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農村創業成功案例
看看那些大學生農村人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勇于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斗志。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大學生農村創業實例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大學生農村創業實例(一)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雖然沒種過地,但卻是一個農民。
早在2000年,我大專畢業后就萌生了建立農村購銷信息社的想法,那年全球大豆播種面積減少,又遇上比較嚴重的干旱,國內大豆需求增加,市場供應不足,當年大豆從1.20元漲到1.40元多,由于信息閉塞,很多農民賣早了沒掙到錢。
第二年,周圍的鄉親們種了近百晌大豆,結果大豆上市時1.38元地頭價沒有賣,存放3個月以1.18元賣出,少賣10多萬元。鄉親們兩年的經歷讓我深深感到掌握市場信息,對農民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否則很可能白白的忙碌,甚至是損失慘重。
2007年,在縣農業局的支持下,我開始走上了信息服務的創業之路,在家辦起了信息服務社。2008年創辦了農民購銷網,通過網絡為更多的農民提供生產、購銷信息服務。
2013年,聯合十多家合作社建立了農家人購銷信息服務社,并開發了移動手機客戶端服務系統,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更加便捷。目前已有115家合作社加入,覆蓋省內二十多個縣市和山東、遼寧、吉林等8個省份。
開通網上社員學院,服務農民種好增產。2012年,我參加省農委組織的創業培訓。同年,我們開始組織對農民進行培訓,依托手機終端服務系統,開通了線上社員學院。利用社員學院,累計為1200戶農戶提供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指導服務,開展實用技術培訓50期,培訓農民2500人。
2014年,寶清社員曹文靜通過社員學院宣傳,引進水稻高產新技術,經東北農大專家指導,當年畝產達到了1600斤,成為當地的高產冠軍。社員全軍通過社員學院推廣的玉米高產新技術,600畝地平均單產達到2000斤,每畝增加370斤。
開展網上購銷信息服務,引導農民賣好增收。近幾年來,通過農民購銷網和手機終端服務系統,為農民提供種植、市場價格、購銷等信息服務,幫助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2013年,852農場種植大戶董淑芹租750畝土地,通過手機終端服務系統發布的擴大玉米種植信息和在國儲收購高峰期出售玉米的`建議,種植玉米增收5萬余元。
2014年底,手機終端服務系統發布了國際玉米價格開始下行,國內玉米倉滿為患的信息,今年她改種350畝水稻田,至少增收10萬元。有了農民購銷網這個增收的好幫手,明年她打算擴大租地規模,全部種植綠色水稻。農民增收后的喜悅,讓我堅定了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嘗試農業電子商務,為創業插上騰飛翅膀。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我們找到了銷售農產品更加有效的渠道。2013年,我們投入資金開通了農民購銷網電子商務平臺。農民通過平臺不僅可以購買到優質的農資產品,銷售出地產特色農產品,而且可以獲得服務社盈余部分的分紅。
2014年,雞東社員孫飛通過平臺采購農藥獲得盈余分紅3450元。社員鮑云宏將自家生產的打瓜機放到平臺上,產品銷售到了吉林、內蒙、天津、云南等地,銷量翻了兩番。寧安社員李近秋將自家50畝的鴨稻米放到手機終端服務系統上銷售,聯系的人絡繹不絕,網上銷售量超過1萬斤,每畝地純效益超過4000元。我們還建立了農家人信息服務社培訓學校,三年來,培訓創業經理人460人。建立了農資和農產品購銷盈余“60%按購銷量分配、40%按股份分配”分紅機制,幾年來,累計為入社社員分紅200多萬元,自己創辦的購銷信息服務社,每年按股分紅也穩定在50萬元以上。
下一步,我們要依托互聯網這一新興模式,繼續在創業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經營好自己的信息服務社,讓更多農民得到有價值的信息服務,在互聯網熱潮中實現創業夢想。
大學生農村創業實例(二)
26歲的大學生楊勝強養羊創業路
太陽從潘陽山頂剛剛露出小半個臉,山林間寒濕的霧氣就被驚醒了,陽光混合著寒氣,讓這個冬日的清晨更冷了。此時,山下的和政縣城關鎮咀頭村尚在夢中,而在村頭的一個養殖園內,幾座養殖暖棚里的100多只細毛羊“咩咩”地叫著,開始吃“早飯”了。
今年26歲的楊勝強是這個養殖場的負責人之一,天不亮他便起來給羊喂食了。等8座暖棚里的羊都喂完,楊勝強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了。雖然是農家子弟,楊勝強以前幾乎沒干過重體力活,但幾個月的羊養下來,楊勝強覺得自己才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了。
咀頭村距離和政縣城4公里,楊勝強的家就在村子里。他2001年畢業于臨夏州衛生學校,剛開始擔任咀頭村的村醫,2006年拿到了甘肅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專科學歷。去年3月份,楊勝強在與好友馬強、李斌、石巖明閑談中得知,省上已將和政縣列為全省養羊大縣之一,將給予重點扶持。大家都認為當前羊肉價格居高不下,和政縣規模養殖戶比較少,養羊肯定有好的前景。和楊勝強一樣,其他3個人也是在大學畢業后一直未能穩定就業、懷揣著創業夢想的年輕人。4個人一合計,人多力量大,干脆把幾家的資金合到一起,養羊。于是,經多地考察學習后,4人開始籌劃辦一個標準化的`養殖場。
4個人都各自向家里人談了想法,家里人都很支持他們。楊勝強的父親聽后認為,現在就業壓力很大,年輕人就該自己闖一闖,同意讓兒子和幾個年輕人在自己家院子旁邊的幾畝耕地上創辦養殖園。很快,4個人手里有了自籌的20萬元,信心十足地準備大干一場了。但標準化暖棚羊舍還沒開始建,他們就覺得錢已經不夠用了。
幾名大學生準備建標準化養殖場的事傳到了鎮上,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楊勝強說:“說什么話的都有,不少人認為我們畢業后沒有個穩定的工作本身就糟蹋了上大學的錢,現在還要重回農村養羊,是繼續糟蹋錢!笨墒浅顷P鎮的領導聽說后卻鼓勵他們放手干,還經過協調“賒”給了他們價值18萬元的紅磚和砂石。
基建材料解決了,楊勝強他們開始動工修建暖棚。由于缺少資金,暖棚建設過程中除雇了3個泥水匠外,小工都由他們自己及其家人充當。從未干過這些活的他們,搬磚、拉沙子、和水泥,幾天時間臉就曬得黝黑,手上磨下了從未有過的繭和水泡。
現在,這座被命名為“大學生創業生態養殖園”的暖棚羊舍里,已經有150多只羊了。走進羊舍,一排正在低頭吃玉米秸稈的山羊看到有生人進來,馬上擠作一團。楊勝強介紹說:“這些羊是3個月前買來育肥的,現在都在40斤左右,剛好能趕上春節市場。前幾天我們給市場上拉了幾只,羊肉是以每公斤48元賣掉的。除了母羊和種羊,其他的最近都要出欄了!
談到今年的打算,楊勝強很堅決地表示,他們要繼續養羊,還要擴大養殖規模,再修10座養殖棚,建一座沼氣池和一座青貯飼料池。楊勝強指著不遠處的山坡告訴記者:“這里有一些林地是我家承包的,我們計劃今年圈出200畝作為散養肉羊的場子,這樣吃新鮮草長大的羊很環保、很健康,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優勢,我們還能節約不少成本。”
采訪結束時,馬強告訴記者:“進不了公家的單位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創辦養殖園就是我們的新選擇。當然,由于缺乏資金、經驗和技術,也走了不少彎路,花了不少冤枉錢,但我們不后悔,因為創業就是在摸索中一步一步成功的!
大學生農村創業實例(三)
畢業季又到了,怎樣面對自己的職業人生,成為困擾當下許多年輕人的難題。然而,蘇州有一位“80后”年輕人,在捧了7年事業單位的“金飯碗”之后,2年前,出人意料地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旁人看來頗為“另類”的選擇。
王樹基出生于1983年,給人的印象是典型的大男孩,青春,陽光,透著一股子靈氣,還有些小小的狡黠。而問起他的工作,他會很興奮地打開話匣子。“我可是個有知識含量的新型農民,種的是生態大米,做的是環保項目,而且還是為自己打工。人生的道路千千萬,創業讓我深刻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長和價值!
放棄文廣局事業崗位,來到徐州的一個小島上開始夢想旅程
2006年,王樹基從徐州師范大學畢業,學習播音主持專業的他獲得了在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工作的機會,并順利取得了事業編制,主要的工作是組織和安排各類節慶活動?梢哉f,這份工作既專業對口又符合他的興趣特長,更是很多人羨慕的“金飯碗”。然而工作七年后,一次隨意的聊天卻改變了他的人生。
一次因工作需要,王樹基隨車運輸東西,坐在副駕位置的他隨意和司機聊起了天,司機告訴他,自己是鹽城的農民,到城市里打工,孩子和父母留在老家,老家有幾畝地,他父母每年就靠國家收購和補貼過日子。開貨車雖然辛苦,但每月至少5000元的收入,頂得上老家種地一年,F在農村大量的年輕人到城市打工,村里很多地都荒廢在那兒。
無意間的幾句話讓小王上了心思,是不是可以把荒廢的土地集中起來做些事情呢?現在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如果有了地,哪怕只是保障自己及家人的飲食安全也好啊!懷著這樣簡單的初衷和想法,王樹基找到了幾個朋友,大家竟然一拍即合,說干就干。隨后他們開始考察土地,籌措資金,王樹基還來到了雙塔街道創業能量站,專門了解了創業政策并參加了創業培訓。兩個月后,他們決定在徐州微山湖的一個小島上開始自己的夢想旅程。小王頂著壓力,毅然辭掉了事業單位的工作,一頭扎進小島,做起了草腳農民。
島上沒通路沒通電,擺渡來回要1600元,拆下電瓶車的電瓶維系30瓦的燈泡
“現在想想,當初決定創業靠的是一股子沒來由的熱忱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甚至還有些年少輕狂。真正做起了農民,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太過幼稚,但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我成長和成熟起來!比缃瘢f起創業初期的磕磕絆絆,王樹基頗有些“都付笑談中”的大氣和坦然。
創業的首要問題就是交通,小王他們選擇創業的小島,其實是一塊沒有通路的河田地,島上沒有通路也沒有通電,更沒有人居住。附近的村民都是劃船上島進行種植,順便撈些河里的魚蝦來賣,從而維持生計。
小島地屬南水北調的樞紐,京杭大運河和微山湖的岔口,周邊50公里不允許有工廠建設,這讓小王他們喜憂參半,喜的是島上生態環境非常好,土質、空氣都不受污染,為種植生態大米提供了極好的自然條件。憂的是創業遇到了巨大的挑戰。王樹基介紹說,擺渡一個來回就是1600元,要運4臺水泵過去抽地下水,才能維系水稻的生長需要,每天80升的用油硬是過了河從這頭扛到那頭,而走上一圈要好幾千米。晚上晚了回不去,將就在地里的簡易房里睡一宿,要知道荒島無電的一宿是很難熬的,除了電瓶車拆下的電瓶簡單維系一個30W的燈泡,整個島上沒有一絲其它的光亮。
上網查資料找到“稻鴨技術”種植生態大米,80后小伙伴開始農民生涯
“其實,這些在我們決定創業的時候就有了心理準備的,但是真正親身體驗的時候,我們這些嬌生慣養的‘80后’還是有點扛不住了?墒,已經把自己工作七年的積蓄全部投進去了,當初辭職的時候還信誓旦旦對父母保證,一定不會退縮和后悔。有句話說得好,不逼一下自己,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這么艱苦的環境我們最終還是HOLD住了?墒羌夹g的難題卻著實讓我們犯了難!
確實,這群“80后”小伙伴想要種植的是生態大米,不打農藥不用化肥,而這幾個創業伙伴卻沒有一個是學習農業相關專業的,技術從哪里來,這讓大家一籌莫展。好在,年輕人有的就是探索精神,通過朋友圈和網上資料查找,他們發現了在我國已經實驗十年之久并且已經相當成熟的稻鴨技術。特殊培育的鴨子孵化后第7天就開始到水稻田里與水稻共同生長,鴨子吃蟲翻土提供肥料,而水稻田就是鴨子的家,利用生態循環達成共贏。這項技術吸引了他們,在參觀了幾個成熟的企業,學習相關技術后,他們聘請了技術專家,用稻鴨技術正式開始了農民生涯。
“困難是不少,但樂趣更多,野雞野兔野魚野蝦,漫步小島,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看著自己種的水稻每天長高,看著為水稻服務的鴨子每天長大,真的特別幸福。其實很多城市人都向往農村生活,那是真正的放松,沒有朝九晚五,沒有電腦電視,純凈得像回到從前。自己動手燒吃的`,偶爾劃劃船撈點魚蝦,自己種菜養家禽,人生有這樣一次經歷真的很幸福!蓖鯓浠锌馈
種植的大米一年就達到了綠色標準,最大的收獲是女兒懂得珍惜糧食
創業兩年,王樹基的事業在街道創業能量站的關注和扶持下穩步發展,如今,已成為高校產學研教學基地,種植的大米一年就達到了綠色標準,而這個過程一般需要2年。創業的第二年,也就是今年,他們更準備在收獲以后進軍有機大米的種植和培育。
從“五谷不分”的大學生到掌握現代農業知識的“新型農民”,從養尊處優的獨生子到擔負十余人事業的企業負責人,王樹基的青春充滿了未知和希望,也更多了些責任和擔當。
“做父親了,家庭教育是大頭,我有個三歲大的女兒,小時候挺乖,現在有些小淘氣!
王樹基坦言,現如今的年輕人很大程度會依賴父母幫忙帶孩子,于是就有了隔代寵,女兒之前吃飯總有些浪費,寧愿飯后吃零食,但是,自從爸爸開始從事農業,她就知道自己家里吃的米是爸爸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每晚的米飯吃得干干凈凈一粒不剩!“或許這才是我最大的收獲吧!”說起自己的女兒,王樹基滿是幸福。
【大學生農村創業成功案例】相關文章:
農村創業成功案例03-09
創業成功案例故事11-25
成功創業故事案例11-25
大學生在農村創業失敗案例03-09
農民創業成功案例故事11-25
創業人士成功案例故事11-25
網絡創業成功案例故事03-09
在校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的勵志文章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