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十六計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十六計讀后感1
“三十六計”聚合了中國古代的重要軍事思想和豐富戰爭經驗,是一部兵法和智謀的奇書。全書共分六套謀略,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和敗戰計,每套計謀又分為六個計策,共三十六計。有空時拿出來看一看,可以了解相關的歷史常識和文學知識。
其中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給我的印象最深:南北朝北周時代,周宣帝昏庸無能,只知道吃喝玩樂,把朝政交給了楊皇后的父親隋國公楊堅主持。隨著勢力逐漸壯大,楊堅開始有了做皇帝的野心。但他覺得手握重兵的相州總管尉遲炯對自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就派出親信韋孝寬到鄴城去替換尉遲炯。尉遲炯又氣又恨,就準備在鄴城殺死韋孝寬。韋孝寬知道后,立即向西逃跑。
韋孝寬在逃跑的過程中,每到一個驛站,就對驛站的管事說:“尉遲大人很快就要到了,你們趕快準備好酒宴迎接他,不能怠慢。”同時,他在臨走的時候還找了個借口,把驛站中的好馬全部遷走。
尉遲炯聽說韋孝寬逃跑了,就命令部下梁子康去追韋孝寬。路上,梁子康見每個驛站都有好酒好菜招待他們,邊毫不客氣的大吃大喝。準備在驛站換馬的時候,驛站里找到的都是老弱殘馬。就這樣,韋孝寬逃過了尉遲炯的'追擊。
還記得在某一個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廣百逛街的時候,我們在七樓賣健身器械的地方,有一個推銷員讓我們試一試他們公司的健身器械,我們就去試了一下,那個推銷員在旁邊講這個將那個,都是勸我們買他們公司的健身器械,后來有一個外國朋友來了,推銷員馬上就過去了,我們趁這個機會“走為上計”了。
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用得著三十六計。我想說平時你們學習可千萬別“瞞天過海”“渾水摸魚”瞎闖禍哦!看到“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的事情別“隔岸觀火”休手旁觀,班級的榮譽需要你來獻計獻策,我在這里“反客為主”“拋磚引玉”了!
三十六計讀后感2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是我最早聽到的關于《三十六計》的印象。《三十六計》是先人在前人兵法謀略的基礎上總結、凝練而成三十六個計,這是軍事兵法的高度總結。你會發現任何戰爭中都有他們的存在,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當然,這其中包括商戰。我們現代人將《三十六計》更多的用在了商業上。
這三十六個計策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如金蟬脫殼、借刀殺人、打草驚蛇、瞞天過海、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等等,這些也都是家喻戶曉的成語。可以說每條計我們都能講出一個例子來。如“苦肉計”,我很快就想到了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打黃蓋上演的“苦肉計”騙過了智慧的曹操;如“暗渡陳倉”的劉邦為了掩人耳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騙過了項羽,奪取了漢中寶地;再如“借刀殺人”“美人計”,王充利用“美人計”,借呂布之手殺了董卓……而現在,三十六計都用在了商海中,特別是那種競爭很激烈的行業。如餐飲業,零售業經常打出“買一送一”的噱頭,來吸引買家,其實這就是簡單的將兩件商品的錢相加,這就與先提價再打折是一樣的,這都是偷換概念,也就是《三十六計》中的“偷梁換柱”。談判桌上是無硝煙的戰場,雙方你來我往,也是三十六計可以施展的好地方,“聲東擊西”、“圍魏救趙”、“趁火打劫”等等計策都常被用在談判中。
《三十六計》是一部深奧而必不可少的學問,它可以提高我們的智慧。當然,我們在生活中可不能亂用這些東西,我們應該本著誠心待人的初心去面對我們身邊的人。放下偽善的面具,張開雙臂去擁抱美好生活。
三十六計讀后感3
《三十六計》作者及其身卒年月不詳,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勇永遠敵不過智。
此書主要講了由三十六個計謀構成的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及敗戰計。
從第一計瞞天過海到最后一計走為上,計計精彩。可謂是攻守兼備,戰無不勝。我來給大家介紹幾個眾所周知的計謀。第七計無中生有: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原典: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比如張儀誆楚助強秦。第三計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他人之手去害人。原典: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比如劉秀借刀殺李鐵。第十計: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原典: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后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比如隋文帝智滅南陳。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指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現多用于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原典: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在古代,三十六計只要能靈活運用一定能一統天下。
三十六計的清單是第一計瞞天過海,第二計圍魏救趙,第三計借刀殺人,第四計以逸待勞,第五計趁火打劫,第六計聲東擊西,第七計無中生有,第八計暗渡陳倉,第九計隔岸觀火,第十計笑里藏刀,第十一計李代桃僵,第十二計順手牽羊,第十三計打草驚蛇,第十四計借尸還魂,第十五計調虎離山,第十六計欲擒故縱,第十七計拋磚引玉,第十八計擒賊擒王,第十九計釜底抽薪,第二十計混水摸魚,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第三十計反客為主,第三十一計美人計,第三十三計空城計,第三十三計反間計,第三十四計苦肉計,第三十五計連環計,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計計制勝。先祖們用三十六計打了許多勝仗,也用它躲避了不必要的損失。
三十六計讀后感4
這個寒假異常得久,讓我有很多的時間可以靜下心“啃”書。我最喜歡看的就數這本《三十六計》了,在這么多計謀中,我更喜愛的是諸葛亮的“空城計”。
大家肯定認識這個聰明絕頂的諸葛亮吧!就是他“發明”了這個空城計,讓他智退曹兵取得了勝利。
故事主要講了公元227年,諸葛亮由于錯用馬謖痛失了街亭,只能撤兵。途中,諸葛亮親自率領五千人馬去西城搬運糧草。司馬懿則乘機率領十五萬人馬攻打西城。此時只有二千五百人在城中元法對抗。但是諸葛亮臨危不亂,他命令20士兵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樣在城前打掃街道,一點兒也不慌張,而自己則待司馬懿來到城樓下時,端坐在城樓之上,悠閑自得地撫琴。司馬懿起了疑心,心想:諸葛亮一向謹慎,從不冒險。今天城門大開,必有伏兵,我若攻城,就中計了。于是讓后軍改為前軍向北撤退。
說到這兒,我也不禁笑了起來,覺得諸葛亮用這個計策肯定有他的道理,保準會贏。到底是不是呢?我們繼續。
待魏軍走遠后,諸葛亮捧腹大笑。旁邊的文官都十分敬佩地問:“軍師,您是怎么知道司馬懿會退兵呢?”諸葛亮笑著回答:“作為軍師,我要識人心。我知道司馬懿生性多疑,他也知道我一向謹慎。我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擺了這道“空城計“讓他不戰而退的。”文官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也打心里崇拜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實在太神了。用現在的話說,我已經成為了他的“鐵桿粉絲”了。但是我也知道,能達到諸葛亮這水平的,也非一日之寒。畢竟他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有了他的成就。所以我想要做更好的自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好好學習,做一個小小女諸葛,加油!
三十六計讀后感5
炎炎夏日,我要尋找書中的一片清涼,于是漫長的暑假我就與書相約。
讀完《三十六計》,我被一個個或驚心動魄或出奇制勝的計謀故事所吸引了。書中一共有六套計謀,依次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計。每一套中各包含六條計謀,總共三十六計。
在這三十六計中,我最欣賞的是第一計,瞞天過海。這個計謀講的是公元583年,陳叔寶當了陳朝皇帝后,整天下理朝政,搞得民不聊生。當時,隋文帝已統一北方,他深知陳朝國力已不堪一擊,便想滅了陳國,可是隔著一條長江天塹,如何進攻才能保證萬無一失呢?老臣高穎向他獻了一計。隋文帝一聲令下,只見帳篷林立,軍旗飄揚,人喊馬嘶,一派戰前景象。見這個陣勢,陳朝將領以為隋軍即將攻城,頓時緊張起來,召集全部對馬,準備決一死戰。哪知劍拔一弩一張等了好幾天,隋軍卻撤了回去,這時,陳朝上一上一下一下才松了一口氣。可是不久,隋軍又安營扎寨。陳軍慌忙再度備戰。這樣反復折騰了幾次,弄得陳軍人困馬乏,加上糧食又被隋軍間諜燒光,陳軍更是進退兩難。這樣,陳朝軍士氣衰竭,隋軍不費一兵一卒就滅了陳國。讀到這里,我終于明白了,要想得到某樣東西,不能硬搶,要智取,這樣才能更好得取得。
書中有一個清涼的世界,人世間的一切,無論過去,現在或是將來,我都能在書里找到他們!
合上書本,我想開了:在我們的'腳下,我們的遠祖們,雖然遙遙隔了五千年,但在書本之上心靈之上分明盤旋著一群圣賢的靈魂!他們像一位位遠年的老人,藹靄然朝我笑著!我很想撫一摸一他們慈祥的皺紋,傾聽他們博博的脈動! 于是我又翻開了書本……
三十六計讀后感6
最近,我讀了《三十六計》這本書。這本書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豐富的政治、軍事斗爭經驗。
這本書講到的很多計謀,是根據古代一個叫孫武的人寫的《孫子兵法》改編的。我看了之后,覺得其中有些計謀特別有意義。比如,隔岸觀火,暗度陳倉,聲東擊西計,圍魏救趙,以逸待勞等計謀。其中調虎離山計中的“虎”指敵人,“山”指有利的形勢和條件。軍事上指的是調動敵人,使敵人處于被動局面,出現漏洞,己方再乘虛而入,取得勝利。文章為了讓我們小朋友看得懂,說了這個計謀的意思之后,又講了一個戰國時代趙國和秦國打仗的故事。當時,秦國的大將是白起,趙國的大將是廉頗。打仗的地點在長平。廉頗打仗很厲害,但秦國派人宣傳說秦軍不怕廉頗而怕趙括。趙王信以為真,換掉廉頗。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趙王中了秦國的調虎離山計。后來秦國又用了兩次調虎離山計,使得趙國在這場長平之戰中終于徹底失敗。(.)
我從《三十六計》中,還懂得了“空城計”講的是諸葛亮運用計策讓敵人退兵的.故事。“圍魏救趙”意思是避實就虛,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功。“打草驚蛇”比喻在不明敵人真相的情況下,通過試探性的行動,引誘敵人暴露出真相。“順手牽羊”是趁敵人出現差錯時,乘虛而入,抓住一切有利的時機來擴大戰果得計策。
現在這本書上講到的很多經驗,都被外國的很多大老板用于公司管理上。我真為我們中華民族驕傲,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十六計讀后感7
我在暑假里讀了許多書,其中就有一本《三十六計》。這本書令我感受很深,得到了很多啟發。
《三十六計》是《勝戰計》、《敵戰計》、《攻城計》、《混戰計》、《并戰計》和《敗戰計》共六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6計,一共六六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中比較著名的有“瞞天過海”、“趁火打劫”、“聲東擊西”、“調虎離山”、“偷梁換柱”、“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等·········
在《三十六計》里,有一句話這樣的: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意思是:防備周密,那么意志就會懈怠下來;平常看慣了的',往往就不再懷疑。秘密蘊藏在公開事物中,而不是與公開事物相對立。極為公開的事情里往往隱藏著極其隱秘的計謀。
在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時,周瑜就巧用計謀,借曹操除掉了孫劉聯盟的心腹大患。諸葛亮用計在新野大敗曹軍之后,便和劉備等人來到了江夏,并與孫權聯盟,準備共抗曹軍。曹操氣勢洶洶地帶了百萬大軍南下,想與孫劉決一死戰。在大戰前夕,曹操命蔡瑁為水師大都督,張允為水師副都督,加緊操練水軍。蔡瑁曾為荊州水軍大都督,訓練水軍很有一套。周瑜很想除掉蔡瑁、張允,便心生一計。曹操派蔣干來勸降,蔣干是周瑜同窗舊友,與周瑜一起喝酒。周瑜喝了一些后,假裝醉了,要去睡覺。蔣干乘周瑜睡著了,便翻周瑜桌上的竹簡,突然發現了一封周瑜假擬的“蔡瑁、張允至周瑜的信”,蔣干信以為真,信里說蔡瑁、張允會割下曹操的頭,送給大都督。蔣干看后大驚,把信放入口袋,第二天急匆匆趕了回去,并把信交給了曹操。曹操看后,叫人把蔡瑁、張允叫來。曹操問蔡瑁水師可否訓練好,蔡瑁說沒有,曹操便把他倆斬了。周瑜巧妙地運用了計謀,借曹操之手除了大患,奠定了后來赤壁之戰勝利的基礎。
《三十六計》里講了很多計謀,我很喜歡這本書,它令我受益匪淺。
三十六計讀后感8
《三十六計》里面講到的計謀用的非常巧妙,講到的人物有:孔明諸葛亮;仲達司馬懿;公瑾周瑜等,講到他們三個的計謀就要算借尸還魂計;借刀殺人計和反間計。
諸葛亮用的借尸還魂計比空城計用得更加巧妙,講的是諸葛亮死后對付司馬懿:司馬懿知道諸葛亮死了,決定親自領兵攻打五丈原。只見姜維等人抬來轎子,坐著諸葛孔明。“你中我丞相之計,詐死騙你們上當。”司馬軍被姜軍追了幾百里,司馬懿知道觀星知道孔明真的.死了,非常后悔。
司馬懿的借刀殺人計是司馬懿借孫吳的刀殺死了關羽:關羽領兵攻打魏國,曹操急著出兵時,司馬懿說:“別看孫吳和劉蜀是聯盟,吾有一計,可讓孫權和關羽鬧起來。”于是,曹操派人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孫權召來呂蒙,立刻去攻打荊州,把關羽捉了回去,關平知道,單獨去救關羽,也被捉了,被孫權把這對父子處死了。
周瑜的反間計把他的兩個叛徒大將給殺了:一天晚上,曹操派周瑜的一個親戚去陪周瑜喝酒,其實周瑜早就知道他是曹操派來的,周瑜在桌面上寫了一封信,周瑜假裝醉了,那個親戚把那封信給了曹操,曹操看后,立刻叫人去殺死那兩個大將,周瑜的反間計因此得逞,曹操知道這是反間計,非常后悔 “三十六計”有六類——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和敗戰計,前三類是在有利狀況下的計謀,后三類是在不利狀況下采用的計謀。《三十六計》開宗明義:“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變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此言道明了陰陽法則是三十六計的理論基石。《三十六計》不是欺詐坑騙之術,也不是小人所施展的詭計,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法寶。實際上,《三十六計》已經遠遠超出了軍事爭斗的范圍,被人們廣泛用于政治、外交、經濟、科技等許多領域,成為人們克敵制勝的重要智慧源泉。《三十六計》有許多都知道,但也有許多人不了解《三十六計》的含義,所以我們要多了解它。
如果大家對《三十六計》這本書有興趣,也可以來看看哦。
【三十六計讀后感】相關文章:
巧用三十六計02-25
我的三十六計作文03-18
三十六計讀后感03-09
三十六計讀后感10-23
《三十六計》讀后感05-25
《三十六計》讀后感12-05
《三十六計》讀后感08-12
《三十六計》讀后感范文12-09
《三十六計》讀后感優秀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