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
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1
1、在最后一小節空白處加上標點。
“去,跟人家好好說說,退了吧!薄安,我不退。”“那就換成別的什么吧,襪子或手套都行。”
2、請仔細地讀一讀文章,然后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女孩買了一座雕像送母親。
經過:卻讓母親感到很失望。
結果:雕像破碎了,女兒流淚了.
3、“勾勒”的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
用心勾勒,想象推測事物的大致情況。
用筆勾勒,描摹事物的大致輪廓。
4、兩次流淚
第一次:為含辛茹苦無私付出的母親而感動;第二次委屈傷心,無奈與心痛,讓女兒流淚了。
5“小山似的`”
答:是母親全部的心血和艱辛的付出,為了女兒的前程,母親不顧一切地奔波忙碌酬的學費,這是母親愛心的結晶。
6、失望
答:母親誤解女兒不珍惜自己的勞動,不體諒自己的艱辛,更不懂得欣賞美丑。
7、雕像破碎
答:母親的厚愛無以回報,女兒心碎了。雖感到委屈更為母親感到痛心。母親已被艱苦的生活折磨得粗糙簡單,已經不懂得欣賞藝術。那個曾經為她撐起一片天,而如今依然默默付出的母親已漸漸與女兒有了隔閡。如此厚重情深的母女情,在生活的重壓下變得如此沉重。孝心無價,卻讓母親忽略了,母愛厚重,卻無以回報,無奈之下,心也跟著破碎了,流著淚。
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2
、傥覈廴灸┒颂幚砑夹g即“深綠色技術”發展較早,技術水平也較高。而“淺綠色技術”即減少污染產生的清潔生產技術發展滯后。20世紀70年代以來,針對日益惡化的全球環境,世界各國通過不斷增加投入,治理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以減小對環境的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但末端處理只能減輕部分環境污染,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環境惡化的趨勢。原因很簡單,一邊治理,一邊排放。在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以末端處理為主的污染控制戰略必須改變。于是,清潔生產的思想產生了。
②清潔生產其基本內涵是對產品和產品的生產過程采取預防的策略來減少污染的產生,概括地講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采用清潔的能源,少廢或無廢的清潔生產過程,以及對環境無害的清潔產品。我國的環境保護治理工作是從處理“三廢”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廢水、廢氣、廢渣是環境治理的重點。在廢水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工業廢渣處理與利用等方面出現了許多成功的技術。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才引入清潔生產概念。清潔生產在我國推廣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上我國的清潔生產技術的水平和推廣程度都比較低。不少工廠企業至今仍沿用20世紀50—60年代的老工藝設備,工藝落后,設備陳舊,加上管理不善,布局不合理,物資利用率低,物耗、能耗、水耗很高,不僅造成資源嚴重浪費,而且還使生產成本增高,造成環境污染。在發展清潔生產方面我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開展以清潔生產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和培訓,以改變單純從生產的終端來考慮污染控制的傳統觀念;建立清潔生產技術指標體系和資源應用及排污總量控制指標,促進企業工業污染控制和企業技術進步;建立相應的資源運用和排污總量控制方法,促進企業應用清潔生產技術;研究清潔生產的合格評定與市場驅動機制,為清潔生產技術的發展與推廣提供有利的市場環境;研究生命周期環境管理模式、產品生態設計技術和方法等。我國在“21世紀議程”中明確提出了開展清潔生產并為此制定了要實施的行動計劃和措施,表明了我國政府執行清潔生產的決心。
1.下列對清潔生產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潔生產是對產品和產品生產過程采取預防的策略來減少污染的產生的生產。
B.治理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以減小對環境的污染就是清潔生產。
C.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是采用清潔的能源,生產過程少廢或無廢,以及對環境無害的清潔產品。
D.清潔生產即“淺綠色技術”,它是不同于“深綠色技術”的一種“生產技術”。
2.對原文最后一段有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清潔生產技術的水平和推廣程度,相當于國外50—60年代的水平和狀態。
B.我國清潔生產落后的原因,是許多工廠企業至今仍用國外的一些落后設備。
C.我國發展清潔生產最重要的任務是進行宣傳和培訓,更新傳統觀念。
D.研究生命周期環境管理模式、產品設計技術和方法等,是提高我國的清潔生產術水平的重要環節。
3.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和培訓,我國清潔生產技術和推廣程度,會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B.為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今后的一段時間,我國也不會放棄發展和推廣“深綠色技術”。
C.在廢水處理、大氣污染、工業廢渣處理與利用等方面發明成功了許多技術,說明我國清潔生產技術有一定的基礎。
D.21世紀,我國綠色技術發展的重點是積極推行“淺綠色技術”即清潔生產技術。
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3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在所有關于世博會的消息中,也許最令人震驚的是20xx年漢諾威博覽會主辦者給上海的建議:“不要過高估計觀眾的熱情!边@至少應該算是一個忠言,因為來源于漢諾威自己的慘痛經歷是:預測參觀人數從4000萬直落到2500萬,而最后的實際人數則只有1800萬。事實上,發達國家舉辦的世博會人數在1970年大阪的6420萬人的頂點之后確實在逐年下降。甚至那些舉辦過世博會的城市也在哀悼它的衰落,《西雅圖郵報》的專欄作家比爾"維真(BillVirgin)認為:“現代意義上的世界博覽會,一部分是游樂園,一部分是旅游吸引點,一部分是形象改造和公關,一部分是工業成果展示,還有一部分是社會事件?扇缃,它在所有這些方面都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因為所有這些功能都已經有了更專門更好的東西:比如主題公園和大型游樂場,互聯網和電視,廣告和直銷。
維真的解釋有點簡單。因為世博會的真正基礎一直建立在“時代的希望與欲望”之上,它的基本主題也一直落在通過技術進步展望人類未來上。對于一個時代的觀眾來說,新技術所代表的首先不是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而是“人類”的新鮮未來。也許正是這一點,上海為國際展覽局帶來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上海在現時正在越來越構成一個全世界市場的中心,身在這個市場中的中國觀眾至少仍然保持著巨大的熱情,這種巨大的消費熱情放大著關于市場的意義。上海也不是沒有自己的問題。盡管經過“權威”部門的測算,20xx年上海世博會的人數將達到創紀錄的7000萬,直接收入將超過90億人民幣。但還有預測高達250億人民幣的直接投入。如果簡單將90億和250億這兩個數字類比,意味著上海世博會的虧損將超過20xx年漢諾威世博會的整個投資(18億美元),接近1998年里斯本世博會虧損數(5.5億美元)的4倍。按這種算法:上海能從世博會上直接收回的錢將不會達到它所花去的4成,如果再把政府慷慨拿出的l億旨在贊助貧困國家參展的美元基金考慮在內,顯然申辦者對20xx年世博會經濟收益的重視遠遜于它可能的社會效益。
不過,經濟賬還有另一種算法。按照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展覽部副部長孫鋼在接受《經濟半小時》采訪時的說法,如果考慮會展業對相關產業高達1:6的拉動效應,上海從世博會獲得的收入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另外,250億元的'直接投資還會帶動5至10倍的擴大投資。同時為上海增加無數的工作崗位。再加上整個活動引發的城市宣傳效應對未來投資的影響,世博會對上海應該說是一個重要的機會。
1、為什么說漢諾威博覽會主辦者給上海的建議“算是一個忠言”,以下對其原因的解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諾威世博會的預測參觀人數與實際人數相距懸殊,經歷慘痛。
B、舉辦過世博會的發達國家自日本大阪以后,其參觀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更遑論經濟薄弱的中國上海。
C、一些舉辦過世博會的城市在哀悼它的衰落,已說明不是個別現象。
D、世博會的功能都已經有了更專門、更好的“東西”取代,優勢已不夠明顯。
2、對第二段相關信息的表述或解說,與原文不一致的一項是()
A、世博會的真正基礎與基本主題在“對人類的展望”這一點上具有一致性。
B、能夠代表“人類”新鮮未來、其重要的地位及民眾的熱情,是上海將來能夠成功舉辦世博會的三大要素。
C、上海也有自己的問題,據“權威”部門測算,上海世博會虧損額將超過19億美元。
D、上海申博,看重的是社會效益,輕視了經濟收益。
3、以下對本文寫作的真實意圖的表述,最準確的一項是()
A、意在強調世博會的衰落。
B、意在強調舉辦世博會的失與得。
C、意在表明世博會將帶給上海嚴峻的挑戰。
D、意在表明世博會將帶給上海誘人的機會。
4、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A、當代社會,幾乎世博會的所有功能都已經有了更專門更好的東西來替代,所以單純地求取它所帶給人們的經濟效益,已不再是明智之舉。
B、從中國“慷慨拿出1億旨在贊助貧困國家參展的美元基金”可以大膽預見:20xx年上海世博會將會有更多的國家參展,真正體現世博會的精神。
C、用社會效益來計算,上海從世博會獲得的收入將遠遠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所以我們可以預先回敬漢諾威博覽會主辦者:“不要過低估計中國的熱情!
D、如果上海想借世博會達到預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必然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運作,從而達到資源的高效使用以及可持續發展,真正把握好這次機會。
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4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表層文化又可以稱之為物質文化,是人類對物質的利用的形態,通常體現在人的衣、食、住、行領域,因此也包括了生產力形式;中層文化又可以稱之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質為媒介表現精神的形態,包括藝術、科學、宗教、制度、禮儀、風俗等等;深層文化又可以稱之為哲學文化,是滲透在前兩層文化中的觀念、意識和哲學。
人類自勞動有了剩余,社會開始出現階級和階層,生產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對的精細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質文化的中層和表層遂有了雅、俗之別。表、中兩層文化覆蓋著、并體現在一個民族全體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把經過更多加工、比較細膩、涉及人較少的文化稱之為雅文化;反之,為俗文化。
任何社會文化的雅與俗往往有一種向對方靠攏的本然傾向。社會上層(執政者和知識階層)往往向社會底層強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將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擴大對全社會的影響;同時,出于獵奇或調節的目的而從俗文化中汲取營養。社會底層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謂上行則下效;同時,俗文化又以其質樸清新吸引社會上層,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漸被雅化。
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調節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包括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現世與未來的關系。俗文化往往是人類社會經驗的總結,但卻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為的,相對于俗的約定俗成,可以說是俗的“自覺”。社會組織形式脫離了部落、部族階段有了國家以后,執政者為了維護社會的完整和穩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煉,形成雅文化。禮及其儀式的規定就是最明顯的事例。
在中國長期的階級社會中,禮是為維護農業社會等級制度、保證政權統一和社會穩定而形成的關于人際關系的行為標準。在禮的貫徹實施過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觀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義而隨之向四方擴散。禮既然有很強的繼承性,有歷時進行微調而無巨變的、體現和貫穿在禮中的觀念意識,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導。禮屬于中層文化,而且是體現深層文化最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中,雅與俗、禮與俗之間的互動互制是民族文化前進的內部動力。
1.下列對“雅文化”和“俗文化”的關系的解說,不準確的一項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都有一種向對方靠攏的本然傾向。
B.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中,民族文化前進的內部動力來自雅文化與俗文化的互動互制。
C.從禮及其儀式的規定可見,有些俗文化通常經過整理、提煉進而形成雅文化。
D.社會上層向底層強加自己的文化,社會底層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漸變成俗文化。
2.對畫線句子中“自覺”和“自在”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A.“自在”是說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與人們的生活沒有關系。
B.雅文化是俗的“自覺”,表明它是人們出于某種目的和需要,對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煉而成的。
C.俗文化是人類社會經驗的總結,它能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但不帶有教化目的,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的形成無指導性。
D.雅文化因為它是一種“自覺”的結果,所以它屬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質形態和風俗。
3.下列對“(禮)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導”的原因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有很強的繼承性,有歷時進行微調而無大的改變的觀念意識。
B.禮最充分、最直接地體現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觀念、意識和哲學。
C.禮是上層社會為保證政權統一和社會穩定而強制執行的一種行為標準。
D.禮在貫徹實施過程中,它所包含的思想觀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義而向四方擴散。
4.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過接觸、互補、交融,能促使各個文化沿著自己的道路向前發展,從而推動民族文化的整體進步。
B.當社會上層不再了解、欣賞、關心俗文化,社會底層也不再了解、欣賞、模仿雅文化時,表明社會階層已經對立。
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長時間地占領和影響某個民族,它們也會按照文化的規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該民族文化深層的影響。
D.隨著社會的發展,雅文化不斷地影響俗文化,俗文化逐漸被雅化,最終會消除雅俗之別,形成雅俗共賞的統一文化。
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5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國家體育場“鳥巢”是20xx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是由20xx年普利茨克獎獲得者赫爾佐格、德梅隆與中國建筑師李興剛等合作設計的巨型體育場。它就像是一個用樹枝般的鋼網把一個可容l0萬人的體育場編織成一個溫馨鳥巢,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傍B巢”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央區平緩的坡地上,場館設計如同一個容器,高低起伏變化的外觀可以產生戲劇性和震撼性的視覺沖擊力!傍B巢”是建筑、體育、藝術完美的統一。
美輪美奐的“鳥巢”為什么東西兩頭高,南北兩頭低,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大元寶?這是因為運動賽場具有方向性的緣故。大凡比較正規的足球場,一般都是南北走向。因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故太陽總是東升西落。假設足球場是東西走向,如果上午比賽,日出東方,則整個上午太陽都在偏東的方向,太陽光就會直射向東進攻的運動員,把運動員的眼睛照得眼花繚亂;如果在下午比賽,日落西山,則整個下午太陽都在偏西的方向,太陽光就會正對向西進攻的運動員,把運動員的眼睛曬得直冒火花,運動員就不敢往上看,這當然影響運動員的.比賽。因此,只有足球場是南北走向的時候,太陽光才是從運動員的側面照射過來的,運動員才能避免受到太陽直射,不至于影響到運動員的比賽。同樣的道理,田徑運動場也應該是南北走向,這樣南北向的跑道就長些,東西向的跑道就短些,盡量避免運動員在東西方向上受太陽光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運動賽場是南北走向,那么東西方向看臺觀眾的視線是均衡的,因為觀眾可以均衡地看到兩端的比賽情況,所以在東西方向應該布置更多的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席應該相對少一些。這樣一來,東西兩個方向留出來的空間就肯定多些,南北兩個方向自然留出來的空間就少些!傍B巢”東西方向有6層看臺,南北方向是5層看臺,所以它東西兩頭就高起來,南北兩邊就低下去。另外,東西兩頭高還可以盡量遮擋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陽,最大程度地減少太陽光對運動員的干擾。
“鳥巢”人性化的設計和獨特的外觀造型,使它成為20xx年北京運動會一座獨特的歷史性建筑。它不論是近看還是遠觀,都將給人留下與眾不同的、永不磨滅的形象。它完全符合國家體育場在功能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體育場建筑中大跨度結構為主體的設計手法。體育場的空間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獨創性、藝術性和實用性,而又大度、簡潔、典雅,成為世界奧運史上的經典之作。
1.依據原文,下面對“鳥巢”的說明錯誤的一項是()
A.“鳥巢”是國家體育場,也是20xx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的中央區。
B.它是由中外建筑師共同合作設計的巨型體育場,可容納10萬人。
C.場館內外高低起伏變化,可以產生戲劇性和震撼性的視覺沖擊力。
D.“鳥巢”是建筑、體育、藝術完美的統一,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
2.下列屬于“鳥巢”設計東西兩頭高,南北兩頭低的原因的一項是()
A.因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太陽光對運動員的干擾。
B.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東西南北四方看臺上觀眾的視線能夠均衡地看到整個賽場的比賽情況。
C.為了讓南北向的跑道長些,東西向的跑道短些,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讓東西兩頭高,南北兩頭低。
D.為了讓它有比較獨特的外觀造型,使它成為20xx年北京運動會一座獨特的歷史性建筑。
3.對于“鳥巢”的特點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鳥巢”東西方向看臺多,南北方向看臺少,所以它東西兩頭就高起來,南北兩邊就低下去。
B.它結構上沒有采用一般體育場建筑中大跨度結構的設計手法,完全符合國家體育場在功能上的需求。
C.“鳥巢”的空間效果是有前所未有的,它具有獨創性、藝術性和實用性。
D.“鳥巢”的結構像鳥巢,外觀看上去其實像一個大元寶。
4.依據原文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之所以把20xx年北京奧運體育場稱之為“鳥巢”是因為它結構形式像鳥巢,并給人以溫馨感,并寄托了人類對未來的希望。
B.“鳥巢”為了使到場的觀眾收到更好的視覺效果,考慮到太陽光照射和視線的均衡兩方面的因素,從而合理設計了四周的看臺。
C.“鳥巢”運動場的設計有利于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排除干擾,從而發揮自己的最佳成績。
D.在20xx北京奧運會期間,“鳥巢”將吸引大量的觀眾從遙遠的異國來到北京,從而使奧運會將更加盛大、隆重。
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6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
以儒家文化為例,我們來探討一下中國傳統文化。首先,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以團體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動來自覺地繼承儒家的道統或文化精髓的傳人了。也就是說,真正的儒者團體,即以傳承儒家的文化范式為自己生命的終極追求的團體,現在已經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是一種以家庭為根、以農業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團體結構,F在這個結構日益衰退,幾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時包括道家與佛家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響現代中國人在人生中面臨的重大選擇。最后,儒家乃至傳統文化中的獨特語言是否還活在人們表達關鍵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之中呢?情況似乎是:盡管還有殘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見,四個標志現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氣息奄奄;總合起來,它們指示出這樣一個事實: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機?烧f是“文命危淺,朝不慮夕”,而且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上看,總的形勢還在不斷惡化。歷史的教訓是,一場像“文革”這樣的反文化災難發生后,強勢文化(這在現代就是西方發達國家所盛行者)如過火的林地,反彈恢復得比以前還要更興旺;而弱勢文化和高雅文化則往往一蹶而不振。黃河水中流走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現今的時代潮流沖走的則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元氣血脈。“中國向何處去?”這個曾被完全政治化的問題,現在已經獲得和正在獲得越來越濃重悲涼的文化含義。
1.下列對“儒家文化是否存在的四個標志”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是否有自覺繼承文化精髓的傳人。
B.文化賴以生存的基本的社會結構是否存在。
C.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否影響人們在生活中的選擇。
D.文化的獨特語言是否存在于人們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之中。
【答案】C
【解析】 “是否影響”表述錯誤,原文是“已基本上不能影響”。
2.下列對畫線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機,它的沒落給人以濃重悲涼的意味。
B.西方發達國家盛行的強勢文化正在改變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嚴重的政治問題。
C.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令人困惑,而傳統文化的未來走向更令我們感到迷惑不解。
D.在西方文化的攻勢下,我們對保持民族文化傳統必須要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答案】C
【解析】 “更令我們感到迷惑不解”錯,原文是“現在已經獲得和正在獲得”。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3~5題。
越窯的鼎盛
商周時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河南、河北、山西和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的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區都出現了原始瓷。但到東漢時期,浙江上虞地區的原始瓷最終發展成真正的瓷器。這就是越窯早期的青瓷。三國兩晉是越窯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越窯產品與此前相比,燒制技術已經成熟,胎釉結合更加緊密,釉質也明顯提高。至唐時,慈溪上林湖地區成為越窯的另一生產中心,越窯在這時進入興盛時期。“陶至唐而盛,時有窯名!痹礁G一名也正式出現于此時。到北宋初期,越窯燒制達到鼎盛,窯業規模巨大,產品質量精美。北宋中期越窯逐漸衰落,南宋時停燒。
為了提高每次燒窯的產量,越窯在早期采用了明火疊燒和坯件對口合燒的方式。唐代晚期,匣缽開始在燒瓷中應用。瓷器在匣缽中裝燒,避免了過去采用明火疊燒落砂、窯渣及煙灰對瓷器造成的不良影響,使瓷器釉面光潔無斑,質量大為提高。唐代雖然采用了匣缽技術,但更多的卻是匣缽多件罩燒,只有少數產品采用匣缽單件罩燒。五代末北宋初,匣缽單件罩燒成為主要燒造方法。這種方法與匣缽多件罩燒相比無疑又是一種進步。上林湖寺龍口窯址發掘之后,人們發現了這種匣缽燒造技術的原理:裝燒時,由于匣缽接口處涂了一圈釉,匣缽內的空氣可以通過接口處透出;冷卻之后,由于釉層的凝結,外面的空氣不能進入匣缽之內,從而保證了匣缽內的還原氣氛,使得燒制出來的瓷器釉色青翠瑩潤。有人認為,這種技術是“秘色瓷”“神秘”的真正原因。
細劃花裝飾流行也是越窯鼎盛的重要標志。早期的越窯青瓷多光素無紋,常以瑩潤的釉色和優雅的造型贏得市場的青睞。但到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細劃花裝飾開始流行。這些細劃花裝飾線條流暢,紋飾簡潔,釉色瑩潤無瑕,特別是多在碗盤等瓷器內底流行對蝶、鸚鵡、龍和雙鳳等紋飾。到北宋中期,刻劃花裝飾流行,雖然沿用細劃花裝飾,但是工藝遠不及細劃花精致完美,紋飾題材也大為減少。由于匣缽單件罩燒成本過高,這一時期采用了匣缽疊燒技術,產品質量與北宋早期的產品相比明顯遜色。
在慈溪上林湖寺龍口窯址中的窯具和瓷器上曾發現大量的銘文字款。如表姓名的“元記”“王記”,表紀年的“太平”“辛酉”等,其中表姓氏的經統計多屬唐五代時期,這可能與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有關。唐末五代時期,出現了單字、兩字和多字的字款銘文,文字內容不加限制。但是北宋早期,細劃花紋飾流行,窯場主采用了匣缽單件罩燒技術。為了作為標記使用的字款必然受到約束,字款多被限制在瓷器器底之上,字數也被限制為單字,內容上往往只選一些吉語或與窯業相關的筆劃較少的文字。受到規范之后的單字款銘文大量出現在瓷器上,也反映了窯場規模的巨大和窯業的興盛。據統計主要有“大”“上”“永”“辛”“天”“吉”“千”“供”“子”“內”“丁”“已”“乙”等十三個字款。
3.下列關于越窯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越窯雖燒造近千年,但其鼎盛時期可謂曇花一現,雖維持時間并不長,但也能從遺存中找到鼎盛的標志。
B.越窯從東漢起到北宋中期,經歷了早期、大發展時期、興盛時期、鼎盛時期和衰落時期。
C.越窯雖然經歷了多個不同時期,但正式有名稱的時期是在興盛時期的唐朝。
D.在越窯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其燒造技術不斷提高,燒造出來的瓷器的質量也不斷提高。
【答案】D
【解析】北宋中期是衰落期,其燒造技術和產品質量都不如鼎盛期。
4.下列各項中,不屬于“越窯的鼎盛”標志的一項是 ( )
A.匣缽單件罩燒出來的瓷器釉色青翠瑩潤,線條紋飾簡潔流暢,題材多樣。
B.采用匣缽疊燒技術,一方面降低了單件罩燒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產量。
C.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細劃花裝飾流行起來,如對蝶、鸚鵡、龍和雙鳳等紋飾。
D.在上林湖地區發現了大量的單字款銘文,而且這些銘文多出現于細劃花紋飾瓷器之上。
【答案】B
【解析】 這是北宋中期的燒造方法,屬于越窯的衰落期。
5.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為了提高每次燒窯的產量,唐代晚期首次采用了匣缽多件罩燒方法。
B.五代末北宋初燒制出來的瓷器釉色青翠瑩潤,得益于匣缽內的還原氣氛。
C.三國兩晉時期的'越窯青瓷多光素無紋,僅憑瑩潤的釉色和優雅的造型優勢來占領
市場。
D.北宋早期使用的十三個字款,反映的是窯場規模的巨大和窯業的興盛,完全避開了姓氏。
【答案】B
【解析】 A項是為了提高質量。C項“三國兩晉”時間不準確。D項“完全避開了姓氏”說法過于絕對,中國漢字字意非常豐富,“辛”“吉”“千”“丁”等同時也可以看做是姓氏。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內審美作為一種與感官型審美相對的審美形態,濫觴于人類審美思想發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圖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審美而直達內在精神境界審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審美境界,來自于修道時的“致虛守靜”等內心體驗過程中出現的獨特的內審美境界。這種境界被莊子表述為“心齋”“坐忘”,具有所謂“虛室生白”的內審美效應。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著相同的情況?鬃又鲝垺拔馁|彬彬,然后君子”和“盡善盡美”,表現出對感官型審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審美境界的還是孔子盛贊他的弟子顏回時所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边@個“不改其樂”,是一種精神境界型的內審美,是一種內樂,備受儒家推崇。古希臘的柏拉圖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區別,美的是現實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體對象,而美,則是這種具體對象之后的理念,這種理念具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是具有形而上學意味的本體。柏拉圖認為,真正的審美是人在神靈憑附并回憶自己曾經歷過的理念世界之時才產生的。這種靈魂化了的審美也是一種典型的內審美。內審美具有精神性審美的特征,表現出對于物質欲望的超越。正是這種超越性,構成了人類審美的最高層次。
內審美是一種源遠流長且具有普遍性的審美形態,但中西方之間仍有區別。區別主要在于超驗與非超驗上。從柏拉圖開始,中經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美學思想,再到現代存在主義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內審美主要是超驗的,即不以人的現實的經驗感覺為轉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為核心。相反,中國古代的內審美則兼具超驗和非超驗即經驗兩類。
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與西方古代審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以內樂為上,感官享樂為下;第二,中國的內樂傳統與內在實踐傳統一致,是內在實踐、內在體驗的結果。老子講“致虛守靜,以觀其復”,就是通過心理的自我調節,達到“觀道”和“覽玄”的境界。莊子的“心齋”和“坐忘”講求心靈的虛靜。這種虛靜之說,到了荀子那里就發展成了“虛一而靜”理論,而且,這種虛靜又與心靈的平和、愉悅相聯,產生“心平愉”,則“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的內審美效果。儒家的“內圣外王”之道,雖非就審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內圣”的內在功夫,才使得審美從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華出來,從現實的困境中超越出來,從而出現“孔顏樂處”和“吾與點也”的內在精神境界型審美。第三,由于內樂、內審美是自我內在實踐的產物,因而中國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問題,從來都是一個不需要外力解決的問題,不像基督教等神學那樣需要外來的神的救贖,而是仰賴于自身的感悟、內心的悅樂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國古代的往圣先賢的對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審美的健全發展,是當今社會人們心靈建構、內心和諧的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精神支柱,是我們這個精神存在狀態與物質發展水平不和諧時代的一種有益的參照。
(選自《新華文摘》20xx年19期,有刪節)
6.下列各項中,關于“內審美”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內審美是指一種古已有之的與感官型審美相對的審美形態。
B.內審美是具體對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學意味的本體。
C.內審美表現為人對物質欲望的超越和主體精神境界的提升。
D.內審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審美形態,是人類審美的最高層次。
【答案】C
【解析】 這只是柏拉圖對“美”的理解。本項偷換概念,張冠李戴。
7.下列關于中西方古代內審美的區別,表述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中國古代內審美兼具超驗與非超驗兩類,西方古代內審美則主要是超驗的。
B.中國古代內審美強調內在體驗,而西方古代內審美強調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國古代內審美是內在實踐的結果,西方古代內審美則不是通過內心活動而是借助神力來實現的。
D.中國古代內審美側重于心靈平和、愉悅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內審美則側重于神力救贖后的超越。
【答案】C
【解析】 據“柏拉圖認為,真正的審美是人在神靈憑附并回憶自己曾經歷過的理念世界之時才產生的。這種靈魂化了的審美也是一種典型的內審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為核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內審美同樣需要通過主體心理活動才能實現。
8.下列表述,與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項是 ( )
A.莊子主張“心齋”和“坐忘”,實際上就是要通過個體心理調適達到內審美的效果。
B.孔子盛贊顏回“不改其樂”,體現了古代儒家對內審美的推崇和對感官審美的摒棄。
C.中國古代的往圣先賢對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實現人格理想的完善,能有效改變
現實。
D.柏拉圖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體現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內審美的特征。
【答案】A
【解析】 B項據原文“孔子主張‘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和‘盡善盡美’,表現出對感官型審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項“對感官審美的摒棄”的表述不當。C項“能有效改變現實”無根據,原文只表達了“能超越現實困境”等信息。D項“天地神人共舞”是現代存在主義的思想。
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漫議中國“鼎”
鼎在中國由來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食品。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記述:“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倍τ腥銏A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發展為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演變為傳國的重器了。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從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自從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賦予了顯赫、尊貴、盛大等政治引申意義。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問鼎等等。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見證,又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早在4 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它呈長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還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最具審美價值的工藝品,F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在我國已傳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來,鼎就是我國一種莊嚴的重要禮器,象征著祖國昌盛、穩固、團結、統一和權威,亦是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當今一些重大外交場合和國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動中,都會由鼎來唱主角。
上世紀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紐約,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我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該“世紀寶鼎”是具有我國商周青銅工藝風格的藝術精品,采用整體鑄造,一次澆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紀。姿呈三足鼎立,雙耳高聳,滿身紋飾。有金文:“鑄贈世紀寶鼎,慶賀聯合國五十華誕。”鼎底座高0.5米,2米見方,上鑄56條夔龍紋飾,象征中華民族都是龍的傳人。鼎的整個造型,雄偉祥和,氣勢宏大,古樸典型,美觀莊重。
20xx年1月1日,我國以法律形式規定免征在我國已征收了2 600年的農業稅。同年9月29日,河北省靈壽縣青廉村農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別田賦鼎”問世了。這是一位普通農民用中華民族最古老、最莊重的方式來銘記這一千古盛事。
4.下列對“鼎”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飪之器,后演變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燒制,叫陶鼎,大約在4 000多年前發展為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C.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既見證了中華古代文明,又傳承了中華悠久文化。
D.鼎作為傳國重器,是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解析】 鼎作為重要的禮器,是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答案】 D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商周時代青銅器上的大篆銘文記載了當時的典章制度史實,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澤厚認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成為我國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工藝品。
D.“世紀寶鼎”是體現我國商周青銅工藝風格的藝術精品,其夔龍紋飾、三足鼎立造型均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
【解析】 A項原文是“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后來“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C項不是因“其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而“成為我國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工藝品”,無因果關系。D項造型沒有“象征意義”。
【答案】 B
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7
荷 葉
韓開春
、倌悄晡胰ズ甏,正是深秋季節,順著黃山的皺褶一路前行,層林盡染,草黃楓紅,間雜粉墻黛瓦,古徽州果然氣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泓碧水,一條小道筆直穿過湖心,上面有座彎月般的石砌小橋名叫畫橋。據說,當年李安在此拍攝《臥虎藏龍》,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從這座小橋上牽著他的白馬走過的。
、诘牵业哪抗鈪s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殘荷吸引,腦海中瞬間浮現的竟是《紅樓夢》里林黛玉反對賈寶玉拔除破荷葉的理由:“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恍惚間,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雙對著殘荷發癡的憂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長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機緣在湖邊的書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撐著一把油紙傘,順著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著石雕的窗欞,臥聽雨打殘荷,該是多么愜意的享受啊。
、燮鋵,我有許多親耳聆聽雨打殘荷的機會。我讀初中的時候,學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蓮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沒人去管它,任由滿塘的荷葉自生自滅。然而我終究只是個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樣冰雪聰明,所以聽雨打殘荷的次數雖然不少,卻從未聽出過什么詩意。
、芘c枯萎破敗的`殘荷相比,我更加喜歡夏日的新荷,光鮮潔凈,綠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賞心悅目,勃發著無窮的生機。中午或是傍晚,會有一些或紅或綠的蜻蜓、豆娘前來參觀,它們或許是被這荷塘滿目的綠迷住了,繞著圈不停地飛,遲遲不肯離去,飛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腳;身上穿著黑黃條紋套衫的小青蛙,也從水里冒出頭來,雙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躍上了荷葉的表面,隨之濺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匯聚到荷葉的中心,凝成一顆又圓又亮的大水珠,映著太陽的光輝,像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它們許是把這一張荷葉當成了運動場,鼓著大腮幫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類;還有一些黑脊背的魚,在荷葉撐起的大陽傘下悠閑自在地游來游去,間或舉起大尾巴,在平靜的水面上使勁一擊,發出“潑剌剌”的一聲響,濺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頭扎進水底,再也不見了。
⑤這樣的季節,最快樂的自然還是孩子,從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綻開它美麗的笑臉時起,就會不斷有孩子順著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學著在水面上那群嬉戲的鴨仔的樣子,把鼻子一捏,頭往下一低,便潛進了水底,上來的時候,手里總會多出一截細嫩甜香的花香藕,臨了上岸,還不會忘記摘一片荷葉頂在頭頂。有時候也玩打水仗游戲,學著電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樣,頂著一片荷葉,手里端根樹枝,一只眼閉著,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時還要發出“叭”的一聲。
、奚倌甑挠洃,除了玩耍,大多數還是和味蕾緊密聯系在一起,關于荷葉,也是如此。說到吃,必須提一下荷葉粥,這是我母親夏天常做的,把新鮮的荷葉洗凈,切成細絲,放點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來的粥青白相間,顏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撲鼻,有清熱解暑之功效。荷葉還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個習慣,趕集的時候帶上一張荷葉,或干或鮮,隨季節改變而有所不同,回來的時候,總會變戲法般從懷里掏出一只荷葉包來,里面包著的有時是幾片鹵豬頭肉,有時是兩根油條。他用筷子夾起肉丟進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夾雜著荷葉的清香。長大后讀明清小說,見到許多關于市井場景的描寫,我才知道,原來這用荷葉包熟食的舉動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創。
。ㄟx自《20xx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有刪改)
40. 文章第一段描寫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6分)
41. 林黛玉為何反對賈寶玉拔除破荷葉?請分析其原因。(4分)
42. “我初中的時候”,多次聽雨打殘荷,為何從未聽出詩意?你認為造成林黛玉與我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4分)
43. 結合全文,分析我喜歡夏日新荷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
40..為下文寫殘荷作鋪墊;②渲染典雅古樸的古徽州的氣氛;③點明季節時間等。(6分)
42. ①喜歡李詩“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詩意;(2分)林黛玉寄人籬下,身世凄涼,見到殘荷猶見自己,有身世之痛,將一腔哀怨寄予殘荷之上。(4分)只要答出第二點就得4分,只答第一點得2分。
43. ①“我”那時是初中學生,有著美好的童年,記憶中還有荷葉粥的香甜,生活無憂無慮,幸?鞓罚瑳]有雨打殘荷的凄涼之感。(2分)②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閱歷(經歷)不同:林黛玉少年喪母,寄人籬下,身世凄涼,所以見到殘荷猶見自己,將一腔哀怨寄予殘荷之上;而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2分)
44.. ①光鮮潔凈,賞心悅目,有無窮生機;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媽媽做的荷葉粥和爺爺的荷葉包讓我念念不忘。(6分)
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8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0分)
依偎——重慶街景
黃濟人
“依偎”這個詞,是很難用在眼前這位年輕人身上的。他顯然來自農村。靠在肩上的那截比身高略長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那團比他指頭還粗的繩索,標明了他的山城棒棒軍的身份。可是他畢竟太年輕了一點,充其量十六七歲。而他那弱小的身軀所必須承受的,卻是生活的重擔。當他背著城里的冰箱搖搖晃晃爬上一幢宿舍的頂樓的時候,他氣喘吁吁,他大汗淋漓,他青筋鼓脹,他牙關緊咬!耙蕾恕边@個詞的柔軟情調已經離他而去了,遠遠地,久久地。他所面對所經歷的情感只能是與“依偎”截然相反的東西,比如說昂首挺立,比如說身腰佝僂,總之,在那衣著襤褸的遮掩下,在那蓬頭垢面的裸露中,即令在那心理承受能力最為脆弱的地方,也只能剩下那副近乎殘忍的鐵石心腸了。
然而,此時此刻,他確實依偎在一位農村老漢的懷里。那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中午,當路上的行人紛紛躲進沿街的一個窄小的屋檐下的時候,我在一個角落里看見了他。他坐在潮濕的地上,靠在肩上的,依然是那截比身高略長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依然是那團比他指頭還粗的繩索。有所不同的是,他此刻的表情是平靜的、順從的,從那歪著的臟兮兮的脖子和那翹著的毛茸茸的鼻孔望去,他似乎睡著了。而這位老農也坐在地上,從年齡,從長相,更從為了不致驚動對方而久久不得動彈的雙腿去看,他無疑是懷中孩子的父親。他是什么時候進城來的,他怎么會在這里找到孩子,我一無所知。深信不疑的,便是他是懷揣著擔心與不安,不計旅途之苦專程前來看望孩子的,F在好了,孩子的.一切他都看到了。讓他欣慰的是,孩子長高了一點,長壯了一點,而且突然變得懂事多了,沒有再去調皮搗蛋,沒有再去貪耍玩鬧,孩子頑強的生存能力證明,他的家庭甚至他的家族已經升起了一顆希望之星。那么,明天就要回到鄉下去了,地里發黃了的麥子等他回去收割,在這樣的時候,父親能夠為孩子再說點什么或再做點什么呢?該說的也許已經說了,比如要吃飽穿暖,比如要早睡早起,有了病一定要吃藥,醫院進不起就進藥店,西藥吃不起就吃中藥。哦哦,這孩子不講衛生的壞習慣進了城也沒有改好,喏,手指甲這么長這么臟了,要是等到他自己來剪,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呢。
于是,在我的注目之下,這位老農抖抖顫顫地從衣兜里摸出一把小剪刀,開始為依偎在懷里的孩子剪手指甲。小剪刀生了點銹,刀口也鈍了,他剪得有些吃力,卻剪得格外認真,剪著剪著,伴著口中的喃喃自語,在那布滿皺紋的嘴角竟綻出來幾絲幸福的笑容。而孩子調皮的天性此時復活了,他的腦袋使勁朝父親的懷里鉆,一只手臂索性搭在了父親的肩頭,那稚氣與嬌氣一并顯現的時候,簡直像一個待哺的嬰兒,貪婪地享受在母親的懷抱之中。
我被眼前的這一幕愣怔住了,盡管這父子兩人如入無人之境,于周圍的任何目光全然不顧。不知怎的,隨著屋檐水的嘩嘩滴落,我的淚水亦潸然而下。老實說,我多么希望這場雷雨不要停止,以便讓人世間這幕難得一見的街景,得以框定,得以永恒……
(選自《》,有刪改)
1.請概括本文中作者所見街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結尾,“我”的淚水為什么會潸然而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舉例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雷雨”這一天氣現象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8分)
答:_____
【高考語文閱讀練習題】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怎樣答文學類作品閱讀練習題05-09
高考語文練習題及答案05-07
高考語文閱讀技巧05-05
高考語文練習題加答案05-07
高考語文專項強化練習題05-09
高考語文修改病句練習題05-10
上海高考英語閱讀新題型練習題05-10
《評選》高考語文閱讀答案05-03
高考語文《閨怨》閱讀答案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