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子說禮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說禮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說禮作文1
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禮儀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文明是否有教養的表現。大家也許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下樓時,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他是一個偉人,并不是在于它的功績,而是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體現出一種高尚。
同樣是一個大人物,清朝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
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于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公共文明,是建立在公民自身文明的基礎之上的。
禮儀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禮儀是調節人際關系的良藥,如果是你,你肯定會叫一個彬彬有禮,知情達理,舉止文明的朋友,而不會一個言語粗魯,衣冠不整,舉止失度,接人待物傲慢無禮的人做朋友吧。禮儀還有助于維護班級形象。個人形象代表班級形象。班級形象的好與壞實際就是班里每個同學素質的高與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禮儀的國度,禮儀是一個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評價標準,一個人有禮儀就有更多的機會被重用,就有更多成大事的機會,就能受人尊敬,就能成為別人的榜樣。在現實社會中:你是否有禮儀,就反映了你是否能更好的立足于社會,能否得到更好的發展。生活中,學習中,等等。如果你講禮儀,就會收獲更多不同的東西。
讓我們做一個講禮儀的人吧!
孔子說禮作文2
孔子一生都在夢想恢復周朝的禮制,認為周朝的禮制能夠使各安其位,井然有序,社會安定。“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了夏商兩朝,真是豐富多彩呀!我遵從周朝的制度。在論語里,他由始至終強調“禮”的重要性,對于不合乎禮的人和事進行了辛辣的批駁與諷刺,有的則避而遠之。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孔子所說的“禮”僅僅理解為禮節、禮貌、禮儀等。孔子所說的“禮”,是一系列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是整個社會的行為規范。它規定了許多細節,有的甚至是繁文縟節,用今天的眼光看起來近似“迂腐”。但是,“禮”是用來維護秩序的,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若是大家都依禮行事,那么,整個社會、家庭的秩序就會井然安泰;否則,則會雜亂無章,老實人、善良人受欺負;小人、壞人大行其道、為非作歹,那也就人不成人,家不成家,國不成國了。
因此,我們有必要稍稍看一看孔夫子所強調的“禮”都在那些方面,或者說,他為什么總是強調要遵守禮制。
孔子對于“禮”的重視,可以從他與顏淵的對話中管窺一斑。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把“禮”上升到極高的程度,說克制自己,言行都符合禮,就是仁德,而“仁德”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標準。并強調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告誡大家一切言行都要遵守禮,符合禮。
首先,“禮”是立身處世的基礎,是做人的根基。俗話說的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孔子曾教導自己的兒子孔鯉要好好學禮。他問:“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有一天,孔子看見兒子孔鯉從院子里走過,就問他:你學過禮儀了么?兒子回答說還沒有。孔子就說:不學好禮儀,在社會上就無法立足。現在的人不懂得必要的禮儀,也是到處碰壁,舉步維艱。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說,廣泛地學習文獻知識,又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至于離經叛道了。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說:詩歌讓我振奮,禮法使我立身,音樂陶冶使我修身養性,成就高尚人格。
孔子這樣說,并且這樣做。論語里,記述了許多有關孔子依照禮行事的細節,即便在病中,也不違背禮制。如“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待食于君,君祭,先飯。”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坐席,先品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要煮熟敬奉祖先;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豢養著;賠國君進食,國君飯前祭祀神靈,孔子先吃飯,替國君品嘗。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國君去看望生病的孔子。孔子朝東躺著,把禮服蓋在身上,配上束腰的大帶。即便在病種行動不便,不能起床,也盡量使自己的`行為符合于禮。
“入太廟,每事問”。進入太廟,對每件事都像別人請教。當有人懷疑孔子不懂得禮儀時,子路回答說,老師的行為就是禮啊。
還有“寢不尸,居不容”:孔子睡覺時不像死尸那樣挺直這,家居時也不像接待客人那樣端坐著;還有:“食不言,寢不語”,等等。
孔子自己踐行禮制,同時也提倡大家要學禮,并且把是否懂得禮儀作為選人用人的一個標準。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孔子說,先學習禮樂,然后做官的,是庶民百姓;先當官,然后再學習禮樂的,是世襲的貴族子弟。要是我選用人,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其次,禮是一個人處事的行為準則。一個時時、處處、事事都彬彬有禮的人,會給人美好的感覺,使人愿意與之合作共事;否則,則會讓人生厭。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為行事的根本,依照禮節來實行它,用謙遜來表達它,憑借誠信來完成它。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啊。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說,一個人如果缺乏仁愛之心,禮儀對他有什么意義呢?一個人如果缺乏仁愛之心,音樂對他有什么意義呢?
再次,禮是用來處理政務,治理國家和上下級之間和睦相處的前提。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問君臣之間相處如何做才好。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回答說:君主依照禮使用臣下,臣子盡忠奉事君主。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說,居于上位的不能寬宏大量,禮儀活動不能恭敬嚴肅,參加喪禮不悲痛哀戚,這樣的情形我哪里能看得下去呢?因此,禮是須臾不能離的。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禮讓為國,如禮何?”孔子說,如果能夠用禮儀謙讓來治理國家的話,那還會有什么困難呢!要是不能夠用禮儀謙讓來治理國家,那禮又有什么意義呢?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孔子說,在上位的人依禮行事,老百姓就容易使喚了。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合為可貴。先王治國之道的好處正是在這里。小事大事都按這個原則去做。但也有不能這樣做的情況。只知道要均衡而一味地求和合,不依禮來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尊禮重禮的結果是使人的言行規范,社會和諧穩定。那么,不遵守禮的后果是什么呢?換言之,不重視禮的結果會怎么樣?孔子用一段話給予了明確的闡述。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耐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他說,恭敬而不循禮就會勞苦,謹慎而不循禮就會懦弱,勇敢而不循禮就會作亂,直率而不循禮就會尖刻傷人。因此,大家都要重視禮,依禮為人處事。
最后,禮要講究實效,而不能為了“禮”而“禮”,要注重內容,而不是只看重形式。否則,就不是真正地循禮行事為人。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放問禮的本質是什么。孔子說,這個問題的意義重大呀!對于禮儀,與其奢侈浪費,不如樸素節儉;對于喪事,與其禮儀周到,不如真心哀戚。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孔子說,禮呀,禮呀,難道僅僅是供玉獻帛嗎?樂呀,樂呀,難道僅僅是鳴鐘擊鼓嗎?”
但有的時候,禮的形式又是很重要的,必須堅持。譬如:“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端木賜)想要免去每月初一祭告祖廟用的一只羊,因為每次祭告都要殺一只羊,子貢覺得有點可惜。孔子說:端木賜呀!你愛惜那只羊,我卻珍惜那種禮呀。
因此,要重視禮的實質,而不僅僅是禮的表象。有些形式可以省略,有些形式則是必須的。但最好是內容與形式的協調統一,相得益彰,即便在今天,這樣做的人和事不也是最讓人尊敬的么?
【孔子說禮作文】相關文章:
說禮作文04-16
孔子說的經典名言警句04-17
說禮初中作文450字12-03
孔子我想對你說的初中作文12-02
關于孔子的作文:走進孔子范文11-12
孔子的故事作文06-01
走近孔子作文12-16
關于孔子的作文08-11
關于孔子的精選作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