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競爭的哲理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競爭的哲理故事
好的競爭對手和競爭環境,可以讓彼此的產業或任務完成的更好,更完美,若不認真對待,則敗的就是自己。對此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關于競爭的哲理故事的相關范文,以供參閱。
關于競爭的哲理故事篇(1)
兩個同齡的年輕人同時受雇于一家店鋪,并且拿同樣的薪水,工作哲理小故事。
可是一段時間后,叫阿諾德的那個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個叫布魯諾的小伙子卻仍在原地踏步。布魯諾很不滿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終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兒發牢騷了。老板一邊耐心地聽著他的抱怨,一邊在心里盤算著怎樣向他解釋清楚他和阿諾德之間的差別。
"布魯諾先生,"老板開口說話了,"您現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賣的。"
布魯諾從集市上回來向老板匯報說,今早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有多少?”老板問。
布魯諾趕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來告訴老板 一共40袋土豆。
“價格是多少?”
布魯諾又第三次跑到集上問來了價格。
"好吧,"老板對他說,"現在請您坐到這把椅子上一句話也不要說,看看別人怎么說。"
阿諾德很快就從集市上回來了,向老板匯報說到現在為止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口袋,價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質量很不錯,他帶回來一個讓老板看看。這個農民一個鐘頭以后還會弄來幾箱西紅柿,據他看價格非常公道。昨天他們鋪子的西紅柿賣得很快,庫存已經不多了。他想這么便宜的西紅柿老板肯定會要進一些的所以他不僅帶回了一個西紅柿做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面等回話呢。
此時老板轉向了布魯諾,說:“現在您肯定知道為什么阿諾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評語:同樣的小事情,有心人做出大學問,不動腦子的人只會來回跑腿而已。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就是你做事情結果的反應,像一面鏡子一樣準確無誤,你如何做的,它就如何反射回來。
關于競爭的哲理故事篇(2)
請“敵人”做幫手
1988年,美國坦克防護裝甲專家喬治·卡頓中校接到了美國國防部交給他的研制M1A2型坦克防護裝甲的任務。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國防部允許他可以在全美軍事領域的頂尖人才中挑選一名幫手。最終,卡頓挑選了他多年的“對手”——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破壞力專家邁克·馬茨工程師。
卡頓請馬茨做幫手,并不是請他來幫助研究,而是請他來搞破壞。卡頓和馬茨各自帶領一個小組,卡頓帶的是研制小組,負責研制坦克防護裝甲;而馬茨帶的是破壞小組,專門負責摧毀卡頓新研制出來的防護裝甲。起初,馬茨總能輕松地將卡頓研制的新型防護裝甲炸毀掉。每次失敗,卡頓都會親自登門拜訪馬茨,和他促膝交流,分析此次失敗的原因,查找問題的根源,然后回去苦思冥想尋找破解的方法。卡頓一次次“絞盡腦汁”地去設計新型防護裝甲,馬茨一次次“想方設法”地去破壞新型防護裝甲,然后他們再在一起交流和商討改進的方案。隨著時間的推移,卡頓一次次更換材料、修改設計方案,設計出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防護裝甲。越到后來,馬茨越感到破壞防護裝甲很吃力。直到有一天,馬茨終于不得不對卡頓說,他再也想不出什么好方法來破壞卡頓新設計出來的防護裝甲了。卡頓竟像個小孩子似的,開心地笑了。就這樣,世界上最先進的和最堅固的新一代坦克誕生了,它被美國國防部命名為“M1A2型坦克”。而卡頓和馬茨也因此贏得了象征美國軍事科研領域最高榮譽的“紫心勛章”。
卡頓事后說:“事實上,問題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只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那么問題也就好辦了。”
關于競爭的哲理故事篇(3)
1997年11月8日,胡志標到梅地亞中心就與步步高段永平在標王上爭紅了眼,胡說:“我的名字叫胡志標,這次來的目的就是志在奪標。”一句話值2.1億元。愛多果然“蜚聲”于大江南北。成龍廣告加上標王效應,1997年年底已把愛多推向了知名度的巔峰,擋在愛多前面的就只有新科了。愛多展開了與新科的競爭。
由于新科用的都是索尼機芯,胡志標心生一計,大量采購索尼三碟機芯,足足有25萬套,動用資本四五千萬元。胡志標一心想在上游資源截斷新科的來源。但是,三碟機并沒有走紅,而要消化25萬臺三碟機,必須賣出100萬臺VCD。胡志標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壟斷資源策略的作用。新科和索尼是多年的聯盟關系,新科的秦志尚專門飛了一趟日本,機芯問題迎刃而解。新科仍排在愛多前面。受此重挫,胡志標親自掛帥,一線指揮,將愛多公司精銳部隊全部遣往前線。1998年2月,愛多終于追上了新科。但讓胡志標意想不到的是,愛多在大商場銷量第一的排位只維持了兩個月,新科再度爬上來,又壓著他。
愛多為了這場爭奪戰已付出了巨大代價:1998年1~6月份公司促銷費用花了6000萬元,加上積壓機芯的損失,愛多為打敗新科,投入高達1.5億元以上。愛多負債已壓得胡志標喘不過氣來。
1999年,愛多的債主們將愛多告上法庭。2000年4月18日胡志標因涉嫌“經濟詐騙”在中山某酒店被汕頭警方拘留審查。至2003年5月,胡志標本人被拘押已經3年有余,還未走到公訴程序。盡管很多人認為胡志標被“超長拘押”不公平,但是他們對胡志標本人的下場并不同情,包括他以前的合作伙伴和下屬都覺得胡志標“不按游戲規則出牌”是錯誤的。
胡剛曾經是胡志標的合作伙伴,胡志標曾經將“愛多”商標授權胡剛經營,將經營收入用以抵償愛多廣告款,但胡志標轉手卻另組公司并授權使用“愛多”商標,造成兩胡之爭。而另外一位在愛多任過副總的人說:“在胡志標的愛多出事前夕,感覺到公司可能有數億元現金資產被轉移。”至于胡志標拖欠廣告款、拖欠經銷商供貨款、在合同中給對方“下套”,更是家常便飯。
故事的哲理
做企業,固然要盯住競爭對手,但更為重要的是應時時審視企業自身的經營理念是否到位,戰略戰術是否失衡,財務是否安全。只有內功修好了,才能持久成功。而那種企圖通過透支信用,一戰成王的江湖思維,只能是飲鴆止渴,自毀家園。
【競爭的哲理故事】相關文章:
競爭的哲理故事04-03
柔性競爭勵志故事12-07
經典哲理故事和哲理04-03
哲理故事03-29
哲理的故事01-14
經典哲理故事04-03
經典的哲理故事04-03
簡短但有哲理的哲理故事04-03
經典勵志哲理故事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