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鐘》的教學雜談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不僅是信息社會的要求,還能更好地體現學科間的`相互整合。
前不久,在一節研討課上,有一位老師執教《玩出了名堂》一課時,用課件出示了大量有關列文虎克的資料,詳盡地介紹了他的生平及科學成果,并指名,讓學生朗讀。在評課的時候,有不少老師認為,此法不妥。
我也有同感。在課堂上,讓孩子朗讀大段的資料,十分費時,而且資料中有有些科學知識學生一時半會兒還弄不明白,并沒有對我們的教學產生互補的作用。聯系自己平時的教學,我想資料的運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以前,布置學生搜集資料,總有孩子說:“老師,我家沒電腦。”似乎,上網成了搜集資料的唯一途徑。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課文,如《鯨》,《最后一分鐘》等,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作為課前預習一部分,有許多孩子帶來了色彩鮮艷的圖片,科普雜志等,在一起交流,從而使他們明白,上網查資料比較快捷,但身邊的書籍,報紙等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好幫手。此后,孩子們也就不再為家里不能上網而苦惱了,相反,他們查閱工具書的時間反而多起來了。
【《最后一分鐘》的教學雜談】相關文章:
2.教學《祝福》雜談
3.《假如》教學雜談
4.生日教學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