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與母親相處為話題的作文
篇1:尋夢
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著黑暗,一直看到只覺得自己的眼睛在發亮。眼前飛動著夢的碎片,但當我想把這些夢的碎片捉起來湊成一個整體的時候,連碎片也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親依稀的面影……
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當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蒙蒙的,母親仿佛從云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于向我走來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這連我自己也有點弄不清楚。最初我覺得自己是在現在住的屋子里。母親就這樣一推屋角上的小門,走了進來。橘黃色的電燈罩的穗子就罩在母親頭上。于是我又想了開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課走過的兩旁有驚人的粗的橡樹的古舊的城墻,斑駁陸離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頂上的高得有點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閃,立刻閃出一片蘆葦,蘆葦的稀薄處還隱隱約約地射出了水的清光。這是故鄉里屋后面的大葦坑。于是我立刻覺到,不但我自己是在這葦坑的邊上,連母親的面影也是在這葦坑的邊上向我走來了。我又想到,當我童年還沒有離開故鄉的時候,每個夏天的早晨,天還沒亮,我就起來,沿了這葦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著。當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東西在發著白亮的時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鴨蛋。我寫不出當時快樂的心情。這時再抬頭看,往往可以看到對岸空地里的大楊樹項上正有一抹淡紅的朝陽一兩年前的一個秋天,母親就靜臥在這楊樹的下面,永遠地,永遠地。現在又在靠近楊樹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沒見面的兒子了。
但隨了這葦坑閃出的卻是一枝白色燈籠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親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鄉里什么地方有過這樣的花。我終于又想了回來,想到哥廷根,想到現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兩天前房東曾給擺上這樣一瓶花。那么,母親畢竟是到哥廷根來過了,夢里的我也畢竟在哥廷根見過母親了。
想來想去,眼前的影子漸漸亂了起來。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鄉的大葦坑。在這不遠的后面又現出一朵朵燈籠似的白花。在這一些的前面若隱若現的是母親的面影。我終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母親了。我努力壓住思緒,使自己的心靜了下來,窗外立刻傳來潺潺的雨聲,枕上也覺得微微有寒意。我起來拉開窗幔,一縷清光透進來。我向外悵望,希望發現母親的足蹤。但看到的卻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戶,現在都沉在靜寂中,里面的夢該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夢卻早飛得連影都沒有了,只在心頭有一線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從這異域的小城一直到故鄉大楊樹下母親的墓邊;還在暗暗地替母親擔著心:這樣的雨夜怎能跋涉這樣長的路來看自己的兒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漾,什么東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篇2:愛是一種支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逃難的人流中,一位母親帶著她3歲的孩子,隨著人流向遠方走去。
這位母親把最后的一點干糧磨碎,喂給孩子吃,看著孩子瘦弱的小臉,禁不住落下淚來。她知道,自己已經兩天沒吃什么東西了,半個月的饑寒交迫,令她的身體極為虛弱。她怕自己支撐不住,最后孩子也無法活命。想來想去,這位母親抱著孩子走到一位逃難的人面前。這個人,是她家以前的鄰居,是個醫生,為人非常善良,她知道,如果現在把孩子托付給他,他一定會把孩子養大成人。
“我一輩子感激你,”母親給這個鄰居跪下了,“請你帶著我的孩子一起逃命。”
“不,我不能答應你。”鄰居為她和孩子簡單地檢查了身體狀況后,拒絕了她,“我的事情已經夠麻煩了,我幫不了你的忙。”
母親只好抱著孩子,重新上路。
一路上,不停地有人倒在路邊,再也起不來了。可是,這位母親卻奇跡般地帶著孩子,穿越邊境線,住進了難民營。這位母親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是因為她知道,如果她也無法保護孩子,就沒有人能夠幫她把孩子養大成人。
在難民營里,她又遇到了哪位鄰居。
“你和孩子都需要支撐。”那位鄰居說,“只有你們互相支撐,才能母子平安。”
這位母親此時才明白了鄰居的好心。
愛是一種支撐。
愛,支撐了母親和孩子的生命。
篇3:母親最尊貴
我的學生說:老師,你別只描述你貴族的母親,你也寫一些世間平凡的婦人吧。你知道,有一些母親沒有美麗的面容,沒有絲質的衣服,沒有學識,沒有地位,甚至沒有娛樂,整天只有那無休無止的工作。跋涉在山問的小徑上就如同跋涉在人間的長路上一樣,有些很困苦的母親,在走著很困苦的路呢。
我回答他說:母親有了你和你的弟弟妹妹,再困苦的路她也肯走。你怎么能用外表的一切來衡量母親的心呢?你要知道,所有的母親,都是這世間最尊貴的一種種族。
篇4:畢業論文里的母親
入夏后的一個晚上,48歲的李桂珍像往常一樣騎著電動車下班回家,屋里的桌子上多了個從外地寄來的快遞包裹,里面有本淺黃色封面的冊子。
寄件人是在云南大學讀書的女兒,包裹里是她剛剛完成的碩士畢業論文——《母親的故事:一個下崗女工的社會互動和自我建構》。
李桂珍在云南省西部一個城市的中學里擔任宿舍管理員。這個總是窩在角落里拖地、洗校服、刷球鞋的中年女人,曾是當地一家大型軍工廠里的播音員,就連附近鄉鎮的村民都聽過她的聲音。
如今,她只是社會底層一個不起眼的下崗女工,但25歲的女兒花了兩年多時間,用4萬多字,把她寫在自己的畢業論文里。
母親是一個柔弱的個體,大千世界中一顆毫不起眼的微粒
沿著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車開進一個人煙稀少的山溝,最后停在一塊三角形的空地上。
李桂珍下了車,看上去興致不錯。她指著前方說:“這就是我們工會,那個是舞廳,那個是電影棚,我的廣播室就在電影棚上面。”
這一幕讓站在旁邊的女兒蔣易澄感到好奇。當時,這個云南大學傳播學專業的研究生正在準備自己的碩士畢業論文,她要研究“三線工廠”職工的集體記憶。此次回老家參加父輩們的聚會,是田野調查的一部分。
蔣易澄是標準的“三線子弟”,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姨媽舅舅都屬于一個代號叫“國營七礦”的鈾礦冶煉工廠。
李桂珍和蔣易澄腳下的這塊三角地,曾是整個礦區的中心。此次女兒回老家采訪三線建設的事,她跑前跑后幫忙聯系老同事,帶女兒去退休人員安置點,讓那些老人講講“采掘隊大干多少天”的輝煌記憶。
蔣易澄最初并沒有注意到母親有些反常的舉動。對她來說,母親只是自己眾多采訪對象中的一個。但母親在聚會中不同于平時的表現,讓她開始好奇,為什么在家里有點敏感、一度不愛與外界接觸的母親,重回“七礦”后那么開心、健談?她在那里到底經歷過什么樣的時光,離開礦山后又遭遇過什么打擊?
回到學校后,蔣易澄去導師的辦公室里匯報論文進展。聊天時,她無意中提到母親下崗后爭取權益以及出去打工后心理上的變化。坐在對面的導師聽了眼睛一亮:“這反映了人的自我認知的發展。”導師推薦她回去讀讀美國學者喬治·米德的《心靈、自我與社會》這本書。
“人的心靈和自我完全是社會的產物。”書里有這樣的論斷。
蔣易澄開始重新審視這個最熟悉的采訪對象。“母親是一個柔弱的個體,大千世界中一顆毫不起眼的微粒,但為什么此刻看她竟覺得她如此強大?如果時代洪流總是將人左右,讓人無奈,但人也是可以反抗、適應和改變的。”她在論文中寫道。
這個年輕姑娘意識到,自己本來要探尋的“七礦”發展、變遷歷程,其實早就與母親的命運交織在一起。但蔣易澄并沒有告訴母親,自己論文中的主角已經換成了她。
那時覺得“啊嘛太幸福了”,后來才知道生活不是這樣的
那曾是李桂珍最舒心的一段時光。20歲接父親的班,在中央直屬企業里當播音員,掙得比地方上多,穿得也時髦:下面一條緊身氨綸褲,上面是鴨蛋綠的長款西服,頭發高高地盤起來,“還是挺好看的”。
廠里的年輕小伙子開始行動了。那個年代追女孩的方式還算樸素,有忙著給她占座的,有搶著幫她抬水泥的,還有把存折拿給她看的,但他們最后都輸給蔣易澄的奶奶。奶奶每天早上守在自家窗口前等著李桂珍經過,招呼她進屋吃早點。不知道吃了多少碗有荷包蛋的面條后,這個廠子里眾人矚目的姑娘成了她的兒媳婦。
改變首先是從蔣易澄出生后開始的。女兒3歲,該送幼兒園了,可礦區的老師怕鈾輻射,走得沒剩下幾個。沒辦法,李桂珍辦了停薪留職,陪女兒去市里上幼兒園。那時她才26歲。
家里少了一個人的收入,頓時有些捉襟見肘。年輕的李桂珍也不習慣當閑人,她在公園旁租了間房子開飯館,鋪面不大,只有五六張桌子,獨創的清蒸鴿子這道菜在當地頗受歡迎。可好幾次中午忙完生意,回頭一看,女兒不見了。
正哭得稀里嘩啦,飯館里的小工追出來:“老板娘老板娘,孩子在被子后面睡著了。”
擔心孩子有一天真會丟,李桂珍把飯館關了。
“女人嘛。”她用這3個字結束感慨。可有一件事是真后悔了,女兒7個月大時她參加成人高考,錄取通知書來了,可孩子吃著奶,丈夫又老出差,考慮幾天,她最終沒有去學校報到。
“她總講‘為了你犧牲很多’,我心里就會不爽,干嘛老怪我?后來理解了,她有她的無奈,這個對她太重要了,她就是因為沒有文憑被別人看不起、被各種‘卡’,所以她才不斷強調讓我接受教育,成為人上人。”蔣易澄說。
篇5:養雞往事
母親對養雞情有獨鐘。
每到春季,村頭就會傳來“賣小雞嘍!賣小雞嘍!”的叫賣聲。賣雞苗的挑著剛孵化的小雞在村子里穿梭,忙得不亦樂乎。這時,母親就會放下手中的活計,和鄰家婦女們相互招呼著走出院門,忙著去挑選自己喜歡的雞苗。
母親買的雞苗也不多,二只、四只、六只不等,有時還分批買。選好了雞苗,母親就急匆匆地往家里趕,因為雞苗嫩,怕冷,需要立刻為它們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家里專門備有一個牢固的小木桶,桶頂有個結實且帶有“出氣孔”的蓋子,母親在桶底撒了厚厚的一層爐灰,再墊上柔軟的稻草,便成了小雞的家。住進新家的幾只小不點擠成一團,傳出斷斷續續的“嘰嘰”聲。
那時候,要養大一只雞確實不易,沒有近一年的時間是不會下蛋的。春季的氣候乍暖還寒,小雞要健康成長著實不易。離開了溫暖的烘箱,一些絨毛不夠密的雞苗會被凍死,有的因患上消化道疾病而死去,有的還會遭受了貓、狗、鼠類等動物的侵害。出太陽了,母親就把木桶放到太陽底下曬,還常捉些板壁上的花蜘蛛給小雞吃。
雞長得半大了,母親又添了煩心的事,因為雞的食量一大,常成群結隊四處找吃的,有的掉進茅坑里淹死,有的跑到人家的菜園里啄青菜被人追打,有的把投鼠的藥一股腦兒吞下……看著雞夭折,母親都會傷心好些日子。
雞會下蛋后,母親喂得更勤了。她把青菜切細,把紅薯、土豆煮熟了,拌上谷粒和搗碎的骨頭末兒,既節省了糧食,又能讓雞多下蛋。雞會下蛋時也并非是高枕無憂的,要是遭遇可怕的雞瘟,一夜之間,一窩雞都會直了腿,帶給人的是揪心的疼痛……
養雞的過程中這些辛酸和不快是形影相隨的,可母親總是樂此不疲,為的是雞養大后帶給全家人的那份快樂。過年了,父親把公雞殺了當作謝年的祭品,接著一家人開心地美餐,母親臉上溢滿了笑容。對母親來說,最受用的還是雞蛋,拿出幾個雞蛋,就可以從村里的小店換到鹽、醬油、白糖等日用品。客人進屋了,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雞蛋茶,頓時暖透了客人的心。燒點心時,蓋上一兩個白里透黃的荷包蛋,一切風情都被占盡。
平時,自家人是很少吃雞蛋的。農忙時節,母親才為父親燙上一碗雞蛋酒,而慰勞我們小孩的,是一碗滾燙的雞蛋羹。小時候,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立夏節,因為這一天有人人都吃雞蛋的習俗。那一年立夏節的早上,母親給我們兄妹每人一個煮雞蛋。晚上吃面條時,母親做了幾個荷包蛋。面條起鍋時,母親給大家的都蓋上一個荷包蛋。
看到母親的碗里沒有荷包蛋,我著急地說:“媽,立夏節每人都要吃雞蛋的,你也吃一個吧。”
母親總是笑著說:“剛攤好我就吃了一個。”
【以與母親相處為話題的作文】相關文章:
以母親為話題的作文01-01
以母親為話題的作文12-29
以母親為話題作文03-17
母親為話題的作文03-18
以母親為話題的作文12-07
以人與人相處為話題的優秀作文800字03-30
以母親為話題的優秀作文04-03
以描寫母親為話題的作文12-07
以母親為話題的高中作文04-08