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期末試題及答案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以下是由陽光網小編整理關于《教育學》期末試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教育學》期末試題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教育內容在學校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是 。
2、在教與學的活動中, 是基本矛盾。
3、教育科學是以 為共同研究對象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是若干個教育類學科構成的學科總體。
4、貫穿教育活動的基本矛盾、基本規律有兩個,它們是: 、 。
5、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順序性、 、階段性、 和個別差異性。
6、為了判斷兒童的現實水平和潛在水平,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探尋兒童的“ ”理論。
7、課外教育的特點是組織上的自愿性、 、活動的自由性、形式的多樣性。
8、教師的勞動價值在于: 、文化價值、政治價值、經濟價值。
9、教師的根本任務是 。
二、單選題:在下列各題的備選答案中選擇一個正確的。(每題1分,共15分)
1、《大教學論》的作者是 。
A、盧梭 B、赫爾巴特
C、杜威 D、夸美紐斯
2、青少年身心發展的 決定著教育工作應該因材施教。
A、順序性 B、階段性
C、差異性 D、不均衡性
3、 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A、社會 B、環境
C、遺傳素質 D、教育
4、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個性 。
A、并不重要的時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時期
C、沒有效果的時期 D、最不會受外界影響的時期
5、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是 。
A、兒童中心論的代表
B、教師中心論的代表
C、勞動教育中心論的代表
D、活動中心論的代表
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學”主張的是 。
A、赫爾巴特 B、瓦?根舍因
C、懷特海 D、克伯屈
7、在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問題上,應堅持的是 。
A、堅持人文教育為主
B、堅持科學教育為主
C、堅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攜手并進
D、要看情況而定
8、教育內容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認識的 。
A、主體 B、客體
C、教的主體 D、學的主體
9、學科的設置和安排是通過 體現出來的。
A、教學計劃 B、教學大綱
C、教學內容 D、教科書
10、通常認為智力的核心是 。
A、觀察能力 B、記憶能力
C、想象能力 D、思維能力
11、“兒童中心主義”教育理論,違背了 。
A、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B、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C、知識教學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12、“拔苗助長”違背了 教學原則。
A、 直觀性原則 B、鞏固性原則
C、 循序漸進原則 D、 因材施教原則
13、在多種的教學組織形式中, 的形式自夸美紐斯確立后,幾個世紀來一直為各國采用。
A、小組教學 B、道爾頓制
C、個別教學 D、班級授課
14、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務是要對學生的 負責。
A、 思想品德發展 B、身心發展
C、智力發展 D、 全面發展
15、中小學教師在日常工作實踐中發現教育問題,依靠教育專家、學者的幫助,在教育實踐中展開研究,并以研究成果指導自
身實踐的研究方法是 。
A、觀察法 B、讀書法
C、文獻法 D、行動研究法
三、名詞解釋:(每題3分,共12分)
1、雙軌制
2、義務教育
3、教學
4、教育合力
四、簡答題:(每題5分,共20分)
1、簡述學習和研究教育學的意義。
2、簡述當代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特點。
3、簡述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4、教師的任務是什么?
五、論述題(每題15分,共30分)
1、談談你對德育過程基本特點的認識和理解。
2、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對教師勞動特點的理解。
六、實例分析(13分)
“排名榜”帶來了什么?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期末考試剛剛結束,幾位學生怯生生地找班主任,幾乎是用哀求的語氣對老師說:“別給我們排隊了
。”孩子們的目光里充滿了惶恐與不安。這位教了20多年書的教師心頭一熱,而眼濕潤了。事后,他對記者說:“那一刻,
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
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課程調查專家小組的一項調查顯示;96%的學校給學生按考試成績排名次,經常排名次的占68%;75
%的學生對全班公布分數和排名次感到緊張、害怕,甚至討厭。
請依據以上實例,分析“排名榜”帶來了什么?
《教育學》期末試題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 2、教與學的矛盾
3、教育現象和教育規律
4、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5、不均衡性 6、最近發展區 7、內容的廣泛性
8、發展價值 9、教書育人
二、單選題:在下列各題的備選答案中選擇一個正確的。(每題1分,共15分)
1、D 2、C 3、D 4、B 5、B
6、 B 7、C 8、B 9、A 10、D
11、D 12、C 13、D 14、D 15、D
三、名詞解釋:(每題3分,共12分)
1、雙軌制
雙軌制,就是把各級各類學校按照兩個不同的方向和要求,構成學制上兩個不同的'軌道和系統。
2、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即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3、教學
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
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過程。
4、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指學校、家庭、社區三種教育力量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溝通,統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
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區教育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學校、家庭、社區教育一體化,以提高教育活動實效。
四、簡答題:(每題5分,共20分)
1、簡述學習和研究教育學的意義。
學習和研究教育學的意義在于:
(1)學習和研究教育學的意義;
(2)指導教育實踐;
(3)推動教育改革實踐。
2、簡述當代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特點。
當代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改革的重點已轉到基礎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2)提高教育質量成為改革的重點;
(3)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
(4)重視個性教育,注重學生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是世界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5)加強改進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特點。
3、簡述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有:
(1)全面發展的方向性原則;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3)教師主導與學生自覺性相結合的原則;
(4)直觀性原則;
(5)循序漸進原則;
(6)鞏固性原則;
(7)盡力性與量力性相結合的原則
(8)因材施教原則。
4、教師的任務是什么?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教師的具體任務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教師要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2)教師要科學地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
(3)教師要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
(4)教師要開展教育科研。
五、論述題(每題15分,共30分)
1、談談你對德育過程基本特點的認識和理解。
答案要點:
(1)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全面協調發展的過程,具有知行培養的統一性。
(2)德育過程是不斷激發,促進學生思想矛盾發展的過程,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結合性。
(3)德育過程是組織引導學生多方面活動和交往的過程,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
(4)教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品德不斷提高的過程,具有漸進性和反復性。
(每個要點各2分,展開論述給3分,有自己看法的給3分)
2、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對教師勞動特點的理解。
答案要點:教師的勞動具有復雜性、創造性、長期性和示范性等特點。(2分)
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是由教育任務的全面性、影響學生發展因素的復雜性所決定的。(2分)
教師的勞動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它表現在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育情況,機智靈活地運用教育規律,達到最優的
教育效果。首先表現在因材施教上,還表現在對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等的不斷創新上,突出表現在教育機智上。(3分)
培養人才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教師的勞動具有長遠性,這主要是由于人才成長周期長的原因。教師應樹立長遠的觀念,與其
他教師密切合作,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為其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2分)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對教師的必然要求,教師的勞動具有高度的示范性。他要通過師范的方式,以自己的才學、能力、品
德去影響學生,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學生。教師勞動的示范性來自于學生的“向師性”。教師勞動的示范性貫穿于教
育的全過程。(3分)
能結合自己體會舉出實際例子給3分。不聯系自己實際體會酌情扣3——5分。
六、實例分析(13分)
此題可從多角度分析:如素質教育的要求;教育規律;扭曲教育功能;傷害師生關系;損害學生自尊、人格;增大學生心理
壓力等角度展開論述。可多方面展開,也可選取其中一點深入論述,具體要求是:
1、觀點材料相統一,分析過程運用所提供的實例作論據。
2、語言通順、流暢。
3、言之成理。
【《教育學》期末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