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心雕龍》讀后感
《文心雕龍》一書成書于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磨礪,到了今天仍然為我們所熟知,實在不可謂不經典。歷代文人對它的評價也都很高,沈約評價道“深得文理,常陳于幾案”,宋朝黃庭堅說:“所論雖未及高,然譏彈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魯迅曾說過:“東則有劉彥和(劉勰字)之《文心雕龍》,西則有亞里士孚德之《詩學》。”于是這個學期我研讀了一下劉勰的這部經典之作,雖然沒有完全讀完,不過對于里面的內容以及思想都有些了解,而且此文為標準的駢文,有些詞句朗朗上口,對自己的文學素養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幫助。下面就簡要談談自己對于這部書的一些感想吧:
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即寫文章時的心思。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雕龍,即對文章的雕刻修飾。兩個詞合起來,就是說寫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寫。這是我對此書到目前為止的一個初步認識。下面分三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體大思精
《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是全書的綱領﹐而其核心則是《原道》、《徵圣》、《宗經》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諸于圣﹐宗之于經。從《明詩》到《書記》的20篇﹐以“論文序筆”為中心﹐對各種文體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進行研究和評價。以有韻文為對象的“論文”部分中﹐以《明詩》、《樂府》、《詮賦》等篇較重要﹔以無韻文為對象的“序筆”部分中﹐則以《史傳》、《諸子》、《論說》等篇意義較大。下部﹐從《神思》到《物色》的20篇(《時序》不計在內)﹐以“剖情析采”為中心﹐重點研究有關創作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問題﹐是創作論。《時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則主要是文學史論和批評鑒賞論。下部的這兩個部分﹐是全書最主要的精華所在。以上四個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度﹑原則﹐共50篇。
二、核心思想
《文心雕龍》中雖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但構成它的文學思想綱領及核心的﹐則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認物質世界存在的真實性﹐卻認為在客觀現實世界之外﹐有一個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這個“道”或“神”是決定客觀世界一切變化的無形的﹑最終的依據。劉勰認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經典的根本原則。“神道設教”語出《易?觀?彖》:“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現實中的代理人帝王,視作理所當然的最高權威。根據這一見解﹐《文心雕龍》不僅進一步發展了荀子﹑特別是揚雄以來的“原道”、“宗經”、“徵圣”的觀點﹐并且將它貫穿到《文心雕龍》一書的一切重要方面﹐成為他立論的根本依據﹐給他的理論染上了一層經學色彩而且帶來了許多局限性。
三、文學史觀
劉勰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時序》)﹐把已往這一方面的理論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劉勰也很重視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在《通變》篇中﹐他根據揚雄關于“因”﹑“革”的見解所提出的“通變”﹐即文學創作上繼承和革新的關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膽的創新:“日新其業”﹐“趨時必果﹐乘機無怯”。只有不斷的創新﹐即《文心雕龍》所說的“變”﹐文學創作才會得到不斷的發展:“變則其(可)
久”(《通變》)﹐“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但它又強調任何“變”或創新都離不開“通”﹐即繼承。所謂“通”﹐是指文學的常規:“名理有常﹐體必資于故實。”文學創作只有通曉各種“故實”﹐才會“通則不乏”(《通變》)﹐“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風骨》)。“新意”和“奇辭”的創造﹐都是離不開“通”﹐即繼承的。不然﹐“雖獲巧意﹐危敗亦多。”因此﹐只有將“通”與“變”﹑“因”與“革”很好地結合和統一起來﹐文學創作才有可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通變》)﹐獲得長足的健康的發展。
正如劉勰所說:“略語則缺,詳說則繁。”以上便是我對于此書的一些認識,就說到這里吧。
【《文心雕龍》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心雕龍樂府》讀書筆記03-30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09-23
幼師讀后感-幼師讀后感范文04-01
國學讀后感-最新國學讀后感04-01
高中讀后感-高中讀后感范文04-01
邊城讀后感 讀《邊城》讀后感11-12
>讀后感|讀后感大全11-12
《愛的教育讀后感》的讀后感范文04-26
童年讀后感制作-年讀后感大全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