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讀后感(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后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世說新語》讀后感1
讀完《世說新語》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這兩篇都是講“孝”,但完全是兩種風格。
一四講的是王祥的繼母很恨他,他卻愛繼母,當王祥得知繼母恨他時,他竟然求繼母處死自己。我認為這種孝,太過頭了,一個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只是因為繼母恨自己,僅僅為了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未來,這還算是“孝”嗎?王祥的繼母如果沒有醒悟過來呢?這世界上又會少一個智者嗎?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變成這樣,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繼母已經暗中派人去砍他了,這么一個惡人,敢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處死的。那時,這個所謂有孝心的人,豈不是成為一個很做作的、會被后人笑話的人了嗎?
相反,我認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過頭的“孝”。
故事講的是陳遺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焦飯,他任職州郡主簿時,常帶一只口袋,把焦飯放在里面,回家送給母親。后來,他被迫去打仗,那幾斗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到軍隊里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戰敗時餓死了,只有陳遺靠著焦飯活了下來。陳遺把送給母親的焦飯在戰敗時吃了,這是對的,不然他怎么活下去。但有些人會認為這樣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認為,如果陳遺硬是要把飯給母親,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樣。吃了那些飯,既能讓別人知道他很孝順,又能使自己活下來,這不是很好嗎?何必像王祥一樣做作?這才是“孝”。
我很贊賞陳遺的“孝”,不喜歡王祥過頭的“孝”。這就是我對“孝”的看法。
《世說新語》讀后感2
魏晉風骨的產物,莫過于在朝代更迭中產生的一系列的品行要求:上層社會講究德行、講究文學、講究品藻、講究雅量、講究排調、講究容止……都只為了在這紛擾的亂世之中尋求自己的立足點。清雅秀麗且卓爾不群的魏晉風骨,在《世說新語》這部著作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攬一身魏晉風骨,品一世魏晉豪情;誦一首清風明月,聽一場松風徐引。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幾分簡傲伴著淡泊,和著睥睨天下卻翙羽而去的極致瀟灑,如此種種風光,鑄成了名士的風流。
簡單地借司馬相如的《鳳求凰》將魏晉名士與其理想作比,名士可謂“鳳”,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理想與情操可謂為“凰”,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名士彥流多尚清談,經常雅集,清談時多手執麈尾,作神姿仙態。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境界的超脫:在魏晉,名士與這些褒詞總是分不開的,一些在現代看來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行徑,其實更有其瀟灑超脫,擺脫世俗的.困境的意味于其中:如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他們七人不受拘檢,心境澄明,肆意飲酒,縱情適意的場景宛若眼前;阮籍可謂“世事紛爭鬧不休,半身癲狂我自有。嬉笑怒罵皆堪樂,霽天誰與話風流。”當權的司馬氏的統治昏暗虛偽,濺著血的殺戮讓世人敢怒不敢言,阮籍借酒沉醉,且醉且嘯,沉吟放達于竹林之中,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著自己心中的“凰”—自己心中的風雅志向。真名士自風流,而人世多愁,又有幾人自在如夢?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凰
魏晉名士性情至真至純,曠達而放達,無視禮教其意更是在對當時封建守舊的禮教的反抗。古人重視喪禮,治喪時要無限悲慟,痛苦流涕,因哀痛而廢食,“致毀以死”,似乎只有這樣才符合世俗的喪禮,才能體現生者對死者的哀痛之情。然而,這種喪禮實是對人性殘酷無情的摧殘。阮籍在葬母時無視了當時的禮教,按照自己內心的意愿:“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后臨訣。”這是對世俗的禮法的無情卻有力的抗擊,他也并非無情無義之人,“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足可見其對母的哀悼之情。痛徹心扉的冰冷,并不是合乎禮法的淚水所能表達盡的。阮籍至真至性,他是人中之“鳳”,用自己的方式挑戰了虛偽的禮教,追求著自己心中的“凰”—堅守著自己的本心與純性,不被禮教所沾染的至真至純,是人性之美。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宗白華先生認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身處魏晉易代的動蕩時代,整個士階層惶惶不可終日,社會不安,又有虛偽的禮法存在,而官場上到處是猜忌,令名士們內心痛苦不安。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只有縱酒放誕與消極避世才是保全性命的方法,表面瀟灑無限,其實質則是名士追求自由的途徑。心靈上的瀟灑,生命中的舒展,即使身處窘境,也能堅守本心,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追求。
攬一身魏晉風骨,在清風明月中穿梭,篤定前行。不隨波逐流,拋棄世俗的羈絆,內心深處的寧靜使我們回歸自我,意志也更加堅定。
《世說新語》讀后感3
這篇《世說新語》的精選文章,仍是《課外閱讀》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紹了“五則”古人言行舉止的精彩之處,向我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五則打上雙引號的原因是:題目是五則,故事只有四則……)
第一則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楊修”,講的是楊修與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而楊修馬上想到了這一題的答案“絕妙好辭”,曹操則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來。第二則故事是“為友舍命的荀巨伯”,講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賊攻城,荀巨伯卻不愿棄友求生,還用自己的義氣與勇氣讓賊兵撤退。第三則故事是“巧對妙答的鐘士季”,講鐘士季去探訪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鐵,旁若無人。鐘士季見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問“聽了什么而來,看了什么而去”,鐘士季答“聽了所聽到的來,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后一則故事是“詠絮才女謝道韞”,在謝安問“白雪紛紛像什么”后,侄子回答“在空中撒鹽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謝道韞的回答則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說它像柳絮憑大風而飛起”,不妙嗎?
這幾則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語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義氣展示他們的勇敢,但不管怎么說,智慧需要學習,勇氣需要鍛煉,所以說,只要現在開始學習、鍛煉,也許我們也會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在一定的時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
《世說新語》讀后感4
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舉例來說,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動心,把黃金當作平常的瓦石一樣的揮鋤耕耘。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丟棄。
有一次,兩人曾經共同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十分熱鬧。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心慕虛榮,擱下書本,跑到門外去觀看。于是管寧拿刀割斷草席,分開而坐,向他說:「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華歆為了一時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
我覺得華歆不應為名和利所動心,他應該多學習管寧,不為名和利所動心。管寧就好象王戎,因為王戎的父親王渾所曾經任官過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義,懷念他的恩澤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賻儀達數百萬,此時王渾已死,故由他的兒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華歆的話就卻不是如此。讀世說新語有感世說新語讀后感1000字
《世說新語》讀后感5
古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世說新語》就像無數寶藏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世說新語》敘事簡明,精煉生動,為小品文之典范,詞匯之豐富,遠遠超過其他筆記小說,對后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剛開始讀《世說新語》,總是囫圇吞棗著看,有些字詞的意思也不是很了解。后來,作為“小書蟲”的我被《世說新語》中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發仔細起來,遇到不懂的詞句也會耐心的查《古漢語詞典》。大部分文言文不僅有趣,而且也帶著許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篇文章的意思是: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為難。王朗卻說:“好在船還比較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呢?”后來強盜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人不管了。華歆說:“開始我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為了這一點。既然允許他搭我們的船,怎么可以因為情況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當初那樣攜帶關照那個人,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送人情。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極端自私、背信棄義的真面孔。而華歆則一諾千金,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要遵守。我們應該向華歆學習,守信用、講道義,像王朗那樣的德行,是應該被人們所鄙棄的。
《世說新語》讀后感6
最近,繼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后,我們班又讀完了《世說新語》。它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著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著奪目的詩性光輝。
它由36個主題作為一章的標題,分別是:德行、言語、政治……,每篇里都有數量不定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雖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卻也引人深思。我讀的時候,有許多故事都沒讀懂。故事中有許多人,他們說的很多話看的我云里霧里,可能這就是它的高深之處吧。
書中經常會用到許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這些很多都是在《言語》篇中,其它篇也有不少,因此很容易讀到這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在這個故事中,鄧艾聽到文王的問題后,鄧艾有一點不滿的情緒,但是很鎮定,他沒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的結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變成一條搖頭擺尾的狗。偏偏鄧艾讀過一點書。他說:“鳳兮鳳兮,也就只有一個鳳。”這個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的化解了那份尷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后世筆記影響尤其大。《世說新語》的影響、魏晉風度的風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世說新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世說新語讀后感精選04-05
世說新語讀后感04-03
《世說新語》的讀后感04-19
《世說新語》讀后感05-09
世說新語讀后感08-03
《世說新語》讀后感09-24
《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04-23
世說新語的讀書筆記05-08
世說新語讀后感800字精選04-05
世說新語讀后感1000字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