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短的人生小哲理故事
一些經典哲理故事對孩子們的滋養和浸潤不可或缺。對此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簡短的人生小哲理故事,以供參閱。
簡短的人生小哲理故事篇(1)
猴子的執著
在亞洲,有一種捉猴子的陷阱,他們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繩子綁起來,接在樹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個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讓猴子空著手伸進去,而無法握著拳頭伸出來,于是猴子聞香而來,將它的手伸進去抓食物,理所當然地,緊握的拳頭便縮不出洞口,當獵人來時,猴子驚慌失措,更是逃不掉。沒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執著所俘虜,它只需將手放開就能縮回來。
心中的欲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欲望與執著,使我們一直受縛,我們唯一要做的,只是將我們的雙手張開,放下無謂的執著,就能逍遙自在了。
簡短的人生小哲理故事篇(2)
缺角的圓
有一個圓,被切去了好大一塊的三角楔,想自己恢復完整,沒有任何殘缺,因此四處尋找失去的部分。因為它殘缺不全,只能慢慢滾動,所以能在路上欣賞花草樹木,還和毛毛蟲聊天,享受陽光。它找到各種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適,所以都留在路邊,繼續往前尋找。有一天,這個殘缺不全的圓找到一個非常合適的碎片,它很開心地把那碎片拼上了,開始滾動。現在它是完整的圓了,能滾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邊的花草樹木,也不能和毛毛蟲聊天。
它終于發現滾動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象完全不同,便停止滾動,把補上的碎片丟在路旁,慢慢滾走了。
簡短的人生小哲理故事篇(3)
禮物
一個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好長一段路,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屬于誰呢?"那人回答:"屬于原本送禮的那個人。"佛陀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只要心靈健康,別人怎么想都影響不了我們。若我們一味地在乎別人的想法或說法,就會失去自主權。
簡短的人生小哲理故事篇(4)
根雕原理與教育觀
棄之荒野的樹根是無用的廢料,然而到了根雕藝術家手里,經雕琢卻成了藝術品。這種加工,不僅使樹根的藝術價值得到挖掘,它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也提高了。
從某個側面說,教育也像一位根雕藝術家加工一個根雕藝術品的過程。對教育來說,好的教育要體現在教育能力上。
以前,我們看一個學校的好壞,大都看它的畢業生情況。其實畢業生只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結果,它不一定能完全體現一所學校的教育能力。
優質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水平的教育能力,即具有高水平促使所有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所以,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眼光。
根雕藝術家拿到樹根,會先看它的優點。可我們看待學生時,往往先看學生的缺點。缺點不是不能看,而是要把它看作是發展的起點。
教育任務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而不是去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要樹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學生觀,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優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缺點。
簡短的人生小哲理故事篇(5)
蘋果原理與價值觀
美國《時代周刊》調查過兩組人,一組有犯罪記錄,另一組事業有成。面對同樣的問題:“在小時候,母親做的哪件事情對你一生影響最大?”有兩人講到同一件事。
有犯罪記錄的人說,母親端來一盤蘋果,其中蘋果有大有小,有青有紅。弟弟搶著說要大的,遭到母親批評。其實我也想要大的,但這樣說會挨批評,就反著說。結果母親很高興,把大蘋果獎勵給我。那件事給我的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說假話。
另外一組有人卻說:母親端來蘋果,我想要大的,可母親說:你們都去除草,誰除得多就可以得到大蘋果?最后,我除草最多得到大的。那件事給我的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付出最多的勞動。
這是個價值觀的問題。我們不能說講假話的孩子智商低,但他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教育價值的最重要體現,教育應當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過去,我們重視對知識點的把握,而對于加強德育體系中的德育點和德育場的研究不夠。往往在有意無意間扭曲了學生價值觀。有一些孩子學會了看教師臉色行事,回答問題時看教師,教師微笑就是答對了,瞪眼睛就是答錯了。當學生的回答接近教師所期待的教學目標時,教師就表現得特別高興。這其實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實際上,價值觀是我們的一個教育目標,不是一個教育工作。一提到德育就會想到班主任、德育老師,這種想法還是把德育看成工作,沒有看成正確目標。看成正確目標,就要增強進行價值觀教育的自覺性,讓全體教師成為德育的骨干力量。
【簡短的人生小哲理故事】相關文章:
簡短人生哲理小故事11-25
人生經典哲理小故事11-25
人生小哲理故事11-25
哲理人生小故事11-25
勵志簡短哲理小故事11-26
經典小故事人生大哲理11-25
人生勵志哲理小故事精選11-26
人生勵志的哲理小故事04-05
經典人生哲理小故事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