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后感實用[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莊子》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莊子》讀后感1
人們說《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莊子,名周, 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著有《逍遙游》《養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為蝴蝶的夢。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脫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嗎?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于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于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回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嘆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么死后,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曾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讀后感2
在你的左角有個國家叫觸氏,在你的右角有個國家叫蠻氏。觸氏和蠻氏為了爭奪你那渺小而又骯臟的殼,竟發動了戰爭,直至伏尸百萬,流血漂杵。
他們在爭什么呢?那一個小小的蝸牛殼。我們感到他們爭得可笑,因為他們所爭的太渺小了。
而我們不也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嗎?我們的欲望不也是很渺小嗎?我們一世不過百年,這與宇宙的百億年相比不是太短了嗎?我們的生存空間與宇宙相比不也是如一粟之于滄海嗎?這樣想來,我們的欲望不也像蝸牛角上的'觸氏和蠻氏那樣可笑嗎?蝸牛告訴我們:個體的欲望其實是渺小的。
骷髏
你痛苦嗎?腐蟲咬著你最后的肉,野狗啃著你的骨頭,禿鷲啄著你的眼睛。而你躺在那兒無力反抗。我禱告上天,恢復你的肌肉,還有你的妻子、兒女、父母和朋友,你同意嗎?
不,千萬別這樣。我死了再無欲望干擾著我,我不再為它們勞形傷體。我在這里與天地同壽,享南面之尊。我怎么會回去呢?
啊,骷髏,你因擺脫了欲望而感到靈魂的大自在。而世人卻為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骷髏的忠告:擺脫欲望吧。
大鵬
你扶搖直上九萬里,你駕著六月的風飛往南海。小鳥嘲笑你,你不屑一顧。不是梧桐樹你不停下來,不是銀杏果你不吃,不是甘泉水你不飲。
你永遠孤獨地飛著,不顧世人的冷嘲熱諷,尋覓自己美麗的家園——南海。你似乎在說:孤高之士應尋覓最純潔的精神家園。
蝴蝶
你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在陽春三月,百草叢中翩翩起舞,多么快樂的時光啊!你永無欲望,獨享著陽光的溫暖和百草的芬芳。你在夢境中說:只有擺脫了欲望,才能無憂無慮,享受天地賜予的歡樂。
小結
大哉,莊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隅,但我已想飛,飛出這個充滿欲望的社會。我要在空中像你那樣獨自尋覓最美的家園。
《莊子》讀后感3
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是的。當看完莊子那些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復揣摩這其間顛撲不滅的真理,才會發現原來你僅僅只是打開一扇大門,這扇大門通往本真樸質的天之道。人間數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尋求人生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到曠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
莊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沉濁,不能講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他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無終者為友。莊子一直在譏諷萬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那些謀取權力之人以心靈的殘缺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福氣,而莊子卻寧愿做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的.老龜,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龜殼。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在《莊子》天下篇中,闡述了最高的學問是探討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學問。
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篇無不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何謂萬道之本源?唯道。何為萬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莊子微笑輕輕點撥——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過蟻穴一夢。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園,那里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污穢丑陋,只有純凈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個軀殼里,忘記了自己從哪里來,也忘記了家鄉的一切。每當他看到、聽到感受到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動,會覺得非常舒暢親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故園,于是他的一生都極力的追尋那種回憶的感覺,不斷朝自己的故鄉跋涉。依真性生存是莊學的核心?晌覀兌荚谌藶榈哪χ猩,一切都是人為,我們早已迷失本性。
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美好的本性世界。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故鄉的歸途。
《莊子》讀后感4
一談到莊子,我們不由得想到道家創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莊子更注重對個體的重視,讓人更加重視身體、生命,也就是注重于養生。
《莊子選注》中,有一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是一篇語錄體議論文。文中兩人,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讀者看后會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講述兩位辯論高手,由在池中游來游去的儵魚引起聯想。其題雖小,其旨甚大。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這場辯論引向深入。讀完文章,不得不感嘆兩人在辯論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與睿智的交談,令人拍案叫絕,無不折服于他們的“善辯”。頭一回讀完,心中不時佩服兩人的才辯,也不由得會心一笑。
濠梁之辯”,在莊子看來,物與自身是渾然一體的,所以才能體會到釣魚的快樂,不過從莊子以“安”字,反駁惠子,體現了他的詭辯風格。
“惠子相梁”選自《莊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國做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撥他倆之間的情誼,為此惠子在國都搜捕幾天幾夜,莊子把自己比作“鹓鶵”,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形象地說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祿又無端猜忌他人的丑態。
可見,莊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輕的,對于外界的誘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一,潔身自好。
《莊子選注》這一本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追求著虛無縹緲的理想世界。體現了莊子的虛無主義,書中蘊含著高深的哲學理念,處處都引人深思,有的`可能長時間都無法琢磨透。
在我看來,道家這一學派的思想是一門深奧而不容易嚼透的學問。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崩献诱J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莊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之一,對道的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
作為一名初一年的學生,可能我對《莊子選注》中的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經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腦深處,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我將力求讀懂它、理解它,并且我將以其中我所認可的思想來指導我的人生觀。
《莊子》讀后感5
齊物論,顧名思義,是齊“物論”的篇章。但它不僅僅是為這個目的而寫。
莊子開篇講了一個南郭子綦的故事。它講了一個萬物自然的道理。這似乎與齊物論毫無關聯。其實,我認為,它是為下文做鋪墊。它明示了,萬物的本性不為人所改變。
接著,莊子寫大知,小知,大言,小言,大恐,小恐。這都是在表現辯士的不近道。辯士時時想著辯,想著他人的弱點,想著攻擊,最終只是疲憊不堪。他又急轉筆鋒,寫人的種.種情態。辯士是被這種.種情態控制的人一個例子。人的情緒變化無常,若人被此所困,只會如辯士一般。
莊子認為,主宰這些情緒的,是“真君”。而“真君”因為與外界的頂撞摩擦所損耗。而成心導致了是非觀念。
很快,莊子說出萬物為一,沒有彼此,就更沒有是非,美丑,貴賤,勝負等種.種對立的事物了。是的,人們總是想著將萬物區分,分開。如現實中我們夸贊一人有德,會說他誠實,善良,有義等等。但這些品質有德的人都有,所以我們無需說那么多,只需說他有德即可。
物論,都只是辯是非,明利害而已。其實,這兩者都不存在。我們認為的利與害,未必為真。例如,正反方辯論。持正方觀點的人,必會認為正方對,持反方觀點的`人,必會認為反方對。但若讓一個本持正方觀點的人去為反方辯論呢?他會逐漸認識到其實兩方都是對的,各有千秋。
所以,所謂觀點,只是人依據自己的認知所作的判斷,而人的認知有限。于是,自己認識到的地方,被看作是:還未認識到的地方,便被看作非。所以,是非本是不存在的。同樣的,利害也不存在。人認為南極難以使動物生存,但企鵝卻以之為家園:人認為溫帶宜居,但企鵝到溫帶必死。所以利害也只是建立在人們的認知下的。
莊子的思想真是充滿了辯證。
《莊子》讀后感6
喜歡這本書里說的一段話:“一個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態度來改變的。一個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機遇、固有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币晃粋ト苏f:“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說的是一個人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生活現實。
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在經歷相同的事情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對人生的感悟如是,對命運的把握亦如是。命運是個客觀的東西,不一定完全依附于機遇。其實,你自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決定你的取舍,決定你的命運。
于丹在《莊子心得》中還寫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閑暇時,我常常會這樣想,生活中有許多如意或不如意的.事,如同一杯白開水、一杯飲料、一杯咖啡,有人嫌它平淡無滋味,有人喜歡它夠爽夠刺激,有人說它苦中自有香味。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許許多多的愿望,美好的愿望不能實現成為理想,邪惡的愿望得不到滿足便成為貪念。
想起警示教育片中那些貪官們,其中不乏聰明有識之士,有些更是婦孺皆知的風云人物。他們平地而起靠著才智、努力和機遇一步步走上高位,曾讓多少人艷羨不已。他們心中明知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明知一生前途一世英名將毀于此,卻如賭徒般把自己作為賭資全身押上,如飛蛾撲火一去不回頭,原因何在?又怎是一個“貪”字能夠了得?!我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心態使然,是他們心中的許許多多不平衡在作怪。因為覺得自己比別人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太少,因為看到自己的仕途已“結構性封頂”而下半輩子卻還沒做好打算,因為雖為高官政治地位高工資收入卻比不上身旁的一個個老板,于是利用手中的權力昧著良心為自己為家人為身旁的人謀私利,不惜冒險以身試法去違反黨紀國法,心存僥幸只想一旦“安全降落”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哪想到到頭來兩手空空身陷囹圄才感受到自由多可貴,原已擁有的一切有多珍惜!
《莊子》讀后感7
在那個紛亂的戰國時代,誕生了一位神人。他逍遙自在,不懼生活的窘迫,不被名與利束縛,追求心中的大道,他超越了世俗,保持著內心永遠的寧靜,他就是莊子。
莊子的灑脫,談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
莊子的灑脫來自于他對名與利的超越。聽過這樣的故事:有次莊子去梁國,找他的朋友惠子,惠子當時身居宰相的高位,聽到眾人說莊子的能力在他之上,可能會代替他的位置,惠子一下子就慌了,連忙派人全城搜捕莊子,可莊子卻不請自來,用鹓鹐和貓頭鷹的故事告訴惠子自己的志向不在名利。又有楚國人來請莊子出仕,也被莊子用自己寧愿在爛泥里快活的說辭給拒絕。試問天下能有幾人能夠像莊子一樣對名利如此淡泊。天下人大多深陷名利的泥潭里無法自拔,為著家財萬貫,名垂千史,在人世間苦苦掙扎,卻在泥潭當中越陷越深,追名逐利的惡性循環永遠看不到盡頭。可莊子卻是社會中的'一股清流,他即使在窮困潦倒的處境下,仍是不肯向名與利低頭,正是因為他超越了名與利的束縛才達到了自由的境界。
莊子的灑脫也來自于他對生與死的超越。莊子認為每個人都是氣息,居住在形體之中,而死亡不過是又使形體回到了氣息,是經歷過一生之后的解脫和長眠。面對親人的去世,他能放聲高歌,而不是在親人離世的悲傷中痛哭,這種灑脫便是來自于他對生死的看淡。生與死連接著兩個世界,莊子看透了生的喜悅也看透了死之后的長眠,他一生逍遙自由,既不樂生也不哀死,倘若世人都能像莊子一樣看透,生活之中也會少很多哀聲吧。
莊子的灑脫還來自于他對道的理解與超越。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他將道的含義盡情詮釋!垛叶〗馀!分泻芎玫恼故舅闹鞠,那就是順其自然。當然莊子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他不是過生活,而是跟著生活,從不妄為,只是獨處陋室,耕于田野便也同樣樂得自在。至于他對道的超越,那便是他那種逍遙不羈的人生態度,那種高深的境界,實在是眾人難以到達的地步。
我們雖不是莊子,也很難達到他的境界,但我們每個人卻都可以學習莊子,學習他的灑脫,學習他的超越。擺脫名利與生死的束縛,踏遍紅塵看透紅塵,永駐內心的靜謐。
《莊子》讀后感8
第一次花這么長時間讀完的一本書(沒錯,光是這個星期就看了四十多個小時);
第一次讀到的和歷史軌跡有所重合而且能經得起推敲的一本書;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的一本書;
第一次讓我想好好了解那個時代的一本書……
這本書得來純屬機緣巧合,而一開始打開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吹脚魇谴┰降,但并不是光環加身一路開掛,而是過著平平凡凡沒事兒還捎帶驗個尸破個案的田園生活,我覺得和我想象的有點不一樣。后來火伴陸陸續續的出現讓我覺得有了看下去的動力。及至花木蘭“讀檔重來”,帶著三十多年的經驗和一身怪力的升級作弊系統,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經歷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歡又共同患難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來不同了,但歷史的基本軌跡并沒有改變,而木蘭這只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來更好的結局。
花木蘭教會了同火認清自己的價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誼;花木蘭教會右軍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軍稱為“玄衣木蘭“;花木蘭勇猛過人而又謙遜有禮,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兒郎的仰慕。王猛將軍的細膩維護,阿單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羅大蠻的魯莽直率,那羅渾的爭強好勝,若干人的精貴無賴,陳節的衷心耿耿,狄葉飛的敏感自強……還有鄭宗,素和君,赫連明珠,阿單卓,蓋吳,拓跋燾,拓跋晃,庫莫提……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屬于他們自己的世界里。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是因為我覺得不會有那么一個人能擔得起木蘭這個角色,她的'堅強,她的勇敢,她的隱忍,她的負責如果不能在影視里原原本本地表現出來,那么我寧愿沒有那個影視化的花木蘭。
本來想寫的詼諧一點的,奈何寫出來就由不得自己了總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滿了熱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盡管是理想化的歷史,但還是希望所有人能在這個理想里過得平安喜樂,有聲有色。
《莊子》讀后感9
在《莊子秋水》中,秋水來臨時,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自己。順流東行,遇到北海若,河伯望洋哀嘆我不至于子之門就沒了
滿招受益,謙虛受益。不要以自己的長處而不是人的短處,也不要以自己的短處而嫉妒自己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五岳之外,還有別山之尊。要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匪淺。
驕傲的人永遠不會成功。在有限的環境下,河伯認為天下之美在自己。主觀片面的理解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淺薄的洞察力。如果河伯沒有改變自己驕傲的心態,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的小成就感到驕傲和自滿。我們應該跳出我們主觀的狹窄圈子,拓寬我們的視野。只有不斷學習專業課程,閱讀更有意義的好書,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我們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缺點。
至于北海,河伯感嘆自己的渺小。只有有了自知之明,人們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經常反思自己,不要因為我們有限的知識而自滿。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該始終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追求更積極的生活,讓生活更有意義。
謙虛是有益的,謙虛是有進步的。船,谷物,人。與宇宙中的一切相比,人是非常小的。世界很大,個人所做的一切都很小。生活是有限的,學習是無限的,無論一個人的知識有多深,它都只是滄海一粟。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保持三行,必須有我的老師的學習生活,我們才能實現生活的`理想。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缺乏謙虛就是缺乏知識。牛頓說:我不知道人們怎么看我,但在我看來,我就像一個孩子在海灘上,偶爾撿起一塊更光滑的圓石,我沒有找到真理的大海。這種謙虛的思想不是牛頓不朽成就的基礎嗎?
在當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了解自己的有限性、謙虛和勤奮尤為重要。進入大學并不意味著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人才創造了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平庸的人才。要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人才,我們需要每天堅持,每天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培養。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不懂禮儀,懂義。懂得自卑,才能懂得禮義廉恥。
《莊子》讀后感10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與孔孟的克己復禮不同,他崇尚浪漫與自由,敢于想象和變通。而他的浪漫主義思維也在《莊子》一書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假使將孔孟喻作鐘鼎器樂,那么莊子便似一支不知天上人間的狂想曲,他的人生樂章中飽含了自由的渴望與追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比纭胺虼髩K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再如“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一字一句,都流露著莊子對超然自由的向往。
假使將孔孟喻作教授文明禮儀的典籍,那么莊子便似一本思想啟迪的教材,他的內頁中滿是人生的哲理與對自然的參悟。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如“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痹偃纭叭瓴恢蝮牒?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币粨P一頓,都散射著莊子對萬物自然的透析。
假使將孔孟喻作載動歷史發展的長河,那么莊子便似其間蕩漾的木舟,他的`船體上斑駁的盡是對生死的淡泊!比纭拔粽咔f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如“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痹偃纭比酥,與憂懼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之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币凰家粦],都散發著莊子超然物外的魅力。
莊子,不可不謂是一位集莊嚴與浪漫為一身的偉大思想家。任千載悄然而逝,他的理論與思想都仍宛若明月高懸,照耀著國人前行。
《莊子》讀后感11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于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于狹小,而對于一位饑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面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群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庇袝r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著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欲,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舍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后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莊子》讀后感12
因為閑著無聊,剛好家里面放有一本《莊子》,遂順手拿起來讀了幾天,平常我是不愛看這些古文書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靜下心來讀了進去,并還有所感悟。
在這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年代,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本應就是此刻這個樣貌,然而這又是個精神境界極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極度焦慮。物質上的滿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肚f子》——“貧也,非憊也”。貧窮不代表不快樂,相比物質生活的豐足,我們更就應重視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習慣于高效率,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時間,長久下來必將感覺身心疲倦!笆廊巳寥两詾檫^往”,不能說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它只是陳述一個道理,但在莊子看來正是因為名利而有了“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歸”。這天所提倡的就應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豐滿!肚f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氣之辨,以游無窮”。我們能夠不用要求這么高,只要學會靜下來,將混亂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來,個性是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使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能做到這句話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樣不僅僅能夠讓處于奔波勞累的身體得到釋放,還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莊子》中所著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莊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無拘無束,身心不受羈絆。在這個時代雖然不可能像它所說的那樣,但亦能夠要求我們的“自由”。有了“自由”,人們能夠更加全身心的釋放,在工作中或學習中皆能夠要求這種“自由”,而這種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這種“自由”是在必須束縛下的自由,很多狀況下,束縛并不是阻礙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為了能讓我們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當今社會中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出現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是,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將物資與身心融為一體,將精神摒棄一邊,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就應學會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莊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應勝過物資,因為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快樂遠遠大于物資。
《莊子》讀后感13
在初一以來,我們接觸了大量的文言文。在我眼中,文言文是一種讓我想“哭天喊地”的文種——它需要我們背誦理解幾百幾千年以前的文字。但才學的《莊子兩篇》卻讓我有種想讀下去的欲望。於是我買了《莊子淺說》。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名著,但這本書讓我進一步瞭解了莊子這個人。
整本書都是作者的解說與《莊子》中的文章相結合的,所以不會有什么看不懂的,反而讓我對莊子能有更深的認識。陳鼓應的這本書雖然薄薄的,但卻勝過那些厚的能砸死人的所謂解說。
在一個混亂的社會里,莊子為人們設計了自處之道。在他所建構的價值世界里,沒有任何的勾心斗角,我們可以自得地享受美好的世界。
孔子的學說讓我們在太平盛世中悠然自得,但莊子卻教我們如何在亂世中生存——不求名利,只求心中的自得。
這本書分為“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三部分。從“生活篇”中,我瞭解到了莊子的生活十分艱苦,但他卻怡然自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很快,陳鼓應給了我答案——莊子把物質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於提升精神生活。
在生活態度上,莊子是順其自然的。他不會算計別人,而是以一種淡然的心態來看待事物,正如《惠子相梁》中莊子的所為。所以理所當然的,老莊也不沉迷於官名仕途,《逍遙游》也是一種寫照。
老莊對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莊周的蝴蝶夢也表達了莊子對死的看法。對于他來說,死,無所畏懼。因為死只是你“從大地上來,又回到土里”的一種形式。對于死,莊子培養的是一種灑脫的態度。莊子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庇纱丝芍f子的生死觀念并不是消極或出世的,而是一種超然的灑脫。
讀了《莊子淺說》,我對莊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知道我的認識不過是一些小皮毛,不過,即使如此,我對老莊的敬意也只增不減。
千年之后,我再度捧起《莊子》,細細品讀,仿佛莊子就站在我身旁,淡然,灑脫。
《莊子》讀后感14
莊子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世界。是的?赐昵f子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復揣摩其間不朽的真理,你會發現你只是打開了一扇門,這扇門通向了簡單的天堂。世界上幾千年的悲哀在于,世界只在世俗世界中尋求生命的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世界去荒野幽深的宇宙中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自與天地精神交往,不驕倪萬物。”
莊子就是這樣一位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渾濁,不能說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言。他上游與造物者,下游與外死無始無終者為友。莊子一直在嘲笑世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名利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了蠅頭小利毀滅天人和諧的惡棍。那些尋求權力的人用心靈的不完整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祝福,而莊子寧愿做一只在泥里拖尾巴的老龜,也不愿做一個占卜龜殼,供大廳使用。莊子的優雅灑脫,是他卓爾不群、傲慢不羈的性格魅力所支撐的自由天空。在《莊子》的世界文章中,最高的知識是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原始知識。
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篇都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萬道之源是什么?唯道。萬物之源是什么?唯道。生命的本源是什么?莊子微笑著輕輕地撥——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只是蟻穴一夢。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那里沒有我們世界的污穢和丑陋,只有純潔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了很久,住在一個身體里,忘記了自己從哪里來,忘記了家鄉的一切。每當他看到和聽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他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動,感到非常舒適和善良。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家鄉,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回憶的感覺,不斷地跋涉到他的家鄉。莊學依真生存.核心。但我們都生活在人為的魔圈里,一切都是人為的,我們已經失去了本性。
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一個美麗的自然世界。乘著莊子的自然笛聲尋找失落的世界。人的人生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家鄉的歸途。
《莊子》讀后感15
最近一周讀《莊子》一書,第四章第一節《莊周夢蝶》,莊周騎馬一直向南,來到了夢國南部,這里貼近云夢澤,莊周在和楚人的共同生活中,對虛境自然的道有了新領悟。這一天他來到了云夢澤邊,看著碧綠的湖水,莊周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在湖水中,魚從自己的倒影中劃過,他看到自己的眼睛,湖水如此清澈,他能從自己倒影的眼睛中再看到自己。莊周若有所悟。緩緩閉上眼睛,體會陽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覺,他似乎能聽到水下小草的呼吸。他將自己的呼吸緊緊閉住,捕捉自己身邊動物、植物呼吸的節奏,并配合這個節奏呼氣、吸氣,就在這樣的一吞一吐之后,他突然進入了萬念不生的虛境狀態。這時一只蝴蝶飛來,在他身邊翩翩起舞,他伸出手指,蝴蝶停在了他的指間,莊周已經做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莊周一頭倒在地上,氣息在自己體內緩緩流動的溫煦感覺,讓他非常放松,心靈跟著蝴蝶一起飛舞。過了一陣,他感到蝴蝶飛得累了,停在一朵花上小憩,蝴蝶做了一個夢,這個夢境莊周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躺在湖邊做著蝴蝶的夢……莊周睜開眼來,蝴蝶的小憩也已經結束,振翅飛去。莊周沉醉在這種玄妙的境界中。莊子語: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究竟是夢中的莊周變成了花間的蝴蝶,還是花間的蝴蝶變成了夢中的莊周呢?
《莊周夢蝶》的故事,有著深刻意蘊,浪漫的情懷,還有開闊的審美想象空間,因而備受后世文人的喜愛。莊子的'文章綺麗瑰美,讀來如歷幻境,這樣的幻境穿插在他做為一個平凡世人的生命中,并使之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哲學宗師。在戰國時期,戰火紛飛的土地和汲汲于功力的人群中,他想要尋找一條能夠發揮人的自然之性的道路。這既是他坎坷一生的起始,也是他流傳萬世的緣由。我在想,人生的路上順境少,逆境多,坎坷的時候要學習莊周,排除雜念,對外界聽而不聞,做到心懷虛境。聲音只能達到耳朵,而不能達到心里。心境和環境都是美好的,開心地過好屬于自己的生活。
【《莊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莊子的猴子05-12
莊子的經典名句05-07
莊子的經典名言警句05-11
莊子經典名句大全05-11
莊子經典名言名句05-11
莊子名言大全11-04
莊子名言名句10-26
莊子經典名言名句10-29
莊子的名言名句12-29
關于莊子名句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