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問題及調試探究
摘要:目前,大學生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男女朋友之間關系處理的如何,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因此,關注大學生的戀愛問題,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戀愛觀刻不容緩。本文從大學生戀愛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找到如何調試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調試
大學生的戀愛心理是指大學生在生理、心理能量、環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現出來的對異性的求知、接近、進行戀愛、追求愛情等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1]大學生的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在戀愛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了使大學生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作為輔導員,應該積極正面的去教育引導,消除不良心理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1 大學生戀愛存在的問題
一是從眾效應,其實也是羊群效應,由于受群體的影響,個人的思想觀念或者動作行為,向大多數人的方向變化。羊群的組織很散漫,平時在一起也是胡亂地撞來撞去,一旦頭羊動了起來,其他的羊就會不假思索地緊隨其后,全然不顧前方有沒有危險。其實,談戀愛也一樣,不管自己的理想與擇偶標準,看見周圍的同學秀恩愛,就有一種抓緊談戀愛的沖動,特別是同寢室的同學,彼此影響更大。 據調查,有16.8%的人談戀愛是因為“別人都談戀愛,自己不談很沒面子”[2].
二是追求虛榮。在很多大學生看來,大學里能談上戀愛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是有本事、有能力的象征。相反,沒有戀愛則是一種無能的表現。特別是有些女大學生,認為有男生追求、愛慕、庇護,才表明自己有魅力;追求自己的人越多,越感到自豪、榮耀。
三是功利心態。讀大學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畢業后又將面臨找工作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經濟條件差的學生擇偶標準日漸功利化,希望找到一個有錢有勢的對象,以此來改變自己貧窮的生活,他們把金錢和地位放在第一位,其它的基本不考慮或者考慮的很少。在大學生中,我們經常聽到“和他(她)談戀愛,我很滿足,他(她)總是給我買一些貴重的禮物”“其實我愛的不是他(她),而是他(她)的金錢和地位,他(她)可以通過關系給我安排工作。”這里,愛情變成了赤裸裸的交易了。
四是擺脫孤獨和寂寞。一方面,大學生遠離家鄉和父母到異地讀書,進入人生的“第二斷乳期”,渴望與人交往和親近。如果這時有異性對他很好,就會很自然的把對家人的依賴,轉為對異性的依賴上,以此來擺脫孤獨和寂寞,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慰藉。這種情況女生多于男生;另一方面,大學生相對中學生比較自由,學習負擔不是很重,自主支配的時間比較多,有的學生因沒有明確的理想和目標而精神空虛,于是想找一個戀愛對象來擺脫空虛,寄托自己感情,這種情況男生多于女生。
五是安全需求。所謂安全需求,表現在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等方面,如果這些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就會避免焦慮和恐懼。“當這種需要未得到相應滿足時,它就會對個體的行為起支配作用,使行為的目標統統指向安全。處于這種狀態下的人,可能僅僅為安全而活著。”[3]當代大學生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安全指數不高。正因此如此,他們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所談戀愛的.人身上了。
2 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分析
2.1 生理因素
青春期是性機能發育成長期,下丘腦某些神經細胞發育成熟,刺激腦垂體分泌性腺激素,促使生殖器官的性腺發育,從而分泌出性激素。性激素的主要功能在于刺激性器官的發育、成熟,激發副性特征的發育。由于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機能迅速發展,男女開始強烈意識到兩性差別和性意識的覺醒,通常稱之為“情竇初開”.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英國靄理士(Henry Havelock Ellis)在他的《性心理學》中對愛情進行了生物學和心理學總結,他認為:“戀愛的發展過程中可以說是雙重的。 第一重的發展是由于性本能向全身放射……第二重的發展是由于性沖動和其他性質多少相連的心理因素發生了混合。”[4]他的論述證明,愛情是在特殊的生物基礎上發生的。
2.2 心理因素
所謂愛情產生的心理因素,正如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對人類愛情所述:“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語言的基礎上的。”愛情作為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受人的遺傳和后天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里所指的“遺傳”是人的生理因素---性本能,后天因素是指建立在共同目標基礎上的情感。具體來說,構成愛情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異性之間的互相傾慕。一般認為,愛情的基礎是互相傾慕,異性之間的互相傾慕,是愛情產生的內在心理因素。
二是共同的人生觀。主要表現為思想感情的一致,有共同的人生態度和志向。這是產生真摯愛情的關鍵。
三是雙方心理相容。主要包括心理和諧、心理互補兩個方面,這是協調戀人間關系的最好方法。心理和諧,是雙方思想感情、心理特點等各個方面的充分了解與適應。
四是遵循忠貞原則。 愛情包含性愛和情愛兩個部分,因為有了這兩個因素,愛情也具有了排他性,忠貞便成了愛情心理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3 社會因素
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 網絡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在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人們通過網絡會更加方便快捷的獲取信息,更新觀念,解放思想。但是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免不了會帶來一些危害,尤其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影響更大。我們在瀏覽網頁時,經常會自動彈出一些低級下流、黃色頹廢的不堪入目的圖片,這會對大學生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使他們的心理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性解放”和“性自由”,進而導致大學生戀愛取向的錯位,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現實環境的影響。 現在的大學生可以在讀書期間結婚,更不用說談戀愛了。在校園內,卿卿我我的現象隨處可見,這對于還沒有男(女)朋友的學生而言,這無非是一種刺激,一種壓力。為了擺脫形單影只的生活,他們也開始追求異性,甚至為了成功不擇手段。還有社會是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實用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不斷對大學生進行侵蝕,也會影響大學生的戀愛觀。
3 戀愛心理問題的調適方法
3.1 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大學生戀愛觀是指大學生對待戀愛問題所持的基本觀點和態度,以及對戀愛行為好壞做出的基本判斷。[5]愛情,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首先,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雙方有共同的價值觀,有崇高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傾慕,渴望對方能夠成為終身伴侶。互相給予、互相提高、共同追求、心心相印,這就是愛情之所以美好無比的秘密之所在。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收獲甜蜜的愛情,那么在擇偶時就應該按照“互相給予、互相提高、共同追求、心心相印”這個標準去衡量。金錢、權利、地位不僅不是愛情的標準,有時候還會腐蝕愛情,使得愛情變質。誰都喜歡高富帥、白富美,但這不是愛情的第一標準,更不是唯一標準。 因為靈魂美的人更可愛。 就像列夫·托爾斯泰(LevNikolayevich Tolstoy)說的:“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3.2 處理好愛情與各方面的關系
愛情與友情的關系
正確處理愛情與友情的關系,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異性朋友之間,親密度超越了友情界限,就會向愛情發展;但是,如果戀人間失去愛情,那么友情是否還能存在將會是懸念了。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說:“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再美的夢,也有蘇醒的一天。該放棄的決不挽留,該珍惜的決不放手。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為彼此傷害過。也不可以做敵人,因為彼此深愛過。”所以,如果不得不在愛情與友情間做出判斷或選擇時,一定要慎重!不要輕易去愛!愛情,不僅僅是誠實、堅貞、美好的,更應該是慎重、理智和嚴肅的。只有這種愛情,才能帶來幸福和快樂,否則,還是選擇友情繼續吧!
3.3 完善心理疏導干預機制,加強挫折教育
戀愛并不都是甜蜜的,有時也會略帶苦澀。比如:暗戀、多角戀、失戀等。暗戀只是一廂情愿,若要發展成愛情,必須向對方敞開心扉。若擔心被拒絕,最好是先潛伏到對方的身邊,通過觀察搞清對方的情況,然后,再化暗為明,制造巧遇,尋找合適的話題,為以后相處開個好頭。其實,一切暗戀要想有好的結果,最終都是明戀,必須有勇氣向對方表白,否則趁早作罷。愛情具有專一性和排他性,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事情,而不是三個或者多個。若一旦發生多個,應該冷靜理智地去處理,立刻終止這種行為,急流勇退,切莫“腳踏兩只船”.
參考文獻:
〔1〕黃 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 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3.
〔2〕 林 麗菲。當 代女大學生戀愛動機研究[J]. 瓊 州學院學報,2011(1):53.
〔3〕馬 斯洛著。馬斯洛人本哲學[M].九 州出版社,2003.54.
〔4〕靄理士。性心理學[M].商務印書館,1997.449.
〔5〕 黃 希庭。 大 學生心理學[M]. 上 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24.
【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問題及調試探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