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
從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
摘要:中職學生語文基礎差,閱讀興趣不濃,學習積極性不高,幸福感覺普遍缺乏。如果不努力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培養的將不是身心健康和諧、能為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合格實用型技術人才,而是一群過于現實、“有技術沒文化”、精神空虛、志趣低俗的人。本文從關注個體主觀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覺入手,結合自身工作實例,分析如何打造幸福笑臉綻放的語文課堂,還中職學生不可缺失的生命亮色。
關鍵字:中職 語文課堂 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是上世紀70年代不丹王國國王提出來的,它測量普通民眾的幸福感覺,反映普通民眾主觀生活質量,至今已成為各國政府新的施政“風向標”。近些年,有人曾對國內中職學生“幸福指數”做調查,結果出乎意料,竟有50%學生的答案是:不幸福,而且“不幸福”的原因,多與學習有關。筆者認為,學習是一個充滿探索、創新和提高的過程,原本是一件讓人倍感幸福的事情。正常健康的學校教育是: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高興,師生在教與學中體驗學習之趣,享受學習之樂。工作中,常常慶幸和學生一起生活在中職這片沒有升學壓力的土壤,語文課堂始終充盈著縷縷溫馨的光芒,學生的“幸福指數”成了心頭最大的牽掛,他們幸福的笑臉便是對我最高的獎賞。
一、利用生活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中職語文學習只有與高速發展社會生活接軌,才不致走入“為學而學”、“以書教書”的死胡同。教學中要努力還原生活,盡量貼近中職學生生活實際,也只有將教與學放進逼真的社會背景,才能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進而迸發極大熱情且樂在其中。如在《向中國人脫帽致敬》教學中,講解辯論技巧后突出“日常生活中如何維護自己的尊嚴”,就引發學生熱烈而持久的討論。有一次學校組織到紅山勞動基地義務勞動,碰巧與市里領導班子一起參加“3·12”植樹,回校當天就指導學生寫作,題目為《我與市長同植一棵樹》。中職生見到大市長,興奮、新鮮、緊張,不一而足,許多人都能寫出自己獨特內心體驗。接下來批改、評講、擇優發表,學生們親身感受具體而豐富的客觀事件,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幸福感覺不時掛在臉上。
教育心理學表明:“需要”是產生學習動機的源泉。我校辦學理念是“學一技之長,成一生事業”,學生大多為學一門技術而來,他們比較重視專業知識,但對文化課學習欲望較低,如果讓其懂得語文是學好專業的得力助手,那么,這種“需要”會使之對語文熱情倍增。因此,語文教師在利用生活大課堂時,要凸現專業與語文學習的密切聯系。例如,對商務英語班而言,口語交際是未來工作基本技能,在日常教學中,我著重加強普通話正音訓練、朗讀技巧、說話訓練、中外文化比較和交際心理等教學。實踐證明,有的放矢拓展專業班教學內容,能有效調動學好語文的動機,教學目的自然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內在要求。
二、創設和諧氛圍,傳遞師生真情。
法國普萊沃說:“自由是所有幸福當中最可貴的東西。”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培養學生自由精神的肥沃土壤。在這里,教師真情激蕩、富于個性的“講”,調動起學生獨立思考的“回音”,進而敢說、敢寫、敢想,并由此喜歡語文老師,熱愛語文學科,主動接受其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以上境界的.實現,離不開教師個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寬容的人格背景。
一是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教師是影響學生最活躍的因素之一。教態要親切自然大方,最好達到“美”的程度。我經常面帶微笑走進課堂,利用預備鐘后幾十秒時間,或與學生親切交流,或扶正門縫里的掃把,或指點清理垃圾桶旁邊的廢紙,即便是童心未泯玩起課桌上精美的文具,學生們也會感受教師的真性情,幸福之情油然而生。教學語言尤其是幽默的藝術語言,也能最大限度活躍課堂氣氛。幽默既能消除課堂上的緊張疲勞,又能增進師生之間情感,體現教師個人魅力,如果發揮得當,就能產生神奇力量。例如《袁隆平:科學著,農民著》教學中,講到袁隆平自嘲是皮膚黝黑的“剛果布”時,一男生突然喊道:“校長也是‘剛果布’!”突如其來的聲音,課堂上爆發陣陣大笑,各種表情都有,多數在等待教師反應。等他們笑夠了,我才含笑開口:“觀察力不錯嘛!‘袁隆平’就在我們身邊。校長經常深入農村,跑家訪、跑招生,居然跑出個‘袁隆平’!”學生們會心地笑了,連同剛才因興奮而失態的男生,笑得那么質樸,那么率真,那么燦爛。
二是善用表揚的有效武器。老師批評學生總是十分“慷慨”,而表揚總是過于“吝嗇”,這是中國學生大體上缺乏自尊、自信、自強的重要原因。中職學校是自卑“重災區”,學生們對鼓勵的渴望更加強烈。羅素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學生的品格和智慧均不能得到充分或自由的發展。”我認為,要有意識不失時機地采用不同方式表揚學生,即使是一點點進步,讓每個人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一次課堂作業評出一名“作業標兵”;一次課堂演講評出“最佳人氣獎”和“最佳文稿獎”;一道文字題評出“最具創意答案”;一次測試評出“最快進步獎”;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評出“點子獎”,等等。對學生的每一次鼓勵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教育能量,它們將不斷強化學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強意識。喜歡表揚是人的天性,通過表揚引導,生命熱力將飛濺出璀璨奪目的火花。
三、創造表現機會,豐富精神體驗。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看待學生應時刻清醒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多種不同智能不同程度的組合,問題不再是一個學生有多聰明,而是一個學生在哪些方面聰明和怎樣聰明。中職學生是一個思維活躍的群體,他們熱愛生活,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又懼怕中規中矩的學習,所以適合開展以他們為主體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各個層次、各種專長學生的才智得到充分表現,體驗愉悅的精神生活。
多年以來,朗誦會是我課堂上的“保留節目”。從選題、搜集素材、寫稿、技巧指導、臨場發揮到最后總結評獎,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們參與的熱情,渲染熱烈學習氣氛,使在場每個人都情真意切感受聲音藝術的魅力。去年“5·12”過后,我策劃的“大災·大愛”詩文朗誦會正在進行,臺上臺下悲慟嗚咽,一名患小兒麻痹癥、口齒不清的男生激動地示意,他要登臺朗誦詩歌《來生還要一起走》。
教室里驟然間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我呢,飽含熱淚而又幸福無比地當了一回“翻譯”。真情感染真情,連不具專長的人都愿意挑戰局限,還有什么比這更激蕩人心的呢?輔導學生加入社團也是發揮個性特長的途徑。從演講、朗誦中,挑選音質佳、語感強、普通話標準流暢的學生,把他們推薦到學校廣播站,讓動聽的聲音能為更多人帶去愉悅;發掘熱衷寫作、有一定文字基礎學生,幫助他們加入學!渡饺肺膶W社,等等。有專長的學生,日常總少不了我的耳提面命,我希望熱心的輔導能為他們日后走上專業發展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我還在教室顯眼位置開辟“優秀作業展示欄”。無論積累摘抄,還是新近習作,只要符合“文質兼美”,就將它們一一張貼。值得注意的是:在放大優點時,要偏愛下層生。有時,一份作業哪怕僅有書寫工整這一“閃光點”,只要有進步,就及時提供展示機會。
創造更多機會激發更好表現。當學生明白,憑借“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智能特點,每個人總會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找到個體的自尊和自豪,就能更好更快地發展自我。
總之,當中職課堂學生的 “幸福指數”不斷提升時,教育功能將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教師的成就感也就會與日俱增。我和我的學生們常常沉浸在語言文字的天地中,教學相長,情趣共享,幸福同樂。我愿意在學生和語文學科之間,做一名幸福的使者。
蘇麗玲
【從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相關文章:
1.幸福指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