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德育故事
關于德育故事1
兩只饑餓的狼,發現了一片肥美的草地。
一狼大喜。“這草我們又不能吃,你高興什么呢?”另一狼不解地問。
“但羊愛吃呀。”此狼說完,便朝一個方向飛奔而去。
“你去干什么?”那只不解的狼問。
“我得設法把這個好消息轉告給羊。”飛奔的狼回答說。
機會,就像隱藏在“草”背后的“羊”,一些人只看得見眼前的“草”,卻看不見“草”背后的'“羊”,所以一次次與機會的“羊”擦肩而過;而有的人卻能通過“草”看見“羊”,所以也就一次次成功地捕獲了機會的“羊”。
關于德育故事2
今年10歲的小雪在學校里不僅尊敬師長,從不與同學鬧矛盾,還總是一絲不茍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作為她的班主任,我卻在對她的一次家訪中從她父親那得知小雪在家中卻有著和學校判若兩人的表現:經常為一些不值一提的日常瑣事而大發脾氣哭鬧不休,每天折磨父母的神經成了她的“必修課”。每次都得靠父母對她“暴力威脅”或“物質收買”軟硬兼施的平息她的情緒,可沒過幾天她還是會老戲重唱。
一個在學校里最讓我放心的乖學生,一到家怎么就變成了折磨父母瞎胡鬧的“暴君”式人物了呢?與小雪父親的進一步交談中我深入地了解到小雪在家方方面面的生活情況,并向他分析解釋了小雪哭鬧的原因:小雪父母每天工作都很忙,除了照顧她吃飽穿暖之外根本就無暇顧及與她進行必要的情感溝通。平時小雪有了煩惱、困惑想與父母說說心里話時,父母不是不耐煩的推托說沒空,就是粗暴地批評她煩人。只有當她生病哭鬧時父母無微不至的真情疼愛才會表露,這無形之中就對她的“哭鬧”行為起了負面強化的作用,由于她年齡小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只有哭鬧時父母才能關心她”的認識誤區,所以“哭鬧”行為才會頻繁發生。她不是有意的,因為她沒意識到這樣做會給父母帶來很大困擾。
聽了我的分析小雪父親連連點頭表示贊同,不住的說:“的確是怪我們平時太忙了,對她關心少了點,那怎么才能讓小雪不再哭鬧呢?”我向他建議道:不能靠打罵或用物質滿足來壓抑小雪這種對親情渴望的正常心理需求,那樣只會給她的個性發展帶來更為不利的影響。首先要多溝通多交流。作為家長即使每天的工作再忙,也應該多花一些時間陪陪孩子,尤其是女孩因為她們的內心更為敏感。詢問一下她在校的學習情況啦,都有哪些好朋友啊…...了解她的心靈體驗,使她感受到親情的可貴,從而滿足她對愛的心理需求;其次,轉移她的注意力。可以從小雪喜愛的剪紙游戲做切入點,培養支持她良好的興趣愛好,把她的關注點從自身內心情感世界,引向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讓她的精神世界業余生活充實起來,自然也就不會再有機會哭鬧了。另外我作為教師也一定會抓住時機,教育引導小雪認識自己的問題與錯誤的。
那次家訪之后,為了能讓小雪自己認識問題,我在班級中召開了以“孝順父母,在家做個好孩子”為題的班會活動,通過傾聽同學們講述的古往今來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以及其他同學在家是怎樣孝敬父母的真實事例,小雪漸漸低下了頭,從她對我躲閃的目光中,我感覺到她開始思考自己錯誤的言行了,此時是教育引導她的最佳時機。課后我真誠的告訴小雪,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是天下所有孩子共同的夢想,沒有錯。但她卻忽略了愛是相互的,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一味的向父母索取愛,那是自私的,更應時刻想到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試想在外辛勞一天的父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還要面對不懂事女兒的哭鬧,該有多么痛心啊!小雪心悅誠服的點點頭說:“老師,我知道做錯了,我長大了知道自己該怎樣孝順父母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分擔他們的憂愁,不會再給父母添麻煩。”看著她難過的快要掉眼淚的樣子,我開玩笑的對小雪說,“人們都說女兒是爹媽的貼心小棉襖,老師相信你也能當好這一個知冷知熱的小棉襖”。
一段時間之后,小雪的父親專門來學校找我,非要請我吃飯,感謝我為小雪及他們一家做的一切,他們聽取了我的建議,經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小雪在一起,走進她的心靈世界,不但關心她的生活學習情況,還給她買了很多剪紙的用具,讓她喜歡剪紙的愛好得到充分發展。現在的小雪像變了個人似的,特別懂事,一有空就搶著干家務活,再也不和父母慪氣了。這是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事,現在真有“家有千金是福氣”的感覺了。我婉言謝絕了他誠摯的邀請,可心里卻享受起了成功的快樂,親情的溫暖,溝通的.快樂,師愛的引導已經打開了小雪的心結。
小雪的變化給了我很深地觸動: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身心都在發生著重要變化。思想情感日益豐富,而理性和自制力卻相對欠缺,所以常會導致像小雪這樣異常甚至極端的個性化行為。如果一味地對她們強制壓服或變相壓抑,只會令她們與家長教師進一步的疏遠對立,因為“壓制”早晚會有“叛逆”之害,唯有“因勢利導”才是正途。所以教師應當耐心細致的了解問題摸清原因,取得家長的共識,有的放矢的進行因勢利導,通過順應孩子發展趨勢的教育活動,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孩子們自醒自悟,得到啟迪,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
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癥, 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座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 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 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
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 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它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并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
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
然而,當她回到家里,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 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并不是個笨孩子, 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
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
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字, 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總是被點到。
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聽到。
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 "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 "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
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
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了, 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
他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突然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里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 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
媽媽悲喜交加,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一顆顆打在她手中的信封上
(一)準備
昨天中午下班剛進家,兒子興致勃勃地跑過來說:“媽媽,下午我和王銀川、楊賀林(課外劍橋英語班同學)去游泳,1:30出發。”我吃驚地看看他,沒加思索地說:“好啊,媽媽同意!”
也許,游泳對于多數小孩來說,很平常的一件事。可是,對兒子來說,主動要求去游泳,的確很不尋常。幾年前就曾不止一次動員他去學游泳,長點生存的本領。10歲那年,帶著他去北戴河玩,因為下海游泳,母子還鬧過意見。尤其是去年,他爸學會游泳,三伏天天天泡在水里,帶他去游泳館多次練習,可兒子的性格所至,不喜歡的事情,任憑我們怎么想辦法,也激不起欲望。為此,只好隨他的愿。
今天,他主動提出來去游泳,自然是大力支持。中午,老公沒回家,母子匆匆吃過午飯,開始做準備。忙乎得午休都耽擱了。
“媽媽,你說我下水,能溺水嗎?”
“不會,游泳館有很多救生員。”
“我不會水,怎么玩呢?”
“小伙伴有會水的嗎?”
“王銀川會點兒,楊賀林和我一樣。王銀川學得可真快,六月份還說不會呢,現在就會了。”
“事情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請王銀川教教你倆,也可以帶上錢請請游泳教練。”
“到時候再說吧。”
就這樣,整個中午,我和兒子預想著游泳時可能發生的一切一切,兒子也懷著好奇地心情,興奮得在沙發上走來走去,等待著出發時刻的到來。
出發時,可以說是戀戀不舍地離開家,關了三次防盜門,又三次返回,最后還是我說:“去吧,沒有事情的,好好玩,5:00前到家,免得媽媽惦記。”
最后,兒子還調皮地說:“到點了,只好走了,媽媽親親我吧。”
此時,兒子提出什么要求,做媽媽的一一答應,我在他的臉頰上輕輕地親了一下,兒子高興地出發了。
關于德育故事3
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我國的學校德育大致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質教育包括有諸如不怕吃苦、勇敢堅強、遵守紀律、熱愛集體等等品質。這些品質在體育教學中常常會不自覺地在學生身上顯現出來,教師應該利用時機,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這種自發意識加以引導,使之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的穩定的品質。同樣,也會有部分學生在上體育課時,暴露出缺乏某些應該具有的良好品質的現象。
我在教二年級學生上籃球課時,要求每個學生拍球。絕大多數學生對這個活動很感興趣,并且積極參與其中,但也有一兩個女生在進行這項活動時,顯得表情緊張,在輪到她們的時候總是退到別的同學后面,甚至干脆對老師說不想參加這項活動。一問原因,才知原來是“害怕”,不敢拍球。針對這一情況,我沒有強迫她們必須完成項目,也沒有任由她們不做這個項目,而是耐心地先讓她們雙手抱住籃球,然后舉到胸前雙手放開,讓球自動落地。經過幾次這樣的反復,她們不再像開始那樣害怕,并且能夠主動地用雙手拍球。事后我分析,之所以那兩個學生開始不敢拍球,是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敗,但在老師的一再鼓勵和引導下,終于親手嘗試,并且獲得成功,她們的這一心理障礙自然也就排除。這堂體育課,顯然達到了既使學生鍛煉的身體,學會了一種技能,又使她們形成良好品質的目的,體現了體育與德育互相滲透的原則。
遵守紀律是學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既影響到是否能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又關系到學生能否安全地上好一節體育課。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自我約束能力差,而且身體脆弱,加之安全意識薄弱,這就使得在給他們上體育課時,教師一方面要組織紀律,以便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一方面又要時刻注意,防止有意外事情發生。在一次教二年級學生跳遠的課上,我發現有的`學生兜里裝著鉛筆、鑰匙一類東西,這是很危險的。于是,我及時把這些東西收上來代為保管,并再三叮囑以后體育課上不要再帶此類東西。在教授跳遠技巧時,二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后面的學生經常會相互之間打鬧;在跳遠練習時,一些學生因為老師講述時沒有注意聽,而造成跳遠姿勢不規范等情況。針對于此,在上課之前,我總是要先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告訴他們不遵守紀律的危害。多數同學能夠做到聽從勸告,注意約束自己不隨便說話打鬧,并專心聽講。而對于那些“頑固不化”的學生,我沒有簡單地用罰站、斥責或趕其回教室的做法,而是從教材中找來一些游戲,而這些游戲又與紀律約束有關的,要想在游戲中取得勝利,必須所有人遵守紀律,遵循規則,這樣一來,那些“頑固分子”能夠主動“遵紀守法”,積極配合老師的要求來完成整個游戲,并取得很不錯的成績。事后我想,之所以他們能取得好成績,完全是由于他本人的天性使然。而他們的不守紀律,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這一原因造成的。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有利有弊,關鍵是看教師如何引導,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古語云:“人之初,性本善。”此話誠然。少年兒童的心靈的本質都是美好、純潔、善良的。在一次上二年級體育課時,我要求所有學生完成50米跑,并兩人一組,看誰先跑到終點。本來這個項目是由學生們積極要求老師去做的,可輪到一名學生跑時,他卻無動于衷,任老師怎么喊口令、吹哨都沒有反映,只是我行我素地立在那里,甚至還和周圍同學聊天。當時我很氣憤,走到那個學生面前,準備好好教訓他一頓。結果我剛要開口,在他身旁的幾個學生則用充滿童稚的聲音對我說:“老師,他的腳受傷了。”這使我頗感意外,我仔細一看,果然在那個學生的左腳膝關節傳了紗布,而且還可以看見淡淡的血跡。我這才恍然,明白剛才他為什么那么 “我行我素”了。但更讓我感動的是,周圍的學生都要求我不要讓那個學生跑步了,我問為什么,他們回答:他的腳不好,跑步會影響他的傷口。其實學生們不必這么要求我也會對那個學生以照顧的,但學生們還是向我提出了要求。我在一瞬間,忽然想到,學生的這種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質,完全也可以在體育運動當中去體現,并得到鞏固。于是,我當下提議全體同學玩一個游戲,這個游戲的關鍵就是看同一組的隊員是否能配合默契,并互相幫助。但這個“訣竅”我并沒有對學生們說,目的就是要看看,這些學生們是否真的具有互相幫助的好品質。游戲開始后,有的小組一陣手忙腳亂,不知該從何做起,而有的小組則已經摸到頭緒,并有條有理地進行著。于是我對那些忙作一團的小組提示,要他們學習做的好的小組。結果,很快那些落后的小組領悟到了游戲的竅門,最終所有小組都成功的完成了游戲,雖然各小組有先后、好壞之分,但他們每個人畢竟因為這個游戲懂得了互助的意義,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這就已經足夠了。
體育運動必然涉及到體力的消耗,上體育課自然不會輕松如“閑庭信步”,因此具備“肯吃苦”的品質對于體育課,尤其是體育訓練來說,是尤為重要的。我在擔任二、三年級體育課的同時,又擔任著學校乒乓球隊的教練任務。由于種種原因,學校的乒乓球水平相對于同一地區其他學校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建隊時間短,訓練時間有限。于是,在我擔任教練之后,為了迎接比賽,我不得不適當地增加了隊員的訓練強度。這對于每一個隊員來說,無疑都是一種考驗。球隊平時專門的訓練不是很多,隊員們最經常做的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打比賽,很不正規,這樣下去球隊很難出成績。于是一到訓練時,我總是刻意地減少讓他們在一起打比賽的時間,而是著重訓練他們的基本功,如發球、連續攻球、推擋等動作。起初隊員們練習很認真,但時間一久隊員就產生厭煩的情緒,總是要求打比賽。我把這歸結為隊員“不肯吃苦,害怕吃”,不愿意持久地機械練習基本動作。對此我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要求他們樹立肯吃苦的意識,并幫助他們認清只有練好基本功,才能在將來的真正比賽上取得好成績,為自己為學校爭光的觀念。在這當中,我又加入了培養集體榮譽感等德育因素,使得隊員們心勁陡增,練起基本功來也更加賣力,再沒有人發牢騷了。
關于德育故事4
齊白石是一位杰出的畫家,又是一位很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在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后,淪為亡國奴的齊白石先生悲憤萬分,他毅然辭去北平藝專的'教職,數九寒冬也不燒學校配給的煤球。
為拒絕日寇、漢奸官僚到他家來購畫,齊白石先生特地在自己門上貼了"畫不賣與官僚竊恐不祥"的 "告白"。"告白"寫道:
"中外官長要買白石畫者,用代表人可以,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面對殘無人性的日本侵略者,齊白石先生敢于貼出這樣內容的"告白",顯然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這則"告白"使日寇惱火異常,只是懾于齊白石在國內外的聲望,他們才未敢貿然加害于他。
關于德育故事5
一早上山晨練,下山時碰上一個樵夫。
在崎嶇的山路上,他背著一大捆柴,步履蹣跚小心翼翼地往下走,看后影,肯定是超過了半百的年齡。我緊趕兩步,搭訕了幾句話,就伸手接他肩上的柴。我想,他一定很累了,能幫的話就幫他背一程。沒想到,他毅然拒絕了我,揮一揮布滿老繭的手,呵呵笑著說:“謝了!謝了!你不要奪走我這會兒的快樂。”
我的心深深地被這句話撞擊了一下,看著他遠去的'背影,聽著他漸行漸遠的山調,我開始思索這充滿意味的話語。
本來,背著重重的一捆柴下山是一種痛苦之事,至少是一種負擔,然而,在樵夫看來卻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想想吧,上山之始他就期待著這種快樂,他一根一根將枯柴砍下并收集起來的過程,又何嘗不是收集快樂的過程?當滿滿的一捆快樂放在肩上時,他已經與最大的快樂緊密接觸了。扛著最大的快樂回家,哪里還有“沉重”、“負擔”、“痛苦”等感受的蹤影?
原來,快樂是可以這樣理解的。生活中我們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不都是積累快樂的過程嗎?當我們完成一項工作時,辦結一件事情時,上床準備休息時,結束一段歷程時,不都是最大快樂集中的時候嗎?而事實上我們往往不這樣理解。干工作,我們總恨不能少干一點是一點,干完了就如釋重負。辦事情,想的是“為什么偏偏讓我攤上這些事兒”,能躲則躲,實在躲不開就硬著頭皮去應付。辦完了總不忘深深地嘆口氣:“哎,累啊!”一天結束或者一段時間結束,收獲的也常常是疲勞和無奈。你可能會說,我經歷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根本不值得我快樂。如果許許多多的小事情不值得快樂的話,那么生活中又有多少大事情值得快樂呢?像結婚、生子、獲獎、中彩這樣的大事,人生能有幾次?如果小事情沒有快樂的習慣,說不定結婚、生子給你帶來的是憂愁,獲獎、中彩帶來的是負擔呢!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一次與一群小孩子盡情玩耍之后,仍意猶未盡,手舞足蹈。其學生不解,問老師:“為什么這樣的小事情您也值得如此高興?”大師意味深長地說:“人的一生能夠遇到多少快樂的大事呢?”
一個善于生活的人,必定是一個善于捕捉快樂、收集快樂、享受快樂的人。如樵夫,負重并快樂著。
【德育故事】相關文章:
敘事德育故事04-02
少兒德育故事04-04
我的德育故事05-25
德育小故事最新09-30
(熱門)我的德育故事08-09
小學生德育小故事09-30
班主任德育故事范文05-02
班主任德育故事案例05-18
德育小故事:挫折孩子飛翔的翅膀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