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心雕龍樂府》讀書筆記
劉勰在上一篇《明詩》篇中主要論漢代兩晉南北朝的四言詩和五言詩,而則這篇主要講樂府。“樂府”最早指的是管理音樂的機構用以采集民歌,而這里所要論述的就是采自民間的樂府民歌以及魏晉時期文人創作的樂府詩。劉勰依然從“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四個維度把握樂府。首先論述樂府的含義、起源及作用,認為樂府來源于“鈞天九奏”“葛天八闕”等三代之樂和“涂山歌”等四方之音,配樂的詩歌肇始于上古時,夏殷之世,產生四音。西漢的樂府機關負責采集民歌,但大多為俚俗之曲。《詩經》用來配樂,但先秦時代的雅正之曲在漢代樂府中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接著,劉勰論述兩漢到魏晉時期樂府的發展史,秦漢之際,禮樂衰微,樂府產生。隨后經歷漢武帝立樂府、漢宣帝制雅詩、元成二帝廣淫樂、東漢郊廟祭祀雜雅之章、曹魏三祖“宰割辭調”等階段,到西晉達到“表里而相資”(即樂聲和樂章互相配合)的境界。最后一部分,劉勰論述音樂和詩歌的關系,并指出另立此篇的原因。他認為“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心在詩”,故“君子宜正其文”;并且指出“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
劉勰論樂府的態度,基本上還是講求符合儒家之雅正,并嚴格區分雅與鄭。《贊》詞曰:“《韶》響難追,鄭聲易啟。”即看出他對當時(漢魏以來)風行的不雅之歌的鄙薄態度,而推崇先秦雅樂,文中他以“艷歌婉孌,怨志訣絕”稱呼《碧玉歌》、《華山畿》等也可看出對通俗樂曲的貶低。劉勰的這一態度與“宗經”思想是一致的,因為宗經,所以以先王的雅樂來作為衡量音樂的標準。他提出“樂本心術”的觀點,認為音樂對于人心起著重要的作用,樂有雅聲和溺音之分,雅聲是周王朝的音樂,鄭聲則為溺音。另外,文中也提到“中和之響,闃其不還”之“中和”說,這體現劉勰對中和之美的追求,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異曲同工。
【《文心雕龍樂府》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09-23
《文心雕龍》讀后感12-09
初中讀書筆記精選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2-07
目標讀書筆記12-03
《焦裕祿》讀書筆記12-02
《紅與黑》讀書筆記12-08
繁星讀書筆記12-06
母親的讀書筆記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