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高考模擬考試語文
高考試卷是評價高考的重要載體,因此從分析高考試卷的角度出發(fā),能夠進一步認識高考改革甚至對高考以及考生做出評價,下面是陽光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湖南師大附中2017屆高三月模擬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第Ⅰ卷 (閱讀題,共70分)
甲 必考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近代以來,西風東漸。“五四”以后,西風狂飆。隨著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進一步全面學習西方先進文明,中國的傳統(tǒng)禮教自然成了眾矢之的。禮教從古代文化價值體系的高處跌落下來,變成抬不起頭的概念。時至今日,一提到“禮教”,似乎就意味著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縛人、摧殘人的壞東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說起“禮儀”,人們卻并不反感。
“禮儀”源自典籍《儀禮》——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禮制匯編。“禮教”,其原義就是禮儀的教育。然而,在今天的漢語語義場中,禮儀仍是一個正面、光輝的詞語,而禮教則成了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禮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國人在傳承古代禮儀教育時的尷尬。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以禮樂教化人心本來是禮教的核心內容,自現(xiàn)代以來,卻長期無法名正言順。
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這里的小學教育,其主要內容就是禮教,也就是學習在家里和社會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禮儀,比如如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jù)《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擴展,編寫了一本淺易的韻文讀物——《弟子規(guī)》。這本久已不聞的小冊子,近幾年重新興起,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與此同時,它也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議。
斥之者以為它所宣揚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禮教,這泛起的沉渣必將毒害兒童的健康成長。比如,從“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里只有子女單方面對父母的義務,沒有父母對子女的責任。這太不公平!
看來,反對者們恐怕存在一個很重要的誤解。在古代,中國人一般都是把人納入到一個“關系網(wǎng)絡”中來考量的。因此,一個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時是兒子、父親、丈夫、領導、下屬和朋友。若強調這位男子作為兒子的義務,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問題。另外,就“父慈子孝”的倫理要求而言,對成人的要求其實比小孩子高得多。
很多人都認為,受傳統(tǒng)禮教的影響,中國孩子至今仍接受著既多又嚴的規(guī)矩和紀律的教育,喪失了自由之個性;西方則沒有禮教,孩子們沒有束縛,比較自由任性。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在階層相對固化的西方,“禮不下庶人”,貧民階層在禮儀和規(guī)則的教育上確實比較隨意;但精英階層的孩子都必須接受非常正規(guī)而嚴格的訓練。無論是在知識能力的學習上,還是在禮儀規(guī)范的訓練上,英美那些優(yōu)質私立中小學的要求都遠遠高于貧民區(qū)的公立中小學。為培養(yǎng)出懂禮儀、有修養(yǎng)的紳士或淑女,英國的不少私立中小學甚至現(xiàn)在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體罰制度。
今天,我們重新重視傳統(tǒng)的禮教,當然不是要復古幾千年前的禮儀規(guī)范。“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禮的具體內容,總是要與時俱進,跟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相適應的,但是,禮所蘊涵的精神實質——“對他人的尊重”,則是普遍和永恒的。
(節(jié)選自2016年08月06日《光明日報》錢翰的文章,略有改動)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四”以后,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開始進一步全面學習西方先進文明,中國的傳統(tǒng)禮教因此廣受批判。
B.“禮教”的本義就是禮儀的教育,其核心內容是以禮樂教化人心,但近現(xiàn)代以來,卻逐漸被國人誤解,成了束縛人、摧殘人的壞東西。
C.今天國人在傳承古代禮儀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禮教早已成為人們避之不及的“沉渣”。
D.作者認為,朱熹所說的小學教育,其主要內容就是禮教,即教會學生在家里和社會的日常生活中如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禮儀。
【答案】C
【解析】(強加因果、無中生有、曲解文意。造成國人在傳承古代禮儀教育方面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文中并未提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禮儀”源自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的《儀禮》,與“禮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個正面、光輝的詞語,毫無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B.《弟子規(guī)》是李毓秀根據(jù)《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擴展,編寫出來的一本韻文讀物。
C.近幾年,《弟子規(guī)》重新興起,但也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議,有人認為此書宣揚愚忠愚孝,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害無益。
D.在中國,古人一般會把人納入到一個“關系網(wǎng)絡”中來考量,當強調某人作為某一身份的義務時,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問題。
【答案】A
【解析】(禮教即禮儀的教育。禮儀和禮教關系十分密切,雙方不可能撇清關系。從本質上來說,禮教之所以被視為“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縛人的壞東西”,正是禮儀中的某些具體規(guī)定存在問題。因此,不能說禮儀中“毫無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禮教”不應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為“禮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順,有利于今天的國人更好地傳承我國古代的禮儀教育。
B.實際上,西方精英階層十分重視禮儀和規(guī)則方面的教育,他們的孩子必須得接受非常正規(guī)而嚴格的訓練,但貧民階層對禮儀和規(guī)則的教育卻顯得比較隨意。
C.雖然禮的具體內容在不同時代和社會里會有所不同,但是禮的精神實質——對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
D.今天,我們重新重視傳統(tǒng)的禮教,不是要復古幾千年前的禮儀規(guī)范,但禮教的內容應以傳統(tǒng)經(jīng)典為憑借,并兼顧中西。
【答案】D
【解析】(后半句無中生有。原文只是說“禮的具體內容,總是要與時俱進,跟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相適當”,不能因為文中提到了一些中華文化經(jīng)典和西方教育,而臆造出“禮教的內容應以傳統(tǒng)經(jīng)典為憑借,并兼顧中西”的說法。)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懋,字之美,張子良子,涿州范陽人。未弱冠,已有父風。侍子良官京東,故懋領其眾,從丞相阿術軍,立歸德府,以其軍鎮(zhèn)之。移鎮(zhèn)下邳,知歸德府事。李璮叛濟南,以其兵戍蔡州。中統(tǒng)元年,宣授泗州軍總把,佩金符。至元七年,擢濟南諸路新軍千戶。九年,從破襄樊有功。十一年,丞相伯顏南征,其行陣以鏵車弩為先,而眾軍繼之。懋以勇鷙,將弩前行,凡所過山川道路險狹,通梁筏,平塹阱,安營設伏,出納奇計,伯顏信用之,擢為省都鎮(zhèn)撫,水陸并進,其任甚重。師壓臨安,滅宋,以其主及母后群臣北還。駐瓜洲,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副以兩介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書。馳還報,伯顏大喜。復令行徇鎮(zhèn)巢、安豐、壽春、懷遠、淮安、濠等州郡,皆下。復使之遍諭列城軍民,使知帝之德意。十三年,懋馳驛至上都,伯顏上其功,宣授懋明威將軍、泗州安撫司達魯花赤。十四年,改安撫司為總管府,置宣慰使以統(tǒng)之,拜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十六年,改授懷遠大將軍、吉州路總管。
懋惡衣糲食,率之以儉,慎刑平政,處之以公,新府治,設義倉,雖能吏不過也。部使者劉宣韙之,凡有所懲治,朝至夕報,豪強竦然。郡萬戶蘇良,恃勢為暴,為之翼者,有十虎之目,民甚苦之。乃上其實于憲府,盡誅十虎者,奪良虎符而黜之,民大悅。群盜有率眾將白晝劫城者,懋聞之,率從騎搗其穴,縛其酋長以歸。民之流亡,與遠郡之來歸者數(shù)千家,相率為生祠以祀之。十七年二月卒,年六十三。贈昭勇大將軍、龍興路總管、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謚宣敏。
(節(jié)選自《元史·張懋傳》)
【譯文】張懋,字之美,張子良的兒子,是涿州范陽人。(他)不到二十歲,就有其父親的風度。陪從父親去京東做官,因些由他管領父親的部屬,歸附于丞相阿術的軍隊。朝廷設立歸德府,張懋率其軍隊鎮(zhèn)守。后來轉移鎮(zhèn)守下邳,但仍掌管歸德府事務。李璮在濟南反叛時,張懋率領他的軍隊鎮(zhèn)戍蔡州。中統(tǒng)元年(1260),被授予泗州軍總把,佩金符。至元七年(1270),張懋被提升為濟南諸路新軍千戶。九年,隨大軍攻破襄、樊,立了戰(zhàn)功。十一年,丞相伯顏南征,其行軍陣勢是,以鏵車、弓箭手為先鋒,其他軍隊繼后。張懋勇敢,領弓箭手前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平溝填阱,安營設伏,出獻奇計,伯顏很信任他,提升他為省都鎮(zhèn)撫,水陸并進,任務重大。大軍至臨安,滅了宋朝,収系宋朝投降的皇帝以及皇帝母后、群臣百官而回北部朝廷。蒙軍駐瓜洲,伯顏命張懋去淮西勸降夏貴。張懋帶了兩個副將,以及騎士,直奔合肥,夏貴出迎,以禮相待,張懋對夏貴講明降與不降的利害禍福,言辭很是威嚴,夏貴磕頭下拜表示投降,奉上地圖和降書。快馬回來稟報,伯顏大喜。又令張懋攻打鎮(zhèn)巢、安豐、壽春、懷遠、淮安、濠州等州郡,都攻下。遍告各城軍民,使他們知道皇帝的恩德。十三年,張懋駕乘驛馬疾行到上都,因伯顏上報他的戰(zhàn)功,被授為明威將軍、泗州安撫司達魯花赤。十四年,朝廷改安撫司為總管府,置宣慰使來統(tǒng)領,授予張懋為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十六年,改授懷遠大將軍、吉州路總管。
張懋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飯,以節(jié)儉作表率,用刑謹慎,修明政治,辦事公道,新建府治衙門,設立義倉,就是能干的官員也超不過他,朝廷派來督查的使者劉宣很認同支持張懋,凡是張懋懲治的壞人壞事,早上匯報到他那里,晚上他就上報朝廷,那些趁勢作惡的權貴都很害怕。郡中萬戶蘇良,恃勢橫暴,為他助虐的爪牙有“十虎”,百姓苦不堪言。張懋將實情報告上級,誅殺“十虎”,奪了蘇良的虎符,貶了他的官,人民大喜。有盜賊率領手下白天入城搶劫,張懋聽說了,親自率兵搗毀他們的巢穴,逮捕了他們的首領回來。那些流亡在外(回來),以及從別的郡省來歸附的百姓,總共有幾千家,大家一個接一個地來參與建造祠堂供奉張懋。張懋在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去世,時年六十三歲。追贈昭勇大將軍、龍興路總管、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侯,謚號宣敏。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副以兩介/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書
B.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副以兩介/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書
C.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副以兩介/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書
D.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副以兩介/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書
【答案】C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古時候的人二十歲時行冠禮,戴上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故男女此年歲稱為“弱冠”之年。
B.“賓禮”指古代天子款待來朝會的四方諸侯或者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jié)。后來也指接待尊貴賓客的禮節(jié)。
C.“虎符”是古代的虎形調兵憑證,分為兩半,朝廷存右半,將帥執(zhí)左半。調兵時需兩半合對才能生效。
D.“生祠”舊時指為活人修建的祠堂。西漢欒布為燕相,燕齊人為他立社,號欒公社,這是立生祠的開始。
【答案】A
【解析】(“古時候的人二十歲時行冠禮”“男女此年歲稱為‘弱冠’”有誤,男子二十歲稱“弱冠”,女子二十歲不稱“弱冠”,也不行“冠禮”。)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張懋年輕有為,不到二十歲就有父親的風范。陪從父親去京東做官,就由他管領父親的部屬,歸附于丞相阿術的軍隊,后來帥軍鎮(zhèn)守歸德府。
B.張懋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在跟隨丞相伯顏南征時,張懋勇敢地帶領弓箭手作先鋒部隊,開路搭橋,平溝填阱,并能出獻奇計,深得伯顏信任和器重。
C.張懋生活儉樸,修明政治。用刑很謹慎,辦事也很公道。新建府治衙門,為百姓著想,設立儲糧備荒的義倉,政績超過了很多官員。
D.張懋為政嚴厲,不畏豪強。曾有個叫蘇良的萬戶恃強凌弱,養(yǎng)了十只老虎,為害百姓。張懋殺了十只老虎,并奪了蘇良的兵權,貶了他的官。
【答案】D
【解析】(“養(yǎng)了十只老虎,為害百姓。張懋殺了十只老虎”一說有誤,原文是說,蘇良手下有十個爪牙,號稱“十虎”。“十虎” 是十個人,并非十只真老虎。)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部使者劉宣韙之,凡有所懲治,朝至夕報,豪強竦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流亡,與遠郡之來歸者數(shù)千家,相率為生祠以祀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與解析】(1)朝廷派來督查的使者劉宣很認同支持張懋,凡是張懋懲治的壞人壞事,早上匯報到他那里,晚上他就上報朝廷,那些趁勢作惡的權貴都很害怕。(計分點:“部使者”,朝廷派來督查的使者;“韙”,認同支持;“有所懲治”,有懲治的壞人壞事;“竦然”,害怕的樣子,每處計1分。句意通暢,計1分)
(2)那些流亡在外(回來),以及從別的郡省來歸附的百姓,總共有幾千家,大家一個接一個地來參與建造祠堂供奉張懋。(計分點:“民之流亡”,定語后置結構,即“流亡之民”;“歸”,歸附;“相率”,一個接一個;“為”,建造;“祀”,供奉,每處計1分)
【高考模擬考試語文】相關文章:
高考物理模擬考試重難點預測12-09
高考物理模擬考試重難點預測12-09
高考理綜化學部分模擬考試卷精選題12-09
高考語文作文12-01
語文高考復習09-29
高考語文作文08-11
高考語文總結11-07
高考語文復習12-09
高考語文的名言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