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經濟學原理在學習決策中的應用
學習決策是學習中普遍存在種行為,它是為了實現學習效率的更優,以占有信息為基礎,通過主觀經驗判斷和客觀的數據分析對未來學習作出決定的行為。經濟學作為經驗科學,同時具有客觀驗證的特點,因此,可以運用經濟學原理對學習行動進行決策,從而取得更優的解。
機會成本邊際成本占優策略
1成本會影響學生做出決策
1.1機會成本會影響學生在學習中選擇
學生在學習中經常面臨取舍,花費時間娛樂,可以放松身心,但無法帶來分數增加的好處。在數學上分配更多的精力,就要喪失非數學科目上相應的收益。訂立的學習計劃不一定是有效的,文理科相互調換時,曾經的努力舍不得放棄,藝術考生換考不同的專業科目時,專業之間的轉換很艱苦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讓人困擾。學生在學習中面臨取舍只是說出了一個事實,但如何取舍,結果并不總是顯而易見的。“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例如,一個學生在數學上花費100小時可以取得50分的成績,花費同樣的時間學習語文可以取得40分的成績,那么學習數學的機會成本就是40分。換句話說,學生為了獲得50分的數學成績,必須承擔喪失非數學科目40分的收益。顯然,機會成本會影響學生在學習中的決策。
邊際成本是增加一單位的產量隨即而產生的成本增加量,在生產實踐中,很多的時候是符合邊際成本遞增的,經濟模型假設,生產資料會有最優配置,最優狀態以后繼續增加成本,將導致邊際成本增加。有趣的是,學生在學習中會發現,這一規律同樣適用。當學生在精力、時間分配的比較合理的情況下,身心更加健康,學習效果也很要,投入更多的時間開夜車,反倒會影響學習效果。
令人迷惑的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則在這里似乎遇到了麻煩,和吃面包的效果相反,學生對分數異常迷戀,永不滿足,類似學生喜歡明星海報,無論怎樣的收集都不會帶來厭惡的感覺。從直覺上來說,邊際效益遞增規律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本文更給出的一個解釋是,在目前的教育格局下,分數是構成學生評價的最重要因素,近乎于唯一的因素,具有高度的壟斷性。分數表現優秀的學生可以獲得老師的表揚、家庭的寵愛、同學的.尊重、進入更高深的學府,甚至物質上的獎勵。贏家通吃的市場上,小小的差異能造成回報上的極大差異。
1.3沉沒成本會影響學生在學習中的選擇
經濟學原理認為,當成本已經發生而且無法收回時,這種成本就是沉沒成本。一旦成本沉沒了,它就不再是機會成本了。學生在學習決策時不應當再考慮沉沒成本了。例如,數學補習班的學費500元,但學生發現教學風格不適應自己,面對這種情況有兩種選擇,一是無效果聽完課程,二是學習其他課程,可以獲得40分的分數。可以看出,如果堅持聽完課程還要多損失40分的收益。
沉沒成本告訴學生在決策的時候,糾結于沉沒成本不僅毫無效果,還會使得損失進一步擴大。學習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調整,面臨新的形勢進行選擇時不必考慮沉沒成本。但是,已經做出的決策并非一無是處,它提供的經驗可以使學生更加有利的學習,當然,這已經和探討的沉沒成本沒有關系了。
2學生在學習中交流中的決策
2.1交流可以有效的解決偏科現象
偏好指消費者對商品或商品組合的喜好程度。消費者對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據某些客觀指標,也可以基于因心理感受而給出的主觀判斷。偏好如何形成的,沒有很確鑿的證據,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生理結構,也可能是成長環境甚至閱讀習慣。但依然可以通過對結果的觀察取得一些結論:一是偏好是確實存在的,學習中的偏科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承認偏科現象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對解決問題是有益的;二是偏好是可以引導的,一個繡口錦心、滿腹才華的老師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言語蒼白、無質無文的老師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來自學習實踐的現象應當具有極大的說服力量。
偏科現象引入了比較優勢的經濟學原理。比較優勢的經典例證是種植土豆和養殖奶牛,揭示出交易雙方不可能同時擁有比較優勢,如果各自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將帶來整體效益的提高。比較優勢原理啟示學生,在不同科目具有比較優勢的學生如果進行學習和交流將來帶整體效益的提高。
2.2整體效益的提高不會必然帶來交易
因為理性的人是基于各種的“私利”做出決策,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滿足各自的“私利”要求?為了滿足這一點,必須把交易的價格合理定位在兩種機會成本之間。直接的解釋是兩個學生通過學習交流帶來的分數要在各自的機會成本之間,否則交流行為不會發生。
2.3囚徒困境原理使得學習交流更加困難
囚徒困境揭示人在合作的時候會選擇占優策略,即“無論其他參與者選擇什么策略,對一個參與者都為最優”。學生在交流中如果選擇少提供經驗和方法,可以獲得相較于對方更好的結果。實際上,對雙方有利的信息共享必須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一般來說,愿意交流的學生并不多,他們害怕自己的成績被其他人超過,并且不愿意相信其他人是無私的。但是在親密的圈子里他們是愿意交流的,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朋友是無私的,即使是無法做到信息完全對應,他們也是愿意的,因為其中包含著友誼的因素,當然這已經超出了經濟學的討論范圍。
3結束語
資源稀缺性這一約束條件假設作為經濟學的最重要的假設條件之一,是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學生學習實際也是各種資源的合理分配過程,其時間、精力和智力水平等資源都具有稀缺性,如何合理的分配資源,是每個學生面臨的切實問題,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告訴我們應當如何取舍,做出更優決策。但是,經濟學的假設過于嚴格,不能完全滿足真實的狀況,其解釋并不能完全讓學生滿意,而面對同學間客觀存在無私友愛,經濟學的解釋力量進一步被削弱。但是,探討經濟學原理對學生選擇的意義,應該是一個有趣味的話題。
【淺談經濟學原理在學習決策中的應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