死后,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

  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2

  1、《孔融讓梨》

  中國人尊敬長輩叫“孝”,尊敬兄長叫“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孔融是東漢末年人,他四歲時,一次有人送來一筐梨,他和幾個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個。有人問“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說“哥哥年紀大,應該吃大的。”孔融這么小年紀已知道傳統美德。

  2、《母子同刑》

  三國時期,魏國王經在征討篡位的司馬昭時被捕,司馬昭要王投降,并抓來他的母親相威脅。王說“為國盡忠,死而無怨。”司腦羞成怒,決定處死王母子。臨刑前,王苦著對母親說,是自己連累了她。母親卻笑著說,自己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王在忠與孝矛盾時選擇了忠,實際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敬仰。

  3、《孟母斷機》

  有一天,孟軻讀書厭倦了,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十分生氣,就把梭子折斷,在了地上。孟軻很奇怪,問母親為什么發火。孟母說》“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織,你的學習也像織布一樣,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學業未成就厭倦了,就像折斷的梭子一樣,還能織布嗎?”孟軻聽后恍然大悟,從此學習更用功,終究成為著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

  竇禹鈞是五代后晉人,年輕時人品極差,家里本來已經很有錢,還貪得無厭,盤剝窮人。他妻妾成群卻沒有兒子。一次他做夢,夢見父親對他說,如果再心術不正,上天會懲罰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壞事了,并開始幫助窮人。后來有夢見父親對他說,他將會有五個兒子,還能長壽。果然他生了五個兒子。他記住自己的教訓,對兒子嚴加管教,后來五個兒子,都當了大官,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遷》

  孟軻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親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貧窮,但母親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們最初住在墳地旁,孟軻就模仿做喪事。孟母很擔心,就搬到集市上,與一家屠夫為鄰,孟軻又模仿起殺牛羊來了。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學校附近,從此孟軻就跟著專心學習禮議。孟軻從小受到教育,最終成為著名思想家。

  6、《鐵杵成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功,經常逃學。有一次,他又逃學去玩,在河邊看到一位老奶奶專心致志地磨一根鐵棒。他奇怪地問這是干什么,老奶奶說要把鐵棒磨成針。他不理解,這么大的鐵棒要磨到什么時候?可老奶奶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深受啟發,從此發憤學習,終于成為天下最著名的詩人。

  7、《鴻門宴》

  秦末,劉邦攻下秦都咸陽,其手下告訴項羽說,劉邦有野心,項羽聽后很害怕欲殺劉邦,即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席間指使項莊舞劍要殺劉邦,多虧項伯保護幸免于難,后來在劉邦護衛的斥責下,項羽才放棄殺劉邦的念頭。

  8、《韋編三絕》

  孔子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一生都沒有松懈過。那時候還沒有紙,書都是用竹簡作成的,再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孔子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閱竹簡,結實的牛皮繩居然因磨斷而換了三次。可見沒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為有學問的人。

  9、《殺妻求將》

  戰國軍事家吳起,其妻子是齊國宗室的女兒,他們住在魯國。不久齊國發兵攻打魯國,有人推薦吳起率兵抵抗,魯穆公因吳妻是齊國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吳知道后,為了功名,居然殺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敗了齊軍。吳雖成名,但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鄙視。

  10、《大禹治水》

  上古時期,洪水泛濫,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親鯀去治水,由于方法不當,洪水越來越大,鯀因此被殺。大禹后來接替父親,繼續治水,并吸取父親的教訓,采取疏導法終于制服了洪水。其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歷代人的稱贊。

  11、《孫敬懸發》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嗜好讀書。讀書時間長了,免不了會瞌睡。為了不影響讀書,孫敬想了個辦法》他在梁上系根繩子綁住頭發,這樣打瞌睡時一點頭,疼痛就趕走睡魔。最終他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12、《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縱橫戰略家,開始時隨鬼谷子學縱橫術,學成后變賣家產四處游說,。幾年后,沒有一官半職,錢也花光了,只好回家。父母。妻子。兄嫂都認為他沒本事沒出息,都不理他。于是,他開始發憤讀書,困了就用錐子刺大腿來提神。最后終于學成,提出了六國聯合對付秦國的合縱術,成了天下名人。

  13、《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一次吳國將越王勾踐包圍,勾踐只好求和,但發誓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恥辱,他床上鋪刺人的柴草,并懸掛一個苦膽,每天睡柴草嘗苦膽,以此激勵自己,使越國實力不斷增強,最終滅了吳國。

  14、《孫康映雪》

  孫康是晉朝時期的大學學問家,小時家里很窮,連燈油也買不起,但他還是想盡辦法讀書,一個雪夜,他拿著書在月光下讀,由于看不清兩眼發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鏡子,把書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驚喜萬分直到這次讀完。長大后憑著苦讀學到的知識,成了一名大學問家。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3

《孫敬懸發》

  “頭懸梁”的`是晉朝人孫敬。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后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后入學。他曾采楊柳為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是歷史上“輯柳”的典故。《太平御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困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發綁起來吊在房梁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發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4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注釋]

  三才:為天才、地才、人才的總稱。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總稱綱:綱領、要領。

  義:凡事合宜的意思。親:親切和睦。順:和順無爭。

  [語譯]

  三才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電、雨、雪、風、霜、云、霧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鳥、蟲、魚、獸的大地以及萬物之靈的人們。此外,三光照射著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與人之間要維持良好的關系,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綱領,那就是君臣之間要講義理。父子之間要親睦夫妻之間則要和順,這樣國家才能充滿祥和安康的氣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會的風俗使天下永遠和平,人類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婦間的相處關系,一旦建立了和諧的關系,許多紛爭就不會發生了。

  有一次,楚莊王招待臣子們喝酒,喝到一半,燭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時,調戲楚莊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這個人的帽帶,準備等燭火從新點燃時清楚莊王將他治罪。

  楚莊王知道這件事后,很自責地說:

  “都是我請喝酒,才會發生這種事,現在大家都把帽帶解下來,再繼續喝酒吧!”

  等到燭火從新亮起,在座的每個大臣,沒有一個人系著帽帶。如此一來,妃子要楚莊王抓的大臣,也無從查起了。

  幾年后,楚國與敵人作戰戰爭中有位奮勇殺敵,立了不少功勞的,正是當年被妃子扯下帽帶的人。他為了報答楚莊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報他的恩德。他們這種君臣之義,確實讓人由衷欽佩。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5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注釋]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順父母;弟,恭敬兄長。次:接下來、其次。

  見聞:眼見與耳聞,指看到和聽到的知識。數:數目或數字。文:文學。

  [語譯]

  一個人必須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順父母、恭敬兄長,其次要學習各種常識,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術及認識文字,才能夠研讀古人的文章。

  天的萬物得計算,都是從一開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數字,接著還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萬,一直變化下去,沒有止盡的時候。

  [故事]

  一個人無論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學問,都應該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績,千萬不要學明朝的吳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吳同是明朝人,從小便跟著泥匠師傅學功夫,但是吳同是個很懶惰的人,每次師傅交代他的事,總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藝能象師傅一樣好,可是又不肯從最基本的手藝慢慢練習,所以學了幾年,還是蓋不了一間房子。這天,師傅決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內蓋好一間房子。

  吳同心想,這實在太容易了,只要把從師傅那里偷偷學來的技術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吳同果真蓋好了一間房子。

  第四天時,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使得吳同蓋的`房間頓時倒塌成一灘爛泥。還沒有讓師傅看過,自己蓋的房子就這么,沒有了,吳同心里既懊惱,又羞愧,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循序漸進的把蓋房子的工夫學好,不再好高騖遠了。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6

《蘇洵二十七方才學習》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辟,語言鋒利,縱橫捭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7

  1、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解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2、三字經: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4、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解釋」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5、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6、三字經: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7、三字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8、三字經: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9、三字經: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11、三字經: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解釋」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12、三字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解釋」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后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13、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14、三字經: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解釋」什么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15、三字經: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解釋」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16、三字經: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解釋」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17、三字經: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解釋」至于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18、三字經: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釋」“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19、三字經: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解釋」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20、三字經: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21、三字經: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解釋」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22、三字經:曰岱華,蒿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岳”,就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23、三字經: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解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24、三字經: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5、三字經: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解釋」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于植物,在陸地上和水里到處都有。

  26、三字經: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解釋」蟲、魚、鳥、獸屬于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7、三字經: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釋」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28、三字經: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解釋」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谷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后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后,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9、三字經: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解釋」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里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30、三字經: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解釋」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31、三字經: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釋」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32、三字經: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釋」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33、三字經: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解釋」我國古代人把制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34、三字經: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解釋」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35、三字經: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解釋」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36、三字經: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解釋」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37、三字經: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解釋」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38、三字經: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解釋」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39、三字經: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解釋」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40、三字經: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解釋」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41、三字經: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解釋」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42、三字經: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解釋」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于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43、三字經: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解釋」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44、三字經: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解釋」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45、三字經: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解釋」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并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46、三字經: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解釋」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47、三字經: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解釋」《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48、三字經: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解釋」《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49、三字經: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釋」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50、三字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解釋」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51、三字經:中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

  「解釋」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52、三字經: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解釋」《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53、三字經: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解釋」《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54、三字經: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解釋」《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55、三字經: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解釋」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56、三字經:大小戴,注禮記。述圣言,禮樂備。

  「解釋」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圣賢的著作,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57、三字經: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解釋」《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58、三字經: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解釋」后來由于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59、三字經: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60、三字經: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解釋」經傳都讀熟了然后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并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1、三字經: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解釋」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62、三字經: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解釋」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后,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63、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后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64、三字經: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解釋」黃帝之后,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65、三字經: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后人稱為三王。

  66、三字經: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67、三字經: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后延續了八百多年。

  68、三字經: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后,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69、三字經: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70、三字經: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解釋」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后,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71、三字經: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72、三字經: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解釋」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73、三字經: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解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后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炎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74、三字經: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解釋」晉朝王室南遷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75、三字經: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

  「解釋」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后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76、三字經: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解釋」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后,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77、三字經: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解釋」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后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78、三字經: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解釋」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后梁。

  79、三字經: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解釋」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80、三字經: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解釋」趙匡胤接受了后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81、三字經: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解釋」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后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一了中國。

  82、三字經: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解釋」元趄的疆域很廣大,所統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83、三字經: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解釋」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后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他自己當上了皇帝,號洪武,定都在金陵。

  84、三字經: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85、三字經: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解釋」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后滅亡。

  86、三字經: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釋」清軍入關后,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87、三字經: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夸。

  「解釋」順治皇以后,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

  88、三字經: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解釋」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軍,直攻北京。

  89、三字經:同光后,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解釋」同治、光緒皇帝以后,清朝的國勢已經破敗不堪,當傳到第九代宣統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90、三字經: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解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91、三字經: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解釋」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歷史,我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92、三字經: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解釋」中國和歷史書雖然紛繁、復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后讀《漢書》。

  93、三字經:后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

  「解釋」第三讀《后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

  94、三字經: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解釋」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95、三字經: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釋」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恒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96、三字經: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解釋」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圣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97、三字經: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解釋」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98、三字經: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解釋」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99、三字經: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釋」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100、三字經: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解釋」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求學。

  101、三字經: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解釋」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里仍堅持讀書。

  102、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解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后來成了大學問家。

  103、三字經: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解釋」象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后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于將來后悔。

  104、三字經: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解釋」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8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注釋]

  香:東漢時代的孝子,姓黃名香。溫席:溫暖枕席。執:實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年才四歲,便知道謙讓之禮。弟:動詞,尊敬兄長。

  長:這里指兄長。知:曉得、了解。

  [語譯]

  黃香九歲的時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體溫暖床上的枕席,再請父親去睡覺。他這種孝親的行為,不但是他該做的,也是我們應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人送來一籃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較大的梨子讓給哥哥,自己挑較小的吃。他這種尊敬兄長的德行,也是我們從小便該知道的。

  [故事]

  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

  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后,才讓父親入睡。

  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夸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和黃香同一個時代,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

  “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9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10

  孟母斷機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圣。

  [白話]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親。丈夫死后,和兒子孟子生活在一起,為了教育兒子曾經三次搬家(見孟母三遷)。到孟子年齡大一點,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孟母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么?”孟子說:“為了自己。”孟母非常氣憤,用刀砍斷織布機,說:“你慌廢學業,就像我砍斷這織布機。”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學苦讀,后來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11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注釋]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據。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語譯]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說的五行,古人認為天下的種種東西實在太復雜、太深奧了,使用五行來函蓋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數字一樣,十分復雜,但似乎也十分有條理。

  古時候計時標記有兩種,一是十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候的人,看見天下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覺得太復雜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觀念來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認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關。

  有個叫鄒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說。他認為作天子的'一定要擁有五行中的一德,這樣地位才能穩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說皇帝的了土德,因此當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顏色就是黃色。后來,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興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點復雜,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夠了。

  “天干和地支”相傳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來計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從甲子開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時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12

  《三字經》故事(一)孟母三遷:

  孟軻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親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貧窮,但母親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們最初住在墳地旁,孟軻就模仿做喪事。孟母很擔心,就搬到集市上,與一家屠夫為鄰,孟軻又模仿起殺牛 羊來了。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學校附近,從此孟軻就跟著專心學習禮議。孟軻從小受到教育,最終成為著名思想家。

  《三字經》故事(二)孟母斷機:

  有一天,孟軻讀書厭倦了,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十分生氣,就把梭子折斷,在了地上。孟軻很奇怪,問母親為什么發火。孟母說:“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織,你的學習也像織布一樣,只有不分 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學業未成就厭倦了,就像折斷的梭子一樣,還能織布嗎?”孟軻聽后恍然大悟,從此學習更用功,終究成為著名思想家。

  《三字經》故事(三)五子登科:

  竇禹鈞是五代后晉人,年輕時人品極差,家里本來已經很有錢,還貪得無厭,盤剝窮人。他妻妾成群卻沒有兒子。一次他做夢,夢見父親對他說,如果再心術不正,上天會懲罰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壞事了,并開始幫助窮人。后來有夢見父親對他說,他將會有五個兒子,還能長壽。果然他生了五個兒子。他記住自己的教訓,對兒子嚴加管教,后來五個兒子,都當了大官,這就是五子登科。

  《三字經》故事(四)孔融讓梨:

  中國人尊敬長輩叫“孝”,尊敬兄長叫“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孔融是東漢末年人,他四歲時,一次有人送來一筐梨,他和幾個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個。有人問:“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說:“哥哥年紀大,應該吃大的。”孔融這么小年紀已知道傳統美德。

  《三字經》故事(五)母子同刑:

  三國時期,魏國王經在征討篡位的司馬昭時被捕,司馬昭要王投降,并抓來他的母親相威脅。王說:“為國盡忠,死而無怨。”司腦羞成怒,決定處死王母子。臨刑前,王苦著對母親說,是自己連累了她。母親卻笑著說,自己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王在忠與孝矛盾時選擇了忠,實際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敬仰。

  《三字經》故事(六)殺妻求將:

  戰國軍事家吳起,其妻子是齊國宗室的女兒,他們住在魯國。不久齊國發兵攻打魯國,有人推薦吳起率兵抵抗,魯穆公因吳妻是齊國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吳知道后,為了功名,居然殺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敗了齊軍。吳雖成名,但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鄙視。

  《三字經》故事(七)大禹治水:

  上古時期,洪水泛濫,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親鯀(gun)去治水,由于方法不當,洪水越來越大,鯀因此被殺。大禹后來接替父親,繼續治水,并吸取父親的教訓,采取疏導法終于制服了洪水。其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歷代人的稱贊。

  《三字經》故事(八)孫敬懸發: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嗜好讀書。讀書時間長了,免不了會瞌睡。為了不影響讀書,孫敬想了個辦法:他在梁上系根繩子綁住頭發,這樣打瞌睡時一點頭,疼痛就趕走睡魔。最終他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三字經》故事(九)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縱橫戰略家,開始時隨鬼谷子學縱橫術,學成后變賣家產四處游說,。幾年后,沒有一官半職,錢也花光了,只好回家。父母.妻子.兄嫂都認為他沒本事沒出息,都不理他。于是,他開始發憤讀書,困了就用錐子刺大腿來提神。最后終于學成,提出了六國聯合對付秦國的合縱術,成了天下名人。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13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注釋]

  孟母:亞圣孟子的母親。擇:選擇。處:居住的地方。機杼:機,織補用的木架子;杼,織補用的梭子。竇燕山:原名竇禹均,幽洲人,因為當地名屬燕,所以又名燕山。義方:指良好的家訓。

  [語譯]

  從前,孟子的母親曾經一連搬過三次家,是為了替孟子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有一天,孟子逃學回家,難過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來,把快要織完的'布割斷,讓孟子知道半途而廢將一事無成。

  五代后晉時,燕山地方有個名叫竇禹均的人,教導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博得人們的贊譽,當時,沒有人不知到他們的。

  [故事]

  我們都知道,孟子是我國歷史上的“亞圣”,他的學問很好,還收了許多學生,他能有這些成就,全都要歸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時候,住家附近剛好是個墳場,每天都會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的從這里經過,孟子見了覺得好玩,也學著玩起出殯的游戲,孟母知道后,決定換個環境。

  這一次,他們搬到鎮上,每想到附近住著一位屠夫,孟子又學著屠夫拿著刀子,玩起剁豬肉的游戲,于是孟母又決定搬家了,因為她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她決定帶孟子搬到學校附近。果然,從此孟子便跟其他學生一樣捧著書本,搖頭晃腦的背誦著。

  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剪破了正片織好的布,然后對孟子說:“你讀書就想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隨意逃學,就象我剪斷這塊布一樣,前功盡棄了。”

  從此,孟子便發奮讀書,果然成為中國的大學問家。

【三字經的故事】相關文章:

三字經里的故事-三字經小故事11-23

三字經里的故事11-23

三字經故事大全03-09

《三字經》經典勵志故事12-06

《三字經》里的小故事03-15

《三字經》經典勵志故事(10篇)12-07

我學《三字經》的故事作文11-16

我學《三字經》的故事作文01-26

我學三字經的故事作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