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知識15篇
高考語文知識1
1、例題引路
當冰雪皚皚之際,唯獨梅花昂然綻放于枝頭,對生命充滿希望和自信,教人精神為之一振。
【解析】項“教人精神一振/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主動句式和被動句式雜糅的結構混亂;
閱覽室圖書館出現“開天窗”現象,我們可以從這一現象反映兩個問題,一是閱讀者素質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強。
【解析】項是結構混亂,“我們……問題”與前面脫節,可刪除“我們……現象”使前后主語一致。
這種無紡布環保袋經過工藝處理后,具備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滿足消費者對環保袋的客觀需求的優勢。
解析:句式雜糅,最后一句應改為“具備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優勢,滿足了消費者對環保袋的客觀需求”;
2、考點復習
主要有四類:舉棋不定、藕斷絲連、中途易轍、反客為主
(1)、舉棋不定此類語病的特點是,作者時而用這種結構,時而用那種結構,結果兩種結構都用了。
例1、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進的,這是由于事物的內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會的.種種外因影響所決定的。“這是由于……的緣故”和“這是由……決定的”套在一起而成。改“由于”為“由”即可。
例2、這種慷慨悲歌的壯舉背后,還是自信心不夠的表現。
“壯舉是……表現”“壯舉背后是……”兩種句式套在一起了。去掉“背后”或“的表現”。
高考語文知識2
選用句式要能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選用恰當的、與情景相符合的句式;變換句式要根據特定的題目要求,在保持原句意思不變的前提下,改變原句的句式。
①選用句式一般不單獨設題,設題采用選擇題形式,與連貫考點相結合;變換句式題型較多,以主觀題為主,題型有創新,有時與簡明、連貫、得體等考點綜合考查。20xx年高考卷注重長短句的變換和書面語口語的變換。
②選材貼近實際,從日常生活或最新新聞或重大事件中選材,如20xx年浙江卷食品添加劑問題的材料。
真題體驗
1.[20xx湖南卷] 下列選項中的詩句填入《夏日西齋書事》一詩畫橫線處,恰當的一項是()
榴花映葉未全開,槐影沉沉雨勢來。____________,滿庭鳥跡印蒼苔。
A.只道林間無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門巷深深過客稀
D.寒氣偏歸我一家
[解析] B 本題考查選用句式,兼及語言表達的準確、連貫,同時還考查了一定的古詩文閱讀理解能力。先看內容照應。這首詩是《夏日西齋書事》,詩人以細致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幽靜清美的夏日圖畫,體現了詩人此時寧靜淡遠的心境和情趣。小院地偏正是一種心遠地自偏的意境,這種人跡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當時詩人的心境,且與下句滿庭鳥跡印蒼苔相照應。再看平仄押韻。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韻且為仄聲,即可排除C、D;從平仄來講,二、三句平仄相連,三、四句平仄相對,且主要看2、4、6三個字,第二句為影、沉、勢,即仄平仄,那么所填這句所對應的三個字亦應為仄平仄,那么,A項是仄平平,B項是仄平仄,C項是仄平仄,D項是仄平仄,即排除A項;解答本題首先需要通讀全詩,理解詩意,詩意理解準確的'話,可以直選答案。
2.[20xx浙江卷] 從下列材料中選取必要的信息,為食品添加劑下定義。(3分)
①食品添加劑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質。
②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劑既可以是化學合成物質,也可以是天然物質。
④食品添加劑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質和色、香、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及解析參見本講現場指導。
高考語文知識3
(一)《勸學》
1.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荀子《勸學》篇中的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印證了這句話。
2.韓愈《師說》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句話與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觀點相同。3.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兩個句子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學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5.強調君子并非有何差異,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6.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7.在文中強調學習應當用心專一,并且從正面設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樣弱小,如果用心專一也會有所成的句子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二)《逍遙游》
1.在《逍遙游》中描繪大鵬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5.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并列句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7.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并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8.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9.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后,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三)《師說》
1.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不是指啟蒙教師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本文從多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并用一個反問句推斷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是怎樣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6.《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原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四)《阿房宮賦》
1.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阿房宮賦》:“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
2.通過阿房宮的興毀提示秦王歷史教訓,文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3.不吸取經驗教訓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宮賦》中說:“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4.《阿房宮賦》中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
5.《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的句子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使讀者印象更為強烈得語句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7.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8.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別,都追求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的語句是: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9.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并且還揮霍無度的語句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總結,六國和秦國的滅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的語句是: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五)《赤壁賦》
1.寫江上水汽彌漫,江水無邊無際和遠方天際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軍隊在攻破荊州順流而下的軍容盛狀的句子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3.敘寫江水流逝卻始終長流不息,月亮盈虧卻無所增減的哲理的句子: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4.用高超的手法描寫動人的音樂: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5.蘇軾在《赤壁賦》中慨嘆“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6.寫清風明月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7.寫清風與明月可盡情享用,無人禁止,無窮無盡的句子: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9.寫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句子: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10.寫月亮升起后,對游人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則是游人對明月的喜愛的句子: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11.寫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飄蕩,似乎是在浩蕩的宇宙間乘風飛行,飄飄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12.寫作者引吭高歌,吟誦古代詠月的詩歌,召喚月亮飛行的句子: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13.描繪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體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14.寫客人簫聲之悲傷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15.用蛟龍嫠婦聽簫聲的感受來突出簫聲的悲涼與幽怨的句子: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16.以月亮作比,描寫世間萬物變化的規律的句子是: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17.從不變的角度,描述人與萬物的關系: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18.文中告訴我們別人的東西雖小也不能占有: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19.寫作者蕩漾江中,與麋鹿為伴的句子是: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20.寫作者與友人于扁舟舉杯共飲的句子是: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21.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嘆我們個人在天地間生命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22.描寫詩人行舟的感覺,像身上長上了翅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23.詩人在飲酒后,唱出對遠在天邊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六)《詩經·衛風·氓》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
1.寫女子在無奈下與男子約定婚期的句子是: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2.用動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愛情的句子是: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3.寫女子家人對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與“青梅竹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5.寫女子不愿同氓終老的句子是: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6.通過寫桑葉凋落喻指女子年華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7.寫女子在斷墻上眺望心上人,見到心上人后前后行為差異的句子是: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8.寫女子回憶小時候與氓嬉戲玩耍的快樂場景的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9.寫女子為人婦后早晚辛苦勞動的句子是: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寫男子變化無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10.女子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的句子:“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決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表明文中女子熱情、溫柔的句子: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七)《離騷》
1.《離騷》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懷,對廣大勞動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語句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離騷》中寫自己雖崇尚美德約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貶黜的兩句: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寫自己對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離騷》中用香草做比喻說明自己遭貶黜是因為德行高尚的兩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5.詩人怨恨楚懷王昏聵糊涂,輕信謠言的語句是: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6.《離騷》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對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兩句: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7.《離騷》中表明自己因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誹謗的兩句: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8.《離騷》中表明自己所處的社會本來就是善于投機取巧,違背規矩的現狀的兩句: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9.《離騷》中表明當時社會中的人們違背準則,把茍合取悅別人奉為信條的兩句: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10.《離騷》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亂社會中煩悶失意,走投無路的兩句: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11.《離騷》中表明作者寧可死去,也不會和世俗小人一樣媚俗取巧的兩句: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12.《離騷》中用大鳥和小鳥不合群來比喻說明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兩句: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3.《離騷》中用方圓不相合說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兩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14.《離騷》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賢為榜樣的兩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賢,寧死不失正義):“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5.《離騷》中屈原委婉表達自己后悔選擇做官,想要歸隱的兩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16.《離騷》中屈原表達趁著迷途未遠,趕緊回到正路的兩句: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17.《離騷》中屈原通過自己退隱后騎馬到達長滿蘭草的水邊和長滿椒樹的山崗表明自己從朝廷隱退為了修養自己的兩句: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18.《離騷》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責,不如隱退的兩句: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19.《離騷》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養自己的兩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20.《離騷》中屈原表明即使沒有人了解自己也無所謂,只要自己內心買好就可以的兩句話: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21.《離騷》中屈原通過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帶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潔的兩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22.《離騷》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樂趣,而他窮其一生追求美政的兩句: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23.《離騷》中用反問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會改變自己志向的兩句: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24.《離騷》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帶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純潔的品質沒有虧損的兩句: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25.表現詩人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詩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6.表現詩人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詩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27.表現詩人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詩句: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28.表現詩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詩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9.表現詩人潔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詩句: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八)《蜀道難》
1.《蜀道難》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蜀道難》中運用夸張修辭方法,寫出秦蜀之間崇山疊嶺、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3.《蜀道難》中寫出水石相激、山谷轟鳴的驚險場面的句子是: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4.運用夸張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的句子: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5.虛寫映襯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句子: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6.表明歷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7.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開篇以蜀地方言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下雄渾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8.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運用夸張的手法表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少有往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進一步表明秦、蜀之間為高山峻嶺所阻擋。
9.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引用神話傳說為其增添了浪漫氣息,如引用“五丁開山”一神話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10.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運用神話、夸張、襯托的手法來寫蜀山之高險的句子有“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11.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摹寫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12.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為我們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
13.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詩人先用“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寫出水石激蕩、山谷空鳴的場景。
14.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寫出了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的句子是“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15.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語句的句子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16.從李白《蜀道難》一詩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的長嘆中,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詩人對功業難成的一聲嘆息。
(九)《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登高》一詩對此都有直接描述,這些句子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杜甫在《登高》中發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感慨,抒發了漂泊異鄉.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也蘊含著與生命的衰弱頑強抗爭的精神。
3.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特點的句子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4.寫遠望所見,用傳神之筆描寫凄冷江色和長江氣勢的'句子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5.用落葉和江水抒發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傷的句子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6.情景交融.意境曠達,極寫自己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的句子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7.道出郁積詩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國運之恨,無限悲涼難以排遣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8.本詩的主旨句(表現詩人憂國傷時)的句子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9.杜甫《登高》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的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十)《琵琶行》
1.“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由琴聲想到珠玉聲,是聲音的類比聯想。
2.描寫琵琶女猶豫不決而出場的詩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更是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
4.描寫琵琶聲的句子:“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蘊含離別之意的句子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十一)《錦瑟》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語文知識
1.《錦瑟》中以錦瑟起興,引起對華年往事的追憶的句子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2.《錦瑟》一詩的頸聯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它表現的這種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詩人全部的情感。
3.《錦瑟》用典的四句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4.《錦瑟》一詩中回環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惆悵苦痛,讓人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十二)《虞美人》
1.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一個詰句驚心動魄,把李煜的愁悶劈空傾瀉下來,這個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無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含蓄地表現出李煜對人生絕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3.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表現詞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時光面前感慨無限,同時放筆呼號,發出一聲深沉的浩嘆的句子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4.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直接抒發亡國之恨的句子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5.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對比手法,反襯出人生無常的句子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6.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詞人遙望金陵想象,并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的慨嘆的句子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7.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比喻.夸張.設問手法寫出愁思的多與深廣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8.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9.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將現實與過去對比來寫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10.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寫愁的多與綿綿不斷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十三)《念奴嬌·赤壁懷古》
1.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描繪了周瑜的英氣勃發。
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運用比喻修辭描寫赤壁古戰場的險要形勢的一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點題,又為周瑜出場營造聲勢的句子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4.具體描寫“江山如畫”之意的句子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5.表達詩人曠達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十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登高望遠,首先想到孫權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不禁感嘆的兩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感嘆東吳那個強盛的局面,孫權那個英雄、風流余韻,都經歷了無數的風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3.辛棄疾贊嘆劉裕北伐的赫赫戰功的兩句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4.寫劉裕的兒子劉義隆輕率舉兵北伐,結果吃了敗仗,張皇南逃,狼狽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5.詞人借歷史影射現實,說南宋的失敗,金人的南侵,國家的恥辱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6.他借用廉頗的典故,表明自己顯然年老卻還是壯志猶存,希望能夠為國立功的句子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高考語文知識4
一、文學常識
荀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它發展了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他反對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說,提出了“性惡”的思想,強調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內容分前后兩部分。前部分著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后部分著重闡明學習方法。課文節選自前部分。作者從不同方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和必要,從而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品德。因此,“勸”在本文是“ 勸勉”的意思。所以題意是勸勉學習。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輮以為輪
雖有槁暴
知明而行無過
君子生非異也
三、解釋加點字詞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5、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6、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7、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8、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1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12、勸學
13、蟹六跪而二螯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輮以為輪
2、其曲中規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登高之博見也
5、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
7、積善成德
8、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9、用心一也
10、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五、古今異義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輮以為輪
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假輿馬者
下飲黃泉
蚓無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類型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4、輮以為輪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七、固定詞語
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
八、一詞多義
1、興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漢大興兵伐匈奴
(3)大楚興,陳勝王
2、疾
( 1)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2)君有疾在腠理
(3)疾惡如仇
(4)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3、于
(1)青,取之于藍
(2)而青于藍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而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蟹六跪而二螯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吾嘗終日而思矣
吾嘗跂而望矣
(5)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5、之
(1)青,取之于藍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
(5)不如須臾之所學
6、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3)陳勝者,陽城人也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高考語文知識5
【考點解析及預測】連貫"考查句間關系,或客觀題(排序),或主觀題(排序、補寫等),要求幾個一致(話題、句式、語境等),常考的題型是排序題。"得體"考查語境,即用語能切合目的、對象、場合、方式的差異。
(一)語言的連貫
例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著名學者龐樸在他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一文中說: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它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
②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
③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
④制約著人們的思維方法
⑤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
⑥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
A. ④①⑤⑥③②
B. ⑤④⑥③①②
C. ⑥⑤④③②①
D. ①④⑥⑤②③
【答案】 A
【解析】按照事物發展的邏輯順序,由內到外,由低到高來排列。六句三層意思,每兩句為一層。由"思維方法"到"行為習俗",由"情感抒發"到"審美趣味",由"價值取向"到"終極關懷"。
【思路分析】排序要"四抓"(抓起始句、中心句、文體特征、前后關系)。
高考語文知識6
年齡稱謂
1.孩提:指2—3歲的兒童。
2.垂髫: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指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3.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
4.黃口:十歲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6.束發:男子十五歲。(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歲。(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8.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
9.而立:男子三十歲。(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歲。(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歲。
12.花甲:六十歲。
13.古稀:七十歲。
14.耄耋:八十歲。
15.鮐背之年:九十歲。
16.期頤:一百歲。
地理常識
1.九州,中國的代稱。一般指冀州、徐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廣義上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4.四海,指天下、全國。
5.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6.江東,指長江以東地區,古人以東為左,故又稱江左。
7.江表,長江以南地區,從中原看,地處長江之外,故稱。
8.五岳,分別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等。
10.揚州,又稱廣陵、維揚。
11.杭州,又稱臨安、武林等。
12.蘇州,又稱姑蘇、平江等。
官職變化
1.關于任職授官的:
①任:擔當,擔任。“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
②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黃金印、赤韨縌,朱輪車,即軍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職。“除臣洗馬。”
④拜;授給官職。“拜亮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趙相征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⑦薦:推薦,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荀)彧薦嘉。”
⑧舉:推薦,推舉,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⑨起:起用人任以官職或重新啟用,任以官職。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孫顯于韓,起樗里子于國。三人者,皆張儀之讎也。”
⑩提:提拔。“然(魏收)提獎后輩,以名行為先,浮華輕險之徒,雖有才能,弗重也。”
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號或爵位。“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
贈: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贈皇后。”
賜:賞賜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賜爵關內侯。”
賞: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2.關于提升職務的:
①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級到高級的升遷。“擢為后將軍。”
②進:用于較高職務。“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
③起復:恢復原職務。“蒙皇上隆恩起復委用,正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枉法。”
④超遷、超擢:越級破格提升。“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3.關于調動職務的:
①轉、移、調、徙:一般的調動,調遷。“調為隴西都尉。”“徙齊王信為楚王。”
②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方進轉為博士。數年,遷朔方刺史。”
③出:指出京受任。“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④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⑤補:補充缺職或由候補而正式任命。“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
4.關于兼職的:
①領:本職之外兼較低它職。“(范曄)服終,領新蔡太守。”
②攝:暫時兼代本職外更高職務。“羊舌鮒攝司馬。”
③權:臨時代職。“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
④假:暫時代理。“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⑤行:代理官職。“太祖行備武將軍。“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
⑥署:有“代理,暫任”的意思,指代理無本官的職務。“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⑦護:原官員短期離職,臨時守護印信,“護”有“統轄,統率”之意。“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
5.關于降級免職的:
①罷、免、解、黜、奪:官員因過失而解除職務。“乃罷逐趙綰、王臧等。”“免官削爵。”
②放:委任委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
③貶、謫:因過失而降級。“貶連州刺史。”“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④革、褫:皆為“革除”的意思,指撤職查辦。“張勃進陳湯而坐以褫爵。”
⑤左遷:降級使用,貶官。“心猶恨之,遂左遷毓。”
⑥開缺:官員因故去職或者死亡,職位一時空缺,另選他人充任。
⑦致仕:帶職退休。
(論壇)
高考語文知識7
一.明確考綱要求
1、理解 B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C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二.近四年寧夏海南高考卷文言文試題特點
(一)選文特點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為史傳文和散文兩大類,以近四年寧夏卷為例,20xx節選自《新唐書·韋丹傳》,20xx節選自《晉書·嵇紹傳》,20xx節選自《宋史·朱昭傳》,20xx節選自《明史·花云傳》,四年皆為史傳類,文章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間。史傳類文章無非記人(一人多事)和記事(一事多人)兩類。前者結構特點是:人-簡歷-性格特點-事件①-事件②……如20xx年的《韋丹傳》;后者結構特點是:事件-緣由-人物①-人物②……結局,如20xx年的《朱昭傳》。
(二)設題特點
以近四年寧夏卷為例,文言文試題分為兩種類型:選擇題(3道共9分)和主觀翻譯題(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選擇題測試角度也很固定,分別是實詞考查、信息篩選、分析概括題。
高考語文知識8
詩詞鑒賞的表述: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文言文閱讀:
閱讀時可以先劃出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避免理解上的困難。在讀完一遍后可以先看最后一道有關內容分析的.題目,幫助理解文章內容。
文言實詞
主要靠積累,但如果碰到一些自己實在不知道意思的字就要靠猜了。猜的時候把握兩條原則:一是越是和現代漢語解釋相同的字錯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把解釋代入句中去揣測。
反映古詩總體表現手法的詞語: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事抒懷 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欲揚先抑明貶實褒
反映詩人心情(感情)的詞語:
愉悅、歡快、激動、沉痛、 悲憤、哀傷、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 閑適恬淡之情
反映古詩語言特色的詞語:
凝練、簡潔、幽默、詼諧、質樸自然、清新秀麗、生動形象、 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
反映古詩結構特點的詞語:
開門見山、逐層推進、 環環相扣、前后呼應
反映古詩總體風格的詞語:
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郁、飄逸、委婉、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美、恬淡、凄美、明快
反映古詩表達效果的詞語:
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高考語文知識9
語文的學習需要大家平時做好知識的積累。我們的`語文課文中有很多字音、字詞、成語、標點符號的使用及各種文言文知識還有文學常識知識,這些我們都可以在平時上語文課的時候做好積累工作。
第一冊
一、單音字
橘子洲頭 百舸 寥廓 崢嶸 方遒 浪遏 青荇 生蕭 漪淪 羅綺 佝僂 踟躕
殘羹冷炙 跫音 霧靄 流嵐 虹霓 刀戟 廢墟 傾圮 窠巢 酵母 窗扉 漫溯
魅惑 暴虐 蓊蓊郁郁 裊娜 霎時 幽僻 斂裾 眉黛 翩然 休憩 芍藥 花蕊
眉梢 山脊 阡陌 縹緲 騁懷 肄業 灼烈 教誨 嘈雜 步履 恪守 頹墻 坎坷
猝然 亙古不變 壁龕 綻放 邂逅 陶冶 迥然 拜謁 翌日 嫉恨 蛻變 兌現
鐐銬 債券 誹謗 誣蔑 締造 戳穿 匿跡 磐石 憧憬 妥當 端倪 愆期 掮客
戊戌 永葆生機 蕪雜 褒貶 義憤填膺 卓有成效 淺嘗輒止 憤懣 自縊 不憚
奚落 頭頸 闡述 內疚 深邃 冥想 蹉跎 汲取 戕害 毗鄰 膝蓋 不恤 房檁
劫難 敷衍 懸揣 褻瀆 訃告 紕漏 啜泣 蘊藉 沮喪 殺一儆百 匹配 絲縷 蜿蜒
二、多音字
中流 干勁 悄悄 綠林 佝僂 分擔 單調 盡染
中肯 勁敵 悄然 嫩綠 傴僂 分外 調整 盡管
狼藉 機會 親愛 寧靜 獨處 纖夫 脈絡 人影幢幢
慰藉 會計 親家 寧愿 妙處 纖腰 脈脈 一幢房屋
好像 佛像 宿命 假期 拓片 應屆 信任 給以
好奇 仿佛 星宿 假如 拓展 回應 姓任 供給
一宿
參與 少數 睡著 相同 徘徊 監督 重復 中間
贈與 少年 穿著打扮 胡同 低徊 監生 沉重 間諜 著數
長久 背包 落下 單于
長者 脊背 落枕 單純
奚落 姓單
三、字形辨認
飛翔 樹陰 恐懼 悲愴 河畔 遏制 眷戀 炫耀
翱翔 蔭庇 跫音 滄桑 挑釁 偈子 榮譽 眩暈
創傷 拌嘴 拜謁 謄寫 泫然
魅力 笨拙 帷幕 長篙 凝神 彷徨 梵婀玲 邂逅
魁首 廢黜 雎鳩 蒿草 伸手 惶恐 焚燒 詬罵
黑赳赳 相形見絀 雉堞 嵩山 乾坤 輝煌
慰帖 彌望 雛形 縞素 紳士 蝗蟲 寧謐 誕生
慰問 弭患 唯一 枯槁 呻吟 蝗論 謚號 垂涎三尺
徘徊 連綴 暮色 鏤空 溫順 破碎 遐想 悼念
悱惻 輟學 募捐 佝僂 必須 憔悴 瑕疵 棹槳
緋聞 窒息 驀然回首 襤褸 頃刻
精粹 閑暇 泥淖
誹謗 啜飲 假設 掉隊
竣工 恪守 唱喏 端倪 茁壯 棍棒 下墜 蹉跌
唆使 烙印 偌大 睥睨 咄咄逼人 俸祿 墮落 秩序
怙惡不悛
鑒賞 慷慨 詛咒 槐樹 廢墟 稀薄 三昧 砥礪
簽訂 梗概 狙擊 傀儡 吹噓 戶口簿 味道 再接再厲
高考語文知識10
一、通假字
所守或匪親:匪(通“非”)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二、詞類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意動用法,以……為愁苦
使人聽此凋朱顏:使動用法,使……凋謝
砯崖轉石萬壑雷:使動用法,使……滾動
側身西望長咨嗟:名詞作狀語,向西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詞的詞類活用意義。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為動用法,“為……發愁”。
使人聽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譯為“使……凋謝”。
砯崖轉石萬壑雷。轉:使動用法,譯為“使……滾動”。
側身西望長咨嗟。西:名詞作狀語,譯為“向西”。
四、解釋下列句中一詞多義詞的意義。
尚: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且。
尚賢使能。崇尚,尊重。
趙王使使視廉頗尚能飯否。還。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險。
正襟危坐。正,端正。
上屋騎危。屋脊。
去:
去門十里以為界。距離。
陽虎去齊走趙。離開。
除殘去穢。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壟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介詞結構后置句。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賓語前置句。
但見悲鳥號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詞“于”。雄飛雌從繞林間。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六、重要虛詞。
難于上青天。于:介詞,譯為“比”。
開國何茫然。何:多么。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尚且。
但見悲鳥號古木。但:只。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胡:為什么。
七、(一)判斷句: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國。
4、此不知人之禍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動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3、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4、而自令見放為
5、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6、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7、是以見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
(三)狀語后置句:
1、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3、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
(四)定語后置句: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賓語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高考語文知識11
高考語文不同知識點學習方法歸納?
1.課文預習六步法:
A查注生詞,掃清三字
B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標明段序,分清結構
E畫關鍵句,體會作用
F簡寫主旨,歸納特色
2.學生課堂聽講五法(細聽講做筆記):
A聽到listen
B看到look
C寫到write
D說到 speak
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腦五官并用)
3.賞詩三步法:
A知人論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譯析字面(通譯全詩,分析景情)
C闡明主旨(簡述內容,闡明理趣)
4.劃分文章結構四法:
A依據表達方式
B找尋明暗線索
C依據時空順序
D依據邏輯順序
5.分析八種關鍵句作用:
A點明題目,引起下文(點題句)
B點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設置懸念,引發興趣(懸念句)
D承上啟下,自然銜接(過渡句)
E前后照應,和諧統一(照應句)
F側面烘托,間接映襯(烘托句)
G 后文鋪墊,埋下伏筆(鋪墊句)
H增強語言,突出特征(修辭句)
6.辨別七類文章寫法:
A對比寫法
B象征寫法
C烘托寫法
D以小見大寫法
E先揚后抑寫法
F虛實結合寫法
G夾敘夾議寫法
高考語文知識12
小說分析寫作技巧的技法
(1)從語言運用角度: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通感等),有什么表達效果。
(2)從結構安排角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后照應;設置懸念,制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線索,設置懸念,抑揚,鋪墊,暗示,節奏,突轉,巧合,串聯,并聯……
(3)從表現手法角度:是否運用了想像、聯想、象征、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修辭手法:
①.比喻: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
A.使深奧的、抽象的事理變得淺顯易懂
B.化平淡為生動、形象
C.重要的審美作用,使人產生美感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②.排比:能增加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
A.排比句結構整齊勻稱,音律鏗鏘,使語言具有節奏感和音樂美
B.在議論、說明文中,可以使論點闡發得更嚴密、更透徹,使條理更清楚
C.可以抒發強烈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氣勢或感染力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⑤.夸張
A.可以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質,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B.表達作者強烈的感情,用以諷刺或歌頌、感染讀者
C.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深思和共鳴
⑥.比擬:生動形象
A.運用比擬,能托物言志
B.寓情于物,表達作者的強烈的愛憎感情
C.增強諷刺幽默,增強文章的戰斗力
D.把無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寫得有聲有色,可見可聞
E.使敘述生動形象
F.制造氣氛,借以傳情達意
⑦.設問:吸引讀者
A.引人注意,發人思考,強調觀點,加深印象
B.承上啟下,過渡銜接
C.波瀾起伏,避免呆滯
D.提掣全篇,帶動全文
E.用于篇末,余音不絕
⑧.反問:加強語氣
A.加強語氣以利論辯
B.加強語氣抒發強烈的感情
C.引起思考以求共鳴
9.托物言志(象征)、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中更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對比、襯托(正襯和反襯):突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突出作者的某種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
白描:用字簡煉,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簡潔傳神的表達效果。抑揚:有先抑后揚或先揚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以小見大、側面烘托等。
場面描寫:使人物情貌一覽無余。通過場面中環境和人物活動的描寫,來渲染氣氛,刻畫人物思想性格。
虛實(正側面):引發作者聯想,使人物形象特點更突出、更豐滿。
對比描寫:突出了人物的某一性格或情感。
人稱運用
第一人稱:顯得親切、自然、真實,適于心理描寫;
第二人稱:便于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到擬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于敘事和議論。
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一、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
(一)多音字
多音字是指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讀音。它包括多音多義字和同義多音字。
1.多音多義字。這類字音主要有兩種:一是詞性不同,讀音不同,如“樂”,作名詞時讀“yuè”,如“樂隊”,作動詞或形容詞時讀“lè”,如“樂意”;二是意思不同,讀音不同,如“供”與“供應”義有關時,讀“ɡōnɡ”;與“上供、案供”義有關時,則讀“ɡònɡ”。
這類多音字所占比重很大,不可掉以輕心。
2.同義多音字。這類多音字在不同的詞里,字義并無明顯不同,但讀音各異。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這個字單用(單音詞)時和用這個字構成雙音詞或多音詞時的讀音不同,如“逮老鼠”的“逮”讀“dǎi”,“逮捕”的“逮”讀“dài”;二是在個別詞語中的讀音與一般讀音不同,如“癥”,在“癥結”中讀“zhēnɡ”,其他都讀“zhènɡ”;三是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的讀音不同,如“血”在口語和書面語中就分別讀作“xiě”和“xuè”。
(二)形聲字
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兩部分組成,形旁表字義,聲旁表讀音。由于古今語音的變化,約有四分之三形聲字的聲旁不能準確表示現代的讀音,于是形聲字字音的辨析成為字音考查的一個重點。
形聲字的聲旁與形聲字本字的讀音的關系,大致有三種情況。
1.聲旁讀音與本字讀音相同,如“殫精竭慮”的“殫”聲旁“單”與“殫”讀音都是“dān”。
2.聲旁讀音與本字讀音不同,如“發酵”的“酵”讀“高考語文考試常考知識點iào”,不讀“xiào”。
3.聲旁讀音與本字讀音相近:(1)聲母相同,韻母不同,如“馬廄”的“廄”讀“高考語文考試常考知識點iù”,不讀“高考語文考試常考知識點ì”;(2)聲母不同,韻母相同,如“剎那”的“剎”讀“chà”不讀“shā”;(3)聲母、韻母相同,但聲調不同,如“粉”讀“fěn”,不讀“fēn”。
(三)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那些形旁或聲旁相近的字,這些字有的讀音相同,有的讀音相近,有的讀音完全不同,加之形體相近,稍不留意就會誤讀。命題者常以此設題考查考生區分形近字不同讀音的能力。
1.筆畫增減造成的形近字。這類形近字筆畫只有細微的差別,但讀音迥異。如“大抵”的“抵”讀“dǐ”,“扺掌而談”的“扺”則讀“zhǐ”。
2.偏旁不同造成的形近字。這類形近字往往讀音相同或相近,更是考查的重點。如“峻”與“竣”都讀“高考語文考試常考知識點ùn”,而“慨”和“概”分別讀“kǎi”和“ɡài”。
(四)同音字及常見的易讀錯的字
1.同音字
有些字字形迥異,讀音卻相同,而有些字字形近似,讀音卻有別,在同音字中混雜有易誤讀為同音字的字,讓人一時難以分辨。
例如,“翌日”“對弈”“肄業”“造詣”“洋溢”“游弋”“屹立”“壓抑”“驛站”“瘟疫”“后裔”“雙翼”“懿德”中加點的字均讀“yì”,其中受“溢、鎰、縊”等字形的影響,“隘、謚”易誤讀為“yì”。其實,“隘”讀“ài”,“謚”讀“shì”,若把“隘”或“謚”混放入讀“yì”的同音字中,讓考生判斷,這是一種對識別能力的考查。
2.習慣性誤讀字
習慣性誤讀字分兩種情況:
(1)方言字:我國疆域遼闊,方言甚多,許多方言與普通話讀音有很大的差別。方言誤讀主要有兩類:一是前后鼻音與卷舌不卷舌的錯位,如把“結束”的“束”誤讀為“sù”等;二是聲調誤讀,如“乘(chénɡ)客”在有的地方誤讀為“乘(chènɡ)客”等。
(2)因“形聲字讀半邊”的觀念誤導等原因,也會出現一些習慣性誤讀。如“粳米”的“粳”,習慣讀“ɡēnɡ”,而普通話讀“高考語文考試常考知識點īnɡ”,“血脂”的“脂”,習慣讀“zhǐ”,而普通話讀“zhī”。
二、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
所謂現代常用規范漢字是以《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3500個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為主,超出這個范圍的,一般是課本上出現過的。重在“識記”和“正確書寫”,“識記”對象是“現代”“常用”的“規范漢字”,這就意味著“古代”及平時“不常用”“吧規范”(如網絡字、簡化字、繁體字)的漢字不在考查的范圍之內。“正確書寫”是指要正確規范地書寫漢字,主要在作文中考查,是作文評分的一個標準,一個錯別字扣一分。
本考點主要包括同音字和形近字。
1.同音字
同音字,就是讀音相同(相近)的字。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音同形異字
漢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讀音的字在意義上是不同的,不根據意義而想當然地根據同音(特別是有一些別字從意義上似乎也能說得通)而寫別字的'現象十分嚴重。
如:“禮上(尚)往來”“窮形盡象(相)”“人才倍(輩)出”“不悲(卑)不亢”“談笑風聲(生)”“原形必(畢)露”“以逸代(待)勞”“迫不急(及)待”中的'別字均為同音別字(括號內為正確寫法)。
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詞語在使用中最容易出現錯別字,命題選用這樣的字最具有迷惑性。對這類詞,結合字、詞的意義來記憶特別重要。
如:“禮上往來”應為“禮尚往來”,因為“尚”是“崇尚”之意。“禮尚往來”的意思是“在禮節上講究有來有往”。
(2)音同形似字
漢語中很多字不僅音同,而且形也極為相似,這和現代漢語有大量的形聲字有關。這些字音同形似,極易混淆。如:“弛”和“馳”,“蓬”和“篷”,“騖”和“鶩”,“梁”和“粱”等。
(3)音同義近字
這類字的數量不是很多,但在判斷時極易出現錯誤。
2.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形似音異字
如:“戮”與“戳”、“栗”與“粟”、“瞻”與“贍”、“綴”與“輟”、“杳”與“沓”、“管”與“菅”等。
(2)形似音同字
如:“喧”與“暄”、“藹”與“靄”、“競”與“竟”、“隕”與“殞”、“臘”與“蠟”等。
盡管字形錯誤的原因很多,情況多樣,但辨析、識記字形,我們還是有“法”可依的。
①以義為本,依義辨形:即通過分析詞語的意義來辨析字的書寫是否正確。如“隕落”與“殞身”、“指責”與“指摘”、“雜糅”與“揉搓”、“蒙蔽”與“時弊”,都是正確的寫法。而將“入不敷出”寫成“入不付出”,將“胸無城府”寫成“胸無成府”,
②依據形旁,析疑選字:如“不脛而走”的“脛”,其形旁就與走路有關。“插科打諢”的“諢”跟言語有關。“寒暄”的“暄”跟太陽有關。“眼花繚亂”的“繚”與絲織品的纏繞有關。
③依據結構,析難定字:如“談笑風生”中的“生”字,“風聲鶴唳”中的“聲”字,就可以用這種辦法來確定。再如,“人情事故”中的“事”不正確,應改為“世”,因為“情”“故”對應,“人”“世”對應,意思是為人處世的道理。“惹事生非”的“事”不正確,應改為“是”,因為“惹”“生”對應,“是”“非”對應,而“事”與“非”是不對應的。
④依聲聯想,推敲取字:如“針砭”中的“砭”是一種石針,“一瀉千里”的“瀉”應為流瀉的“瀉”,“眾口鑠金”的“鑠”為“熔化”,“鑠”不能寫成“爍”。
⑤近體互析,區別定字: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誤寫為“盲”。
高考語文知識13
1、過秦論 賈誼
2、蘭亭集序 王羲之
3、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
4、師 說 韓愈
5、阿房宮賦 杜牧
6、《詩經》三首
7、離騷(節選) 屈原
8、短歌行 曹操
9、登高 杜甫
10、琵琶行 白居易
11、歸園田居 陶淵明
12、虞美人 李煜
13、孔雀東南飛
14、漢魏晉詩三首
高考語文知識14
1、重點難點:
基礎知識部分——成語辨析、病句
現代文閱讀
2、易錯點、易混點:
(1)字音字形部分采用每天課前小卷小考的形式督促學生識記;
(2)現代文閱讀復習對學生長期以來不明確的語文概念進行系統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區分,如對表達特色、
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表達方式進行區分,并且將出現頻率較高的考點進行總結,如常見的修辭手法作用表述;
(3)在明確概念隸屬的基礎上,規范答題的要點層次和術語的使用,如句義理解題的答題三個思考角度等。
3、收效:
(1)小卷測試既起到督促學生識記的作用,又能夠化整為零,提高零散掌握知識點的長效性,部分學生還通過主動申請批改小卷的方式強化記憶。
(2)學生答題的規范意識有所提高,相當一部分學生培養起答題模式化的意識。
(3)對各考點的考查方向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并且建立起一定的知識結構框架。
(4)寫作過程中學生有意識地嘗試著從立意、文體、選材的角度提高自己的水平。
4、存在問題:
(1)自覺滾動式鞏固復習的意識仍然薄弱,除了客觀時間有限的因素外,計劃性、持續性的自主復習做到不到位,導致一段時間后復習過內容的.淡忘。
(2)雖然對規范答題作了系統的知識梳理和強調,但是講過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不強,或自覺意識不強,導致僅僅是“筆記”而非“腦記”,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未掙脫原有解題惡習的束縛,未能將科學的解題步驟落到實處,所以查漏補缺的實效并不樂觀。
(3)理科生對語文投入從認識上到行動上都很不夠。
(4)新課改條件下對開放題的考查設置較多,而且對學生靈活作答,高度提煉概括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學生往往在這部分既存在畏難情緒嚴重的問題,同時存在較大的惰性。
5、解決辦法:
(1)師生加強對語文學科的重視,拓寬語文的夾縫空間。
(2)平時訓練高標準、嚴要求,“唯規范是從”,不規范不給分,不按步驟進行返工。
(3)在現有條件下,結合班級實際,為學生有步驟地滾動復習復習過的知識點提出計劃建議。
(4)在習題訓練過程中,尤其是講評過程中,強調對照答案找差距,透視答案析要點。
6、打算和建議:
(1)針對一輪復習中學生仍然薄弱的知識點再次精選習題進行強化鞏固;
(2)雖然二輪復習的習題量將加大,但是必須建立在有選擇性的基礎上,爭取給學生舉一反三的啟示性作用;
(3)在二輪復習進行過程中,指導學生制訂對一輪復習過的知識點進行滾動復習的計劃,并且通過適當抽測等多種方式進行督促檢查;
(4)針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個性化知識掌握上的問題,盡量做到面批面改式的跟蹤指導;
(5)及時針對習題訓練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學生知識漏洞,提醒并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查漏補缺。
高考語文知識15
對字音的考查,高考命題有何規律?能否幫助我們分析一下?
(1)常見常用的多音字是考查的重點。因為不少人易將多音讀成一個音,或不理解字義而將幾個讀音弄混。如暑假(jià)、假(jiǎ)手、教(jiāo)學生、給(jǐ)付、參與(yù)、為(wèi)他人。
(2)越來越注重考查常見常用但習慣上易誤讀的字音。高考考查的難字僻字愈來愈少,這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應用性、生活性、社會性。即使出現個別較難的字音,也基本上是課文中出現過的。如掎(jǐ)角之勢,雖相對生僻,但在課文中出現過。
(3)形聲字是高頻考點。試題所涉及的'漢字大都是形聲字。
(4)試題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的。
(5)可以參考試題調研的語言基礎專題
(6)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 前后詞。
(7)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 答題技巧:古代多單音節詞,所以看到類似于現代漢語雙音節的詞,古義盡可 能分開理解。要具體、形象。分開解釋的含義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與上下文保持一致。
(8)四個選項比較、權衡,增強準確性。
另外,逐個審讀容易出錯的字,從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別字。 如果懷疑某個是別字,可以寫出幾個同音字來比較,可以寫出幾個形似字來比較。通過分析形 聲字的形旁來推導這個字的含意,再放到這個詞語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對于獨體字或形聲字中 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聲字可以通過分析詞語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是不是別字,還可以 通過對整個詞語的理解,來尋找不合語境的別字。還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們平時的積累了。
【高考語文知識】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必備知識點:有趣又冷門的高考知識12-09
高考語文復句知識回顧12-09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12-08
高考語文有趣又冷門的知識12-09
高考語文知識成語大全12-08
高考語文知識考點匯總12-09
高考語文課外知識03-04
江蘇高考語文基礎知識12-08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匯總12-08
北京高考語文基礎知識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